APP下载

“互联网+”时代高校学报编辑沟通能力重构

2017-10-18

渭南师范学院学报 2017年20期
关键词:学报互联网+

马 小 侠

(渭南师范学院 报刊社,陕西 渭南714099)

【图书情报与编辑出版研究】

“互联网+”时代高校学报编辑沟通能力重构

马 小 侠

(渭南师范学院 报刊社,陕西 渭南714099)

“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传统的编辑思维和职能发挥难以适应未来出版业发展的要求,高校学报编辑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与挑战。目前,期刊改革已经实质性展开,编辑工作的内容、方式等已不同于以往,需要高校学报编辑在工作中的不同阶段用不同的方式方法扮演好不同的角色,而沟通能力贯穿于整个编辑工作流程的始终,是演绎好各个角色的重要保障。“互联网+”时代重构高校学报编辑的沟通能力需从学会倾听、学会认同、积极行动、不断学习等方面加以培养。只有这样,才能加速学术期刊的网络数字化进程,积极地迎接互联网带来的各种挑战。

互联网+;数字化;编辑;沟通能力

互联网给传统编辑出版业带来了很大的冲击,当下及未来的读者将不断摒弃旧的传播工具而选择新的介质,从事编辑出版的编辑也要适应在新介质上开发、筛选、整理以传播知识产品。[1]在“互联网+”时代,高校学术期刊编辑只有树立创新意识,紧跟时代步伐,在继续巩固传统编辑业务能力的同时,不断完善自身的知识结构,努力学习和掌握网络技术,成为具有复合型知识的新型编辑人才。只有这样,才能加速学术期刊的网络化数字化进程,积极地迎接互联网带来的挑战。

在“互联网+”时代,高校学报面临的新形势要求编辑树立竞争意识,完成从传统学术期刊编辑向网络数字化编辑的角色转换,编辑除了拥有一定的专业知识如现代经济、科技、金融、法律以及人文社会科学和编辑学知识外,沟通能力是每个编辑必须具备的能力,因为沟通能力贯穿整个编辑工作流程的始终,包括作者投稿,编辑收稿、加工排版,专家审稿,编辑改稿、催稿、校稿、印制、出版发行等整个过程。[2]沟通存在于编辑工作的每一个阶段、每一个环节、每一个细节。然惟其太过于常见,如同支撑着我们生命的空气与水一样,人们反而常常会忽视它的重要性,以至于认为,一切本来就应当如此。但事实证明新环境下沟通的重要性日益凸显,当下重新审视沟通能力在高校学报编辑实践活动中的重要性,构建其相应的对策建议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3]

1 沟通结构及编辑沟通阻力的主要表现

1.1沟通结构——沟通过程的路径

沟通是人与人之间、人与群体之间思想与情感的传递和反馈的过程,以求思想达成一致和情感的通畅。它是指在一定的场景中,由信息源发出信息,再由接收者对信息进行加工反馈给信息源的过程,如图1所示。沟通场景是指沟通发生时的人物、时间、地点、周围环境等情景。信息源是指掌握一定的信息并试图沟通的个体,信息是沟通者试图传达给他人的观念和情感。信息接收者是指沟通的另一方。信息加工是指对从信息源发出的信息,经接收者进行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过程,信息反馈是指信息接收者对信息加工后再传给信息源,它使得沟通成为一个双向的交互过程。

1.2编辑沟通阻力的主要表现

1.2.1 思维定式

思维定式即人们常说的习惯,就是思维模式固化而形成的一种动力系统定型。一种思维方式一旦形成,它就会长期积淀下来,并以一种固定的框架限制人们的思维。一句名言说得好:习惯(思维定式)若不是最好的仆人,便是最差的主人。编辑的思维模式支配其工作、学习、生活以及对人、事物与环境所采取的固定行为。有了这种思维模式框架,有一部分编辑喜欢走老路或维持现状,保持原我而难以改变自己去接受新思想、新方法、新事物等。当其面对变革时,以已有的习惯方式做出的反应趋向就会成为一种接受新事物的阻力源。

1.2.2 缺乏独立思考能力

对于前人的经典理论与成果,编辑自然应予以尊重,但不能盲目崇拜权威。在信息不断发展和环境不断变化的情况下,持续不断地对已有的理论进行重新组合,打破旧的平衡、建立新的平衡,否定之否定,重新认定、重新评估是必然的,盲目遵循他人制定的规则和指示是不符合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的。马克思说:“辩证法在对现存事物的肯定的理解中同时包含对现存事物的否定的理解……辩证法不崇拜任何东西,按其本质来说,它是批判的和革命的。”[4]人们依据自己的知识、经验、见解去思考质疑一切假设和经过演绎的数据或者事件,而不是依据别人从前的规则、别人定的惯例或范畴。编辑在工作中,遵循唯物辩证法的规律,学会独立思考,要有聪颖的编辑智慧,灵活的编辑意识,敏锐的编辑知觉,保持头脑警觉,批判地思考问题,做工作学习中的用心之人。要有坚实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基础,提高哲学、方法论修养,用全面的、联系的、发展的眼光观察事物、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

1.2.3 不与时俱进

卫星技术、数字化技术和网络技术的不断进步,以及这些技术在广电、通信领域的全方位渗透与应用,传统媒介的界限渐渐模糊,新媒体、融媒体的形式层出不穷,媒介终端可实现的功能不断强大。随着融媒体数字化时代的到来,传统的编辑思维和职能发挥难以适应未来出版业发展的要求,使学报编辑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与挑战。传统编辑如若故步自封,因循守旧,不创新不改革,停滞不前,将被飞速发展着的历史自然淘汰。为了顺应互联网背景下期刊网络化的发展,在“互联网+”时代,高校学报编辑必须转变思想观念,重新定位,自觉融入网络化数字化的工作氛围中。

2 编辑沟通能力重构

当今知识经济、科学技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日益发展,世界范围各种文化相互激荡,国际竞争日益激烈,高校学报编辑提高个人整体素质包括沟通能力、创新能力等至关重要。在“互联网+”时代,良好的沟通,可使编辑与服务对象间积极主动地排解那些消极的负面情绪,使双方保持良好的心境、乐观的情绪以及理智的心态,这也是做编辑必备的基本能力,是做好编辑工作的坚实基础。沟通是一个相互认识、相互提升和相互超越的过程,是提高人们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等能力的必要手段。

2.1学会倾听

说服是沟通的左手,倾听是沟通的右手。倾听是接收口头和非语言的信息,确定其含义并作出反应的过程。在沟通过程中,倾听者与倾诉者的一“唱”一“和”构成了沟通行为得以持续推进的基础。“听”是指对方说的是什么,而不是你认为对方说明了什么,后者往往受制于个人当时心境、知识水平、理解能力等多种因素的影响,这两个概念是不同的,你认为对方说明了什么,是将对方的语言经过自己的理解,再用自己的言语来表达;而对方说的是什么,是指站在对方的立场观点上阐释解读对方所说的内容,想得到对方原汁原味的情感诉求与言语表达。不管怎样,二者都可能产生一定的偏差,由于听者即二次叙事者的肢体、音量、语速、音调等的不同,可能“听”的味全变了。因此,倾听首先不要只听一半,缺乏耐心。二是不要把自己的意思,投射到别人所说的话上面,提高“听”的质量。三是要学会聆听,用心听、虚心听。一个良好的倾听习惯通常包含若干行为特征,见表1。

表1 良好倾听的行为特征

2.2学会认同

没有绝对锋利的矛,也没有绝对坚固的盾,凡事都有两面性,编辑和作者之间也不例外。大家知道,学生所喜欢的是那种本人喜欢学生,离开学生就不愉悦,而且认同学生,感到跟学生在一起是一种教学相长、幸福快乐的教师。编辑与作者之间何尝不也一样。反之,如果编辑总是以教导者、监督者和执行者的身份居高临下地和作者沟通,只能引起作者强烈的反感和抵触,得不到作者的认同。编辑与作者间的相互认同(见表2)就像是一种生长中的植物,需要空气、阳光、水分,需要不断灌溉、施肥、修枝理叶、打杀害虫,这样才会有大而持久的一片绿荫来供其共同分享。

每个人的心理都与他的面孔一样,各有一些特色,能使他与别人区别开来。作者需要具有平等、尊重、开放、淡定、从容特质的编辑,不需要自我、自私、无责任感、不体谅他人者。编辑要自觉地把自己置身于服务对象监督的视域之内,使自己尽量避免懈怠情绪、妄自菲薄的滋生和蔓延,从而得到服务对象的认同。德行与善良的心灵能够得到服务对象的认同比任何学问或文字都重要。约翰·高特曼曾说:“不要抓住人们的错误和弱点不放,你应该找到充足的理由去说‘谢谢’。”[5]因此,在与作者的交流中,编辑首先要学会肯定、认同作者的劳动价值,即使再差的稿件(观点内容要健康)总会有几处闪光点,起码作者的态度是端正的。稿件是作者辛勤劳作的结果,如若稿件距离发表还相差甚远,编辑也要肯定作者为稿件的创作而付出的艰辛。即使退稿,编辑也不要吝惜用一些鼓励性的语言来肯定稿件有价值之处,让作者以此为理由获得继续努力的动力。[6]培根曾说:“和蔼可亲是永远的介绍信。”彼此尊重、相互认同是实现交流双方在心灵上沟通、行为上合作的前提。编辑与作者相互依存、相互依赖、和谐平等地交流有利于促成两者之间的良性互动。日本出版家鹫尾贤也把编辑与作者的关系分为“点”和“面”,他认为,“点”的关系是仅建立在“写稿、约稿、改稿” 等问题上的交往,有点生硬的味道;而“面”的关系是编辑不仅关注作者的稿件,而且把作者当作“朋友” 来交往,包括了解作者的研究方向、兴趣爱好、愿望和需求等,且这些交流并不因为稿件的出版而停歇或终止。[7]

表2 编辑认同的行为特征

表3 编辑积极行动的表现特征

2.3积极行动

编辑是一种“替他人做嫁衣”的工作,编辑的劳动凝结在作者的作品之中,是把自己的心血一点一滴贯穿到“再创作”的劳动中去的过程。在这个劳动过程中,首先,要发挥主观能动性。一个人对于工作除了按时做、会做还不够,要积极主动、满腔热情地发挥主观能动性,加强责任心,在接受任务后尽一切努力、想尽一切办法把工作做好,编辑积极行动的表现特征见表3。其次,注重细节。高校学报编辑是一种严谨而细致的工作,大到文章结构、主题思想、划分段落,小到标点符号、语句措辞,都要认真推敲,做到一丝不苟。编辑要把做好工作当成义不容辞的责任,认真对待工作中的每一个环节、每一个细节,来不得半点马虎及虚假。编辑做工作的意义在于把事情做对做好,而不是以低标准要求自己,应以较高的、大家认同的和满意的标准来要求。再次,应变力强。善于分析、快速应变能力是在竞争日益加剧、变化日益迅速的今天采取行动的必要条件。在“互联网+”背景下,在学术期刊网络化转型时期,编辑一定要加强网络著作权的保护意识,注重学习和宣传网络著作权的相关法律法规,为建设创新型国家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和学术环境。最后,善始善终。做事要有头有尾,切忌虎头蛇尾或尾大不掉,坚持到底把事情做好,全心全意为作者服务。

2.4不断学习

在现代科技高度发展的社会中,编辑工作是一项富有挑战性的工作,需要从业人员不断地学习新知识、新技术,不断地丰富完善自己。在“互联网+”时代,高校学报编辑不仅要有广博的百科知识、基础知识,而且还要有深厚的专业知识做支撑。一是要系统学习专业知识及自己负责栏目方向的专业学习,以提高自己负责栏目稿件加工时的知识储备,提高文字的加工、规范、写作能力等,不断提高沟通的综合素养。二是掌握网络数字化技术。能以诚挚、理性、真实的态度把网络道德要求蕴含在自己的编辑过程中, “美国同行在办刊中无一例外地都应用了现代信息技术,文稿的在线管理、编辑、编排、校对、发行,与作者、读者、审稿者的沟通等,都是在网上进行的,达到了较高的编辑出版质量和效率。”因此,现代化的编辑手段是编辑有效沟通的有力武器。

诚然,学习需要时间,但时间像海绵里的水是挤出来的,编辑要抢时间读书学习,读与自己从事的、喜爱的学科有关的著作,要每天读,哪怕每天读两页也行,可以吸收各方面的理论、专业知识,编辑学习的项目及内容见表4。经验证明,编辑业余时间读的这些书籍,就有千万个接触点,跟其所从事的专业,工作的内容、方法或理念是相通的。世界上的每一个人,在刚接触这个世界时,都是个无形而渺小的点,当点在水平方向复制粘贴自己时就变成了一条线;当线在水平面上向四方拓展延伸时,就形成了面;当面向八方辐射时就形成了体。如果谁不善于学习,原地不动,只能永远是个点;如果谁不坚持学习,就可能由体变为面,由面变为线,最后由线变为点了。茫茫学海,勤奋作帆,智慧作舟,泛舟于上。

学习是人们不断了解客观世界,改变个体的行为,使个体行为能够适应客观世界的过程。在“互联网+”背景下,在知识经济时代,学习是人们终身的事情。期刊编辑要善于不断学习,创新改革,运用互联网技术、数字化技术,增强网络著作权的保护意识,自觉抵制网络传播过程中各种腐朽思想的侵蚀。加大正面宣传力度,传播积极向上的正能量,将一篇篇优秀学术论文作为网络文化的一个点来源,推动刊物的数字化、网络化,形成高尚的网络道德人格,提升自我的社会价值,从而发展自我,完善自我。这样编辑每天新增的不是负担和痛楚,而是沉稳的素养与愉悦;每天工作产生的不是沉重的担子,而是充实的工作学习生活体验;每天抛弃的不是别人,而是不成熟的、简单的自己。

3 结语

“互联网+”时代,传统的编辑思维和职能发挥难以适应未来出版业发展的要求,高校学报编辑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与挑战。目前,期刊改革已经实质性展开,编辑工作是一个“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过程,循环往复,以至无穷。编辑工作的内容、方法等不再与原来所承担的一致,需要高校学报编辑在工作中的不同阶段用不同的方式方法扮演好不同的角色,而沟通能力贯穿于整个编辑工作流程的始终,是演绎好每个角色的有力保障。高校学报编辑沟通能力的培养来自于具体的编辑实践,需要其积极主动地、心甘情愿地自我发现、自我提高。要以提高办刊质量、为作者服务为抓手,通过精准调查、精准分析、精准服务、精准施策,扎实推进并提高高校学报编辑服务于作者的实践水平。“互联网+”时代重构高校学报编辑的沟通能力需从学会倾听、学会认同、积极行动、不断学习等方面加以培养。只有这样,才能加速学术期刊的网络数字化进程,积极地迎接互联网带来的各种挑战。

[1] 周浩正.如何提高编辑力——一位资深总编的来信Ⅱ[M].北京:金城出版社,2015:6.

[2] 杨小丽.互联网时代高校期刊出版的新思路与冷思考[J].技术与创新管理,2015,(6):598-600.

[3] 杨美群. 青年编辑在科技期刊编辑出版中的人际沟通[J].编辑学报,2012,24(2):182-183.

[4]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218.

[5] [美]桑德拉·黑贝尔斯,理查德·威沃尔二世.有效沟通[M].第7版.李业昆,译.北京:华夏出版社,2005:170.

[6] 郭红明.论稿件退修过程中编辑与作者的互动[J].编辑学报,2015,27(1):21-24.

[7] [日]鹫尾贤也.编辑力:从创意、策划到人际关系[M].陈宝莲,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148-150.

[8] 王利君.论期刊编辑沟通的有效途径[J].编辑学报,2016,28(5):509-510.

[9] 贾淑萍.学术期刊编辑与作者有效沟通的优化策略[J].内蒙古科技与经济,2017,(7):11-12.

【责任编辑牛怀岗】

Abstract: With the advent of the Internet digital age, the traditional editorial thinking and functions could not adapt to the future development of the publishing industry requirements, and college journal editors face the unprecedented opportunities and challenges. At present, the journal reform has been substantially expanded, with the original editorial contents and methods no longer the same. It needs the editors of university to play different roles with different ideas and different ways at different stages of the work, while the communication skills throughout the whole working process of editing, which is an important guarantee for the interpretation of characters. In the era of Internet digitization, the communication ability of university journal editors must be cultivated from the aspects of listening, identification, positive action and constant learning. Only in this way, the digital process of academic periodical network can be accelerated, and it can bravely meet the challenges brought by the Internet.

Keywords:internet; digitization; editing; communication skills

ReconstructingtheCommunicationAbilityConstructionofUniversityJournalEditorsintheInternetDigitalAge

MA Xiao-xia

(Press Agency, Weinan Normal University, Weinan 714099, China)

G213

A

1009-5128(2017)20-0088-06

渭南师范学院自然科学研究项目:大数据时代地方高校学报的转型与创新发展(17YKP12)

2017-05-23

马小侠(1964—),女,陕西合阳人,渭南师范学院报刊社编辑,主要从事编辑出版研究。

猜你喜欢

学报互联网+
致敬学报40年
学报简介
学报简介
《深空探测学报》
Effects of Experimental Conditions on The Morphology and Photocurrent Density of TiO2 Nanorods
Effect of Channel Layer Thickness on The Device Characteristics of Room Temperature Fabricated In2O3Thin-film Transistor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