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波特小说《他》中的叙述技巧
2017-03-11李丹阳
李丹阳
(太原科技大学外国语学院,山西 太原 030024)
【文学评论】
论波特小说《他》中的叙述技巧
李丹阳
(太原科技大学外国语学院,山西 太原 030024)
凯瑟琳·安妮·波特在其小说《他》中运用了有限全知视角和直接引语的叙述技巧,展示了一个家庭主妇的无奈与无助,体现了生活的艰辛,充分展现了波特作为美国杰出的的文体家的卓越才能。本文主要就是分析《他》的有限全知视角和直接引语的叙述技巧。
凯瑟琳·安妮·波特;《他》;有限全知视角;直接引语
一、凯瑟琳·安妮·波特和《他》
凯瑟琳·安妮·波特(Catherine Anne Porter,1890—1980)是美国20世纪最重要的作家之一,是公认的文体创新和技巧大师。她创作的作品数量不多,却影响巨大。最充分体现她艺术特色的是《开花的犹大树》(1930),《灰色马,灰色的骑手》(1939),《斜塔》(1944)等中短篇小说。波特的小说大多描写的是日常生活中的平凡故事,没有复杂曲折的故事情节。她擅长运用“精练的语言、紧凑的结构、错综交织的意象描写生活中的悲剧与困境,如生与死、善与恶、灵与肉等矛盾”[1]。波特的每部小说都是融合精湛技艺和深邃感情的杰作,她是能用简约而又优雅的语言来表达强烈情感的文体家。
短篇小说《他》讲述了一个贫困人家的弱智儿“他”的生活遭遇。“他”被认为是没有想法,不谙世事的低能儿。“他”在家中干各种粗活儿,任劳任怨,最后由于生病,无钱医治,被送到了救济院,但就是这样一个弱智儿在被送去救济院的路上,却流下了伤心的眼泪。这篇小说既让人同情一个弱智儿的遭遇,又让人同情这一家人无可奈何的决定,反映了贫苦家庭生活的无奈。
本文拟从叙述视角和叙述形式两方面来分析小说《他》所运用的叙述技巧,凸显小说的主题,即贫穷对人性的摧残。
二、叙述视角——有限全知视角
叙述视角指的是作家在写作时采用的叙述角度。波特在她的作品中运用了各种各样的叙述视角,每部作品都对叙述视角进行了精心选择,其在小说《他》中选用了有限全知视角。
全知视角即热奈特提出的“无聚焦”或“零聚焦”。托多洛夫把这种视角表示为“叙述者>人物”[2]。在这样的叙述语境中,叙述者主导小说的叙述节奏和角度。叙述者站在小说故事之外,知道故事发生的情节,比小说中任何一个人物观察到的内容都要多。同时,叙述者还能随时进入人物的内心,揭示人物的内心活动和想法,但有些小说的全知叙述者并不知道所有人物的内心活动,这种叙述视角被称为有限全知叙述视角。中国学者申丹认为,有限全知视角就是全知叙述者“采用自己的眼光来叙事,但仅透析某个主要人物的内心活动”[3]。有限全知视角有以下两个优势:“首先,对于某些人物的内心活动秘而不宣能够造成悬念,可使小说更有吸引力;其次,对人物内心活动的控制性描述有助于调节叙述距离。”[4]
小说《他》,作者波特采用有限全知叙述角度讲述弱智儿“他”的故事。“他”是惠普尔夫妇的二儿子,是一个弱智低能儿。虽然惠普尔夫人总是向旁人说相比其他两个孩子,她尤其宠爱这个弱智的二儿子,但家里的重活、脏活和危险的事却都让“他”去做,因为在他们看来,“他”什么都不怕。小女儿埃姆丽身体不好,整天感冒不见好转,于是他们就从“他”的床上抽走了一条被子给埃姆丽盖上,因为他们觉得“他”从来都不怕冷,而当“他”因干太多的累活而受伤病重时,家里因没钱给他看病决定把“他”送到县救济院。此时,惠普尔夫人看到“他”的眼角涌出大颗泪珠,抽泣起来。这时全知叙述者进入了惠普尔夫人的内心,观察到了她的内心活动:“‘他’似乎在指责她什么……也许‘他’睡觉着了凉,可没法告诉她;也许‘他’知道他们在干脆把‘他’送掉,一了百了,因为他们太穷,养不起‘他’……她是尽可能爱‘他’的,还有艾德那和埃姆丽啊,也得考虑嘛,她没有办法给‘他’安排一个像样的生活。啊,‘他’生到世上来就是一件不幸的事。”[5]
有限全知视角展示了惠普尔夫人的内心活动,使读者对其内心有了深入的了解。之前作者的描写会使惠普尔夫人给读者留下自私自利、不负责任的母亲形象,但这段心理描写却能使读者对她的印象得以改观,使读者理解惠普尔夫人的内心想法。惠普尔夫人并不是不疼爱这个弱智儿子,但由于家里贫穷,迫于生活的压力,她不得不牺牲“他”来照顾另外两个正常的孩子,维持一家人的生活。此时,读者可感悟到波特想表达的真正主题,即贫穷对人性的摧残。波特全知叙述了“他”的故事,但对“他”、惠普尔夫妇及其他人物的内心活动秘而不宣,构成悬念,使小说更有吸引力,而在最后又以有限全知视角进入惠普尔夫人的内心,通过控制性描述调节叙述距离,使其人物形象变得丰满立体。
三、叙述形式——使用直接引语
波特为了充分地表现惠普尔夫人的内心世界,运用了恰当的叙述形式——大量使用直接引语。小说的对话是为故事情节的发展作铺垫的,但小说《他》却是通过这些对话,即直接引语来表现惠普尔夫人厌倦贫穷生活却无力改变、既想认命却又不甘心的浮躁心理。小说使用了大量的直接引语,惠普尔夫人与丈夫、兄弟及邻居的对话都是用来塑造惠普尔夫人的人物形象的,用以突出惠普尔夫人复杂的内心世界。
惠普尔夫人总对邻居说她对“他”的宠爱比对其他两个孩子的爱加起来还要多。惠普尔先生认为太太“大可不必如此到处宣扬;这样讲,人家还以为家里除了你别人都不把‘他’放在心上似的”[6]。惠普尔夫人分辩说,这是“母爱的自然流露,人们对做爸爸的倒没有这么多的要求”[7]。惠普尔夫人与丈夫的对话突出了惠普尔夫人内心不想落人诟病的想法。
当邻居提醒惠普尔夫人不应该让“他”去爬树时,她无法忍受,差点冲那个邻居尖叫起来。惠普尔夫人向丈夫抱怨:“都是那些邻居。啊,我多希望他们别管咱们的事。我没法叫‘他’做什么事情,因为害怕他们来插嘴。”[8]惠普尔夫人尽可能地想让“他”表现出与其他正常的孩子没有任何不同,这体现了她内心的虚荣,她不想让别人瞧不起自己的弱智儿子,她认为拥有这样一个孩子而低人一等。
当她弟弟一家前来看望他们时,惠普尔夫人没让“他”在餐厅里吃饭,借口说“‘他’比其他两个孩子腼腆,‘他’得跟你习惯了才能在一起。不是人人‘他’都合得来的,你知道有些孩子就是这样,哪怕是表兄弟也没法凑合。”[9]没有人说不恰当的话,弟弟也附和说“‘他’生活得很好啊”[10]。惠普尔夫人认为让“他”和大家一起吃饭,会使她很没面子,内心因“他”感到羞辱。
此篇小说使用了大量的直接引语,尤其是引用了女主人公惠普尔夫人的原话,她的话语几乎遍及每一个段落、每一个场景,充分展示了“他”给惠普尔夫人带来的麻烦和不安,但“她也似乎是唯一关注‘他’的人”[11],话语也正体现了她的内心想法和感情。大量使用直接引语的叙述形式深化了小说的主题,恰如其分地展现了惠普尔夫人的精神世界。
四、结语
《他》没有复杂的人物关系及紧张多变的情节,但波特巧妙地运用有限全知视角及大量的直接引语展示了一个普通家庭的生活状态和一个家庭主妇的无奈与无助,揭示了生活的艰辛和贫穷对人性的摧残。波特运用简洁明了的语言把日常生活中的故事讲得细致入微、引人入胜,引起读者共鸣,同时又通过故事传达出深刻的主题,促使读者去思考和探索。她的许多短篇小说都被认为是“现代作品中无与伦比的”[12],充分展现了波特作为文体家的卓越才能。
[1]王振平.凯瑟琳·安妮·波特:精雕细刻的艺术家[J].世界文化,2011,(7):20-22.
[2]热奈特.叙事话语,新叙事话语[M].王文融,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0.129.
[3]申丹.叙述学与小说文体学研究[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275.
[4]吴良红.凯瑟琳·安·波特作品中的叙述视角[J].苏州教育学院学报,2006,(3):32-37.
[5][6][7][8][9][10]凯瑟琳·安·波特.波特中短篇小说集[M].鹿金,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4.296-297.282.282.290.292.292.
[11]张弘.凯瑟琳·安·波特小说《他》的文体风格研究[J].黑龙江社会科学,2008,(2):123-125.
[12]李万遂.朴实无华中见真功——论波特的叙述艺术[J].四川外语学院学报,1997,(3):13-19.
【责任编辑:王崇】
I712.074
A
1673-7725(2017)08-0049-03
2017-06-05
李丹阳(1988-),女,河南安阳人,助教,主要从事美国文学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