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英雄之旅”在英文电影欣赏课程的教学实践

2017-03-11陈少娟

文化创新比较研究 2017年12期
关键词:坎贝尔梦境神话

陈少娟

(广东东软学院国际教育学院,广东佛山 528225)

一、综述

“英雄之旅”是美国著名作家、神话研究的顶级学者以及流行文化的一代宗师约瑟夫·坎贝尔(1904-1987)提出的一套故事叙事架构。它是一套思路,总结了人类各种文明中神话故事共同的结构和原则,也是一套实用的模型,适用于各种文艺创作。好莱坞的故事片研发经理克里斯托弗·沃格勒进一步发扬光大,把“英雄之旅”发展为现代故事创造的实用指南——《作家之旅:源自神话的写作要义》,成为标准的好莱坞电影编剧指南。“英雄之旅”总结了各式各样的神话故事中反复出现的角色类型和关系,即瑞士心理学家卡尔·荣格称之为“原型”,沃格勒在坎贝尔理论的基础上,结合电影的特点,归纳了英雄的旅途为三大幕和十二个阶段。

“英雄之旅”也成为了文化、艺术分析和创作的一种方法,把流行文化与纯文学融会贯通。这种艺术结构体现在深受欢迎的英文电影,尤其是好莱坞大制作的电影。在教学设计方面,谢榕琴探讨了“英雄之旅”模式进行教学游戏设计,在其他学科,未见采用这个理论的研究。而在高校的英语教育方面,英文电影的教学应用不乏尝试,较多的研究论文讨论的是利用英文电影提升学习者的语言技能和知识,也有研究解读电影中的文学和艺术特点,而极少在此基础上延伸到实践创作。综合来说,高校的英文电影欣赏课缺乏一套整合的教学理论,缺乏整合教学目标和实践活动的过程的系统架构。

二、教学需求分析

近几年,我校商务英语专科专业也有英文电影的实践课,主要是配音,用于语言应用的训练提升。笔者针对最近几届英语专业学生和非专业学生进行一些非正式的调查和访谈,发现大学生最喜欢的好莱坞大片类型是科幻片和动作片,如《速度与激情》《神盾局特工》等。归纳起来,学生喜欢好莱坞大片里面的英雄主义和观赏的感官刺激,而缺乏深度的鉴赏。恰逢专科我系英语专业升级到本科的转折点,笔者尝试采用约瑟夫·坎贝尔的“英雄之旅”的架构,增加了文学鉴赏理论架构部分的教学设计,深化课程的内涵,以探究该理论架构基于英文电影的流行文化进行文学鉴赏与实践创作的适用性。

三、教学内容与教学模式

(一)整体教学设计

该课程在实践学期展开持续四周时间,共计80学时。课程的目标是让学生在理解电影内容和训练语言的基础上,进一步用“英雄之旅”的模型解读电影的人物和故事,欣赏电影的文学和艺术特点,然后用“英雄之旅”的思路,解读同类的佳作。课程的题材主要是深受欢迎的一些好莱坞大片,如《阿甘正传》《盗梦空间》《雷神》(2011)《禁闭岛》《暮光之城》以及《威尼斯商人》(2004)等。课程的教学层次由浅入深,包括观赏电影、理解电影、以及配音表演等环节。教学的环节包含理论和实践,主要有电影故事的理解,包括对故事的解读,人物的分析,故事的主题;配音表演;演讲解释电影中的一些特点或者推荐同类作品。

(二)实施例子

笔者主要参考沃格勒的修正的术语来阐述“英雄之旅”,对应电影的三幕十二个阶段。第一幕分离包括:1、英雄从正常世界出发,2、被冒险召唤,3、而他/她拒斥召,4、然后英雄见导师,5、接着越过第一道边界,6、出现考验、伙伴和敌人,7、接近最深的洞穴;第二幕主要是第8阶段,即核心的磨难(中间点、死亡和重生)包括:上篇——沦落与下篇——入会;第三幕包括第9、报酬,10、返回的路,11、复活(高潮)与12、携万能药回归(结局)。

以《盗梦空间》为例,基于“英雄之旅”的模型,以分离、启程、返回三部曲来对应一般电影的三部曲结构——设置、高潮、结局。故事里面的团队也基本遵循着“角色原型”的设计,如英雄的导师有男主角的岳父,巴黎的一个大学教授;有众多伙伴——团队助手,有魅力的变形者——梦境中的妻子Mal。现实是“正常世界”,而梦境是“非常世界”,男主角在梦境中经历四重险,即第一层梦境、第二层梦境、第三层梦境、第四层梦境limbo。男主角除了在梦境中身体力行挑战目标——植入一个概念,还经历了一场心理层面的“自我接受”的旅程。影片中的“觉醒”这一规则有宗教和文学的仪式感,从梦中返回现实,除了死去,还有用“坠醒”(kick)感受重力的变化。这一规则即是“重生”的仪式,每一次的“重生”带来新的改变。而终极的从混沌中的死而复生则是终极的觉醒和心灵净化。影片中开始时出现的火车、后来对白中Mal提到了两次的火车以及男主角回忆梦境中卧轨自杀的火车,具有隐喻的作用,制造悬念的同时,象征着冒险即将展开,改变将要发生。

配音环节的活动采用了三个重复的场景“You are waiting for a train, a train that will take you far away…”,这一个实践环节帮助学生揭开谜底的面纱,感受到故事的魅力。

正如沃格勒所言,“英雄之旅”是个框架,在此框架上故事的变化和创新才是它的魅力。所以,引导这个层面讨论时,学生得到一些新发现。例如,主角是不是英雄?学生讨论后就发现,这是一个反传统的英雄,男主角是罪犯的角色,而他同时又是一个伤心的丧妻之夫和慈爱的父亲。另外还有讨论:这是不是一个英雄的故事?他的具体目标是植入概念,是犯罪,而他的终极目标是为了得到救赎并回家与孩子团聚,因此他的故事又赢得了观众的同情。而人物的表现形式的创新也是一大讨论点。例如男主角的妻子Mal,在现实中是贤妻良母,在梦境中的投射则以美人的形式表现出了残忍、怨恨、甚至歇斯底里的疯狂。这些反映了男主角内心的悔恨、自责、伤心和绝望。结局也是一个开放式的“回归”,留下一个悬念——究竟男主角回到了现实的家还是仍然沉溺在梦境里。

四、课程实施效果

大部分学生是第一次欣赏该片,少数几个是第二次,学生的最终报告总结表明,《盗梦空间》这部片令他们印象深刻,基本上学生不仅理解剧情和人物故事,并且深入理解了这一部电影的故事和主角的自我成长,从而对同系列的科幻片产生浓厚的兴趣。采用统一的理论架构有助于学生分析不同影片的优劣感,有学生评价漫威的《雷神》就是稍微肤浅的“套路”,不及《盗梦空间》,而《禁闭岛》非常深刻,是一种精神之旅的荒诞表现。有学生总结“对文学起了兴趣”,这可以说文学鉴赏的内容设计起了一定的效果。

由于是初次尝试,同时限于水平,对文学鉴赏层次深入不够,设计内容可能欠多样化,不能完全满足学生的需求。有学生的总结报告写着“希望可以增加创作的课时,例如制作微电影”。将“英雄之旅”应用到创作的层次的教学设计是下一个教学尝试。

[1]克里斯托·弗沃格勒著,王翀译.作家之旅:源自神话的写作要义-3版[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11.11

[2]约瑟夫·坎贝尔著,黄珏苹译.千面英雄[M].浙江人民出版社, 2016.02

[3]刘莉华.英语电影欣赏课程的另一种设计与实践[J].电影评介,2012,(02):79-80+83.

[4]谢榕琴.RPG教学游戏设计模式研究——基于“英雄之旅”理论的视角[J].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 2017,(04): 186-187.

[5]]孙鲁瑶.发现神话:约瑟夫·坎贝尔的神话探索[J].世界文化,2015,(12):27-29.

[6]程萌,崔东.基于约瑟夫·坎贝尔“单一神话”原型的研究综述[J].辽宁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17(05):63-65.

[7]原源.托尼·莫里森三部小说中单一神话自我追寻主题研究[D].鲁东大学,2014.

[8]于丽娜.约瑟夫·坎贝尔英雄冒险神话模式浅论[J].世界宗教文化,2009,(02):7-10.

[9]方艳.神话的永恒回归——从《神话的力量》看坎贝尔的神话哲学[J].中国比较文学,2007,(04):51-59.

[10]马小朝.神话的复归与再创——西方现代主义文学的文本特征论之一[J].烟台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9,(02):41-48.

[11]安娜·尼科年珂.中西文化原型与《故事新编》[D].吉林大学,2005.

猜你喜欢

坎贝尔梦境神话
东方神话
梦境改造师
梦境改造师
完美主义者
完美主义者
坎贝尔 从草根球星到房产大亨
神话之旅——奇妙三星堆
神话谢幕
梦境
坎贝尔和他的幸运玩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