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家庭因素与青少年危险行为的关系

2017-03-11

文化创新比较研究 2017年12期
关键词:暴力行为凝聚力纪律

赵 丹

(陕西中医药大学,陕西咸阳 712046)

1 前言

青少年危险行为(risk behavior)是近二十年来在流行病学、社会心理学和发展心理学领域中的研究热点之一。青少年危险行为包括一些危害健康、安宁和个体积极发展的行为,这些行为直接或潜在地威胁着人的健康和安全[1]。从发展心理学的观点来看,青少年阶段是个体从童年向成年的过渡时期,思维方式逐渐成熟,道德价值观趋于完整,人格发展也更为完善。然而,青少年又是一个充满了矛盾、冲突的时期,如果受到来自家庭、学校或社会等不良因素的影响,则会加剧青少年行为偏差问题。随着当今社会的发展,我国家庭结构主要为核心家庭,并且以独生子女家庭居多,同时离婚率也造成了单亲家庭增多。这些家庭结构的改变,会进而带来家庭成员关系,教养方式等方面的变化,最终影响到个体的发展。对于正处于矛盾和冲突交织的青少年而言,任何细微的变化都可能对其产生巨大的影响,成为青少年危险行为诱发的原因之一。由此可知,对青少年危险行为与家庭因素的关系研究是十分有必要的。

2 研究方法

2.1 被试

选取某市两所中等水平的中学进行施测。本研究共发放问卷1000份,获得有效问卷903份,回收率100%,有效率90.3%。被试的平均年龄为14.87±1.64,其中男生428人,女生475人。

2.2 测量工具

(1)危险行为量表 青少年危险行为评定量表是在前期研究中编制的《危险行为评定量表》的基础上修订而成,适合我国青少年使用。量表共38个项目,分为攻击与暴力、破坏纪律与违法、无保护性行为、抽烟与喝酒、不健康饮食与缺少运动、自杀与自残 6个维度。每一条目均采用1~5的5级评分制,被试得分越高代表危险行为频率越高。

(2)家庭环境量表 该量表于1981年由Moos编制,本研究使用27个条目的简式量表。简式量表包含有3个分量表:家庭凝聚力(亲密度)、家庭成员的公开矛盾(矛盾性)、家庭自由表达度(独立性)。每一条目均采用“是”、“否”的2级评分制,得分越高代表其家庭环境越好。

2.3 统计工具

收集数据后利用SPSS17.0统计软件包进行数据处理,方法包括描述统计、相关分析,方差分析,回归分析等。

3 结果

3.1 青少年危险行为的发生率

在测查的 903名青少年中,有过危险行为(即平均分大于1)的被试共890人,占调查总体的98.56%。可见,青少年是危险行为的高发人群,在危险行为的各个维度中,发生攻击与暴力行为的人数最多,占总体的86.0%;其次,存在不健康饮食与缺少运动的人数较多,达到总体的83.0%;发生破坏纪律与违法行为的人数位居第三位,占总体的80.0%。

3.2 青少年家庭因素与危险行为的关系

对青少年的家庭环境与危险行为进行相关分析,家庭环境与破坏纪律、违法行为显著负相关,家庭凝聚力与危险行为极其各个维度显著负相关(r=-0.31,p<0.05),公开矛盾与危险行为极其各个维度为显著正相关(r=0.28,p<0.05),自由表达度与破环纪律、违法行为显著负相关(r=-0.19,p<0.001)。进一步的回归分析显示,家庭环境的两个维度(家庭凝聚力、公开矛盾)进入了回归方程,整体预测力达到0.088,且家庭凝聚力负向预测危险行为,公开矛盾正向预测危险行为。首先进入回归方程的是家庭凝聚力,预测力达0.065;第二个进入回归方程的是公开矛盾,预测力达0.020。

4 讨论

在本研究中,青少年危险行为的发生率由高到低依次是:攻击与暴力行为、破坏纪律与违法、不健康饮食与缺少运动、抽烟与喝酒、自杀与自残、无保护性行为。这一结果说明,攻击与暴力行为是影响青少年身心健康最大的危险因素,破坏纪律与违法、不健康饮食与缺少运动也对青少年有巨大的影响。

对父母的依恋是青少年最重要的依恋,即使一个家庭由于离婚和分居而破裂,儿童也应当保持对父母一方或双方的强烈依恋。父母和儿童之间的感情联系是传递父母的理想和期望的桥梁。没有对父母的依恋,就不可能养成尊重他人的情感,个人就很可能产生越轨行为,父母的依恋将会制约着少年的适当社会化和对行为准则进行内化。家庭凝聚力是指家庭成原之间互相承诺、帮助和支持程度。家庭环境中的家庭凝聚力越高,成员彼此之间的支持度也就越高,子女与父母更容易形成一种良好的依恋关系,那么青少年的危险行为或违法行为也将会减少。

此外,家庭环境的公开矛盾也对青少年的危险行为有显著的相关关系,并对其有正向的预测作用。公开矛盾是指家庭各成员之间公开表露愤怒和矛盾的程度,而这种负性情绪的程度越高,可能造成家庭成员彼此之间不和谐,家庭氛围也会变得僵硬、淡漠。生活在这种家庭环境中的青少年,他对归属于爱的需要、对安全的需要可能得不到满足,那么青少年就会以危险的方式来宣泄不满,或者用以危害自己或他人的手段来引起父母对自己的关注。因此,家庭环境公开矛盾越高的青少年,危险行为的发生率也就越高。

总上所述,我国青少年的部分危险行为存在普遍性,尤其是攻击与暴力行为、不健康饮食与缺乏运动、破坏纪违法位列青少年危险行为的前三,这些行为对青少年身心的健康发展都会产生严重的影响,此外,自杀与自残等危险行为也对青少年有影响。因此,我们需要重视家庭环境及父母养育方式等对青少年的影响,为青少年的健康创造一个有利的成长环境。

[1]Ary,D,V.The structure of the risk behavior.Journal of Adolescence,1992,9:115-13

[2]游凯,马迎华,李玉堂等.2010年北京市中学生伤害相关危险行为调查.职业与健康,2012,28(3)

[3]邹鸿,张秋凌,王英春.家庭功能与青少年犯罪的关系的研究进展.心理发展与教育,2005, 3

[4]郭蕾,葛操.高中生心理健康水平与父母教养方式的相关研究[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05,(1)

[5]赵国香,荆春霞,杨光,刘思初,马慧璇,潘焕玉,张睿,张一鸣,韩波,张铮.青少年危险行为与母亲教养方式关系研究.中国学校卫生,2010年第31卷第9期。

猜你喜欢

暴力行为凝聚力纪律
“如此凝聚力”
论当代高校青年教师团队凝聚力的提升
对增强兵团凝聚力吸引力的研究
宝鸡“十严禁”严明村“两委”换届纪律
论增强网络空间意识形态凝聚力引领力机制建构
纪律
媒介分析:动画暴力对儿童的影响
第一次遭遇家暴该怎么处理?
把纪律挺在前面要做到“四个在前”
美国家长怎样理解“纪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