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期下高校大学生校园创业环境的可行性和必要性探析
2017-03-11顾凯
顾 凯
(上海出版印刷高等专科学校,上海 200093)
一、引言
持续而稳定的培养实用型、创新型、复合型的人才,是保障我国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及国家经济战略调整的必备条件,同时也是建立环境友好型社会和资源节约型社会的智力保障。面对全球经济一体化、知识经济和信息时代的到来以及当今世界大发展、大调整、大变革和科技创新的大环境,迫使传统产业进行产业结构调整,对人才的要求更高,要求具备相当强的学习能力和应变能力。近年来党中央国务,做出了一系列关于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重要决策,这些重要决策以及重要部署,归结到一句话,就是提高高等教育质量,是党中央国务院关于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核心要求,着力提高培养具备自主创新能力,具备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人才的水平,总之,科技创新是关键,人才培养是核心,大学教育是重点。
二、高校大学生校园创业环境的必要性分析
(一)校园创业环境具有引领示范效应
示范效应是指某些消费者个人或家庭的消费支出和收入的高低变化对其他消费者和家庭消费支出的影响作用,即消费者在进行消费时在空间上进行相互比较,试图在消费水平上超过别人或至少不低于同一阶层的其他人。所以,消费者的消费支出不仅受自身收入的影响,也受他人消费支出和收入的影响。在大学生校园创业实践中,如果能够恰当地运用校园创业环境的示范作用,有时可以造成很大的影响,对提升大学生创业就业能力起到积极作用。但是,校园创业环境的“示范作用”和大学生盲目从众心理如果发展得太过头,可能形成盲目的创业攀比,如果相应的促进机制制定不完善,会形成厌学风潮。同时,因为一些大学生接受示范效应时,另一些大学生不断地起带头作用,所以,鼓励、推动示范作用比较明显的校园创业行为,应该给予大学生正确的创业引导和不断完善相关的环境氛围,以便愿意领导校园创新创业新潮流的大学生有更多新的机会。这样,校园创业需求就会一浪接一浪得到扩大,大学生的创业项目也会一浪接一浪得到丰富和提高。
(二)校园创业环境助推创业成功率
近几年政府持续出台一系列鼓励大学生毕业生创业的优惠政策,说明国家政府对青年大学生创业寄予厚望,但是现阶段还存在着大学毕业生创业意识的缺失、创业智力的缺乏、创业能力的缺少问题,因此,增大对大学生校园创业教育与创业指导、创业实践的投入是作为完善高校创业环境的重要举措。毕业生创业是大学生职业选择中最有积极意义、最具有挑战性的人生选择。大学生毕业创业选择是对一个人的人生进行职业生涯评价、选择的过程,如果没有良好校园创业环境、没有高校创业教育及配套措施支持,大学生毕业就创业,创业带动就业的政府期待难实现,并且风险很大,支持大学生创业的政策效果就显得更差。但是经历过校园创业历练的大学生,其对创业的认识、商机的识别、风险的把控、组织的管理等等均有较深刻的认识,毕业后创业会更有把握,对利好政策的利用会更充分,创业成功率会更高。
(三)校园创业具有较强的环境导向性
大学生校园创业环境促进机制是我国为建设创新型国家,实现青年大学生创新创业意识的培养和创新创业能力的提升而制定的一系列激励策略。大学生校园创业环境对大学生校园创业具有较强的导向功能,比较容易受到大到国家层面,如:国家经济发展方向、产业结构转型升级、新能源、生态环境建设等宏观发展方面的影响,同时还更容易受到高校行政决策和领导层面的影响,如:涉及高校校园快递管理、后勤服务管理、项目创新研究、师生生活服务等方面的管理机制、利益分摊、风险管理等等方面。因此,环境保障机制制定的全面性、针对性、开放性对培育大学生创新意识和创业精神,引导在校大学生转变就业观念、培养创新意识、提高创业能力具有重要意义和积极作用。通过不断完善和丰富大学生校园创业环境的内涵,帮助和鼓励更多的大学生参与到创业实践中去,通过扶持引导,帮助他们去识别商机、了解创业过程、学习创业知识、丰富人生阅历等均有重要的意义。
(四)校园创业的环境依赖性
教育部专门出台了《关于大力推进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和大学生自主创业工作的意见》,明确要求各级政府积极设立大学生创业实习或孵化基地,为大学生创业提供场所、资金、实训等方面的支持,并提供项目推荐、财务、人事代理、管理咨询、税务、工商、法律、项目融资等方面的创业政策咨询和服务,以及多种形式的资金支持,另外还从税收、贷款等方面给予了优惠政策。这些相关扶持政策涵盖创业起步过程的较多方面,对于没有相关知识和工作经验在校大学生或有创业梦想的大学生来讲,是非常宝贵的资源,有效利用创业政策能起到事半功倍的创业效果。完善的大学生校园创业环境保障体系,能有效提升青年大学生对创业的认识,激发他们的创业兴趣,减少他们在创业初期遇到的各种困难与障碍,有效提高他们的创业成功率,因此校园创业环境的健全与完善对帮扶大学生校园创业起着重要的作用。
(五)校园创业环境有效促进就业和毕业创业
(1)解决毕业大学生或在校大学生缺乏实际工作经验的瓶颈。在大学毕业生“就业难”的同时,用人单位也普遍存在着“选材难”,普遍抱怨即使招到合适的毕业生后还要经过较长时间的岗前系统培训后方可上岗,耗费财力、人力又浪费时间,用人单位往往倾向于选择既具有专业知识又具有实际工作经验的大学毕业生。
(2)倡导一专多能,提高就业实力。近年来,一些高校盲目追求扩招就业前景好的专业学生或增加新的专业,导致热门专业人才过剩,专业相同的人多,就业时相互竞争更加激烈,通过创业积累阅历,增加获胜的筹码。
(3)鼓励自主创新,提升实践能力。长期以来,我国的高等教育是按照统一的标准进行人才的培养,培养出的专业人才大多缺乏个性、缺乏社会实用性,缺乏实际动手能力、操作能力以及自主创新能力。通过鼓励参加创业活动,提升大学生上述综合能力素养。
(4)开拓视野、增加社会适应性。通过校园创业实践,增加对社会和自我的认知,调整心态,形成良好的就业观念,确定符合实际的就业期望,为毕业后走向社会做好各方面的准备。
(5)培养创业精神,缓解就业压力,为就业和毕业创业打下坚实基础。通过创业实战积累相关经营管理知识、提升个人综合素质、拓展人脉社会关系,实现自我价值和创业梦想,为毕业创业和业务拓展提供成功的保障。
大学生校园创业具有公共示范效应,在不完善的保障促进机制下,大学生校园创业政策信息可能知晓率底或利用不足;甚至会导致项目受挫,最终会导致大学生校园创业行动的延缓。校园创业信息不对称,可能会出现创业过程中项目风险加大,底层次、低质量的项目重复推行,导致整体校园创业的质量偏低,从而使校园内创业项目的数量持续下降,最终影响大学生校园创业的积极性。随着大学生对校园创业优点的认知能力、投入时间精力等的不断增加,其结果将导致需求者追逐“心动就行动”的校园创业行为,而校园市场创业项目或环境保障支持不足会导致校园创业效果大打折扣。总之,大学生校园创业市场并不完美,其与其它商品市场一样存在信息不对称现象。
三、高校大学生校园创业环境的可行性分析
高校的创业环境保障机制必须坚持“以学生为本”的原则,把学生综合就业能力的培养放在第一位,增加就业是环境保障机制制订和执行的最终目标。从高校大学生校园创业环境支持的必要性分析可以看出,大学生校园创业环境保障机制的支持可行性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分析:
(一)社会可行性
保障大学毕业生能够充分就业是政府和高校制定大学生校园创业政策和机制的最终目标,校园创业环境健全与完善,可以引导更多的在校大学生关注大学生向校园创业,可以有效保障大学生在校园创业初期的项目存活率,帮助他们转变就业观念,使创业成为他们毕业就业的一种常态方式,真正体现以学生为本的人才培养观念,能够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支持和理解。就业是民生之本,创业是就业之源。党的十八大明确提出要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将大力支持青年创新创业作为我国提升自主创新实力的根本。教育部袁贵仁部长在上海市大学生科技创业基金会进行调研时,高度肯定基金会“以创业带动就业、以创业推动创新”的理念。强调大学生创业反映了时代的主旋律,大学生创业能够造就人才、培育企业、造福社会,要深入推进。
随着我国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和产业结构调整升级,急需高校培养出越来越多的具有自主创新能力、创新创业精神和具有创新责任感的高素质人才来推动我国整体竞争力的持续提升,因此,高校大学生校园创业环境的完善与健全势在必行。
(二)组织可行性
大学生校园创业环境保障促进机制的制定和实施主体是高校,而高校本身就是一个组织结构体系比较严谨、科学,规范的育人场所,各部门的职责分工明确,人员配置充足,为创业促进的实施提供了有效的组织保证。近几年各高校根据大学生创业需求的发展趋势陆续成立了一些创业政策咨询办公室、大学生创新创业基金委员会等负责大学生创业咨询及全国性大学生创业比赛组织事宜。
(三)经济可行性
充沛的资金供给,是保障大学生校园创业环境的充满活力、有序、健康、创新力的重要环节,目前从国家到各省市均有比较丰富的创业基金储备,只要符合申请条件,均可获得一定数量的启动资金。从国家层面每年举行的创业挑战大赛资助基金,到各省市和各高校设立的专项创业基金,近年来资助基金逐渐丰富、获贷额度逐年提升。总之,关键是要通过校园创业环境的优化开拓和丰富资金渠道,将资金用好,发挥其最大化的校园创业促进作用。
[1]叶淦奎.德国青年就业创业工作考察及启示[J].中国青年研究,2010,(4)
[2]陈瑞英.顾征.新世纪日本高校的创业教育:现状与课题[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0,(2):
[3]李志永.日本大学创业教育的发展和特点[J].比较教育研究,2015,(3):40 -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