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数据背景下档案编研工作发展途径分析

2017-03-11贾聚权

兰台内外 2017年1期
关键词:编研年鉴成果

文/贾聚权

大数据背景下档案编研工作发展途径分析

文/贾聚权

以往档案编研工作多以纸质材料为基础,辅以人工分析,并在一定范围内传播利用。多年来,档案编研较好地支撑了相关工作。随着大数据时代的到来,数据挖掘、数据分析、大数据开发等多项技术手段不断涌现,给档案编研工作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同时也对档案编研的开发和利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值此历史契机,应顺应大数据时代和档案工作发展趋势,提出档案编研多种发展途径,促进档案编研逐渐走向“大编研”,充分挖掘其潜在价值并提供更优质更广泛的服务。

一、档案编研工作存在的问题

1.人员素质和技术手段相对落后。当前主要是档案馆原工作人员在从事档案编研工作,这些人员年龄结构偏大,相对来说学历水平不高,接纳新鲜事物意愿不强。就日常工作而言,这些人员技术水平有限,基本上通过原始档案材料的积累和汇聚等手段,形成简单的汇编工作成果,以这种方式进行档案编研,很难凸显大数据背景下信息技术的优势,很难去深度开展档案信息挖掘和开发工作。

2.应用范围窄。档案编研工作者基本上只是满足于编研任务的完成,对编研成果的利用、传播、推广普遍重视不够。例如,目前大部分单位每年都编辑出版年鉴,但是这些年鉴基本上都存放在单位中,而学校网站、招生就业宣讲等对外宣传活动很少会利用年鉴资料,社会外界也很少会想到通过查阅年鉴来了解一个单位的基本情况。总体来说,档案编研成果大多不为人所知,传播范围也相当有限。

3.时效性差。档案工作的重点主要集中在保管和利用上,基本上是在档案收集到一定程度后才有精力着手开展编研工作。在这种情况下,整理出来的编研成果时效性不强,严重滞后于档案信息利用的需求。以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年鉴出版工作为例,一般上半年收集上一年度的资料,下半年进行编辑整理,要到年底才能出版完成。这样的编研成果滞后了近一年的时间,很难满足年底工作总结的需要。

二、档案编研工作的发展途径

1.根据利用需求,主动开展档案编研。档案利用需求不仅仅局限于对原始档案的借阅、复制等,而是希望档案馆把自己需要的信息直接从档案中提炼出来,直接获得档案信息的二次开发成果。档案编研工作应关注利用者的这种需求,努力提供多种形式的服务。例如,通过收集各种档案借阅利用信息、利用频率等,整理出利用规律、区域、趋势等,进而确定编研选题。

2.通过分类编目,形成专题索引。可在原有著录信息的基础上,通过增加主题词、关键字等标引,形成多种类型的分类检索。例如,在照片整理过程中,可以增加对内容的主题标识,即将每张照片按照校园风光、人才培养、学科建设、校友风采等进行分类标注,这样后期可根据需要进行相关专题的提取,为照片档案编研加工提供有力的支持。

3.提高信息化水平,形成数字资源。在大数据环境下,档案馆应加大信息化建设,在掌握庞大数据的基础上,努力实现馆藏数字化,并以此为基础开展档案编研。首先,搭建信息管理系统。这主要包括构建基于海量数据的档案管理系统,确保对海量信息的管理;特别是要搭建基于内容的检索方式,确保管理系统具备良好的检索功能。其次,开展数字化加工。全面开展馆藏档案数字化加工,努力实现“存量档案数字化”目标,这是一段时期内档案工作的重点。这其中包括对纸质档案、照片档案进行扫描,转化为便于利用的电子档案;对实物档案进行数码拍照,转化为数字资源,总之应尽快完成全部馆藏档案的数字化工作,为档案数据的信息化加工处理提供基础。最后,要加大对现行数字资源的收集力度。特别要关注重大活动,不仅收集相关文件等纸质材料,而且要注重照片、录音、录像等多种载体和形式的档案资源,并及时转化为图文一体化的数字资源,为后期档案编研打下基础。

4.开展专业合作,形成学术成果。档案编研应向学术化、专业化方向发展。档案部门应积极与相关单位展开合作,通过与专业人员开展广泛合作,提升研究水平,使档案工作人员既熟悉档案管理知识,又了解相关专业的学术背景、动态和最新成果,形成多样化的编研成果。以书本为主要载体的成果形式早已不能满足社会公众的需求,大数据时代随着手机、数字电视、网络媒体等新型媒体的飞速发展,数字型档案文献编研出版物将成为编研成果发布的主要形式,比如电子图书、网络报纸、数字期刊、手机出版物(微信、手机报纸、手机期刊)等,这都能够大幅度提高编研成果的传播范围和速度,扩大其影响力。

(作者单位:汪清县档案局)

猜你喜欢

编研年鉴成果
特色·可读·扩展《江苏年鉴(2020)》
谈谈房地产档案的编研
2016—2019年全国获得“中国精品年鉴”名录
验收成果
《中国交通运输年鉴(2019)》征订单
《中国交通运输年鉴(2019)》征订单
工大成果
科研档案编研工作的新认识
“健康照明”成果聚焦
档案编研在地铁文化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