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嘉庚倾资办学的历史见证及对高职教育的启示
——以集美海洋职业技术学院为例
2017-03-11叶丽群
文/叶丽群
陈嘉庚倾资办学的历史见证及对高职教育的启示
——以集美海洋职业技术学院为例
文/叶丽群
陈嘉庚先生是近代中国名闻中外的爱国华侨领袖。他在经济、政治、教育和社会活动等方面的历史事迹被人们广为传颂。毛泽东主席称赞他是:“华侨旗帜,民族光辉。”今天人们谈到“嘉庚精神”,主要可以概括为他在经商上的诚实守信,经营有方;在政治上的爱国救亡,为国纾难;在教育上的倾资办学,弦歌不辍。他一生所做的贡献,对中国近代社会乃至整个东南亚地区都造成了深远、积极的影响。中外许多著作中已有论述。本文仅以集美海洋职业技术学院的发展历程为例,阐述先生倾资办学、弦歌不辍的历史见证及对现代高职教育的启示。
一、倾其家产、兴办教育之初衷
1894年10月21日,陈嘉庚先生诞生在福建省同安县集美社。郑成功曾将此地作为操练水兵的驻地。雄风余烈,先生从小耳濡目染,孕育了他的爱国爱乡思想。幼年参加农渔业生产劳动,养成勤劳俭朴习惯。十七岁,奉父命去新加坡在自家米店学商,虽身羁异邦,却心怀乡国。在数十年奔走海外含辛茹苦的生活里,一方面有感于欧美各国的强盛富裕和中国衰落贫穷的鲜明对比,先生“热诚内向,思欲尽国民一份子之天职”。他认为“教育为立国之本,兴学乃国民天职。”另一方面,他希望先竭尽自己的力量创办学校,到时可引起国人之同情心,各能尽其力量来创办学校,将来教育便易于普及,同时造就有道德与知识兼备的人才,出来担负国家及社会的责任,将来国家就能慢慢富强起来,也就不至再受别人欺侮。因此,1912年秋,先生回国,翌年2月即在家乡创办集美小学校。此后陆续增办师范、中学、水产、航海、商业、农林等校,设有图书馆、体育馆、医院等公用机构,统称集美学校。这是他在我国教育办学的初衷与开端。
二、百折不挠创办集美海洋职业技术学院
(一)集美海洋职业技术学院的由来、发展历程与现状
先生在《南侨回忆录》中说明了他为何创办水产航海学校的原因——“余以本省海岸线长,渔利航业关系非鲜,故拟办水产及航海学校。”学校于1920年2月初次创办,始称集美学校水产科。1924年1月改称为集美学校水产部。1925年1月增设航海,改水产部为水产航海部。1927年3月改部为校,定名私立集美高级水产航海学校。1935年2月改校名为私立集美高级水产航海职业学校。1958年3月,在先生的要求下,上级批准水产航海分校,我校定名为私立集美水产学校,归国家水产部主管。1960年4月,学校命名为“福建省集美水产学校”。2003年2月,学校从中专升格为高职大专,命校名为“厦门海洋职业技术学院”。2007年3月,学院经批准,加挂校名“集美海洋职业技术学院”。2011年学院获批福建省示范性高职院校建设单位。
(二)嘉庚先生创办我校的历史见证
1.先助教师,后办学校。学校虽创办于1920年初,但早在1918年,先生已有想法,却苦于当时没有教师,便致函上海吴淞水产学校,希望能帮忙找一二位教师,得到的回复是国内无水产教师可聘,若先生同意,可先资助经费给当时该校的两位闽籍高才毕业生到日本去学习,两年后学成可来担任教师。先生欣然同意,两年后,即1920年,学校才得以初次开课。先生在1924和1925年,分别资助我校首届、二届毕业学生到日本学习,以回校任教,加强师资力量。由此可见,先生办学,从师资质量抓起,有坚定的办好水产教育的决心。
2.不吝经费,重视实践。1924年1月学校改称为集美学校水产部。同年6月,为了满足学生出海实习的需要,校主陈嘉庚先生向德国购买全副机器,由学校自行设计,同时雇请船匠在集美建成一艘37吨的实习船,称“集美一号”,耗资三万元。随即,1925年1月增设航海学科,改水产部为水产航海部。到了1926年,先生念及航海专业的毕业学生恐乏出路,又特向法国购买一艘铁壳拖网渔轮,载重274吨,此船系中国第一艘铁壳渔轮,也是当时最大的拖网渔轮。定名“集美二号”。先生在集美学校开学式上说:“须知我办学校,非积存巨金,寄存银行,一切经费,皆待经营。”先生无私办学,并非经费充裕,而是事事从学生角度出发,凡有利学生,不吝经费,重视学生生产实践,以为社会培养实用人才为目的。
3.创新改革,重视管理。1927年3月水产航海部改部为校,定名私立集美高级水产航海学校。先生对学校制度进行改革创新,原来的校长改任校董,代表先生监督学校的一切事宜。学校的重要事件均由校董召集各校公共机关负责人联席会议后再做决定。事实上,从1934年起,受到南洋实业收盘的影响,经济已是万难,学校裁员,规模缩小,校董主席更迭,校董会领导力量薄弱。1935年始,先生打算彻底改组校董会,整顿集美学校。面对当时举步维艰的局面,在学校管理和教学质量方面,先生依然毫不松懈。
4.战火纷飞,弦歌不辍。1937年12月因抗日战争,厦门沦陷。学校迁往安溪县官桥张乡曾郁小学(现官桥中学)续办。1938年1月集美各校统一迁入安溪县城文庙办学,改称集美联合中学水产航海科。1939年2月联合中学学生数增加,校舍不足,且时局紧张,水产航海、商业、农林三科脱离联合中学,迁往大田县城关办学,成立私立集美职业学校,我校称水产科。同年9月,敌机炸毁职校大田文庙部分宿舍,随即又迁往城外玉田办学。抗战时期,学校办学异常艰难,但先生与全体师生同舟共济,战胜各种困难,直到1945年8月抗战胜利,学校才由安溪迁回集美办学。
5.费尽苦心,筹资修校。1949年,国民党派兵用飞机滥炸集美学校,校舍损失严重,我校暂迁集美后溪乡下店墟上课,极大地增加了先生筹集办学经费的困难。然而先生无惧艰难,费尽苦心,奔走呼号,向海外亲友筹集资金,修复学校。我校得以于1950年再度迁回集美原址开学。1946年先生写给陈村牧的信中说道:“余自民国廿三公司被迫收盘后,无存一粒恒产,难有小州府数小胶厂,资本短绌,旧伴合作,又逢市景欠佳,七、八间每年入息仅数万元而已……。”而各类学校费用庞大,均系靠卖胶园、借债以解决,而借债又加速了企业的危机,实属“毁家兴学”。先生在《南侨回忆录》中说,“有人劝余停止校费以维持营业,余不忍放弃义务,毅力支持。”先生办学百折不挠,感天动地。
三、嘉庚先生办学思想对现代高职教育的启示
先生萌发兴办教育的年代正处于内忧外患的旧社会,是中国传统教育向现代教育的转型时期,先生既熏陶于中国传统文化的教育,又受到西方现代文化教育的冲击,在长期的办学实践和多年的对教育问题的思考中,形成了自己独特而深刻的教育理念。
(一)高职专业设置既要高瞻远瞩又要结合实际
一百年前,先生看到我省海岸线长,苦于水产、航海事业落后的局面,创办了水产航海学校,因而我校也成了我国最早培育水产航海人才的摇篮之一。一百年后的今天,福建省正在大力倡导建设海洋强省,可以说先生当年的高瞻远瞩为今天福建发展海洋强省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对于高职教育的管理者来说,在现代高职人才培养的道路上,要有远见卓识的预见力,一切要从学校发展的长远利益出发,脚踏实地。牢记高职教育的目标,既要办出传统、老牌专业的特色和品牌,又要以当地区域的市场需求为导向,结合自身的办学条件和师资力量,以科学的人才需求预测为基础,本着立足需要、确保质量的原则,优先发展面向市场、面向一线的技术领域和职业岗位(群)的专业,体现高职教育特色。
(二)高职教育要重视师资队伍建设
先生认为学校能否办出成绩,“第一当问教师有人否”。先生在学生毕业后送去日本留学,就是为了加强学校的师资力量。师资队伍,是高职人才培养目标的重点所在。因此,高职院校应重视师资队伍建设,特别是要加强应用型师资队伍的建设。要建立完善的人才引进机制,既有对学历、学位及工作实践的硬性要求,又要有面对特殊人才“不拘一格”的相关制度。同时,积极为现有教师提供专业培训所需的经费、平台和条件,积极加强学校与相关企事业单位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建立相关制度支持教师参加专业实践,不断提高教师的应用能力和教学科研水平。重视兼职教师队伍建设,聘请一些实践经验丰富的行家能手充实教师队伍。通过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强化培养培训,实施政策引导,加强规范管理,构建长效机制,努力建设一支具有现代教育理念、深厚的专业理论、扎实的专业实践能力、良好的育人能力、适应应用型人才培养需要的应用型师资队伍。
(三)高职教育应重视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培养
先生曾说:“教授知识技能,以能致实用。”为了学生能学以致用,不惜花重金购买先进的实习船只供实训使用。如此,我校创办初期培养的学生兼具较强的理论知识和操作能力,为当时社会培养了非常多优秀人才。因此,高职院校应该重视人才培养方案的建设,在学生生产实习、毕业实习中的实践环节中给予相当的比重,不断加大实习、实训硬件设施的费用投入,利用产学研合作关系,大力拓展可以给学生提供实习机会的企业。同时,应积极借助政府的力量。例如,学生要提高动手能力,要实习,是要有企业能接收的,这就需要政府在法律法规方面给予支持,在税收方面给予优惠,让企业愿意接收大学生实习,真正做到“工学结合”,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出理论知识扎实、掌握行业实情和动手能力强的学生。
(作者单位:厦门海洋职业技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