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境外征集的档案中探寻院史

2017-03-11施建红黄宇宁莉燕

兰台内外 2017年1期
关键词:基督教会南通

文/施建红 黄宇 宁莉燕

从境外征集的档案中探寻院史

文/施建红 黄宇 宁莉燕

南通州基督医院(南通市第一人民医院前身),从1907年创办到1951年由人民政府接办,南通州基督医院45年的办医历程贯穿民国始终,见证和参与了中国近代社会一次次的嬗变,最终汇聚入民族解放运动的浪潮中去,成为中华民族复兴史的一部分。

一、现代医学的先声

南通作为近代较早与西方接触的城市,是西方医学输入的窗口城市之一。1907年,在通州西门外河西街,一所新的教会医院开始破土动工,这就是后来南通市第一人民医院的前身,南通州基督医院。

民国初年,南通地区卫生防疫落后,天花、霍乱、白喉、麻疹、疟疾流行,痢疾、猩红热、百日咳等常有发生,威胁着成千上万人的生命。一般民众因贫困而无力请医生,患病后往往请巫婆神汉帮助或听天由命。保守估计,当时的粗死亡率超过28‰,预期寿命大约是35岁。死亡人数中,约有41%的人死于可控制疾病。

1907年,雷敦博士在南通购地建院并在自己住宅行医问诊。1912年,南通州基督医院落成。现代医学播种南通,给民众带来了福音。医院开诊后,以其在骨科、外科、妇产科等方面的专长,开展如体表良性肿瘤的切除、断肢术、外伤的止血和清创缝合等手术。随着麻醉和无菌技术的逐步改进,西医在外科、骨科、妇产科、公共卫生等方面的优越性便日益突出了。不仅如此,医院对少数贫苦病人“号金一概免收,药资酌量减收”,同时在诊疗处设有“乐捐箱”,用于募集济贫资金。1920年,院长海格门成功施行“溃疡旷置胃空肠吻合术”,为南通首例。1928年2月,南通天花流行,医院在南通城区接种天花疫苗,同年2月29日《通通日报》以“基督医院施种牛痘,持有优待券者免费”为题发布消息。基督医院无疑开创了南通现代医学和公共卫生的先河。

医学传教士放弃在本国比较优裕的生活,到偏远的中国广大的城乡施医送药,在一定程度上给老百姓减轻或免除了精神和肉体的痛苦,是值得称道的,其中多名医学传教士成为南通实际的医疗业务的开拓者。这其中较著名的有雷敦医学博士,他于1907年初受教会派遣在南通南门城里购置房产用于行医和传教,他也因此成为南通史上的第一位西医。海格门医学博士,长期担任基督医院院长,精通内科、外科、机械工程、摄影、X光等。施保罗医学博士,在战乱中回到沦陷的南通,重建医院和恢复医疗工作,救治了包括抗日负伤战士在内的许多伤病员。

手术的神奇和西药的速效,逐渐消除人们的戒心,南通民众由最初的抵制,慢慢过渡到接受、相信。西医的传播,不仅弥补了本土医学暴露出的不足,也开始改变南通人的就医观念和卫生习惯,到西医医院挂号门诊、重病住院治疗的人数日增。

现代医学在南通的传播与发展同样受到了当时的大实业家、教育家张謇的大力支持。张謇认为:“医之发达与否,有关民族之强弱,人生所需不可无医。”1916年,在张謇的支持下,美国基督教会得到政府同意购买土地,创办南通州基督医院护士学校。1918年,该校成为中国第一所向中华护士会登记的护士学校。此举奠定了南通护理发展的基石,1920年到1941年护校培养的学生101人,为当时南京中央医院、鼓楼医院、安徽弋矶山医院等的护理队伍补充新鲜血液,推动了地区护理专业教育的发展。同时,护校的建立为南通的妇女解放运动做出贡献。一批青年女性借此突破封建家庭和封建思想的束缚,走上独立自由之路,为南通及周边地区的医疗、教育、文化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到抗战爆发前的1937年,基督医院发展成为江北地区首屈一指的大医院。它拥有临床科室5个和医技科室3个,拥有病床100张,聘有60多名中外医护人员,可实施脊椎结核胫骨移植、气管切开、扁桃体摘除、剖宫产和卵巢囊肿切除等手术和护理,承担了当时南通城6万居民的主要医疗任务。美国联合基督教会称该院是教会内“设备最佳的医院”。

二、兵临城下的日子

同民国黄金十年的经济繁荣一样,基督医院的兴盛背后也潜藏着同样的致命隐忧。此时,日本军国主义的侵略政策正步步紧逼,东北成立伪满洲国,华北自治,战火向中国的心脏地带蔓延。

这种忧患也同样为美国基督教会所察觉,在护校校长傅汝爱给教会总部的信中提到,“我们期盼中日战局能控制在中国北部地区。”但事与愿违,七七事变后,抗日战争全面爆发,美基督教会担心战火波及,陆续撤走大部分人员,基督医院仅傅汝爱、麦文果等少数美籍人员留守。

从深层次讲,以美国基督教会为代表的西方在华利益,与日本全面侵华的野心是相互抵触的,一面在基督医院屋顶的美国国旗,也并不能唬住日本侵略者。1937年8月,日机轰炸基督医院,病房楼和医疗设备悉数被毁,医院30多年来的发展成果大部化为乌有。《纽约时报》驻华首席记者哈雷特电讯本部:“8月17日上午,8架日机朝着市区投下数颗炸弹,然后飞往郊区,向医院属地投下7枚炸弹,之后,两架飞机低飞用机关枪扫射楼房。当时正在进行手术的一名医生、四个助手及病人遇难。医院的19名中国员工和五名逃难者被杀害,三名中国员工重伤,约有200名中国人受轻伤。”麦文果和傅汝爱一起疏散并救助了40多名住院病人。

事态持续恶化,教会医师们对日军的暴行感到愤慨。在傅汝爱给施保罗医生的信中,她直言了自己的感受,“这些天在中国的遭遇让我们感到困惑,但我没有失去信仰,因为我感到正义终将胜利。我们常想到中国人民正在遭受着苦难,却未能认识到这对日本善良的人民来说也是一种难堪。那些日本军人真是一群疯子,要在平时就该关在精神病院里,他们最后的结局如何我们等着瞧吧。”

留在南通的危险越来越大,基督医院人员必须加紧撤离。但麦文果感觉自己职责在此,无论傅汝爱等如何劝说,她都决意继续留在中国。“今天我们签下了‘生死状’,日后无论何种境地,我们都将坚守到底。我们清楚这是在搏命,但只要能给这些中国人提供任何帮助,一切努力和冒险都是值得的。”麦文果随后联络当地人士建立基督红十字会,展开救济工作。次年3月南通沦陷。日军在医院附近大码头烧毁仓库和周围大部分民房,被打伤以及无家可归者纷纷到基督医院和崇英中学避难,学校教室和走廊全被住满,麦文果设法为伤病员治疗,请来护士潘风鸣、陈淑瑾帮助工作。麦将自己的蚊帐、被面撕成布条蒸煮消毒后作绷带用。日军有时前来骚扰,麦文果以美籍身份与之交涉,阻止入内,所有避难者均得到保护。

1940年10月,随着远东局势恶化,美籍医护人员悉数奉命回国,民国政府寄希望于美英调停战事的幻想彻底落空了。但美国政府此举,却也将一个完全撤空的舞台留给了中国。1940年,重新开张的南通州基督医院由原外科医师徐文启代理院务。1941年,南通州基督医院护士学校校长也改由中国籍护士江瑞琴担任。

三、红色活动的舞台

抗日战争的爆发是一个分界点,在这之前教会和传教士医生无疑是基督医院的主导者,抗战爆发后,这个舞台上活跃的主角变成了红色力量。与软弱的国民政府和利益至上的美国政府不同,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红色武装和进步群众,与侵略者日本展开了不屈不挠的殊死斗争。

早在抗战爆发前的1926年,在江浙区委的直接指导下,南通地区一些地方相继成立了中共支部,当时仅通师、女师等不多几个单位有党组织,基督医院也是其中之一。“先后在基督医院做党的地下工作的有卫域、谢道英、邱云、夏勇、叶平等同志”。其中,男护士张秋夜、邵林为医院当时较早的中共地下党员。1928年3月组织唐闸大生一厂工人罢工活动中,张秋夜等人直属于党组织江北特委负责人陆景槐领导。因消息泄露,陆景槐在与张秋夜接头后被捕。张秋夜将文件销毁后,与邵林二人安全转移。

抗战爆发后,基督医院处于沦陷区,为日军“接管”。但在抗日救亡运动鼓舞和地下党员的教育宣传下,医院的红色活动却反而进入高潮,承担了大量秘密救治新四军伤员的任务。当时,新四军东进,与日军作战频繁,伤亡较大。游击区医院条件差,难以有效救治重伤员,只能秘密将伤员送往沦陷区医院治疗。基督医院地处城西北郊,日军防卫不严,便于秘密活动。基督红十字会的爱国人士汪志培在与基督医院徐文启医生等取得联系后,一条秘密的医疗战线便开通了。救治工作多在夜间展开,避开日本医生耳目。石港后方医院乘夜用船把伤员送至医院。伤员入院挂号时,列入家贫免费治疗之列,不写名字。入院后,医护人员当夜处理、包扎好伤口,后续换药也在早晨上班前完成,避免日医看见。这些伤员和医护人员熟悉之后,讲抗日战斗故事,宣传抗日的道理,使医护人员受到爱国主义教育,大家精心医疗,严格保密,不透露一点风声。在接触中,医护人员受到了进步思想的影响,有徐希、周兰芳、杨英、刘湘等护士先后投奔解放区参加革命。

不仅如此,医院爱国医护人员还经常与日伪军爪牙斗智斗勇。1944年7月南通地下党负责人马世和患结核病送至基督医院治疗,被敌人发现。在地下党组织的周密布置及医院护士刘湘等人的掩护下,马世和同志经化妆在敌人下毒手的前几个小时成功突围,回到解放区。

1945年,抗战胜利,美国教会势力卷土重来。1946年,美基督教会召集南通区会议,重新取得了对南通州基督医院的主导权。从深层意义上讲,基督医院在社会卫生、教育等方面做出贡献值得肯定,但是它作为教会势力在中国的存在,归根究底是为西方殖民者所服务的,这其中的深刻民族矛盾不可调和。

但在此时的中华大地,民国已步入黄昏,一场旨在推翻旧社会的革命浪潮正在迅速孕育,一个全新的时代呼之欲出。从历史角度看,这正是自鸦片战争以来,中国一系列新生进步力量发展壮大后的总爆发。这一点也为教会医生们所察觉,“中国人自己也在快速进步”,中国医药事业走上独立发展道路的日子近了。5年后,随着新中国成立和朝鲜战争爆发,医院全体职工共同发表《爱国宣言》,医院随即由人民政府接办,定名南通人民医院,获得新生。教会医院在南通的历史遂划上句号。

纵观20世纪前半叶,正是中国社会由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嬗变的时期,各种新生事物不断传入和演化,基督教和教会医院正是其中之一。基督教会派遣传教士来华创办教会医院不管原意如何,在办医、办学实践中,其宗教功能乃至政治功能日益疏离,其医疗和教育功能则不断增强,并逐渐占有主导地位。南通州基督医院在中外人士的共同努力下办出了自身的特色,从而促进了我国近代医学事业的发展,培养了一批医学专门人才,加强了中西文化交流,促成了一代青年思想的转变,其客观作用是不容忽视的。

回首百年,南通州基督医院的历史,仅是中国近代史的一个细小片段,却也足以让我们明白一个民族最珍贵的东西。就是民族从蒙昧、觉醒、奋起到自立自强的伟大历程,还有在这段历程中活跃过、打开文化交流窗口的外国友人们。

(作者单位:南通市第一人民医院)

猜你喜欢

基督教会南通
我最爱的那个人,教会了我……
我最爱的那个人,教会了我……
我最爱的那个人,教会了我……
蓝印花布:南通独具特色的非遗传承
非遗南通
南通职业
浅析米开朗琪罗《哀悼基督》
为施政和立法之依据:近代中国政府基督宗教调查研究
“新生儿版”基督诞生
南通中船机械制造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