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生本课堂的初中物理教学设计与实践
——以“光现象”单元复习为例
2017-03-11
(1. 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仙林学校,江苏 南京 210046;2. 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丁家庄初级中学,江苏 南京 210046)
基于生本课堂的初中物理教学设计与实践
——以“光现象”单元复习为例
贾丽1张爱娟2
(1. 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仙林学校,江苏 南京 210046;2. 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丁家庄初级中学,江苏 南京 210046)
本文以初中物理“光现象”单元复习课为例,阐述了该节课的设计特点、设计流程,最后总结出构建生本高效课堂的点滴体会,以期对初中物理教学提供参考。
初中物理;光现象;生本课堂;复习课
随着素质教育的不断推进和深入,生本理念作为教改的突破口,为广大教育工作者所接受。生本理念的推进孕育出生本课堂,改变了传统的学习观,让学习在学生自主需要中发生,在师生思维碰撞下发展,在学生自主探究中升华,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生本课堂最早由华南师范大学郭思乐教授提出,其基本理念是:“一切为了学生、高度尊重学生、全面依靠学生”。可见生本课堂融入了以人为本、以生为本的教学理念,将学习的主动权交还给学生,是高效和充满活力的课堂。
在初中物理课堂教学中我们应该如何运用生本课堂的教学模式?笔者不久前指导了一名年轻教师开设了一节区级公开课——“光现象”单元复习,下面以该节课的教学设计为例,阐述生本课堂的设计思路和思考,以期对初中物理教学提供参考。
1 生本课堂教学设计中应关注的三个重要指标
本节课是学完“光现象”后的复习课,复习的重点不是将零散的知识再记忆,而是应该引导学生从整体上理解、整合知识,提升复习课的知识容量,做到“温故而知新”,为此教师可以通过结构重整,有机渗透生活情境,激发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让课堂充满生命的活力与思维的能量,教学设计主要考虑到以下三方面。
1.1 教学目标的指向性
本节课的目标为:
(1) 由建模法建立光线模型入手,引导学生自主复习光的直线传播规律及重要应用:小孔成像;
(2) 借助教具,模拟光在传播过程中遇到平面镜发生的光现象,引导学生重温光的反射规律和平面镜成像实验;
(3) 借助教具,模拟光在传播过程中遇到三棱镜发生色散现象,引导学生回忆、了解人眼看不见的光。
“光现象”这一章的核心知识有:光的直线传播、光的反射、光的色散,因此教学目标紧紧围绕这三个核心知识展开,通过教师“引”学生“思”与“动”,巩固知识,提升能力,体现目标对教学的指向和引领作用。
1.2 教学内容的针对性
本节复习课涉及的知识内容很多,授课教师在内容上做了一些取舍,如在教学中对于光源的定义这些简单问题不再进行提问;对于光的色彩、颜色,在课程标准中不作为重点知识,只是做简单介绍;而对于光的直线传播规律及平面镜成像和光的反射的实验重点进行复习,将有限的时间用在刀刃上。因此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不再是面面俱到,也不是将章节知识简单堆积,而是根据学情和学生的认知规律,对学习内容进行恰当取舍,实现以学定教,提升复习课的针对性。
1.3 教学过程的有效性
本节复习课依托“抓手”——“跟着光线去旅行”,利用激光笔和若干自制器材,将几种常见的光现象:直线传播、反射(平面镜)、色散等形成一条有意义的知识串,教学过程循序渐进,娓娓道来,水到渠成。以知识体系内在的美濡染身心,激发起情感的深度参与。运用真实情境联动起整章的知识板块,让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的主体作用相得益彰,让知识的获得、能力的发展、情感的丰盈,在情境探析中自然融合,以使教学过程更加有效。
案例分析:生本课堂追求的是学生为中心的高效学习,这样的学习表面上看好像教师作用被弱化了,其实并不是,教师制定的教学目标让学生知道学什么,选定的教学内容让学生有重点地学,优化教学过程是让教学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使学习更有效。
2 生本课堂教学流程
本章复习以“跟着光线去旅行”为抓手,分成三个板块:光的直线传播、光的反射(平面镜成像)、光的色散。三个板块在逻辑上层层递进,使知识体系化繁为简。
(1) 光的直线传播
师:请同学们看黑板(在黑板上放一只激光笔,打开电源),我们通常用一条带箭头的直线表示光的传播路径和方向(沿着激光笔的光作光线图),这种研究方法叫什么?
生:建模法。
师:为什么要画成直线呢?
生:因为光在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
师:生活中有哪些现象可以用光的直线传播来解释?
生:立竿见影、三点一线瞄准、队伍排直、日月食、小孔成像。
师:从作业反馈来看,小孔成像的错误率比较高,我们重点来复习小孔成像。
案例分析:该板块让学生回顾表示光的方法——“建模法”,重温光的直线传播,重点强调如何显示光的传播路径。在诸多现象中挑出“小孔成像”,源于学生在考试中的易错点,模型的使用形象直观,可激发学生的兴趣。
(2) 光的反射(平面镜成像)
师:现在看黑板(在激光笔的光路上加一个平面镜),如果光在传播过程中遇到平面镜,会发生什么现象?
生:反射。
师:若给出反射光线你能否根据入射光线和反射光线确定平面镜位置吗?(让一个学生上台摆放平面镜,其他同学在学案上完成作图题。)
师:光路的改变遵循光的什么规律?
生:光的反射定律。
师:我们是如何探究光的反射定律的?请同学根据学案上的问题来汇报一下。
提出的问题如下:① 实验目的是什么?② 需要哪些实验器材?③ 如何证明三线共面?④ 如何总结规律?
师:平面镜除了可以改变光路,也可以成像,在研究平面镜成像规律实验中我们又是怎样做的?请根据学案上的问题来汇报一下。
提出的问题如下:① 实验目的是什么?② 如何选择实验器材?③ 如何确定像的位置?④ 如何使像看起来更清楚?⑤ 如何验证平面镜所成的像是虚像?
案例分析:该板块通过放置平面镜,让学生体会法线在作图中的重要作用。再探两个重要实验时,教师设置了问题串,放手交给学生汇报,给予学生充分的展示机会,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帮助学生理解三线共面的含义。在光的反射实验再探中,使“光的反射演示器”的屏倾斜放置,要求学生增添器材设法寻找反射光线,进而激发学生的新奇感和探索欲。
(3) 光的色散
师:再看黑板,如果白光在传播过程中遇到了三棱镜(用模型演示),又会有怎么样的现象呢?请在黑板上正确贴出各种色光的位置。
生:光的色散(学生上黑板张贴各种色光所在位置)。
师:除了这些看得见的色光之外,还有别的光吗?它们具有什么效应?
生:红光外侧有红外线,它有热效应;紫光外侧有紫外线,它具有荧光效应。
案例分析:该板块设置的情境是“光的旅行终点”:白光照射到三棱镜上,让学生回忆光的色散实验,通过学生上黑板放置七种色光,进一步回忆出在光的色散中各种色光的位置,通过分析讨论,回忆不可见光的位置以及它们所能产生的效应。
3 构建生本高效课堂的体会
3.1 应链接丰富的生活情境
“生活即教育”,以现有的生活经验与已有的学科知识为基础,以学生为中心,面向当前的探析情境,建构新的知识,积累新的生活经验,这是建构学习主义理论所倡导的教学实践。为此,教师在课堂设计中要研究教学内容,依据学生的共同生活经验,趋近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创设教学情景,营造一个充分发挥学生主体性的学习氛围。如本节课创设了“跟着光线去旅行”的生活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徜徉在光影世界之中,在教师的引领下,在复习旧知中,体验物理学习的乐趣。
3.2 应建立明确的逻辑主线
复习课不同于新授课,因为它要面对知识的庞杂,面对学生思维的跳跃,因此复习课对教学情境的创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复习课中寻求一条明确的逻辑主线很重要,它起着引领课堂导向的作用。如本节课的逻辑主线是“光的传播路径”,由这条路径演绎出常见的光现象:直线传播、反射(平面镜)、色散,沿着这条路径,教师可以做到得心应手,把零散的知识重新整合,成为有意义的知识链,有利于学生记忆和理解知识。
3.3 应设置有效的问题情境
不管是古希腊学者苏格拉底的“产婆术”,还是中国古代大教育家孔子的“启发式教学”,东西方教育中都很重视提问,提问是实现有效教学的根本途径。复习课设置有效的问题串,可以引导学生循序渐进地将所学内容内化到自己的知识体系中去,让复习变得有章可循。例如在复习平面镜成像时可以进行如下提问:① 为什么选择玻璃板做实验?玻璃板最好选择什么颜色的?② 如果实验中棋子B始终无法与A的像完全重合,可能是什么原因?③ 如何让所成的像更加清晰?④ 为了确定像的位置和比较像与物体的大小关系,实验中用到了什么研究方法?这个问题串可以有效针对平面镜成像中易错点和实验过程,引导师生解决问题,高效完成教学任务。
3.4 应采用多元的评价方式
初中物理课程标准指出:提倡评价方式的多样化,重视过程性评价。在复习教学中,教师要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参与,实现这一目标的途径是增加学生之间的生生互评机会,让评价过程不再是老师和学生之间点对点的评价,更有学生之间的思维碰撞。如在本节课中,让学生进行巩固练习时,采用让一个学生来评价另一个学生的方式,这样更容易让学生交流想法,激发学生的内在学习兴趣。
3.5 应注重适度的拓展提升
孔子曰:“温故而知新”,复习课的目的不仅仅是复习旧知,作为教师应该引导学生通过复习课学到新的东西,并产生新的收获,尤其是通过复习在思维层面上得到提升。为此在一堂复习课中若能设计一到两个有思维含量的问题,可有效促进学生深入学习,提升课堂教学效果。
4 结语
生本课堂的生命力在于它以学生为中心,通过教师的适度引导,达成学生对知识的自主建构。教师应以生本理念作为教改的突破口,在实践中探索出具有学科特色的单元复习模式,让教师教得高效,让学生学得轻松,让课堂教学充满生机和活力。
[1] 罗海东.关于初中物理高效课堂的探索与实践[J].教育教学论坛,2014,(25).
[2] 范增,吴桂平.试论低成本实验在民族地区中学物理教学中的应用[J].民族教育研究,2013,(1).
[3] 陈益民.初中物理“生本”教学的行为培养与课型设计[J].现代教育论丛,2011,(9).
[4] 刘佛梅.新课改背景下初中物理实验探究式教学[J].中学生数理化(教与学),2014,(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