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简述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审丑策略
——以李日华《南西厢》中的丑角为例

2017-03-11吴静怡

文化创新比较研究 2017年17期
关键词:官人西厢琴童

吴静怡

(苏州工业园区星海小学,江苏苏州 215000)

1 审丑的定义及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的意义

1.1 审丑的定义

审丑是审视、鉴评丑的人物形象、丑的事物。即审视丑的形象达到获得深刻思想和对美的新认知的过程。创作者运用艺术手法将现实生活中的丑进行总和性地描绘、夸张而创造出的具有艺术丑的人物形象。丑的人物身上表现了一些人性的弱点,这些缺点、弱点具有着特殊的、更使人趋于理智的审美特质。

1.2 审丑在中学语文教学中的意义和价值

在小学语文的教学过程中,我们往往重视要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和审美意趣。这是因为美育与语文教学密不可分。而如果我们的学生有一个科学全面的标准来审视丑,他又如何能客观评价美呢?审丑的教学意在让学生对美丑有更直观的形象感知和更加客观科学的审视标准,首先是知道什么是美什么是丑,继而睹丑而珍美。审丑可使学生全面认识社会现实,引导其追求生活的美,拓展其审美视野,提高其审美趣味,并促进其人格健全发展。

2 南北西厢丑角异同

2.1 李日华的《南西厢》

李日华改写的《南西厢》问世以来,大多文人认为其从文学性上不足一提,对其褒赞少、责骂多,凌濛初、李渔等人责之尤甚:“真是点金成铁手!”[1]。但是在嘉隆年间魏良辅改革了昆山腔之后,北曲南变成为潮流,李日华的《南西厢》逐渐替代了《北西厢》成为在舞台表演的戏曲艺术。

与此同时,《南西厢》中人物情节的增设修改,尤其是丑脚:琴童和惠明两人戏份的增设在昆曲演出时,达到了比《北西厢》更好的舞台效果。因此,在如今的《西厢记》评价过程里,开始深入探讨古人批判《南西厢》的历史原因,以及纠正此评价。公平客观地承认它在戏曲演出史上的重要地位。

2.2 李日华《南西厢》与王实甫《北西厢》异同分析

原本五折的《北西厢》被李日华改写增扩成三十六出目,每出目唱词长度幅度不一,并不像《北西厢》的较为平均。《南西厢》有六出短戏,其中短戏由丑脚主唱的有,如第七出《对谑琴红》和第十四出《溃围请救》。有的甚至只是过场戏,并无实质性意义。此外,《北西厢》和《南西厢》在脚色演唱方面亦有不同。虽说《北西厢》打破了一人主唱的体例,但各折仍是由一人担当主唱,形成一主众辅的状态。而《南西厢》出目中单场独脚独唱的少,只有以下这三出:第一出《家门正传》、第十四出《溃围请救》还有第二十四出《回春柬药》。更多的出目是由两个或两个以上脚色担唱,同时合唱也多的。此外除生、旦、贴主唱外,老旦、丑、净、外的演唱戏份也增加不少。在第十三出《许婚借援》、第十四出《溃围请救》、第十五出《白马起兵》都是丑脚惠明和尚的主要出现表演唱段;再如第四出《上国发轫》写琴童[丑]与小二[末]为店钱争执不下;第七出《对谑琴红》中琴童[丑]与红娘[贴]戏谑打诨,都是改写或新增丑脚语言、动作来逗看者捧腹的滑稽戏目。

3 小学语文教学审丑的策略和方法

3.1 人物分析法

审丑策略的人物分析法即根据丑角人物的动作、语言、神态、心理等各种状态的描写对这个丑角的形象、性格进行分析和解构。以李日华《南西厢》中丑脚琴童为例。琴童是张珙的书童,用他自己在第四出《上国发轫》的唱词就是:“琴童生得青标。每日街上摆摆摇摇。日间跟随官人出入。夜间与官人撒腰。昨夜与官人同睡。浑身上下把我一浇。我只道是葫芦里放出的水。官人原来是个老瓢。”从这样的自我介绍中可见,琴童除了要将“书箱完备”还要在生活上照顾张生的起居。同在第四出中,琴童与小二因房钱打诨,“[丑]:店官,你这里几等房。[末]:有三等房……上房一月一两五钱,中房一两,下房五钱。[丑]:成不得。官人。我前者歇了一夜。只用得三钱银子。他家下房就要五钱……我只道你家下一个房要五钱。”[3]从第四出便可以看出,一、琴童与张生关系较为平等,并非等级森严的主仆关系。二、琴童为人幽默,喜欢打趣他人。第二点在第七出《对谑琴红》中也有明显的体现。琴童在看见红娘的时候,作哭笑状的丑化形象,还故意去撞红娘。与她说话就为了替张生问问崔家小姐“曾许人否”。而在红娘说张生像个青蛙之后,琴童便说崔莺莺“你家小姐像个蚕蛾……昨日见俺的官人,只把屁股扭一扭。”琴童虽说自己也打趣张生,但是在外却维护张生,甚至决定于红娘赌一赌“铺排名色”。同时,琴童的仆人设定还体现在市井化的、较为粗俗的语言。如:“这臭丫头,响嘴两片精皮。”从《南西厢》中,不难看出,琴童是个动作夸张,语言市井粗鄙但幽默诙谐的文丑。这样的丑的形象,和崔莺莺、张生等雅的代表是截然不同的。琴童的身上,有着市井的风气,有些牙尖嘴利却是为了维护张生;有些粗鄙却又显露着真性情。

3.2 情节分析法

审丑策略的情节分析法即将个体的丑角人物放到具体的文本环境和故事情节中去,从人物的社会历史性、情节建构作用和时代代表意义来进行丑角人物形象的分析。以李日华《南西厢》中的惠明为例。戏曲中的惠明是普救寺里“和尚出家,身上挂袈裟,有人请我修功果,真个快活光光乍”的和尚。可是通常和尚“不打诳语”,惠明却在(第十出《目成清醮》)张生痴迷地盯着崔莺莺时,嘲道:“你好没颠没倒。分明是闹了元宵。迷留目乱痒难挠。太师座上空凝眺。”除却了惠明嘴上“功力不浅”,他还有一身好武艺,是个武僧。在第十三出《许婚借援》、第十四《出溃围请救》、第十五出《白马起兵》都有体现。同时,惠明也并非空有蛮力的莽夫。在面对孙飞虎:“你那秃子那里去。”的包围质问时,他能机智应对道:“各自逃生命……望可相怜悯。佛面须看放我行。”骗过孙飞虎后,惠明一骑快马,将书信呈给杜确。并说“事急一似烧眉。将军若肯发慈悲。免使诸僧作怨鬼。”可以说,普救寺之围可解有一大部分应归功于勇义的武丑惠明身上。从整个故事上来看,惠明形象集中体现在普救寺之围,在故事情节性中他主要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他负责突出重围向白马将军杜确送信求救。如若只是顺利地送信,那他的形象也会比较单薄。值得注意的即是他在送信前的毛遂自荐和送信遇险的沉着机智,使得一个僧人的形象具有双面性和饱满度。将惠明置于故事的唐代背景之下,亦可以看出他形象双面性的原因。唐朝,国力强大,经济繁荣,政治上与各国外交频繁。同时,官方民间信佛者愈多,僧人开始不断出游、取回经典并翻译宣传佛经。而佛经的翻译与佛教宗派的形成,正是佛教在唐朝进入了全盛时代的重要标志。佛教全盛后,许多家庭便将养不起的孩子送到寺庙,也有些许青壮男子剃发出家。与此同时,唐朝时期物质生活的繁荣促进了文化的繁荣。催生了传奇这一独具时代特点的文体,其中,有一类描写“豪侠”的作品。从惠明形象来看,在佛教、唐传奇全盛的唐代,青壮年男子出家为僧,且热血满腔具有侠义江湖气魄,这看似矛盾的两者出现在同一人物身上也就不足为奇。

从以上两个分析教学的策略我们不难发现,丑的形象是有其社会历史性的,即其存在具有时代性的价值值得我们思考与评判。审丑对于中学语文教学意义重大,,有助于对文本人物整体的把握和感受,更有助于学生培养审美的能力和提高其鉴赏美丑的水平。

[1]凌濛初.《谭曲杂劄》.中国古典戏曲论著集成.第四册.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1959.

[2]李日华.南西厢.六十种曲.第三册.北京:中华书局,1958.

[3]伏涤修.重评李日华《南西厢记》[J].戏剧(中央戏剧学院学报),2005(1):86-95.

[4]高姗.浅谈审丑人物在中学语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反思[J].佳木斯教育学院学报,2011(3):248.

猜你喜欢

官人西厢琴童
《西厢记》董王优劣说新论*
西厢故事
“西厢”瓷画及其在欧洲的传播与接受研究——兼论《西厢记》的早期西传
西夏使军、奴仆、官人、私人问题再探
生病了
放风筝
“官人”浅析
琴童风采
琴童风采
琴童风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