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生活化路径探索
2017-03-11刘慧
刘慧
(上海对外经贸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上海 201600)
自从党的十八大报告正式确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习近平总书记就多次强调对大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重要性与必要性。党的十九大报告也再次强调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当代中国精神的集中体现[1]。”全面推进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生活化是保证大学生充分理解、深刻领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涵的必经之路,是在日常生活过程中通过日常生活而进行的教育。马克思认为,“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2]。”对于当代大学生而言,要充分思考人为什么活着,怎样活着有意义、有价值。这是大学生成长及未来发展所必然要回答的问题。充分发挥大学生的主体性,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贯穿于大学生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有助于实现大学生的健康成长成才。
1 当前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生活化存在的问题
1.1 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生活化方式不够完善
高校承担着大学生的理想信念、道德品质、思想政治等教育的必然责任和历史使命。从目前来看,学校在对该内容教育过程中,往往会更加倾向于价值理论等方面的知识化教育,而对从日常生活实际出发的教育方式有所忽视,以至于没有将现实生活的实用性与价值观传播相结合,使得大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只能拥有一些抽象性的理论知识,却没有建立起科学的价值观。同时,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往往体现出较明显的普遍性特征,若是在教育过程中只使用千篇一律的办法,不加以区别对待,也极难真正对个体的价值诉求做出必要的满足,其中造成的未满足感也会导致知行不统一的问题。
1.2 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生活化内容不够丰富
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使世界范围内各方面的相互联系程度越来越高,世界上的每一个人都不再是孤立的个体。在此背景下,大学生生活、学习也都是开放的,世界各地每个角落的各种情况都可以随时随地通过互联网所知,能够了解出每个国家或地区的文化思想。例如“功利主义、享乐主义及多样化的价值观,会使大学生感到难以选择、无所适从[3]。”同时,重利忘义、诚信缺失、短斤缺两、贪污腐败等社会现象都会对大学生的价值观带来一定的负面影响。
1.3 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生活化实践有所缺失
从价值观的形成规律而言,主体理解和认同某种价值观往往要将自身日常生活经验作为其出发点,借助于各种日常生活当中的小事,来确认其是不是真正具备可行性和可信性——换言之,即价值实现要以日常生活作为真实根基。在教学实践方面,高校教育工作者没有充分意识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于大学生发展的深刻意义。目前较为常见的教学实践途径一般都是专业实习、暑期社会实践、志愿者活动等,其中更多的都是借助于帮助别人的活动来体验价值观的内核。而在大学生自身的人生规划、学业规划、成长需要等方面面临的困惑却没有得到足够的关注,而这样的情况又造成了大学生的话语体系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之间的错位。
2 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生活化的路径选择
2.1 教育方式融入日常生活
首先,构建生活化的教育教学模式。生活化作为真正融入大学生的日常生活最为有效的教育方式,只有做到将原本抽象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形象化,从而让大学生真切的从心理和情感上认同它。此外,还应采取隐性教育方式,对大学生采取启发式引导以及激发式互动的模式进行,从而达到其教育无形中熏陶大学生。其次,创建生活化教育网络平台。例如通过开通一些专题网站来增强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宣传效果,加大对网络媒体优势的充分利用。同时,还可以设立价值观微信平台以开展宣传、交流、反馈等方面的活动。最后,打造积极健康的校园文化。校园文化能够潜移默化地对大学生三观产生影响,其在有时甚至比专业课程更能够产生思想教育作用。
2.2 教育内容贴近日常生活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主阵地、主渠道在于“两课”,负责传授整个理论以求理论认同。然而很多教学实践活动都证明了其难以有效地体现出效果。大学生活蕴含着众多需要,价值、情感、思想等,能够很好地体现出大学生的利益关切、价值追求、精神需要。同时,对教育内容予以完善的根本,则在于对社会热点事件、现实生活实例予以引入,解决选择性困惑、判断性迷茫问题,编写相应教学案例,在教材不同章节中有机地穿插运用。对于思想政治教育者,应从大学生所处的环境出发,结合时代特点,积极开展相应的话语交往实践活动,讲究话语交往的对话性、平等性。此外,还需树立典型示范。高校应从实际情况出发,一方面,对优秀事迹做出必要的宣传,另一方面,引导大学生向自觉追求方面转化,争当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践行者和信仰者;除此之外,还要妥当公示违纪方面的典型案例,并给予必要的处分和教育,从而产生相应的警示作用。此外,还要积极发挥师生中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刘云山指出:“党员干部在弘扬先进思想道德上作出表率、见诸行动,就是重要的导向和最有说服力的教育[4]。”通过党员干部的言传身教,让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更深层次的体会。
2.3 教育实践契合日常生活
一是构建生活化的社会教育实践活动。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过程中,社会实践活动一直都是一个重要载体。故而,高校方面更应保证社会实践活动的实效性,将实践层面的活动与理论教育相融合。借鉴文化育人的理念渗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抓住重大纪念日、传统节日等契机,进行各种纪念或庆典活动。充分利用寒、暑假组织大学生开展社会调查、参观访问、社会志愿服务等多种实践活动,以使其能够更好地了解社会,并在活动中发现不足并开展有针对性地学习,提升自身的使命感和责任感。二是创新实践教学。在高校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生活化必须坚持贴近生活实践、立足校园生活,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成为大学生日常的行为准则。开展诸如大学生的小品表演大赛、演讲、辩论、社团活动、公益活动、社会调查等实践教学。一切以自愿为原则,确保大学生可以在活动过程中有效地提升自身的使命意识与社会责任意识。此外,开展各种公益活动,如组织学生参与检查公共设施设备、社区打扫卫生之类的活动,由此来有效地提升大学生的担当意识。
总之,在充分了解大学生的现实诉求基础上,结合大学生的主体性,有针对地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价值引导功能,从实际生活中获取,并在日常生活中对之予以足够的运用,以此来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大学生日常行为的影响,并将其视作自身发展及学习生活的最高准则。
[1]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N].人民日报,2017-10-28.
[2]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3]缪勇,高萍.自媒体“微时代”对大学生行为方式的影响及对策[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下),2014(10):54-55.
[4]刘云山.着力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J].求是,2014(2):2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