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听到了高中语文老师的课
2017-03-11赵胜启湖北省襄阳市樊城区教育科学研究所
赵胜启/湖北省襄阳市樊城区教育科学研究所
2017年5月20日,这一天很特别,特别之处在于我又听到了25年前的高中语文老师的课。 从小学到高中,我的语文学科一直是弱科。记得上小学一年级时,我们通过考试成绩的排名来选拔少先队员,我数学考了100分,语文只考了68分。因此未能佩戴上光荣的少先队员臂章。看着单科成绩达到80分的六位同学自豪的样子,我开始对学习语文产生阴影。之后的小学、初中、高中几乎每次重要的语文考试,我的语文成绩总是比及格分多一点。后来做了语文老师,我常常想,我的每一位语文老师那时是不是在考试时总给我同情分。
1992年,我在湖北省襄阳市第四中学读书,高三语文老师是蔡顺华先生。那时,蔡老师已小有名气,或许是因为作为学生的我们与他天天见面、又天天忙于高三复习,我们并不常关注蔡老师教学之外的名气。但是蔡老师一进教室,连讲了三堂课后,让我心生佩服。在蔡老师的课堂上,除了传授书本知识之外,他有时融入一些课外知识,有时会开展课前一分钟演讲,有时谈他自己的写作过程,蔡老师说过的“小狗也要大声叫”唤醒我们敢于发声,“中国的大车我来拉”激励我们满怀理想。虽然25年过去了,但印象中的蔡老师好像从没有天天给我们讲高三学习的重要、必须背记知识要点之类的话。心中如果没有追梦的火苗,别人怎么大讲道理也没用;但火苗一旦被点燃,就不会轻易被浇灭。在上完蔡老师的十几节语文课后,他激发了我对写作的兴趣,这对高三迷茫时的我而言他非常了不起。一天,蔡老师讲了台湾作家李乐薇的《我的空中楼阁》后,晚上我鬼使神差地在家里写了一篇作文——《我的小屋》,第二天我把作文拿给时任大学教师的叔父看,叔父看后评价说:“写得有些幼稚。”接下来,我又主动写了两篇作文。一篇是在表达一名高三学生在学校食堂吃了两次炒苦瓜后,对人生感悟的随笔——《苦瓜不苦》;一篇是结合自己春节后不愿到亲戚家拜年,联想到国家领导人通过电视给全国人民拜年后思索中国传统礼仪文化——《话说拜年》。
那年年后不久,因学校班级调整,蔡老师没再教我们班了。蔡老师无法记得每一名学生,但学生会记住他带给我的人生重要转变。他教了我一个学期零一个月,影响了我之后一生对语文的学习。
大学中文专业毕业后我选择当一名语文教师。在二十多年的执教生涯中,我常常给我的学生讲我学生阶段有两门学科的学习我最满意。一是数学,从小学开始一直很好,中小学数学习题的解题途径,即使现在的我也依然能很快地找到;再就是语文,我的语文成绩曾经是那么差,但是随着知识的积累、兴趣的到来,我对语文学习的情感加深,其中的原因也源于遇到了蔡顺华老师。一个好老师,他上课的形式、内容能够点燃、唤醒、激发、影响学生,这样的课就是好课,蔡老师就是这样的好老师。
一天,我从好友陈兴明主任的一个微信群里看到了蔡老师来襄阳演讲的消息。为了5月20号上午9点我能顺利去听蔡老师的演讲,我特意提前和爱人、孩子打了招呼,确保能够准时到场。不巧的是,当天爱人被安排去考场当考官,必须由我送孩子去上兴趣班。当我把孩子送到补习班驱车赶往图书馆演讲会场时,整整迟到了20分钟。当天,听讲的人很多,进入会场我在后排好不容易找到一个位置。循着磁性的男中音,我终于见到了一别25年的语文老师——蔡顺华,他高高大大、身穿浅色上衣、举手投足间尽显风采,言辞慷慨激昂地站在台上。好一个“木字人生智慧”,要做什么样的人,怎样做人,木字分别加七笔组成的七个字在蔡老师的演讲中闪烁着灵性,充满着智慧。霎时间,我似乎回到了25年前的高中语文课堂,面对蔡老师的提问,我像个学生一样跃跃欲试,但一直没有勇气举手。
上午10∶40因为孩子兴趣班结束,我需要去接孩子。耳边听着蔡老师的演讲,我的内心一直默默地不断给自己找拖延时间离开的理由。听一小会,再听一小会,听到10∶45,听到10∶50的时候我无奈起身从后门走出,但走到走廊上又趴在窗外近距离地欣赏起蔡老师的讲演;当听到蔡老师说:“11点结束演讲,最后10分钟留给大家提三个问题。”这时,我不知被一种什么力量推着从前门进去又悄悄地坐在了第一排靠门边的一个椅子上。只有10分钟了,干嘛不听完呢,我鼓励着自己。第一个问题被一位年长的警官抢答,第二个问题又被一位中年女教师抢答,只有最后一个问题了!我头脑里突然闪过高中课堂的影子,我贸然举起了手。幸运的是,另外一位举手的企业技术师在前面的环节已经参与过了互动,在蔡老师的提醒下我得到了最后一个提问机会。蔡老师并不认识我,虽然我是他的学生,但我是幸运的,不仅是获得了提问的机会,还表达了时隔25年之久学生对教师的思念与感恩之情。
“蔡老师,25年前在您的课堂上,您不仅为我们讲过‘小狗也要大声叫’,还讲过另外一句话‘中国的大车我来拉’,这两句话当时对我们的激励,让我们有了更大的理想,当年也激发了我开始自觉地写文章。蔡老师,请您结合当代青少年的现状,再来谈谈如何理解‘中国的大车我来拉’这句话好吗?”问题抛出来后我有些紧张,当蔡老师问我的名字和毕业学校时,我回答时有些忐忑,正如学生在课堂上被老师反问时的心情。有这种心情还有一个原因,我担心我的提问过于冲动,不知25年前的课堂上“中国的大车我来拉”的这句话他还记得吗?如果蔡老师不记得了,那我的提问就太唐突了。然而接下来的6分钟,蔡老师条理清晰的回答让我震颤。他说:“中国,她好比一辆大车,正在向世界强国迈进,正在爬坡。在前行路上,中国人,特别是青年,可以分为五类,即全力拉车、推车的人,暂时不能拉车呐喊助威的人,冷眼袖手旁观者,坐在车上骂娘的人和开中国倒车的人。中国的大车正在奋力前行,我们属于哪一类人?”蔡老师25年前的比喻激励年轻学子胸怀国家,将个人理想和祖国发展连在一起;25年后,再看这句话,似乎更加振聋发聩,我们是否正在做全力拉车推车的人和呐喊助威者?跨越25年,蔡老师不管过去是一名普通的高中语文教师,还是现在是著名的演讲家,在他身上,一直不变的是他对学生、对家乡、对国家、对民族的责任感和敢于担当的勇气。“襄阳,中国,给我一根时代的纤绳吧,中国的大车我来拉!”演讲结束时,蔡老师铿锵有力的话,在热烈的掌声中响彻整个会场。演讲,真是有着非凡的魔力,它让人感到自己渺小的同时又让人浑身充满了向上的力量。
演讲结束后,和蔡老师要他作品的听众很多,和蔡老师合影的听众也很多。会场外见到不少慕名来听演讲的教育系统内的熟悉面孔。我和蔡老师仅仅寒暄了几句就匆匆告别,我接孩子晚了20多分钟。在回家路上,我激动地和孩子复述了我听了高中语文老师的课,对她说:“小狗可以大声叫,是鼓励青少年勇于成长;中国的大车我来拉,是号召中国人要敢于担当。”
25年前,蔡老师的课唤醒了我对语文学习的热爱;25年后蔡老师的课唤醒了我对社会应有的担当。未见蔡老师前,我对自己的工作成绩和状态感觉良好。听了蔡老师的演讲后当天下午我又和蔡老师畅谈了两个多小时,我感到无比荣幸。除了比老师年轻,但论情怀、论思想,我感到与老师之间的差距越来越大。长江后浪本应推前浪,正值壮年的学生更不应懈怠,应该沿着老师的激情和老师一样做时代的弄潮儿。老师是一位满怀激情的奔跑者,学生又怎能老气横秋顺其自然。
2017年5月20号上午,我又听到了高中语文老师的课,一位让我爱上语文的老师的课,一位让我自觉主动去写作文的老师的课,一位在前方给予学生榜样力量的老师的课,一位令人肃然起敬的好老师的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