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对云南省新农村建设与乡村生态旅游发展相结合的思考

2017-03-11刘丽芳

林业调查规划 2017年1期
关键词:生态旅游森林旅游

刘丽芳

(云南省林业调查规划院昆明分院,云南 昆明 650200)

对云南省新农村建设与乡村生态旅游发展相结合的思考

刘丽芳

(云南省林业调查规划院昆明分院,云南 昆明 650200)

目前全省各地结合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大力实施新农村建设工程。作者通过实地调查、访问发现,在云南省新农村建设中缺乏长效的脱贫机制,藉此,以昆明市晋宁区夕阳乡小石板河新农村建设为例,提出新农村建设应进一步加强基础设施建设、生态环境保护、森林康养培育、特色产业发展、民族文化挖掘、互联网+培植等与乡村生态旅游发展的配套设施,从而建立起精准脱贫的长效机制。并进一步提出将新农村建设发展与生态旅游、智慧农业紧密结合,科学规划,开展实用技术培训等实施对策。

新农村建设;乡村生态旅游;森林康养;精准脱贫;智慧农业;云南省

“十三五”时期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国务院总理李克强要求:“要引导和支持健康产业加快发展,尤其要促进与养老、旅游、互联网、健身休闲、食品的五大融合”。新农村建设中,结合旅游业转型升级、提质增效的客观要求,不断丰富旅游产品和服务的供给,切实发挥旅游扶贫的作用。2016年全国有贫困县592个,贫困人口约为 7 000 万,而云南省就有73个(含省级就有88个)贫困县,贫困人口达574万人。为了574万贫困人口脱贫,各级政府非常重视,大力实施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工作。在新农村建设的同时,实施生态旅游是建立贫困地区贫困人口脱贫的长效机制。

1 新农村建设和生态旅游发展现状

1.1 新农村建设情况

云南省贫困人口多,贫困原因复杂,扶贫压力大,纵观贫困地区的历史、文化、资源、经济发现,贫困地区大都有丰富的旅游自然资源,开发价值大,只因没有好的规划,景观的品质不高,交通的通达性差,没有形成旅游线路的热点效应。云南省结合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在民族地区大量实施了新农村建设项目,交通、水利、电力、通信等基础设施得到了极大改善,居民房屋建设标准高,村寨环境卫生也明显得到改善。同时,民众对脱贫致富的意识逐步提升,在日常生活中意识到了生态环境保护和生态旅游业发展的重要性。

笔者深入晋宁、嵩明、易门、峨山、新平、墨江、建水等贫困地区新农村建设示范地进行初步调查发现,已建成的新农村房屋外观漂亮,结构设计合理,具有民族特色。如从易门县城到十街乡仅30 km的易峨高速路沿线,已建好和正在建设的新农村就有浦贝、响水、阿姑、驿马坡、小石板河(属于晋宁区)、赖家新村(属于晋宁区)、张所、十街8处。所建新农村各具特色,其中晋宁区夕阳乡小石板河新农村已建成5年之久,成功地举办了4次哈尼山寨长街宴活动,每次参加活动的游客都不少于 8 000 人,主要有周边群众和易门、安宁、昆明、玉溪以及外省的游客,很有条件打造成集旅游、休闲、森林康养为一体的等旅游小镇。但因周围环境没有得到很好地保护和开发利用,当地林农产品、禽畜养殖既没有规模,也没有品牌,导致游客没有休闲娱乐、采摘观光去处,也没有可购的土特产品,不利于后续旅游业发展。同时,因大量年轻人外出务工,在新农村居住的大多为年老或年幼的弱势群体,很难从根本上脱贫。

1.2 生态旅游发展现状

旅游业是现代服务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带动作用大。我国旅游休闲消费具有巨大的市场需求和发展空间,但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水平亟待提高。实施森林生态、森林运动、森林食品、森林休闲、森林康养等旅游休闲重大工程,是适应人民群众消费升级和产业结构调整的必然要求,同时对于扩就业、增收入,推动中西部发展和贫困地区脱贫致富,促进经济平稳增长和生态环境改善意义重大,同时对于提高人民生活质量、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也具有重要作用。

国家鼓励返乡创业人员以农耕文化为魂,以美丽田园为韵,以生态农业为基,以创新创造为径,以古朴村落为形,充分开发乡村、乡土、乡韵潜在价值,发展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依托农业公园、森林公园、湿地公园等发展农(林、牧、渔)家乐、森林人家、森林旅游等,使农区变景区、田园变公园、民房变客房、青山变金山、产品变商品,创业兴业。

云南贫困地区大多自然环境优越,部分是未开发处女地,具有潜在的生态旅游资源,为了使贫困乡村在2020年前全部实现脱贫致富,有必要加快新农村建设。在建设新农村过程中,应将民族风情、森林保健、田园观光文化等生态建设和旅游紧密结合,打造不同地区、不同民族的生态旅游,从而提高人民的生态环境和生活质量,最终实现永久脱贫。

2 新农村建设与乡村生态旅游结合的初步探讨

新农村建设应与典型的民族文化相结合,与现代农业和乡村生态旅游跨界相结合,具有独特的自然景观,并融合观光、休闲、度假、健身、养生、农耕文化体验等旅游功能,通过基础设施完善、生态环境保护、森林康养培育、特色产业发展、民族文化挖掘、互联网+培植等智慧农业建设,建立返乡农民工自主创业基地、田园人才孵化器。只有留住农村劳动力,才能真正实现脱贫致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2.1 逐步完善基础设施

目前,新农村建设注重建盖房屋及主要道路、水、电等基础设施。为了积极推动乡村旅游和旅游扶贫,在新农村建设中要新建和改扩建一批旅游道路、步行道、厕所、停车场、交通引导标识、供水供电、应急救援、垃圾污水处理设施、农副土特产销售的游客服务中心、综合环境整治、消防设施等旅游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以满足基本的旅游接待条件。

2.2 进一步加强生态环境保护

在新农村建设的同时,应加大对村庄周围生态环境的保护,营造宜居环境。生态环境保护以可持续发展为理念,以保护具有特色的生态环境为前提,以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为准则,并依托自然生态环境和独特的人文生态系统,采取生态友好方式开展生态体验、生态教育、生态认知并获得心身愉悦的旅游服务。在保护生态环境时,要适地适树,宜乔灌则乔灌,宜草则草,宜果则果,宜水则水。同时,根据各新农村的特点,制定适宜当地的生态保护条例、村规民约,以不断提高当地群众的生态保护意识。

2.3 积极开展森林康养业培育

我国正步入老龄化、居民闲暇时间延长、收入提高的阶段,且随着慢性病患者、精神疾病患者数量逐年增多,急需发展森树康养业。森林康养集旅游、休闲、医疗、度假、娱乐、运动、养生、养老等健康服务于一体,不仅能帮助山区、林区、贫困地区民众通过发展森林康养产业获得就业机会,而且可满足老年人颐养天年、安度晚年的需要,也是中年人放松身心、修身养性的需要,更是青少年陶冶性情、强健体魄的需要。新农村建设布局中,依托本地“山水田园”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和自然资源优势,可考虑规划建设传统文化区、候鸟式养老度假区、艺术家工作区、森林康养休闲接待区、现代农业展示区、山地自行车运动线路区、植树造林及经济林木区、禅修学院、鲜果采摘区、农耕体验、野外宿营区等基地。如小石板河新农村,地处干热河谷地区,从自然条件和社会条件完全可以打造候鸟式养老度假区,冬天气候优越,完全适于昆明市、玉溪市老年人度假、慢性病人休闲疗养、自行车爱好者骑行等。同时,这里热量资源丰富,也很适合打造各气候带的经济林木、水果种植采摘、热区农业体验和野外宿营等基地。目前,当地结合其区位、自然环境、游客需要正在打造森林康养示范基地。

2.4 加快特色产业发展

依据各村自然人文资源,打造地方特色乡村旅游产品,探索“以旅促农、农旅结合”的路子,真正拓宽农民增收渠道。在新农村建设中,通过政府引导,依法整合、流转城郊周边闲置的宜林荒山资源,企业投资创建林业循环经济产业,个体农户利用技术、劳动力入股合作,实行优势互补的经济模式;通过短、中、长产业链条发展模式与市场对接,在经济、生态双赢的基础上,以创新拓展、延伸产业链条,提供创业、就业平台为支点,探索把当地的土地、劳动力、自然资源、人文资源优势转为经济优势而组建新型专业合作社。合作社基地采取分块分区域合理规划布局,实现产业模块的“统一规划、统一布局、统一种养、统一管理、统一营销”,形成产业的“布局规模化、种养规模化、管理科学化、营销市场化、收益责权化”运作格局。

为了更好地发展特色产业,必须充分利用当地的自然资源。在小石板河周围山地目前有清香木、小石积、鸡翅根、蒲公英、黄芩、百合、金银花、余甘子(滇橄榄)、石楠等许多自然保健食品资源和花卉盆景资源履遭破坏或自生自灭。因此,必须通过人工栽培来加以保护和合理利用,从而满足社会各阶层的需求。这样,不仅实现了保护和需求的结合,又能增加当地群众的经济收益。

2.5 积极挖掘民族文化

以新农村建设项目为契机,加快旅游与文化的融合,着力把特有的民族文化元素融入到旅游产品发展中,融入到旅游服务全过程。实施品牌引领战略,促进转型升级。加强文化旅游精品建设,高起点策划、规划、建设,打造一批精品文化旅游景区、文化旅游节庆活动、文化旅游演艺节目和文化旅游线路等文化产品,加大对历史文化建筑的保护力度,以提升旅游文化内涵和核心竞争力。

新农村建设要重视民族文化的传承和发扬,如小石板河新农村是昆明近郊独一无二的哈尼村寨,哈尼语言、哈尼腰鼓、哈尼服饰、哈尼长街宴饮食等具有其民族文化特点。这些民族文化急需保护和传承,不然可能被汉文化全部同化后慢慢消失。所以,在新农村建设中,不仅要挖掘民族文化,同时还须加强对民族文化的保护和传承。

2.6 加强“互联网+”培植工作

将“互联网+”引入到新农村建设中,用信息化武装乡村旅游,利用旅游门户网站、网络新媒体等方式积极宣传本地旅游新热点,扩大旅游地的知名度。运用大数据分析、微信宣传等“互联网+”模式,搭建合作社平台,鼓励农民发展生态养殖、生态种植,提供健康无公害的绿色产品,并由物联网及时将农副产品运输至消费者手中。

3 新农村建设发展和乡村生态旅游实施对策

3.1 将新农村建设与生态旅游、智慧农业紧密结合

在新农村建设中,大力发展观光和休闲体验农业,推进乡村生态旅游项目建设,开发培育城镇农庄等乡村旅游新产品新业态,研发推广民间工艺、土特食品、地方药材等特色农业旅游商品。

3.2 科学规划

各级政府及有关部门应聘请专业人员规划好新农村建设,研究探索新农村建设与生态旅游、生态旅游示范区等新的旅游开发模式,把旅游与新农村、美丽乡村、民俗文化建设相结合,将乡村生态旅游特点和优势在新农村建设中突显出来,推动各乡村生态旅游健康持续发展。

3.3 培育特色产业

根据一乡一特、一村一品的发展路子,有关部门应出台针对返乡创业者的创业优惠政策,积极鼓励农村外出农民工返乡创业。结合各村的区位优势、自然环境、气候资源、历史文化、土地资源等,规模化、产业化引导发展生态林果、生态蔬菜、生态养殖、特色农产品加工、森林康养、休闲农庄、家庭农场等特色产业,最终实现乡村通过发展生态旅游脱贫致富的长效机制。

3.4 多渠道筹集资金

云南省是多民族省份,又地处七山二水一分田的环境,农村发展受自然条件限制,所以云南贫困县份较多。为建设新农村,各级政府除做出全面规划外,各级财政应增加投入,加大新农村建设力度。在国家积极推进农村产权制度改革中,鼓励社会各界参与建设乡村生态旅游产业,以促进新农村建设。

3.5 开展实用技术培训

云南省各级政府部门都有挂钩联系贫困点,领导干部已明确具体脱贫户。各级政府有关部门可组织专业技术人员下乡技术扶贫,提高农民生产技术水平,促进特色产业和种植、养殖业的发展。在帮扶中,领导干部应主动聘请专业技术人员入村对群众进行生态林果种植、科学禽畜养殖、名贵中药材种植、特色蔬菜和花卉种植等种养业知识的培训。同时以乡镇为单位,定期为创业者举办生态农庄、森林康养、互联网、物联网、加工业等知识的讲座。

4 结语

根据2020年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不让一个人掉队的脱贫致富要求,在新农村建设中应结合自身区位优势、资源特点、民族风俗、历史文化、经济发展等特点,统筹规划好新农村建设与生态旅游发展之间的关系,构建一套长效的脱贫机制。通过调查,综合分析,笔者认为在云南发展新农村建设与生态旅游具有非常广阔的前景。

[1] 钱易,唐孝炎.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2] 唐建荣.生态经济学[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5.

[3] 刘茂松,张明娟.景观生态学—原理与方法[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4.

[4] 王豪.生态环境知识读本[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1999.

[5] 孟平,张劲松.中国复合农林业研究[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03.

[6] 张文忠.产业发展和规划的理论与实践[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9.

[7] 吴章文,吴楚材.惠州市森林生态旅游总体规划[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05.

Combination of New Rural Construction and Rural Ecological Tourism Development in Yunnan Province

LIU Lifang

(Kunming Branch, Yunnan Institute of Forestry Inventory and Planning, Kunming 650200, China)

At present, Yunan Province conducted new rural construction project integrated with targeted poverty alleviation and targeted poverty overcome. By using the spot investigation, this paper found that the new rural construction was lack of long-term poverty alleviation mechanism. Whereby, this study put forward countermeasures such as further strengthen the infrastructure construction, ecological environment protection, and forest health cultivation; developing characteristic industries, national culture and Internet + implantation and rural eco-tourism, then established long-term mechanism to reduce poverty. Therefore, the paper put out implementation measures to combine new rural construction with ecological tourism, the wisdom agriculture, etc.

new rural construction; ecological tourism village; forest health recuperate; targeted poverty alleviation; wisdom agriculture; Yunnan Province

10.3969/j.issn.1671-3168.2017.01.026

2017-01-09.

刘丽芳(1971-),女,云南昆明人,工程师。从事林业调查规划及林业制图工作.

S788.2;F320.2

A

1671-3168(2017)01-0114-04

猜你喜欢

生态旅游森林旅游
推动武陵山片区民族文化生态旅游脱贫
宁都积极创建钩刀咀生态旅游型清洁小流域
生态旅游对野生鸟类行为的影响探讨
哈Q森林
旅游
出实招发展老区生态旅游
哈Q森林
哈Q森林
哈Q森林
出国旅游的42个表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