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比较思想政治教育比较原则
——兼议普世价值观

2017-03-11董春辉倪松根

文化创新比较研究 2017年2期
关键词:普世价值观价值

董春辉 倪松根

安徽工业大学 安徽马鞍山 243032

比较思想政治教育比较原则
——兼议普世价值观

董春辉 倪松根

安徽工业大学 安徽马鞍山 243032

当下比较思想政治教育研究多集中在研究对象、内容、方法、模式等比较上,对比较时应坚持的原则研究较少。比较思想政治教育比较原则是审视他国思想政治教育应有的态度、立场,有利于增强比较的针对性和有效性。比较思想政治教育应坚持事实比较与发现异同、因果比较与发现规律、价值比较与判别优劣、操作过程比较与寻求借鉴的比较原则。以普世价值观为例,运用比较原则对其普世性进行了分析。

比较思想政治教育;比较原则;普世价值观;借鉴

比较思想政治教育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一个分支学科,近年来日益受到学界的重视。比较思想政治教育通过系统比较的方法所建立的学科,对于深化思想政治教育本质的理解,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具有重要意义。但是由于比较思想政治教育研究起步较晚,研究成果还相当匮乏,很多方面都需要进一步深化。

1 比较思想政治教育研究对象的界定

研究对象的确立是学科得以建立的重要标志之一。比较思想政治教育同样如此,只有确立学科的研究对象,比较思想政治教育才具有学科建立的正当性和合理性。关于比较思想政治教育学的研究对象的认识,思想政治教育共同体认识尚未达成共识,澄明其研究对象,首先要正确区分“比较思想政治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比较”之间联系和区别。据中国知网相关文献的梳理来看,比较思想政治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比较概念混同,存在通用的情况,概念不清则易造成学科研究对象的不同理解。

比较思想政治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比较都以比较研究作为研究方法,是对客观存在的两个和两个以上的对象进行比较,找出其异同并进行分析解释的方法。思想政治教育比较是把比较研究的方法运用到思想政治教育领域的产物,强调的是方法特征而非研究对象的规定性,侧重于发现“新知”,视角更偏向实践前沿[1]。属于方法论的范畴。而比较思想政治教育是一门学科,是将属于本国本地区以外的其他国家和地区的思想政治教育研究都纳入自己的学科研究范围,将外国(包括地区)思想政治教育看作是比较思想政治教育学的研究对象[2]。 作为一个学科,将他国(地区)的思想政治教育作为研究对象,既体现出了研究对象的相对稳定性,又区别于思想政治教育学科下其他二级学科研究对象,形成了较为特定的研究论域。

比较思想政治教育是以其他国家的思想政治教育为研究对象,运用历时态比较、共时态比较、以“问题”为中心的比较等比较方法,通过梳理他国思想政治教育的历史过程、现状、和对同一问题的关注程度,与本国思想政治教育相比较,找出异同点,总结经验,吸取教训,促进本国思想政治教育进一步发展。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社会存在的性质和变化决定社会意识的性质和变化。思想政治教育属于社会意识范畴,国家的性质决定着思想政治教育的性质,思想政治教育要与其所依靠的物质基础相一致。因此,比较思想政治教育在进行比较时,要充分考虑到他国特定的、具体的社会实践,在科学、理性的基础上进行分析比较,警惕不加甄别的一味借鉴,生搬硬套别人的理论、方法,也不能全盘丢弃,去其糟粕,留取精华。这就要求我们在审视他国思想政治教育应坚持应有的态度、立场,运用科学、合理的原则去分析、比较研究对象,达到为我所用的目的。这种在比较思想政治教育比较研究是立场、态度、方法就是比较思想政治教育的比较原则,比较原则具有事实比较与发现异同原则、因果比较与发现规律原则、价值比较与判别优劣原则、操作过程比较与寻求借鉴原则。

2 事实比较与发现异同

社会事实是了解和掌握一事物的基础,是进行比较研究的前提。通过掌握大量感性、具体的社会事实,才能通过抽象思维达成思维上的具体。“具体之所以具体,因为它是许多规定的综合,因而是多样性的统一。因此它在思维中表现为综合的过程,表现为结果,而不是表现为起点,虽然它是现实的起点,因而也是直观和表象的起点。在第一条道路上,完整的表象蒸发为抽象的规定;在第二条道路上,抽象的规定在思维行程中导致具体的再现[3]”。掌握事物的根本,前提是掌握感性、具体的社会事实。比较思想政治教育进行比较时,首先要对研究对象这一事实进行全方位的了解,对该国(地区)思想政治教育的任务、目标、内容、现状、成效、方法等全面梳理后,通过抽象规定形成思维具体。

比较思想政治教育进行事实比较时,一是社会事实是否客观存在。思想政治教育客观存在与否,是进行比较研究的根本前提。学界曾针对他国是否存在思想政治教育进行了“名实之辩”,认为“无名有实”思想政治教育和“有名有实”思想政治教育客观存的,并且实际地发挥着社会和个人需要的应有功能,这是比较思想政治教育正当性和合法性的基础。二是社会事实的历时态分析,主要侧重于从纵向角度梳理不同历史时期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的时代特征、内在理路、主要内涵,对思想政治教育历史有一个清晰的了解。三是社会事实的共时态分析,侧重于将同一时期不同国家、地区、民族的思想政治教育进行比较,寻找其共性与差异,比如中国、日本与美国思想政治教育的比较等。思想政治教育从共、历时态角度的分析,在实践的基础上掌握其历史发展脉络,分析思想政治教育随着历史变迁有无变化;了解当下思想政治教育的现状,找出两国(地区)思想政治教育的共性的地方以及不同的地方,为比较研究奠定坚实的社会事实基础。

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发达国家借助先进的科技力量和强大的物质力量,推行一种以民主、自由、人权为核心的价值理念,超阶级、超民族和超人类的抽象的普世价值观。普世价值观在学界引起了强烈的反响,形成了两种不同的观点,一种是西方中心论的普世价值论,即把西方以资本主义私有制为基础以个人主义为核心的价值观奉为绝对的普世价值;一种是以历史唯物主义为指导的观点,它肯定人类文明进步和文化交流的积极成果[4]。后一种观点是人的基本价值的肯定,是一种共识,但不是永恒的,超越时空观念的价值观;诚然,以美国代表的普世价值观是是第一种观点,是绝对的普世价值。对普世价值观进行比较研究时,首先考虑普世价值观存在社会基础。普世价值观是建立西方资本主义私有制基础上的价值观念,受私有制经济基础的制约,为资产阶级服务的。自由,首先或本质上就是资本流转的自由、买卖自由,其实质是资本对于劳动的支配;其民主,要害就是金钱做主、商品投票,其实质是金钱对民意的操纵;其人权,首要或本质上就是维护异化状态下人格独立的外观,其实质就是资本人格化和劳动非人化的权力。这样,私有制或私有产权、议会民主制和个人主义价值观就成为不可替代和或缺的制度要素,这也是赞同(无论是自觉还是不自觉)西方核心价值观所必然导致的结果[5]。在以社会主义生产资料公有制为基础的中国,普世价值观没有存在的现实“土壤”。从历时态来看,普世价值观是产生于启蒙运动时期,伴随着资产阶级思想解放而形成的,而不是自人类产生、阶级出现就有的,是特定时期、特定阶段产生的。从共时态来看,普世价值观是资产阶级所推行的价值观,并逐渐形成资本主义社会的主流价值观,但是在社会主义社会尚未被认可,是中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对的,没有成为主流价值观。因此,普世价值观不具普世性。

3 因果比较与发现规律

“凡一切实存的事物都存在于关系中,而这种关系乃是每一实存的真实性质。……而关系就是自身联系与他物联系的统一[6]。”马克思唯物辩证法告诉我们,事物的联系具有普遍性。任何事物内部的各个部分、要素是相互联系的;任何事物都与周围的其他事物相互联系着;整个世界是一个相互联系的统一整体。事物的联系具有客观性。联系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物之间存在着因果联系,因果之间既有先行后续,又有引起和被引起的关系,原因与结果相互区别相互联系。比较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一种客观存在,是一项社会实践活动,是社会大系统中的一个子系统,必然与社会大系统有着必然的联系。

比较思想政治教育在进行因果比较研究时,要弄清研究对象与相关因素的因果联系,了解其本质属性,具体到操作层面,应处理以下因果关系:一是思想政治教育与其产生的社会起源的关系。根据社会意识与社会存在辩证关系原理,思想政治教育属于社会意识中精神层面范畴,思想政治教育的存在和发展植根于社会存在,探讨思想政治教育产生的社会根源,可以发现思想政治教育存在合法性的前提条件。二是思想政治教育与服务阶级的关系。“统治阶级的思想在每一时代都是占统治地位的思想。……支配着物质生产资料的阶级,同时也支配着精神生产资料,因此,那些没有精神生产资料的人的思想,一般地是隶属于这个阶级的[7]。”统治阶级的思想转化为社会主流思想,需要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教育和实践教育,因此在比较研究时,必须明白思想政治教育是为谁服务的,是代表哪个阶级服务的,有利于发现思想政治教育的阶级属性。三是比较国之间思想政治教育的关系。思想政治教育是客观的,是普遍存在的,要认真总结比较国之间思想政治教育的关系,在共性的基础上找出不同点,分析出哪些是我们没有的,哪些是需要借鉴的,为比较思想政治教育比较研究提出了知识基础。

以西方为中心的普世价观,作为一种永恒的价值观,能否为其他国家、民族所共享?首先,要弄清普世价值观的产生的社会根源。产生于 17 世纪欧洲的启蒙运动是新兴资产阶级开展的一次反封建的思想文化运动,使人们开始用理性来思考和观察社会,形成的以“民主、自由、人权”为核心的普世价值观,对于唤醒了欧洲各国的反封建意识,从而使人们从宗教神权和封建王权的专制枷锁中解放出来,为资产阶级最终战胜封建阶级奠定了坚实的思想基础,具有重要的历史进步意义[8]。从产生根源来看,普世价值观是反对宗教神学、人性解放而产生的。对于已实行比资本主义社会更高级、文明的社会主义社会来说,普世价值观失去了产生的社会根源。其次,普世价值观与资产阶级的关系。普世价值观确立是资产阶级的思想解放的产物,是资产阶级的“普世价值”,在这种意识形态理论指导下建立起来的制度,只能是为资产阶级更好地实现对无产阶级进行统治的一种制度,不是在任何制度下放之四海而皆准的价值观,因此不具有普世性。再次,普世价值观作为资本主义世界的主流价值观,其目的是为资产阶级服务的;而社会主义国家的主流价值观最终目标是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9]。”而不是只有一部分的自由全面发展,是所有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因此普世价观在社会主义国家不具有普世性,也不具有比较研究性。

4 价值比较与判别优劣

价值的实质是一种关系论。“价值关系就是主客体的关系,价值既不存在于主体也不存在于客体,而存在于主客体相互作用的关系中[10]。”一事物具备价值必须要达成三个条件:价值客体应具备一定的功能和属性,价值主体对价值客体所具备的功能和属性有所需要。三是价值主体通过开展一系列的思想政治教育的活动,是价值客体的功能和属性得以发挥,以满足价值主体的需要。价值客体满足价值主体需要程度越大,事物的价值就越大。思想政治教育是一项社会实践活动,其价值客体是思想政治教育本身具备的功能和属性,即解决受教育者思想道德素质的“实然”和统治阶级所要求的“应然”之间的矛盾;价值主体则是物质资料占统治地位的统治阶级,价值客体所承载的矛盾解决程度大小,是与价值主体的需要程度呈正相关的。

比较思想政治教育进行价值比较研究时,一是思想政治教育在所在国家价值性。要充分了解思想政治教育在该国历史上曾起到的作用,这种作用在当下价值作用有没有变化。如果有所变化,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增强了,还是弱化了,要分析出价值变化的原因。二是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活动开展情况。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是主客体关系也即价值生成的桥梁。考量价值就必须考察该国的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活动,主要看活动开展的载体、方法有无促进价值最大化。三是思想政治教育对本国有用性。思想政治教育价值最终体现满足价值主体的需要程度,比较思想政治教育的比较研究,通过对他国的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研究,能否促进本国的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即思想政治教育比较的有用性。在进行价值比较时,要有正确的价值观为评判标准,否则价值比较就会失去比较研究的意义,甚至会损害本国思想政治教育。如希特勒时期的思想政治教育,单论价值效度来看是十分成功的,通过希特勒式集权式的思想政治教育,全国上下都很拥护希特勒带代表法西斯集团的军国主义。但这种思想政治教育间接地促成了世界大战的爆发,给全人类造成巨大的灾难。所以思想政治教育价值要体现在为社会和谐、人全面自由发展的价值标准上,这样的思想政治教育才有比较价值。

普世价值观宣扬的“民主、自由、人权”为核心的价值观。从价值比较层面上看,首先,普世价值观在西方资本主义国家起到了思想解放功能,为推翻封建统治建立资产阶级政权具有巨大的历史意义。当下,这种“民主、自由、人权”的价值观,已经成为社会主流价值观,为维护资产阶级的统治起到重要作用。其次,为巩固普世价值观,资产阶级通过学校课程教育、大众媒介、强大经济科技优势等手段,不断强化普世价值观的思想观念的宣传和灌输,活动也取得了较为实在的效果。从上述的分析来看,普世价值观体现出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应有的价值,对资产阶级来说是有价值的。但对其他国家的普世价值实践来看,则是没有的价值的,甚至是负价值的。如“9·11”事件后,美国等西方国家借口伊拉克有大规模杀伤性武器,用所谓的“普世价值”改造西方国家认为的独裁统治和集权国家。但事实表明,这种以“自由、理性和个人权利为核心”的“普世价值”并不是什么福音,而是对真正的自由、民主、理性和个人权利的一种践踏。其他不说,就战争造成至少 10 万以上伊拉克平民死亡,难民人数为 480 万而言就已证明其“普世价值”的虚伪性。[11]最后,在价值比较时,应坚持合理的价值标准,如果站在资本主义立场看普世价值观,则是有价值的;站社会主义立场上看,普世价值观不可取的,不符合我国的历史、文化、现实背景,缺乏现实基础,是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违背的。

5 操作过程比较与寻求借鉴

比较思想政治教育研究,通过对他国思想政治教育的研究,借鉴他国成功的思想政治教育的经验,为我所用。由于思想政治教育受特定的国情、社情和党情的制约,受特定的文化的影响,思想政治教育的借鉴更多地是方法论的借鉴,进一步深化我国思想政治教育体系,优化思想政治教育学科。

比较思想政治教育在进行操作过程比较时,一是思想政治教育操作环境。操作环境包括物质环境、精神环境、主体的人。物质环境是思想政治教育操作所具备的硬件环境,如经济条件、组织机构、领导机构等;精神环境是指文化观念等;主体的人,是指思想政治教育由谁来操作,教育的对象又是谁?二是思想政治教育操作方法。他国的思想政治教育是通过什么载体、以什么方式进行的,这种操作方法有无达成理想的效果。这种操作方法对本国实施思想政治教育是否有用。三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施效果。效果是检验操作方法的重要标准。思想政治教育属于人文社会科学,其学科属性决定效果的检验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从定性、定量两个维度来评估。如他国的思想政治教育操作过程实施很长时间了,并至今还在沿用,就要考虑其效果的有效性。随着时代变迁,符合受教育者爱好特征的新的载体、方法的使用,既要看到新载体和方法带来的效果,还有凭借思想政治教育这专业知识、经验、敏感以及有关的技术进行综合评估。如信息技术带来的社会交往形式的变革,网络等虚拟平台成为人们的主要方式之一,发达国家就凭借强大的技术优势,向他国渗透价值观,已成为发达国家进行意识形态演变的重要途径。针对这一新载体,我国思想政治教育就要充分发挥网络的优势,开展具有中国特色的思想政治教育。当今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已成为业界关注的热点之一。

以西方为中心普世价值观在具体操作方法过程中,首先以发达的经济实力和先进的高科技作后盾,强调个人主义的价值观,以个人利益高于一切的文化理念,普世价值观主导者是西方发达国家,特别是以美国为主导的资产阶级,其受众对象是所有人类。普世价值观的实质是资本阶级通过“普世价值”这种非政治性话语而达到某种政治意图,干预我国的民主政治建设,以期终结共产党领导的国家权力结构,在本质上是当代西方话语霸权及其价值渗透方式的表达[12]。其次,普世价值观在具体实施过程中,运用当今世界的一切科技成果,利用互联网络等先进载体,依托强大的经济实体以合作、交流等形式,以隐形教育的手段对外输出所谓的普世价值观,这种渗透体现出了西方发达国家在思想政治教育方面紧跟时代性、生活性。这种具体操作方法具有工具性,可以为我国思想政治教育所借鉴,但要警惕普世价值观所包括的内容及其实质,在社会主义价值观培育者要借鉴这种操作方法,要大力发展生产力,提高我国的综合国力;加强科技创新,积极利用人类的一切文明成果;要开展隐性化、生活化的思想政治教育,使受教者在无形中接受和内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1]陈立思. 论“比较思想政治教育”的学科意识[J].教学与研究,2010,(2):81-83.

[2]高峰. 关于比较思想政治教育学研究的方法论解读[J].思想教育研究,2009(6):21-25.

[3]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 [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18-19.

[4]陈先达. 论普世价值与价值共识[J]. 哲学研究,2009(4):3-5.

[5]侯惠勤.“普世价值”与核心价值观的反渗透[J].马克思主义研究,2010(11):5-9.

[6]黑格尔. 小逻辑[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0:281.

[7]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 1 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98.

[8]钟卫华. 不应用西方“普世价值”否定“中国模式” ——兼与秦晓先生商榷[J]. 马克思主义研究,2011(6) :127-136.

[9]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194.

[10]袁贵仁. 价值观的理论与实践——价值观若干问题的思考[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39.

[11]新华网. 从数字看伊拉克战争:美伊双方各付出哪些代价[N].新华网,2010-08-30.

[12]侯惠勤.“普世价值”的理论误区和实践陷阱[J].马克思主义研究,2008(9):20-26.

D64

A

猜你喜欢

普世价值观价值
我的价值观
思想“陷阱”与消解之道——论“普世价值”思潮对青年大学生的挑战冲击及策略应对
图说 我们的价值观
一粒米的价值
“给”的价值
知名企业的价值观
普世价值论
普世价值论
价值观就在你我的身边
中国应完善自己的话语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