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学体育教学中大学生体能素质的培养途径探析①

2017-03-11徐丽

关键词:高校学生体育锻炼素质

徐丽

(天津海运职业学院社科部,天津300350)

大学体育教学中大学生体能素质的培养途径探析①

徐丽

(天津海运职业学院社科部,天津300350)

大学阶段是大学生个人身心发展的重要阶段。体能训练是大学体育教学重要环节,为此如何通过体育教学提升大学生体能素质成为当前高校应关注的重要问题。当前大学生体能素质培养应从提升高校对体育教学的重视程度、增强体育影响能力、加大经费投入等途径入手,保证体育教学的科学化与高效化。

体育教学;大学生;体能素质;培养途径

体能素质是指运动员自身机体所具备的基本运动能力,它是衡量运动员竞技能力的重要标准。对于当代大学生来说,体能素质则是学生所具备的特定生理特定以及接受后天培训后所形成的身体综合能力。体能素质的培养对于学生其他素质的培养具有深远影响。尽管近些年我国人民身体素质有所提升,但大学生整体体能素质却在持续下降。大学生体能素质培养至关重要。因此,作为大学体育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体能素质培养应置于大学体育教学工作的重要位置。

一、当前大学生体能素质下降的原因

(一)高校重视程度不足,制度不够完善

在我国初高中教学阶段,学校迫于升学考试压力,大大缩减体育学科课时,加大主学科教学力度,使大学生在初高中阶段的体能素质未能得以较好训练。从高校教学现状来看,高校在体育课程设置上不够合理,体育课程与考核方式流于形式,相对松散,导致学生对于体育科学的积极性不足,甚至不少学生在进行年度体能考核中不达标。这种趋势显然不利于学生体能素质的提高。另外,我国大部分高校针对体育教学的相关制度规定也不够完善,不利于体育教学工作与学生体能素质的培养。

(二)学生忽视体育锻炼价值,参与意识不强

体育锻炼可以使肌纤维增粗,并且增加肌肉中蛋白质的含量,改善神经系统的调节能力,从而达到发展力量素质的效果。我国高校学生的体育锻炼意识不强,仅有小部分学生可以认识到体育锻炼的价值所在,并坚持进行体育锻炼,强健体魄,但大多数大学生的参与意识却不够。从参与体育锻炼的性别特征来看,男生的锻炼意识比女生更强。对于一部分学生来说,尽管其了解体育锻炼的价值所在,知晓体育锻炼是不断增强其体能的有效方式,但行动力却明显不足。由于其处于大学学习阶段,升学压力明显降低,同时课外生活变得更为丰富多样,休闲娱乐活动更加多样,便很少花费时间进行体育锻炼,给大学体育教学工作的顺利开展带来困扰,这也是导致当前大学生体能素质逐步下降的重要方面。

(三)高校体育教学模式单一化,配套设施不够健全

当前,我国大多数高校在体育课程设置上采用体育选项课的模式。体育选项课是当前大学体育课程改革的重要产物之一,这一课程的设置提升了学生对于大学体育课程的参与程度,但是,大学生在大学体育教学中的参与很难与现实的体育需要结合起来。部分同学为学习轻松、过关容易,在体育课程项目的选择上往往避重就轻,排除那些对于学生体能素质提升具有帮助但却十分单调的项目,如田径、体操等。田径素有“运动之母”之称,其优势在于其具备的全面性,基础性与时效性,事实证明,经常参加田径运动可以促使人身体素质的全面发展。但根据当前高校学生在体育项目的选择上来看,其差异性比较大,大学生对于田径的喜好与篮球、排球、足球、健美操等传统体育项目相比则相对较低。但田径项目对身体素质的提升效果是无可比拟的,正是由于田径项目的缺失,导致当前高校学生体能素质不佳。另外,当前大部分高校由于扩招压力,相关的体育配套设施严重不足,部分高校甚至没有自己的体育场馆,这种硬件设施严重缺乏的情况严重影响了高校学生的体育锻炼积极性,也不利于高校体育课程的开展,进而导致大学生体能素质的下降。

二、大学体育教学中大学生体能素质的培养途径

(一)提升高校对体育教学的重视程度,完善相关制度

《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规定,体育课程是大学生以身体练习为主要手段,通过合理的体育教育和科学的体育锻炼过程,达到增强体质、增进健康和提高体育素养为主要目标的必修课。高校体育应贯彻终身体育的思想,树立健康第一的教学理念。高校应改变以往重智育轻体育的错误认识,将教育部关于高校体育的相关政策措施落到实处,积极开展丰富的体育竞技与体育表演活动,开设课外体育运动培训中心。体育运动可分为以下四类:小球类体育项目,如羽毛球、乒乓球、网球等,这类运动既可以室内进行又可以户外开展,帮助学生回归自然又超越自然,是提升学生体育休闲价值的重要之选;中型体育项目,如排球。传统排球项目能够对高校学生身体素质的提升带来重要影响,高校可以借助自身优势大力开展排球竞技比赛,在丰富学生课余生活的同时提升学生体能素质;大型体育项目,如足球、篮球。足球、篮球等大型体育运动项目多适合男女性开展,人数通常在10-18人之间,这种全身运动性质的体育项目可以有效增加心肺功能,提高神经系统的判断能力,使疲劳的身体获得积极的休息;有氧舞蹈类,这类运动主要包括啦啦操、健美操、体育舞蹈等,都属于有氧式的体育运动,该类运动既可以实现美的体验,又在全身运动的过程中,实现了对体能的提升,较适合女大学生参与,体现女性的优美气质。另外,高校应建立《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测试管理系统,建立一套切实可行的体能测试管理制度确保高校体育教学工作可以在严格制度的庇护下顺利推进,以此强化大学生体能素质,提升高校大学体育教学质量。

(二)增强体育教育影响力,提升学生参与度

尽管大部分高校在开展体育教学活动中对学生所应达到的体能素质训练进行了明确要求与规范,但脱离了体育教学活动后,大学生自主掌控的课余时间较多,大学生的活动则难以进行有效控制。为此,高校应增强体育教育在全校学生群体的影响力,提升学生体育运动的参与度。由于高校学生基本具有较强的自主意识与自我掌控能力,若给予学生有效的体育锻炼意识,便可在很大程度上提升学生的个人健康管理意识,促使其有效利用课余时间进行体育锻炼,提升身体素质。高校应先着手提升体育教学影响力与趣味性,采取较为灵活的教学方式,通过比赛方式或游戏方式吸引学生对于体育竞技的兴趣,在竞技中体会体育的魅力,继而提升学生终身锻炼的意识。另外,为提升学生课外体育运动的参与度,高校可以在体育教学活动以外开展课外体育活动,建立校园健身俱乐部,丰富学生课余生活。首先,高校在课外体育活动项目的选择上应尽量满足学生对于趣味锻炼的要求,提升学生参与体育活动的积极性,注重活动场地的灵活性以及活动内容的丰富性;其次,建立校园体育健身俱乐部,进行俱乐部的科学化组织与管理,建立健全的活动机制,以课内体育教学活动为基础,实现课内、课外体育活动的相互交融,为学生进行体育锻炼提供积极、愉悦的健身环境;再次,要对高校已有体能测试管理方针进行补充与完善,提升高校体育教师对体能测试的重视程度,推动学生在高校体育课堂中体能素质的全面提升,还可以将大学生的体能达标率纳入教师评价机制中,以便在侧面激励高校体育教师的教学积极性。

(三)构建“基础体+能课选项课”教育模式,加大经费投入

在传统教育模式不能充分发挥体育教学工作力度的背景下,不断改革创新体育教育模式成为当前高校体育教学工作的重点任务。首先,不断丰富高校体育教学模式,实现多种教学模式相结合。《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的实施和“健康第一”“终身体育”等教学思想的兴起,为高校体育的教学改革注入了新的活力,最终形成了有自己学校重点和特色的学校体育课程模式,如清华大学的“三自主教学模式”,深圳大学的“俱乐部教学模式”,华南理工的“课内外一体化模式”等,这些不同教学模式相结合的方式大大提升了学生对于体育运动的热情,并可以大大满足学生对于不同体育运动的需求,进而培养学生乐于锻炼、勤于锻炼的良好习惯;其次,要提升对体能基础课的重视程度,将体能基础课余选项课相结合。体能基础课的开设可以帮助学生提升自身各个器官的协调性,增强整体的协调能力,进而使得学生具备基础的专项训练能力。选项课教学中,教师可试图通过多种方式进行练习,如篮球课上发展速度可用快攻练习;发展力量可用负重投篮板、连续抢篮板;发展耐力可用连续往返快攻、连续多点投篮等方法,既对学生体能实现了有效增强,同时又在很大程度上发展了高校学生个人特长与个性;再次,建立完善的高校学生体能评价机制。综合考量学生的各方面因素进行体能评价,如学生身体素质与心理素质,学生的生理机能水平等等,并通过自我评价、教师评价、阶段评价以及总结评价等不同评价机制,现实对高校学生体能状况全方面、多角度的客观评价。除创新体育教育模式外,高校还应加大经费投入力度,做好体育活动相关配套设施的建设,为学生提供优越的锻炼环境。高校体育部应对高校已有体育场地与体育设施进行合理规划,为学生开辟尽可能更多的体育训练场地,以便学生体育活动的开展。同时,高校还应转变重智育轻德育的传统观念,提升对学生体能素质的重视程度,适度加大体育项目投资力度,推动体育资源的综合开发与利用,向大学生免费开放体育运动场地与运动设施,加强高校体育教师的业务指导与监督。

三、结语

总而言之,体能素质是大学生综合素质的一个重要方面,在大学阶段积极培养学生体能可以培养学生适应社会的各项体育能力,为未来发展奠定坚实基础。体育教学作为培养高校大学生体能素质的最有效方式,应受到高度重视。国家教育部应提升对高校体育教育的重视程度,制定科学的政策方针为高校体育事业发展提供良好的政策屏障;高校应严格执行教育部相关对策措施,认真贯彻上级关于发展高校体育相关文件,加大对体育活动的支持与资金投入,开设高校体育课外训练基地,免费为学生提供运动场地支持;各高校体育教师应该积极转变传统教学模式,实现教学模式的创新与发展,科学规划课内外体育训练活动,利用课外时间对学生给予一定的指导;作为大学生自身应明确体能素质对未来发展的重要作用,增强自我锻炼意识,丰富课外生活,提高体育运动参与度,为个人体能素质的提升奠定基础。只有做到上述几点,才能在推进高校体育教学水平提升的道路上不断前进,切实加强学生的体能素质,从而保证体育教学沿着科学化与高效化方面迈进。

〔1〕张建丰.当代大学生体能素质发展探究〔J〕.长春教育学院学报,2013,(10):86-87.

〔2〕李国杨.高校国防生军事体能素质提高的体育教学对策研究——以黑龙江大学为例〔J〕.黑龙江教育(理论与实践),2016,(6):67-68.

〔3〕张良力,袁运平.对体能训练的发展趋势与我国竞技体育体能训练中存在问题的探讨〔J〕.广州体育学院学报,2009,(4):74-78.

〔4〕许良.我国学生体能发展趋势及其干预措施〔J〕.体育学刊,2009,(9):63-67.

〔5〕贺新家,唐宝清.论体能类体育项目在大学体育课程改革中的重要性〔J〕.湖北函授大学学报,2011,(5):69-70.

(责任编辑 博瀚)

G642

A

1672-5646(2017)02-0095-03

①本文系天津海运职业学院校级课题“啦啦操对高职院校学生职业素养培养的作用研究——以天津海运职业学院为例”的阶段性成果,主持人:徐丽。

徐丽(1983-),女,天津市人,主要从事艺术体育教育研究。

猜你喜欢

高校学生体育锻炼素质
怎样激发学生参与体育锻炼
高校学生党支部建设及作用发挥探索
工艺美术教育审美素质的培养
如何培养中小学生体育锻炼的好习惯
高校学生意外伤害事件应对与处理
高铁乘务员的素质要求及其养成
小议高校学生违纪处分制度
提高自身综合素质,用好“变”的态度
关于高校学生工作的思考
素质开发完全图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