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识形态安全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传统文化渗透①
2017-03-11于稳立田静
于稳立 田静
(辽宁工程技术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辽宁阜新123000)
意识形态安全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传统文化渗透①
于稳立 田静
(辽宁工程技术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辽宁阜新123000)
意识形态工作关乎国家长治久安。在高校人才培养模式中,要使思想政治教育阵地更加巩固、更加鲜活,就应该在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教育中增加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内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是提升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维护意识形态安全切实有效的载体和途径。
意识形态;思想政治教育;中国传统文化
意识形态是与社会的经济和政治直接关联的观念、观点、概念的总和,包括政治法律思想、道德、文学艺术、宗教、哲学和其他社会科学等意识形态。政治思想、法律思想、道德、艺术、宗教、哲学和其他社会科学等,各以特殊的方式,从不同侧面反映现实的社会生活。它们相互联系,相互制约,构成意识形态的有机整体。〔1〕
简单地说,意识形态关乎人们对社会、对国家根本问题怎么想,怎么想决定人们怎么做,因此,意识形态安全关乎国家根本安全。意识形态具体体现为国家层面、社会层面、个人层面。只有系统工作,确保各层面思想理论的安全,才能确保整个国家意识形态的安全,确保国家根本安全。
近年来,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经济社会生活的发展,传播渠道日益多元和便捷,人们的信仰、观念越来越多元化。特别是大学生群体,处于思想活跃、易于接受新事物、新思潮影响的阶段,更容易受到主流意识形态之外的各类思想的影响,《罪与罚》中的大学生拉斯科尼科夫就是受到尼采超人哲学影响,加之个人生活困顿并受到放高利贷老太太的剥削,产生了杀人犯罪的思想和行为。现阶段,网络上出现的抹黑国家、虚无历史、解构伟人等侵蚀主流意识形态的做法,对学生产生的影响难以估量。因此,高度重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意识形态安全问题,十分重要和必要。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渗透优秀中国传统文化,对于提升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识形态安全效应是十分重要的,值得重视。
一、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对意识形态安全的提升效应
一直以来,我国高校都在以系统的思想政治教育课程实践着对学生的意识形态教育,而且这种教育以其理论的真理性、逻辑性和课程的系统性显示出巨大教育力量。所以,绝大多数学生在这种教育下,形成了对我国主流意识形态的深入理解和充分把握以及整体认同。但是,随着改革开放,经济发展,人们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内容与方式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而且我们面对的国际环境、时代环境也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受此影响,大学生的思想观念也越来越多元。面对这样的现实,我们原本十分有效的、自成体系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也需要在保持本质不变的原则下,以开放的姿态,探索内容、方法更符合新形势要求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方式,确保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程对于意识形态安全应有的效应。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中渗透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是加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切实有效的方法。
我国主流意识形态的精髓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其内容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2〕这些思想观念和信条,是全中国人民的共同追求。它既来自社会主义制度,也生长于我们民族文化的深层,以民风民俗、约定俗成的习惯等各种自然朴素的方式存在于各族人民的日常生活中,也以先贤的各类经典存在于我们民族的文化成果中。习近平总书记近年来多次提到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价值应该得到强化的问题,“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学习和掌握其中的各种思想精华,对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很有益处。学史可以看成败、鉴得失、知兴替;学诗可以情飞扬、志高昂、人灵秀;学伦理可以知廉耻、懂荣辱、辨是非。”〔3〕并且多次强调学习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意义,这既是高瞻远瞩的眼光,又是对历史经验和教训的深刻认识。近年来,社会各界也都逐渐认识到思想政治教育中传统文化的缺失问题。“教育对人的影响事实上也就是文化对人的影响。”〔4〕传统文化对人的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主要体现在:根基深,深藏在民族血脉之中,容易引起民众的广泛认同,容易唤起人们的广泛共识;姿态低,容易贴近普通人的情感,引起共鸣,比如,传统的仁爱、孝悌思想道德观念,产生于人们的日常生活之中,具有人情味,符合基本伦常,由此引申、上升到社会主义道德的诚信、友善,水到渠成,对人的思想政治教育与人的日常生活情感实现对接,其思想教育效果当然很好。中华文明绵延几千年,正是因为拥有层层叠叠的优秀文化才构成我们民族厚重的历史。与世界其他国家相比,从古至今,中华文明如黄河九曲,源远流长,在日复一日的积累中,形成了中国特有的思想体系,这既是中华民族长期积累的精神财富和智慧宝库,又使我们拥有了异于它地的文化优势。因此,对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必须充分发挥其积极作用,使其在思想领域与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一道,在培养整个社会信仰方面起到主要作用。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具体态度是:一边不断地去发现,一边持续地贯彻、传承,使之释放最大文化魅力。“要加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挖掘和阐发,使中华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与当代文化相适应、与现代社会相协调,把跨越时空、超越国界、富有永恒魅力、具有当代价值的文化精神弘扬起来。”〔5〕
为什么我们今天格外重视中国传统文化?因为要弥补不足。中国传统文化自近代以来经历了几次大的冲击,在抛弃文言文的“新文化运动”和“砸烂孔家店”的“文化大革命”之后,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与糟粕一起淡出了国民教育的视野。学生义务教育阶段结束,只能接触到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鳞半爪,而近年来,我国很多大学都取消了大学语文,其实即便开设大学语文,其中的中国传统文化内容也十分不足,只有大学教育中的少数专业,才能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概貌。而大学生群体,是我国现实与未来社会的精英群体,是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中坚力量。高等院校是我们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阵地,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教学中,渗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并与之紧密结合,在新的形势下不失为思想政治教育提升意识形态安全效应的有效载体和方式。
二、以渗透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识形态安全效应的实践
现阶段,以渗透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识形态安全效应,需要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部门高度重视,达成共识,勇于实践,摸索经验,为全国层面的设计提供良好的范本。高校自身的实践探索既需要有与时俱进的时代视野,也需要有深厚长远的历史眼光,两者兼具,才能形成创新工作的巨大动能,才能探索出这一工作的最优方式。在上述指导思想的框架下,实践证明,“课程化为主,活动化为辅”的模式可以成为推进高校以渗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升其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识形态安全效应行之有效的基本模式,以下具体操作是这一模式的核心内容。
1.课程化为主
课程化实施中要采取必修课、选修课、专题课相结合的方式,以系统化优势实现其作用。增设一门与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课程相关度高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容必修课,开设三门以上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程渗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容的选修课,每学期五次以上的相关内容专题课。
在具体的课程设置中,有些院校开设专门“中国传统文化概论”类课程,作为必修课以突显重视,但实际授课效果并不如人意。一是因为其课程内容与思想政治教育课程规定内容缺少直接和足够的联系;二是因为其概览式的内容过于宽泛,都是蜻蜓点水,缺乏具体感,鲜活性;三是其作为概论课的教学方式,主要还是和其他思政课一样的教师讲授为主,学生听课记笔记,参与度低,学生主体性无法体现。所以,必修课的定位应该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内容主体应该是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华,及其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同一性,讲法上强调互动性,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典籍中贴近学生身心的内容,让学生阐述,在教师主持下形成讨论、辩论,起到深化、强化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来自中华民族共同的、久远的文化传统,有其历史必然性和正确性的认识的作用。
选修课则应该结合各校教师资源进行,重点在于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起到相互深化、印证作用的传统文化典籍的讲读,不求多,而求精,起到与必修课相辅相成的作用。专题课应该是最灵活、最容易集中资源优势,因而也是最具有提升意识形态安全效应的价值空间的类型,因此,应重点开好专题课。
2.活动化为辅
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化是高校所有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力量都参与的方式。党工、学生、团委、思政等各部门合力开展各级各类思想政治教育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结合紧密的活动,以此来达到思想政治教育和提升意识形态安全的目的。
一是抓好活动的节点。通常高校比较重视的活动节点包括:学雷锋纪念日、五四青年节、一二九纪念日等,在此基础上,应开拓思想政治教育渗透传统文化的新节点,例如重要传统节日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等,组织开展传统节日,如传统风俗活动,例如清明节的踏青,端午节的赛龙舟等,组织开展传统节日文化内涵座谈活动,深化学生对清明节纪念介子推、端午节纪念屈原等爱国志士的文化内涵的理解。
二是提升活动的文化含量。大学生的校园文化活动丰富多彩,往往以两类为主:一类是校园大赛,较多的是体育、歌舞、主持人、演讲、辩论、技能等大赛,欠缺传统文化类大赛,诸如经典诵读大赛,诗画大赛等;另一类是节庆活动,主要是学雷锋、五四青年节等纪念活动,往往政治色彩很浓,但文化含量匮乏。提升这两类活动的文化含量大有可为,例如,各种赛事主题设计、文案准备等环节,都要求并指导学生提升其中的文化含量。在各种纪念活动中,把新思想的楷模与传统文化中的精神对比挖掘,加深活动的传统文化含量。此外,近年来高校志愿者队伍和活动相对较活跃,往往都集中在学雷锋做好事或者针对社会生活中某一专项内容进行志愿服务,如义务献血、环保等,缺少读书宣传、经典传播等方面的志愿者和志愿活动。这些都是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渗透传统文化,提升意识形态安全效应的有效办法。
总体而言,在高等院校中把思想政治教育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结合在一起,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识形态安全效应,既是必要的、可能的,也是可操作的。但在实践中要取得实效,需要注意以下问题:一是教师素质的提升,二是校本课程和教材的开发。要求教师既具有思想政治教育课程的专业素质,又具有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深厚底蕴;既要具备明辨良莠的能力,还要具有整合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设新课的能力,此外还要具备根据新课程研究新教法并很好实施的能力。这些都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长期积累、专门进修、集体研讨等扎实工作。如果教师素质不高,课程教学“大杂烩”,原有的意识形态效应没实现,还把学生的思想搞乱了,还不如不开。所以,教师素质提升是开展这项工作的关键。切实实施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渗透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教学过程,需要同步开发校本课程和教材,否则,这样的工作就不可持续,也就不会真正实现提升其意识形态效应的作用。“我国有独特的历史、独特的文化、独特的国情,决定了我国必须走自己的高等教育发展道路,扎实办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校。”〔6〕习近平如是说。
〔1〕意识形态概念.〔EB/Z〕.http://baike.baidu. com/subview/435/435.htm.
〔2〕中共中央宣传部.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读本〔M〕.北京:学习出版社,人民出版社,2014:93.
〔3〕习近平在中央党校建校80周年庆祝大会暨2013年春季学期开学典礼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3-03-04.
〔4〕吴松.教育与文化〔J〕.高等教育研究,2002,(6):17.
〔5〕习近平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EB/OL〕.http://www.rmlt.com.cn/2016/0608/428182. shtml.
〔6〕习近平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讲话:坚持立德树人实现全程育人〔N〕.人民日报(海外版),2016-12-09.
(责任编辑 博瀚)
G641
A
1672-5646(2017)02-0063-03
①本文系辽宁省社会科学规划基金项目“中国传统文化在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研究”的阶段性成果,负责人:于稳立,编号:L14DSZ066。
于稳立(1974-),女,辽宁朝阳人,副教授,主要从事思想政治教育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