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以“德育为先$立德树人”为核心的当代高校师德建设体系研究①

2017-03-11高亮

关键词:高校教师师德立德

高亮

(辽宁大学药学院,辽宁沈阳110036)

教育研究

以“德育为先$立德树人”为核心的当代高校师德建设体系研究①

高亮

(辽宁大学药学院,辽宁沈阳110036)

“德育为先,立德树人”是以中国传统道德文化为基础的教育理念,其中“立德”有立师德,即建设师德之意。师德是基础和保障,唯有先树立师德,才可以确保教师教育行为正常进行。当前形势下,影响高校师德建设诸多因素相互交织,使师德建设出现了一些问题,需要采取教书与育人合一,提升教师文明道德修养,树立师德模范,完善激励机制、监督机制、师德考评体系等措施加以有效解决。

德育为先;立德树人;高校;师德建设体系

(二)高校师德建设是“德育为先,立德树人”的基础保障

高校实现“德育为先,立德树人”的基础是雄厚的师资力量,即建立一支高质量的教师队伍,这就要求先树立师德。由于师德水平直接影响教育的成败,唯有提高教师的职业道德水平,才能确保教育行为正常进行,因此高校主要任务之一就是不断加强师德建设,这将有助于教师提高抵抗物质诱惑的能力,全身心投入到教育中,从而提高教育质量,最终培养高素质高水平人才。由此可见,高校师德建设是“德育为先,立德树人”的基础保障。

教师作为高素质人才的培养者,其职业道德要求高于任何职业道德要求,其思想、行为会衍生为其教育行为的一部分,最终影响学生的人生观、

一、正确认识高校师德建设与“德育为先,立德树人”之间的关系

(一)全面理解“德育为先,立德树人”的深刻意义

中华民族悠久的道德文化对现今的教育仍然具有深刻的影响,“德育为先,立德树人”的教育理念正是以固有的道德文化为基础提出的。国无德不威、人无德不立,道德对于国家对于个人,都富有基础性意义。德育为先是一项意义重大的教育原则,《师说》中将“传道”看作教师最重要、最基本的任务,即传授道德的教育。由此可见,道德教育在我国传统的教育体系中一直占据核心位置。社会倡导和鼓励人们自我约束,陶冶情操,追求非凡的精神境界,树立牢固的道德信仰。立德语出《左传·襄公二十四年》,其中将立德放在首位,即树立德业,修养品德,是为人处事的最高境界,决定其未来的发展方向。“树人”则语出《管子·权修》,“树人”即培养人成才,强调育人为本,用合适的教育培养人才。立德树人的观念蕴含深刻的文化内世界观、价值观。教师应发挥指导作用,夯实“德育为先,立德树人”的基础,在教育工作中体现崇高的师德,培养社会主义接班人端正的思想品德。

二、当代高校师德建设体系

高校作为人才的发源地,长久以来在培育人才的过程中造就了许多杰出的教师,这些教师又培养了大量的国家栋梁之材,为祖国建设做出了丰硕贡献。当前高校教师师德总体是积极的,但不可否认的是处在经济高速发展的年代,高校师德建设中还存在问题,虽然只是个别现象,但是其不良影响不容忽视。

(一)当前高校师德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1.部分教师培育人才意识淡薄

高校教师是学生重要的人生导师和道德修养的引领者,绝不仅是传递知识的“机器”,但是当今一些高校教师只重视教学任务和科研成果,对学生漠不关心,缺乏与学生之间的沟通交流,更没有注意训练培养学生探索知识的真正含义以及融会贯通的能力,以至学生未来离开接受和输出纯知识点的教育环境后,进入到鲜活、真实的社会工作环境中,会强烈感受到不同于以往的无奈与压力。还有一些高校教师缺乏良好的思想道德修养,但在课堂上会有意或无意间向学生传授主观的人生经验,传播一些错误的思想,忽略师德对于学生的性格及道德修养的培养的重要性,在一定程度上误导了正处在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形成关键期的大学生,造成不利影响。

2.部分教师趋功淡业

“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富含着教师这种职业的高尚美,可是在市场经济的消极影响下,拜金主义,功利主义越来越浓厚。部分教师缺乏应有的敬业精神,急功近利,为追求个人利益,将精力主要放在校外开展的“第二职业”上,而将教学放于次要地位,只讲按酬付劳。造成教师对本职工作敷衍塞责,教学马虎应付,对教材不够了解、备课不够认真等问题,极大影响教学质量,导致学生接收的知识含金量急剧降低,这无疑对学生是不公平的。

3.师德建设机制不健全

国家政策对师德建设的规定性不足,学校对师德的审核并不规范,如果不涉及原则性问题,师德审核便是及格乃至优秀。虽然相关文件对于高校师德建设有一些规定和要求,但只是虚设而已,没有引起高校领导的重视,并未获得实际的贯彻执行。加之近年来,高校之间的竞争日趋激烈,众多高校把更多精力投入在教学、科研方面,而对于师德却大多语焉不详。因此,部分教师忽略了提升自身的思想品德修养,只注重积累专业知识和培养专业技能。由此可见,在缺乏职业道德高标准、严要求的约束机制时,教师很难有动力和压力去提升自身的思想道德修养。

4.部分教师科研浮躁,学术风气不正

古往今来,学术领域被视为圣洁的土地,学术作品不允许有一点虚假。但是近些年,在社会风气、学校核查政策等的影响下,一些高校教师变得缺乏专业精神,表现出浮躁的科研态度。为达到科研任务指标,科研工作只强调数量,不看重质量,导致科研学术成果质量降低。甚至还出现高校教师一稿多投,伪造、篡改科研数据,骗取科研经费或学术荣誉,抄袭别人学术成果等问题,极大破坏了人民教师的形象。而且如此不良的学术风气,将导致学术研究的歪风扩散,会直接妨碍学术前进的步伐,最终玷污学术殿堂。

(二)改进高校师德建设的策略

1.实现教书和育人合一

(1)教师创新教育方式,更新自身知识储备

坚持改进师德建设,将培育学生放在高校工作的第一位,首先要求高校教师改变固有的、传统的教育理念和思维模式,创新教育方式,丰富教学内容,采用感受教学模式,将单一乏味的说教模式改为引导、辩论、演讲等新教育方式,加强师生之间的互动,全面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增强教育的生动性、感染性与实效性。还要始终以培养富有创新精神、强烈社会责任感以及具有较高工作能力的人才为目的,在实践中发挥学生的主导性、主控性作用,着重锻炼提高学生的独立学习思考和发现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为应对当今经济高速发展的社会带来的机遇和挑战,高校教师应在实际工作中不断充实和完善自我,要保持终身学习的态度,以适应社会的发展。除科研能力外,高校教师还应强化自身的沟通、组织及管理能力。此外,高校教师还需不断给自己充电,更新自身知识储备,丰富心理、政治、历史、法律等方面知识。

(2)提升教师道德修养,实现育人目的

在高校教育教学工作中,应提倡教师自觉加强文明道德修养,提升教师的人文素质和文化内涵;要尊重学生、高标准严要求、公平公正地对待学生,注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悉心教导,形成彼此激励、教学相长的师生关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全力倡导实事求是、积极进取、以身作则、严格谨慎、一丝不苟的教育精神和育人态度;充分展示课堂育人的核心作用,在教育实践中自始至终地开展德育工作,真正意义上实现教书和育人相合一。教师还应加强教育理论学习,坚持以自发的育人态度指导育人行为,明确师德建设的标准和自身差距,时刻对照标准自我反思,提升自身的道德修养,以形成良好的教书育人氛围,给学生树立良好的榜样。

2.树立师德模范,强化激励机制

在高校增强师德建设的舆论宣传,不仅可以以校报、宣传板等传统渠道弘扬师德建设的优良风气,还可以通过微信、微博等热门应用扩大师德宣传网络的覆盖面,增强师德教育的针对性和时效性。在校内树立先进模范典型,举行模范人物的先进事迹报告会,广泛传播他们教书育人的先进事迹,大力弘扬他们的高尚精神,让他们起到模范表率作用。同时应当表彰思想品德素质优秀、教书育人贡献突出、学生赞颂的优秀教师,强化激励机制,注重将物质激励和精神激励相结合。在高校教师中营造爱模范、学模范、做模范的良好气氛,使教师自发地加强师德修养。

3.健全科学有效的师德考评指标体系

长期以来,很多高校严重低估了师德在考评指标体系中的重要性,而且尚未建立起科学有效的师德考评体系。基于此,高校应该实行师德考评制度,合理增强学生在考核体系中的作用,比如按期安排学生以不记名的方式评价教师的职业道德,对师德要求进行质化、量化、标准化,拟定相对应的考评指标体系,防止考评的盲目性、滞后性、不合理性,将高校师德建设落到实处。要确保开展客观民主、公正公开的考评工作,充分发挥其正面引导作用,创立切合时代要求、方便操作的高校师德考评体系。严格执行教师职业道德考评,以年度或者是以学期为阶段,通过教师个人自我评价、学生参与客观评价、领导考核评价相结合的办法,将教师的师德水平和表现录入考评体系,设立师德考评记录,并将其作为评职评优的重要标准。

4.加强切实有效的师德监督机制

为保证师德建设在高校内的顺利进行,需要客观有效的督查机制作为后盾。明确责任主体,建立独立的师德监督部门,实行自查和督查二合一机制,以保证监督工作能够公平公正地开展。同时鼓励群众尝试微博微信等媒体新方式进行监督举报,激发群众的积极性,构建教师、社会、家长多方参与的公平公正公开的立德树人监督体系,以增强高校师德建设。

三、结语

师德建设是教师队伍建设的永恒主题,是保证教育教学质量,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共产主义事业新一代建设者的重要保证。在现在的社会大环境中,高校师德建设唯有与时俱进,开拓创新,才可以紧跟时代前进的步伐。因此,必须把师德建设摆在学校工作的突出位置,强化以“德育为先,立德树人”为核心的当代高校师德建设,不断改进工作思路,扎实抓紧、抓好师德建设,全力提升师德建设水平,促使整个教师队伍综合素质显著提高,以培育和塑造合格的高素质人才。

〔1〕曲士英,王琦.立德树人视野中的高校素质教育实现路径〔J〕.现代教育管理,2014,(11):54-57.

〔2〕马晓君.以志愿服务为载体的“立德树人”路径探索〔J〕.辽宁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6,(2):171-176.

〔3〕方晓珍.高校“立德树人”的理论指导与实践路径〔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3,(6):94-98.

〔4〕马晓君.志愿服务载体下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J〕.辽宁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5):588.

〔5〕柴楠.激励相容视角下的高校师德建设长效机制〔J〕.沈阳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1):56-58.

〔6〕李哲,赵薇.当代大学生的政治信仰及问题研究〔J〕.科教导刊(上旬刊),2012,(5):26-27,36.

(责任编辑 博瀚)

G641

A

1672-5646(2017)02-0047-03涵,立德的根本和催化剂是树人,树人的最终目的是立德,只有将两者紧密结合起来,才有可能形成符合现代社会需求的高素质教育体系,才能真正培养出社会主义事业所需要的德才兼备的人才。

①本文系辽宁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立项课题“以志愿服务为载体的立德树人理论与实践”的成果,负责人:马晓君,编号:JG15DB154;辽宁省高校党建研究立项重点课题“基于大学生党员主体视角下的志愿服务长效机制研究”的成果,负责人:马晓君,编号:GXDJ2015-C002。

高亮(1981-),男(满族),辽宁本溪人,硕士,主要从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高校基层党建研究。

猜你喜欢

高校教师师德立德
在“四史”学习中涵养高尚师德
论高校教师的法治素养培育
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涵养师德的实践思考
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实践探索
吕狂飙:师德建设需警惕从崇高师德简单转向底线师德
华林 修身立德 以道致远
立德树人 德法兼修 探索法硕人才培养路径
高校教师平等权利的法律保护
论高校教师的基本职业道德修养
“严以修身”先立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