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朗诵对歌唱艺术的积极作用探析

2017-03-11来扬博

文化创新比较研究 2017年15期
关键词:吐字咬字演唱者

来扬博

(大庆师范学院音乐与舞蹈学院,黑龙江大庆 163712)

歌唱是指表演者运用专业歌唱知识和技能,通过音调的高低起伏把声乐作品内涵表现出来的过程。而朗诵则是将文学作品转化为口头语言的艺术创作过程,可以说两者都是一种特殊的说话方式,都以语言作为共同的基础,所以是可以互相帮助和促进的。下文中,重点就朗诵对歌唱的积极作用进行了分析。

一 朗诵对歌唱气息的积极作用

气息是歌唱的原动力的,没有充沛的气息作为支撑,流畅的演唱也就成为了空谈。在声乐演唱和教学中,很多演唱者和学生都在气息方面遇到过不少难题,也存在着一些错误认识。比如认为气息越充沛也好,殊不知如果气息过于充足,反而成为了歌唱的负担,导致表情夸张、身体僵硬等。但是在朗诵中,却很少出现气不够用或者说不出话的现象,这种差别应该得到深入的思索。具体来说,当下声乐演唱多采用美声唱法中的胸腹式联合呼吸法,旨在获得尽可能多的气息支持。但是这种尽可能多是以够用为前提的,如果气息需求量很小,但是演唱者却储备了过量的气息,吸得过深过满,很容易导致表情扭曲和身体夸张,所以并不是气息越深入越充足才好,而是以灵活够用为标准。在呼气的过程中,则要注意形成一种内外对抗的力量,使身体处于一种弹性的平衡中。对此可以通过朗诵进行辅助训练,实现从日常说话的呼吸状态向科学气息控制的过渡。比如在日常声乐训练中,可以让学生先对歌词进行有感情的朗读,因为相对于歌唱,朗读时的气息状态与日常说话更为接近,更容易让学习者找到正确的气息支点。而且这种朗读也不是纯粹意义上朗读,更确切的说是一种吟诵,要与歌曲的音高、节奏、情感等要素有机结合起来。经过特殊的朗读训练后,演唱者就会对整首作品的气息要求有全面的把握,进而做出相应的准备,气息浅、漏气等现象也会得到明显的改善。

二 朗诵对咬字吐字的积极作用

咬字吐字是声乐演唱一个关键环节,古往今来的许多声乐大家,都对要咬字吐字的重要性进行过强调。如最伟大男高音歌唱家之一的卡鲁索就曾深刻指出,只有一流的嗓音条件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以精准的咬字吐字作为支撑,否则就难以实现和作品、观众之间的沟通。可以看出,咬字吐字是演唱者传情达意的重要方式和渠道,准确自然的咬字吐字,可以使观众更加便捷的了解歌词内容和作品内涵。在我国的声乐演唱中,也有字正腔圆的审美标准,将汉字分为字头、字腹和字尾三部分,要求字头部分快速精准、转入字腹后要饱满通畅,最后的字尾要清晰自然。这是一个具有较高难度的要求。很多演唱者之前都没有接受过专门的训练,加之我国方言众多,演唱者的普通话水平有限,所以咬字吐字一度成为了一个棘手的难题。对此还是可以从朗诵上寻求帮助,事实证明,通过朗诵进行专项咬字吐字训练,可做操行性强,且效果奇佳。著名男高音歌唱家廖昌永曾表示,自己在演唱一首新作品之前,会对作品进行全面的朗读分析,熟悉和纠正每一个字的发音,然后再进行朗诵。在他看来,朗诵和歌唱都是通过声音的高低、强弱、长短等来诠释作品,传情达意的,先进行朗诵,可以对每一个字进行全面的体悟,包含字的正确读音、着力点所在以及词句之间的轻重、快慢、高低规律等,经过多次训练之后,也就对作品的咬字吐字有了从整体到局部的全面把握。因此在咬字吐字的训练中,还是应该先从朗诵入手,从每一个字开始,向词语、语句扩展,直至全面把握。

三 朗诵对情感表现的积极作用

情感是歌唱艺术的灵魂。当音乐家受到情感触动之后,会自觉主动的利用个人专业知识和技能,将这种情感以声乐作品的形式表现出来,实现一度创作。而演唱者则要以此为基础,用自己的歌唱知识和技能将这种情感表现出来,并获得与观众的情感共鸣,实现二次创作。可见情感是贯穿于声乐艺术创作、表演和欣赏全过程的。现实中一些优秀的演唱者,不仅打动了自己,也打动了观众,一个重要原因就在于其对作品的深入了解和个性表现。声乐作品作为文字和音乐的结合体,文学和音乐两个要素是相辅相成,相得益彰的。但是在实际中,很多演唱者却将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放到了音乐训练上,如气息是否深入、喉头是否稳定、声区是否统一等,对作品的文字部分比较忽视,更不用说透过文字对作品思想和内涵的了解,很多演唱者甚至连歌词都记不住,经常出现忘词的现象。对此还是需要从朗诵入手。中国声乐作品的歌词都是十分讲究的,短短的几十一百字,却是词作者字斟句酌之后的精华,而且大多都是合辙押韵的。所以歌词正是演唱者全面了解和感受作品的关键渠道,在明晰字面意思之后,充分发挥艺术想象力,将自身融入到歌词描绘的场景和氛围中,获得感同身受的体验,这种状态下,歌唱就成为了情感抒发的自觉,演唱效果也一定是真挚感人的。反之,如果不利用朗诵进行分析,或者仅仅是简单的记忆单词,对作品的理解和体验也就无从谈起。以中国的古诗词类艺术歌曲为例,其歌词是中国古典诗词,本身就是一个有着丰厚内涵的文化集合体,且都是用文言文写成。对此就要求演唱者先要对诗词本身进行全面的研究,包含作者的个人信息、作品的时代背景、作品的内容风格等,特别是要将文言文翻译为白话文,彻底明白每一个字的读音和含义。然后在此基础上再进行有感情的朗诵,因古典诗词本身就带有音韵美感,所以正是朗诵的最佳对象。“在朗读的过程中,人体的70%以上的细胞参与大脑活动,对于熟记歌词和加强歌词的理解有着关键性的决定作用。”[1]演唱者先通过朗诵,对整首作品的情感变化轨迹进行把握和了解,然后再进行歌唱,体会歌唱和朗诵在情感表现效果方面的不同,并予以有针对性的改进和完善。只有通过这种反复练习,才能及时、准确的把握作品风格,表现作品内涵,获得情由心生,声情并茂的演唱效果。

四 朗诵对共鸣腔体的积极作用

中国戏曲界和歌唱界素有“字正腔圆”的说法,“字正”是指咬字吐字,“腔圆”则是指对共鸣腔体的合理运用。“当注意了咬字吐字之后,字正了,字出来了,而且声音也随之圆润通畅了。”[2]这也是歌唱中的一项重要技术。要想唱好一首歌曲,除了要具有良好的嗓音条件、充沛灵活的气息、准确的咬字吐字之外,还需要对共鸣腔体予以合理的利用,方能唱出自然、美妙的音色。日常教学中,很多教师也采用多种方法对学生的共鸣进行训练,对此朗诵也是有着自身独到作用的。声乐界普遍认为,最佳的歌唱状态是一种类似打哈欠的状态,即软腭稍微抬起,后咽壁提起,喉头较低且稳定,整个发声器官处于一种积极开放的状态中。很多初学者在学习之初是较难适应的,经常将日常说话时的状态和感觉带入到歌唱中来,一打开喉咙后就不会唱歌,而且极易出现紧张和焦虑,导致教学难以顺利开展。而如何将说话和歌唱之间进行予以有效的链接呢?还是要依靠朗诵。朗诵时候的状态介于歌唱和日常说话之间,又分别兼顾两者的特点,所以当学生感到紧张并迟迟找不到歌唱状态时,就可以暂时停下来让学生进行朗诵,因为朗诵时候不会有紧张感,所以各个发声器官可以在自然状态下和谐流畅的配合,获得自然放松的声音效果。

综上所述,近年来,伴随着文化艺术事业的大发展,朗诵和歌唱也在理论研究和表演实践方面迎来了新的突破。其实在之前,已经有很多表演者和教师认识到了两者之间是可以互相促进的,比如有的声乐教师要求学生在演唱之前,一定要有感情的朗读歌词,有的台词教师则要求学生追求歌唱般的朗诵效果,均获得了良好的成效。本文也正是以此为基础,重点就朗诵对歌唱的积极作用进行了分析,希望能够得到更多人的重视和运用,使朗诵成为歌唱水平提升的重要推动力量。

[1] 贾艳阳.朗诵与歌唱艺术学习[J].当代音乐,2016(17):73.

[2] 尚东孙晨旭.音乐化的语言与表演化的音乐—兼议歌唱与朗诵的关系[J].当代音乐,2016(17):50.

猜你喜欢

吐字咬字演唱者
声乐表演中音乐素养对美声唱法的重要性
声乐歌唱语言与咬字的艺术处理探索
声乐演唱中乐感的有效培养研究
孩子吐字不清,可能是舌系带过短
有关声乐教学的咬字
孩子吐字不清,可能是舌系带过短
声乐演唱中弱音技巧的训练与运用
高校声乐教学中声音“气”、“点”结合与咬字关系研究
用心吐字,为爱发声
“孩子吐字不清如何处理才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