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小说《白鹿原》的悲剧意蕴

2017-03-11石琪琪

文化学刊 2017年3期
关键词:白嘉轩陈忠实白鹿原

石琪琪

(贵州师范大学文学院,贵州 贵阳 550002)

【文学评论】

论小说《白鹿原》的悲剧意蕴

石琪琪

(贵州师范大学文学院,贵州 贵阳 550002)

陈忠实采用写实与浪漫相结合的笔法,描绘了生活在白鹿原上的人们的悲欢离合及历史的沧桑巨变,在社会环境与人物性格的对立冲突中凸显出一个民族的反抗精神。《白鹿原》通过阐述传统文化规范对人性的压制及人性的反抗酝酿出的矛盾冲突,使作品传达出强烈的悲剧意识,并形成了浓厚的悲剧意蕴。

白鹿原;儒教;悲剧意蕴

小说《白鹿原》描述了近代以来,白鹿原这个以儒家传统文化为根基的土地经历的历史沉浮,通过演绎白、鹿两家的明争暗斗,为读者展示了封建宗法制下儒家文化的时代桎梏,使这部小说成为民族历史的缩影。陈忠实曾经说过:“当我第一次系统审视近一个世纪以来这块土地上发生的一系列重大事件时,又促进了起初的那种思索,进一步深化而且渐入理性境界。”[1]所有悲剧的发生都不是偶然的,都是这个民族从衰败走向复苏复壮的必然。

一、社会悲剧冲突

由整体的社会困境与思想觉醒的人之间的矛盾产生的抗争精神是《白鹿原》展现给读者的第一个问题。悲剧给我们带来的美感接受,主要源于现实社会中人们面对艰难困苦时表现出的反抗精神。社会悲剧指人的思想与社会环境的背离,而作为主体的“人”因外部环境的急剧转变导致自身走向毁灭的结局,可以产生一种由社会造就的人物性格。它促使我们以更为冷峻的眼光描绘现实生活,以历史的维度来评判客观事物。悲剧主角也逐渐由传统悲剧中的贵族、英雄形象,被芸芸众生所取代,以描绘“小人物”的悲欢离合为主题,使作品更具有普遍意义。

在《白鹿原》中,社会悲剧主要体现为动荡的外部环境与长期受儒家文化影响的人的冲突。在清末民初至建国初期这段时间里,每一次社会动荡都改变着白鹿原的内部结构,同时也影响着人心的改变。那个时代社会环境混乱,多股政治力量同时左右着社会的更替,还有一些其他因素,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社会的稳定。这种外在环境使传统小农经济的弊端暴露无遗,人心也不再安于儒家文化“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宗法关系中,而是在利益的驱使下开始了“离经叛道”式的尔虞我诈。同时,封建宗法制也通过制定家规、乡约等形式残酷地对人性进行扼杀。因此,《白鹿原》中许多生命的牺牲,都具有社会悲剧性,如田小娥的死、黑娃的死、孝文妻子的死等等。他们的死亡虽有不同的原因和形式,但这些人的死亡却都体现了社会矛盾已渗入人们生活的各个层面,各种无法预料的矛盾导致了不同形式的反抗。透过这一系列的死亡,可使我们看到每个人价值的改变以及人们对改变社会环境发挥的作用。在那个时代,社会造就悲剧,悲剧也推动着社会的更替。

二、性格矛盾悲剧

《白鹿原》向我们展现的第二个方面是人物性格的悲剧性。独特的文化环境造就了时代性格,这种性格在新的文化冲击下受到的打击最大,且文化环境易对此类性格的人群产生认识上的局限性。但如果深入了解每个人的内心,我们就会发现主导性格悲剧表现的,正是由他们的精神与肉体、感性与理性等矛盾因素所造成的性格与环境的不协调性。

白嘉轩的一生折射出了民族精神价值的嬗变,也深刻地诠释了民族在时代大变迁中的悲剧根源。“从他身上,我们在看到我国传统美德的同时也看到了遗留下来的封建糟粕。他是一个矛盾体,仁义美德和吃人文化贯穿了他一生。”[2]进步、消极两种意识在白嘉轩思想中的相互冲突,导致其许多行为“动机与结果的完全悖反”,形成了鲜明的悲剧性。《白鹿原》用大量的笔墨描绘白嘉轩,他性格上的道德性与隐含的功利性的冲突造就了这个人物性格的矛盾性。他一方面能准确地把握儒家文化精髓,“仁义”是他行为规范的基本准则,另一方面他又借宗法制的权力,施行一种“存天理,灭人欲”的“吃人”文化,陈忠实最后总结“白嘉轩就是白鹿原”[3]。白嘉轩一生最大的希望就是在白鹿原上建立一个以“仁义”为基础的社会,但我们不难看出,这种“仁义”背后施行的却是一套封建文化教条,白嘉轩就是在这些教条下,拒绝了黑娃、田小娥的归来,不允许二人走进祠堂拜祭祖宗,最后导致田小娥惨死。他的“仁义”仅仅只接受他信奉的那套“文化”下的人,对于外来的闯入者一概排除在外,但这样带来的后续却是腰杆子被打断、白鹿原受瘟疫折磨,这种初衷与结果之间明显的矛盾就是由白嘉轩矛盾的性格造成的。自始至终,白嘉轩的“仁义”也没有得到别人给予他的回报,最讽刺的是他的接班人白孝文竟说:“谁走不出这个白鹿原,谁一辈子都没出息”。

三、结语

总之,《白鹿原》展示出的是一个具有浓厚文化底蕴的族群在历史与文化演进中所必然遭受的困境。不论是族群整体的生存状况,还是个体的境遇,都蕴含着深刻、丰富的悲剧意识。《白鹿原》以传统文化的内在冲突为悲剧的出发点,把乡情、亲情、爱情作为矛盾的主体,在种种冲突中造成的人物性格的扭曲与觉醒,增加了作品悲剧意蕴的复杂性。小说最后颇有讽刺意味的结局:白孝文得志,鹿子霖惨死,白嘉轩孤独、忏悔,这一切更应引起人们对悲剧性的深刻反思。

[1]陈忠实.关于《白鹿原》的答问[J].小说评论,1993,(3):4-13.

[2]王健.浅析电影《白鹿原》中人物的悲剧命运[J].电影文学,2014,(17):96-97.

[3]李学慧.小说家陈忠实谈《白鹿原》创作历程[N].东方早报,2012-09-19.

【责任编辑:王 崇】

2017-01-03

石琪琪(1990-),男,江苏徐州人,主要从事文学批评研究。

I207.42

A

1673-7725(2017)03-0074-02

猜你喜欢

白嘉轩陈忠实白鹿原
WANG Xiaoping. Chinese Literature and Culture in the Age of Global Capitalism:Renaissance or Rehabilitation?
从《白鹿原》看传统的乡村机制
《白鹿原》中白嘉轩人物形象浅析
儒家文化在《白鹿原》中的彰显
从主题学角度比较人物性格命运
各界群众前来省作协吊唁陈忠实先生3
各界群众前来省作协吊唁陈忠实先生4
参考资料
白鹿的精神——再论《白鹿原》的人物形象
陈忠实:世上有许多事,尽管看得清清楚楚,却不能说出口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