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英语舞台式教学模式中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方法研究
2017-03-11西北民族大学外国语学院甘肃兰州730030
朱 枝(西北民族大学外国语学院,甘肃 兰州 730030)
【文化与教育】
大学英语舞台式教学模式中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方法研究
朱 枝
(西北民族大学外国语学院,甘肃 兰州 730030)
当前的大学生英语教学中,传统的英语授课方式已经难以满足当前教育的发展。为了改变现状,许多大学实施了“舞台式”教学法,将舞台剧表演的方式贯穿于整个英语教学的学习与测试中,更好地激发了大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整体上提升了大学英语教学水平,可以更好地培养出具有跨文化素质的优秀外语人才。
“舞台式”教学法;跨文化交际能力;模式
语言作为人类思维最重要的工具之一,不同的语言模式决定了不同的思维方式。同时,语言作为文化最重要的载体,它保存、传播、反映着文化。了解英美文化,对我们正确理解和使用英语大有裨益。[1]外语教学的目的就是要培养出具有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多语种人才,但我国当前的大学生英语教学模式却无法真正提高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为了进一步增强我国的大学英语教学效果,提升大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并彻底改变当前大学生“聋子英语”“哑巴英语”的现象,学者进行了相关探讨。通过实践得知,“舞台式”教学可以有效地提升我国培养跨文化交际人才的水平。
一、“舞台式”英语教学的教学理念
“舞台式”英语教学,指的是在大学英语教学中,英语教师将要传达给学生的重要内容基于情景剧的模式,利用抽象语言为大学生设置一定的情境,进而有效地引导大学生在学习环节中的情感感受,并设置相关空间当作是英语语言教学的有效输出媒介,从而使语言教学集知识与技能于一体,并以舞台剧表演的方式有效地呈现教学理念。
“舞台式”英语教学设置的学科主要包括教育心理学、语言教学等学科,相关的理论依据设置主要包括建构主义、合作学习及交际教学三类。这种教学方式摒弃了教师“满堂灌”的教学模式,体现了将大学生作为主导的新教学理念,以外语语言学习、应用,以及跨文化交际为主要内容,以遵循语言教学客观规律为基本前提,是一种集多层次教学模式与措施于一体的教学手段。[2]结合专业特色开展英语“舞台式”教学法,可以有效提升我国大学的英语教学质量。
二、“舞台式”教学法应用在大学教学中的必要性
(一)语言文化双管齐下的需要
我国几乎所有的大学都强调对外语及外国文化的学习,并肯定对国外文化的学习在英语教学中的重要性及必要性,但文化在我国目前的大学英语教学中,多是外语教学的一种陪衬,相关的教学内容呈现出单一性,教学方式呈现出滞后性,很难满足我国当前对于外语人才的急切需求。因此,我国的外语教学,要以文化作为大学英语教学的重要基础,实现我国大学教学中文化及语言的共同发展。相对来说,“舞台式”教学法就可以有效满足语言文化在课堂教学中可以双管齐下的需求,在“舞台式”教学法的实施过程中,注重语言与文化的共同发展,可有效提升我国大学教学的水平。
(二)培养文化身份的需要
当前,我国大部分大学的英语教学仅侧重于语言的教学,较少关注对外国文化的讲解,教学很难获得预期的效果,且忽视了对大学生文化身份的培养。[3]大学生身份的培养主要指基于大学生一定的知识素养,进行整合、分析及思考,并逐渐形成独特的文化意识,从而获得一种针对东西文化更为开放的接纳和吸收,并在东西文化差异性的基础上,以更为包容性的方式去提升自己的文化内涵。与传统授课模式相比,“舞台式”教学法以更为开放的形式,在比较外国文化与本国文化差异性的基础上,可更有效地培养我国大学生自身的文化身份。
(三)培养跨文化思辨能力的需要
目前,我国大学英语教学仍是一种重复性、被动式的模仿,在文化与语言双重标准的引导下,陈旧的教学手段已无法满足我国外语人才的培养需求。[4]因此,大学生文化身份的培养,不仅要明确自身的文化身份,更要培养大学生的思辨能力,提高大学生自身的评价与分析能力,增强对其批判思维及能力的培养。“舞台式”教学法在有效地呈现文化的基础上,可增强大学生对外国文化的鉴赏,提升其批判及分析的能力。
三、“舞台式”教学法在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中存在的问题
(一)舞台式教学难以开展,导致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成为口号
一直以来,我国的大学招生都没有设置英语的最低分数线,导致一所大学里学生的英语基础水平参差不齐,大学生的英语学习能力及水平整体较低。英语的舞台式教学模式是基于剧本、情境,以英语脱口演说的方式进行教学,由于许多同学对英语语法掌握不到位、口语训练不过关,使得舞台式教学在实施过程中遇到层层阻力,无法实现跨文化交际。英语“舞台式”教学的根本目的,是要帮助学生提升跨文化交际能力,开拓学生视野,提升文化素养,但由于大学生英语学习整体性的滞后,使得舞台式教学难以开展,基于舞台式教学的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就更难以得到有效落实,甚至仅沦为一句口号。[5]
(二)学生对舞台式教学法缺乏兴趣
许多大学生认为,大学英语教材过于陈旧,教学手段过于枯燥与程式化,大部分人对大学英语的学习都存在一种厌学情绪,毫无学习英语的动力,对于舞台式教学也很难提起兴趣,甚至有学生认为自己以后不会从事与外籍人士交流的工作,这种文化与口语的学习对自己不重要,对舞台式教学产生排斥情绪,教学难以收到预期的效果,甚至都无法完成基本的教学任务,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只能流于形式。
四、“舞台式”教学法培养跨文化交际能力的路径
“舞台式”英语教学模式可以有效提升学生学习外语的真正能力及自主学习水平。跨文化交际包括语言交际与非语言交际,其中“交际”与“语言”之间的关系密切。“舞台式”教学法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首先应引导学生发现语言差异,理解东西方文化差异,进而掌握语言与非语言交际能力。
(一)在剧本中发现中英语言差异
舞台式教学中,教师应引导学生在剧本中发现中英语言的差异。比如,在《百万英镑》中有台词“I will have a large glass of beer.”[6]此句中的“have”在英语中的本意为“有”,但在这句话中应该理解为喝啤酒的“喝”,“have”在英语的不同语境中可以有以下释义:(1)用于构成完成式,表示已经;(2)可以翻译为有、具有,拿、取得,从事,必须、不得不;(3)还可以表示吃饭的“吃”或喝水的“喝”等等。以此为例,教师可引导学生理解英语的一词多义,引出典型的例词“cousin”,其指汉语中的“堂兄弟姐妹或表兄弟姐妹”。另外,此句中的will表达将来的时态。引导学生认知英语中有严格的时态含义及变化,而汉语只有时态的隐含含义,但动词没有相应的变化。
此外,中英语言还存在因文化习惯造成的语用习惯的差异。比如,中国人以“龙”为英武神勇的象征,称自己为龙的传人。但是,在引导学生理解剧本时要告知学生,西方人认为“龙”是一种邪恶的动物,它在《圣经》中是“跟上帝作对的撒旦”,所以不要给西方人送“龙”的挂件或首饰,且西方人在日常的会话中也会避免使用此种意象,所以在日常的语言交流中要注重语用差异,以避免造成误会。
(二)在角色扮演中理解东西方文化差异
英语“舞台式”教学的核心是角色扮演,两人讨论或小组讨论的形式也是其主要的教学形式。在课堂中,可为学生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表演小剧本,使学生直观地理解中英文化差异。如(1)打招呼:中国人见面会问“你吃了吗?”而英国人则习惯说“今天天气不错?”其实这两个问句并不是真正在问你是否吃过了饭或者今天天气怎么样,而只是人与人之间打招呼的一种方式。(2)收到礼物:英美人在收到礼物时会很直接地表现出自己对礼物的喜爱,并且当面打开礼物,赞赏礼物并且感谢对方;而中国人却是一再谦让,并很含蓄地收下礼物,且不会当面打开。(3)受到赞扬:西方人受到赞扬会表达“谢谢”来肯定对方的赞扬;而中国人多是要十分内敛地以“自贬”来回应对方的赞扬,这被我们认为是“谦虚”的美德。
通过对上述情境的表演可以让同学们认识到:中国自古以来是一个农业大国,以前经济不富裕,人们较关注温饱问题;而英国的海洋性气候导致一天之内天气变化多端,使人们较关注“天气”。在收到礼物和赞扬的时候,中国人的内秀、内敛与西方人的直接、外向又形成典型的对比。学生们可通过这些对比理解差异,使之后的跨文化交际更加自如流畅。
(三)在观看视频中发现中英非语言文化差异
人与人之间的交往与交际除了使用语言外,还有些情形需要借助非语言来完成。时间观念、表情、眼神、手势、姿态、距离、气味等等都可以归为非语言交际手段。在舞台式教学中,教师可通过多媒体给学生播放英美经典的视频片段。引导学生在观看这些视频时,观察西方人的举止并发现西方人非语言交际的特点,进而与我国的交际特点相比较,找出差异。
比如,西方人在排队时,人与人之间的距离会离得比较远,不像我们排队的时候人挨着人,因此,可以得知英美人较关注体距舒适度。同时,我们还会发现西方人的性格多外向、开朗,他们的肢体语言要比中国人丰富、夸张。
五、“舞台式”教学法在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中的作用
首先,“舞台式”教学可提升学习动机,加强学生对国外文化的了解。教学中,教师借助多媒体播放图片和视频介绍西方文化,可使学生直观地观察到西方人的风景建筑、风俗习惯及衣食住行等方面的特点,然后在舞台剧的表演中加入自己的理解把它们展现出来。这样可使学生自然地体会西方文化,并且接受西方文化,以避免今后在跨文化交际中产生误会。比如,同英美人交流的时候要避免涉及“隐私”话题,否则对方会认为这是一种冒犯。
其次,“舞台式”教学可以提升大学生的综合能力。舞台式教学,可加强学生对于英语语言、语义、语境的理解,引导学生发掘英语文化现象及中英文化的相似或不同之处。课堂上,学生可在小组讨论中畅所欲言,讨论中英语言差异或自己在跨文化交际中的实例,在轻松愉快的过程中掌握英语的听说读写能力。
再次,基于舞台式教学,学生可通过对国外经典作品的鉴赏了解作品中包含的政治、地理、历史、文学等知识,进而提升每一位学生对国外文化的审美及鉴赏能力,提升跨文化交际水平。通过鉴赏文学作品,使得学生在表演舞台剧时会不自觉地模仿经典作品中的语言习惯和非语言习惯,进而将其潜移默化地融入自身的跨文化交际行为中,提升交际水平。
“舞台式”教学对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可促使学生辩证地思考文化差异,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每一种文化都有其存在的价值和意义,教师应鼓励学生在学习英语时勿忘自己的文化。在文化多元化发展的世界中,我们应在多种文化和语言中找到平衡点或适合的角度,在发扬自己文化的基础上理解其他文化。
六、结语
全球化时代,文化的全球化为我国大学英语教学的开展提供了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但也对此提出了更高的要求。[7]当前,传统式的大学英语教学模式难以满足当前教育形势的发展,为了改变现状,许多大学开始实施“舞台式”教学法,将舞台剧表演的方式贯穿于整个英语教学的学习与测试中,以整体提升大学英语的教学水平,进而培养出具有跨文化素质的优秀外语人才。将“舞台式”教学法应用于我国大学英语的教学中,对于提高我国大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来说,有着极为重要的理论参考价值。
[1]夏纪梅.现代外语课程设计理论与实践[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3.124-125.
[2]胡文仲.文化与交际[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4.65-67.
[3]胡壮麟.语言学教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88.94-95.
[4]丁琼.英语教学中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J].河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4):179-181.
[5]高一虹.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跨越”与“超越”[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2,(10):27-31.
[6]杨晓娅,汤琳琳.大学英语舞台式教学教材(3)[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5.78.
[7]吴蕾,胡孝群.院校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研究——以中央美术学院为例[J].中国大学教学,2010,(9):54-56.
【责任编辑:王 崇】
2017-04-12
本文系西北民族大学2015年校级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大学英语舞台式教学模式中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方法研究”(项目编号:2015XJJG15-1001670123)的研究成果。
朱枝(1978-),女,甘肃文县人,讲师,主要从事跨文化交际研究。
H319
A
1673-7725(2017)06-0145-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