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宗教对人死亡的“拯救”到人独立面对死亡
——基于马克思的宗教思想和埃里克森人格发展阶段理论

2017-03-11刘利品

文化学刊 2017年9期
关键词:拯救埃里克森美德

刘利品

(辽宁大学哲学与公共管理学院,辽宁 沈阳 110031)

【文化哲学】

从宗教对人死亡的“拯救”到人独立面对死亡
——基于马克思的宗教思想和埃里克森人格发展阶段理论

刘利品

(辽宁大学哲学与公共管理学院,辽宁 沈阳 110031)

关于宗教和死亡关系的论述相当多,这是一个陈旧的哲学论题。但是一般的论述都是基于哲学家的相关思想和理论之上,和心理学基本理论相结合来讨论此问题的文章基本没有。本文就是基于马克思的宗教思想和心理学中埃里克森的人格发展阶段理论,并采用现象学、形而上学的思辨和诠释学的方法对此问题进行探讨。本文并不仅仅局限于探讨宗教与死亡的关系,还探讨了人能否独立面对死亡,如何独立面对死亡的问题;将从自身世界之外的彼岸世界中寻找无限永恒的希望的传统,转变为从现世生活当中达到一种对此生的满足感,虽不是永恒,但也无需永恒。希望对相关的研究做出一点贡献。同时也希望人们能更加理智的看待死亡,更加积极地过好现世生活。

宗教;死亡;马克思;心理学;人格发展阶段理论

一、人为何需要借助宗教来“拯救”死亡

无论是教徒,还是无神论者,在死亡到来之时,若不能克服对死亡的畏惧,泯灭不掉对人世的留恋,都会用有形宗教或者无形宗教来“拯救”死亡。以下将作出论述:

(一)人的“向死存在”引起“恐惧”

人的生命是有限的,这是一个事实,这是从人出生伊始就定下来的,这是确知的,并且人自己也很明确的知道这一点,人带着自己必死的认知存在于世。也就是海德格尔所称谓的“向死存在”[1]。这种对人终将会死的认知,对人的有限性的认知,使人充满着恐惧。海德格尔称为“怕”;祁克果将人生分为几个不同阶段,他认为每个阶段都面临着对死亡的恐惧。这种恐惧并不是人对死亡过程本身的惧怕,而是对自我永远终结的恐惧。

(二)寻求无限,对抗“恐惧”

死亡的不可替代性、不可经历性,让“死亡”变得神秘,变得让人“惧怕”,死亡终会降临在每个人身上,又是确证了的,因此面对不可避免的死亡,面对有死有限的现世生活,面对死亡的“恐惧”,人们难免会想避免死亡,会想去追寻一个没有死亡的世界,一个无限的、永恒的世界。并且从有死有限本身来讲,若将其超越,那么,无限和永生将必然是其所超越的目标。

人如何寻求无限呢?首先,对于人的肉体来说,寻求永生,无限就是拥有健康的身体——或者尽量保持身体健康,或者追求长生不老。其次,就是精神上永生的追求。包括死之后希望永远留于此生,也包括死之后进入一个新的永生的世界。

(三)宗教将人引向无限

上面所论述的人所追求的无限永恒和宗教又有何相关呢?这也是人为何可以借助宗教来“拯救”死亡的原因。实际上宗教恰巧可以将人引向无限与永恒的世界,满足人对无限永恒世界的追求,从而慰藉人对死亡的“畏惧”。从表面上看,似乎人的永恒无限的追求建立在对宗教的追求之上,似乎死亡“依赖”着宗教,但实际上,恰恰是人对永恒无限的追求造就了宗教。人这种“向死存在”,这种有死有限的存在,在对永恒无限的极力追求中,宗教便诞生了[2]。这就造成了人借助宗教“拯救”死亡的情况。

二、死亡是否具有“摆脱”宗教的可能性

(一)除自身之外,还有寻找“永生”的途径

人可以通过宗教从人生之外寻找死亡的慰藉,此生中是否更可以找到死亡的慰藉。人可以认识到自己是有死的,也具有”超越”死亡的能力,即可以在精神上为自己建构一个永生、无限的世界,这是从人自身之外的彼岸世界中来寻找无限,无死的世界;但是生活在此岸世界的人类,是否可以摆脱宗教,从此岸世界,从现实的自身中去寻找一种“世界”,来取代在自身之外所寻到的无限、无死世界,从而使人的死亡摆脱宗教。在这样的世界中,或许人没有“超越”死亡,也就是没有以任何方式为自己建构任何无限、无死的世界,而是在正视死亡之后,依然从容面对死亡。

从此生中寻找“永恒”是一种可能的路径。关于此,马克思有相关论述,他将实践的观点引入宗教,认为任何将事物引入神秘的东西,都可以在实践中加以解决。这就阐明了从现世中寻找“永恒”来代替宗教,从而“摆脱”宗教是可行的。

(二)宗教终将消亡

马克思揭示了宗教发展的规律,描述了宗教的”结局”。马克思认为宗教是一种历史的存在,就像国家这些历史事物一样,终将被消灭,终将退出历史舞台。他认为宗教是在社会生产力低下,人们对自然无法达到充分的认识而产生的。随着人的认识水平的不断提升,社会生产力的不断发展。社会中、人心理上导致宗教产生的因素逐渐消失,宗教也必将慢慢消亡。

宗教终将灭亡,也必定会从人的“死亡”中消失。这让我们看到的是人的死亡也必定是不需要宗教的,不需要宗教通过给人提供种种“无限永生”的,“极乐”的世界,不需要宗教以任何方式给将死之人带来慰藉。马克思的宗教思想揭示了人可以摆脱宗教,独立的面对死亡,揭示了死亡具有“摆脱”宗教的可能性。

三、人如何“摆脱”宗教,独立面对死亡

由马克思的宗教思想可知,宗教的消亡不是一蹴而就的,是个漫长的过程。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生产力发展到一定水平,人们的认识提高到一定水平,产生宗教的社会、心理等根源才会逐渐消失,宗教才会逐渐消亡。只要宗教会消亡,死亡就终将是要“摆脱”宗教的。至于怎样摆脱,我们可以参照埃里克森的理论进行思考。

(一)转向现世,转向自身

有些哲学家,虽强调应当重视现实生活,但是并没有指明人应当从现实生活中寻求对死亡的“拯救”。加缪认为对于无限的、永恒的追求不是要忽略本世的幸福,他认为人要活着,而且要尽量多活[3]。尼采也肯定生命。但是他们肯定现世的生活并不是主张放弃彼岸世界,从自身的现实世界中去追寻永恒,更没有给出应当如何从此岸世界寻找到可以使人从容接纳死亡的方法。

根据马克思的宗教思想,马克思将实践的概念引入宗教。认为凡是将理论引向神秘主义的神秘东西,都可以在实践中或对实践的理解中加以考察并解决[4]。回到死亡如何摆脱宗教这一问题上,马克思已经明确给出了答案。人们应当并且可以从此生中,从此岸世界,从自身之中而不是之外寻到一种东西,或许不是一种“永恒、无限”的世界,但是这种东西可以使人勇敢地接受死亡,坦然面对死亡。

(二)达到自身满足而放弃对永恒的追寻

埃里克森的人格发展理论算是将马克思关于宗教的理论在科学的层面上进行了分析,形成的理论。马克思主张从现实生活中,从实践中去理解和解决宗教的问题。而埃里克森关于人生发展阶段的理论正是基于实践的,基于现实生活的理论,这是和马克思的观点相契合的。不管埃里克森建立人格发展理论是出于什么样的目的,为了解决什么样的问题,关键在于,埃里克森的理论现在在某种程度上解决着哲学中的一个宗教和死亡的问题,这是我们探讨的主要。

关于人怎样从现实生活中寻找对“死亡”的“拯救”。心理学中埃里克森的人生发展阶段理论在这个问题上给出了具体方案。他将人生分为八个阶段,每个阶段都存在一种人格发展危机,如果得到顺利的发展,就会相对应的形成一种美德。这八个阶段相互关联,前一阶段的冲突能否解决,直接影响到后面阶段的冲突能否顺利解决。以下做具体说明:

在婴儿前期,也就是零到两岁的阶段,面临的是信任和怀疑的冲突,如果对婴儿照顾得当,将使婴儿对周围世界产生信任感,养成希望的美德。在二到四岁的阶段,面临的是自主与羞耻的冲突,如果婴儿得到适当的影响,将形成意志的美德。需要指出的是,不管是希望还是意志的美德都是自我这个有机整体的一部分,没有这些美德,人可以生存,但是将会缺少美好的生活体验。四到七岁是主动跟内疚的冲突。之后是勤奋跟自卑的冲突。而十二到十八岁是自我同一和角色混乱的冲突。十八到二十五岁,是亲密对孤独的冲突,主要可以形成爱的美德。这是和同一性的培养分不开的,因为只有具有牢固同一性的人才能建立起牢固的爱人关系。二十五到六十五岁,则面临的是生育对自我专注的冲突,主要形成的是关心的美德。

六十五岁以后将面临的是自我完整及绝望期的冲突,如果能够得到较好地解决,将形成智慧的美德,如果危机得不到成功地解决,就会形成失望和毫无意义感。按照埃里克森的理论,只有回顾一生感到所度过的是丰足的,有创建的和幸福的人生的人才会不惧怕死亡。这种人具有一种圆满感和满足感。而那种回顾挫败人生的人则体验到失望。看起来似乎令人奇怪,但是体验到失望并不象体验到满足感的人那样敢于面对死亡,因为前者在一生中没有实现任何重大的目标。这也就是我们所说的在现实中,在实践中,尽可能顺利完成每一阶段的美德,以此来收获智慧的美德,获得对死亡的坦然态度。

这八个阶段不但依次相互关联,而且第八个阶段还直接与第一个阶段相联系。换言之,这八个阶段以一种循环的形式相互联系。

(三)社会生产力和教育的发展至关重要

根据上述埃里克森的理论,阶段冲突的顺利克服需要良好的物质条件的满足和良好的教育环境。只有社会生产力得到充分发展,人的成长才有机会被摆在重要的位置。

并且,根据马克思的宗教思想,他认为宗教消亡的条件,也是基于社会的发展,生产力水平的提高,人的认识能力的提高。因此,社会生产力和教育水平的提升对于人“摆脱”宗教,正视死亡,独立面对死亡是重要的条件。

四、结术语

埃里克森运用了与哲学的思辨不同的科学方法,所得出来的理论却和马克思的思辨结论殊途同归。这种对跨学科之间的联系的思考的方式,更加地开阔了我们的思维,是值得应用的。

[1]马丁·海德格尔著,陈加映,王庆节合译.存在与时间[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0.271.

[2]何则阴.有死有限的人追求宗教的无限与永恒——一种存在论的考察[D].四川大学,2004.37-38.

[3]加缪著,杜小真译.西西弗的神话[M].北京:背景西苑出版社,2003.150.

[4]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501.

【责任编辑:周丹】

B0.0;B848

A

1673-7725(2017)09-0168-03

2017-07-22

刘利品(1989-),女,河南新乡人,主要从事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

猜你喜欢

拯救埃里克森美德
诚实是美德
骤停的不是梦想
欧洲杯赛场上的生死时速
埃里克森:欧锦赛十三分钟生死救援
她是自立自强的美德好少年
逝前的美德
埃里克森的人格发展阶段理论探析
虔诚的行者
助人为乐是美德
中国企业再“拯救”德国机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