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右江根据地时期的红歌考察

2017-03-11瞿久淞

文化创新比较研究 2017年13期
关键词:革命斗争右江红歌

瞿久淞

(百色学院,广西百色 533000)

右江根据地时期的红歌考察

瞿久淞

(百色学院,广西百色 533000)

右江根据地时期的红歌是在硝烟战火中兴起,在革命斗争中产生。红歌密切配合了当时的政治和军事斗争,是批判旧社会,宣传新思想的重要武器,也是发动群众,记录历史的重要工具。

右江根据地;红歌;考察

右江根据地时期的先辈通过创作歌谣来揭露了当时的社会黑暗,宣传新的思想,唤起广大群众积极参加革命的热情;又通过创作红歌来歌颂革命斗争、革命英雄和社会新变化。红歌的出现和发展反映了右江地区群众在这段历史过程中的认知发展、思想转变和情感升华,一段红歌发展历史,是右江地区广大工农群众的革命奋斗史和思想的发展史。

1 右江根据地时期红歌兴起的背景

红歌兴起有着深刻的历史文化根源且与右江农民运动密切相关。在早期的右江农民运动过程中,中国共产党员及一些先进知识分子将马克思主义的核心内容、革命的理想追求与工农群众的现实需要结合起来,把深奥的革命理论转变为浅显易懂的群众话语融入到壮乡传统的山歌、民谣当中,使之具有了“红”的色彩。

1.1 悠久的民歌传统

广西被誉为壮乡歌海,拥有悠久的民歌文化传统,民歌在这里传唱千年,拥有广泛而深厚的群众基础。从历史风俗习惯来看,右江流域是壮族聚居的主要地区,向来以能哥善舞著称,在当地更有着“以歌传情、以歌交友、以歌代言”的风俗。山歌于壮乡人民而言,不仅是一种的语言文化形式,更是其重要的生活方式,它不仅反映了壮族人民的娱乐审美要求,还在相当长的时间里承担着壮族人民的道德教化和价值塑造的社会功能。在右江流域乃至所有的壮族居住的地区,民歌是劳动群众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并一直在这片土地上心口相传,人们对山歌有着深厚的情感。

1.2 现实的斗争环境

红歌的创作往往以现实环境为题材。右江流域虽地理位置比较偏远,但一直深受到地主、官僚、恶霸的压迫,反动势力相互勾结、狼狈为奸,对劳动群众进行残酷的剥削。有不少红歌创作便是以此为题材,揭露反动势力的罪恶。在根据地建设中,右江红色政权切实保护革命的成果和人民群众的利益同时,给予了反动势力以沉重的打击,把整个西南边疆革命运动都推向了新的发展阶段,使得这一片地区在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各个方面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这种变化也成为了红歌时代化创作的源泉,这一时期的红歌以革命斗争以及其带来的变化为歌曲素材,主题是歌颂农民运动,歌唱党的领导,赞扬红军斗争,宣传革命理想,政策措施,倡导社会新风尚等。

1.3 军民的创作推动

在右江农民运动过程中,中国共产党员、先进知识分子、革命群众在传统山歌、民谣基础上,在革命斗争中不断挖掘素材,创作创新推动了红歌的繁荣和发展。红歌创作过程中,其主体呈现层次性和多样性特征,在东兰农民讲习所创办时期,韦拔群等共产党员及先进知识分子便亲自编写了不少的山歌,并由学员们到周围村镇、集市、圩场进行传唱宣传。在农民讲习所时期的创作的山歌,更有意识的揭露社会的黑暗和不公,号召群众起来进行斗争。右江根据地建立以后,颁布的一系列的政策措施巩固革命果实,让劳动群众翻身做主,社会风气焕然一新。在新的形势下,很多群众通过自编山歌来歌颂党、歌颂革命,歌颂红军,这些山歌随着革命形势的发展传唱开来,吸引越来越多的人参与到其中,编歌的也越来越多,唱歌的也越来越多。由于山歌被赋予了更多新的内容,唱出了群众的喜怒哀乐,爱恨情仇,引起了群众的共鸣,吸引了广大群众参与到山歌的编写和传唱中。

2 右江根据地时期红歌的主要内容

2.1 揭露黑暗社会,控诉反动势力

人民群众创作许多山歌来表达自己对于黑暗社会的不满和反动势力恶劣行径的控诉,如流传于民间歌谣“水家苦,苦水多啊,财主狠,山霸恶啊!忍饥挨饿,衣烂屋破,累死累活,受尽折磨。天昏昏,日月无光,地暗暗,处处虎蛇。”,还有山歌“地主老板真心毒,不论雨天与旱天,不理得收不得收,都要扛称到我家要个够,没有叫我们卖牛,不够叫我们卖儿”这些山歌深刻揭露了旧社会如虎似蛇的地主、山霸强抢掠夺的罪而行径,正是这种压迫导致群众忍饥挨饿、衣烂屋破。

2.2 宣传共产党主张,动员人民群众

1921年,韦拔群开始领导东兰民众进行反对地主、劣绅、军阀的革命斗争,在东兰农民运动的影响下,右江工农运动迅速开展起来。为了适应革命斗争的需要,韦拔群等共产党员以及大批革命群众通过自编山歌来宣传革命的主张,动员群众。通过“红军战士心向穷人一边,个个练铁石坚,不怕死,不爱钱……土豪要打到,反动要肃清,红军为人民”这些山歌将党的革命主旨、队伍的性质,革命的目的简单明了的向群众传达,同时在革命斗争中践行,让群众更好的认识革命,拥护革命。

2.3 歌颂土地革命,拥护红军政权

右江革命斗争前后经历十年时间,而根据地存在的时间比较短,但根据地政府颁布的一系列措施改变了工农群众政治经济的面貌,让他们成为自己的主人。虽然根据地最终丧失,但是革命政府颁布的政策措施已深入人心。如山歌:工农政府真英明,救百姓,奴隶今日的翻身;镇压土豪和劣绅,抓大印,夜夜梦里笑出声。制定新法除旧令,为人民,丈田分地给农民;工农政府真英明,救百姓,奴隶今日的翻身;不忘邓斌来领导,率红军,打败敌人天地新……这些山歌赞颂了革命政权定新法,除旧令,进行土地改革,表现出了农民群众在翻身做主的喜悦之情和对我党建立的红色政权的拥护和赞美。

2.4 激励革命斗志,坚定革命信念

1930年冬,红七军主力离开右江,反动势力派重兵进攻根据地,随之革命斗争进入艰难时期。但是人民群众仍坚持武装斗争。如山歌:耕田种地没有米,纺纱织布没有衣;为求民主求自由,革命不怕头落地。穷人骨髓被吸尽,肥了劣绅大肚皮;耕田种地没有米,纺纱织布没有衣;作牛作马谁服气,拿起枪杆举起旗;为求民主求自由,革命不怕头落地。指出了为实现自由和民主,一定要拿起枪杆,不怕留些牺牲,武装斗争到底的豪迈和坚决。短小精炼的山歌,表达了革命者大无畏的精神和对革命必胜的坚定信念。在右江革命艰难时期,仍然有许多群众在艰苦的环境种拿起武器,为革命的信念坚持斗争,为革命的胜利再次到来而坚持斗争着,并通过创作山歌鼓舞士气。

3 右江革命时期红歌的特点

右江根据地时期的红歌,在硝烟战火中产生,在人民群众的编写传唱,具有广泛地群众基础,强烈的时代特征、明确的政治立场,较强的艺术气气息等。红歌的产生和发展,丰富了马克思主义革命思想的传播路径,极大地促进壮乡群众的思想解放,为百色起义乃至整个右江革命起到了思想宣传和政治动员的作用。

3.1 群众基础深厚,内容取材广泛

红歌孕育于革命年代,由广大人民群众自己编写创作,主要记录劳动群众在生产劳动劳动和政治斗争过程中的所见、所闻、所想。它真实地反映人民群众的思想感情,具有广泛地群众基础,具体来说有三个方面:一是从创作者的成分来看,红歌的创作者既有以韦拔群等为代表的农民领袖、知识分子,又有许多民间艺人、普通劳动群众,他们很多本身既是红歌的编写者、传唱者,同时又是红歌的受众。二是从作品的内容来看,右江革命时期的红歌反映革命时期的方方面面,它以工农现实生活斗争为题材,通过地方人、事、物、典、谚、俗等批判地主阶、官僚、军阀对劳动群众的压迫来揭露旧社会的黑暗,借此起兴歌颂农民运动,赞扬红色政权,讴歌土地改革。红歌通过直接叙事抒情的方式将人民群众的喜怒哀乐,爱恨情仇,生动、丰满的表达出来,作品具有民间性、现实性的特征。三是从受众来看,红歌创作主要目的是宣传革命理想,唤起群众参与革命的热情,直接面向受压迫的壮乡群众,因此它的运用的是群众耳熟能详的山歌话语来演唱和表述,得到积极的响应。红歌也成为当时进行革命宣传的重要武器。

3.2 政治倾向明显,时代特征突出

右江根据地时期红歌最大的特点就是紧密配合了当时的革命斗争,特别是配合军事斗争和政治斗争。右江革命前后经历近十年的时间,各个阶段的革命斗争,基本上都能够在红歌之中得到体现。其中比较著名的是领导农民三打东兰县城,赶走当时东兰国民党团总韦龙甫,群众欢欣雀跃,编了山歌:石板压顶腰要伸,龙甫不杀世难平;四路农军齐奋起,三次攻打东兰城,杀人放火他最凶,赌嫖掳掠他出名;石板压顶腰要伸,龙甫不杀世难平;打渔不得不收网,顽匪不擒不收兵;四路农军齐奋起,三次攻打东兰城。

1929年邓小平到广西指导农民运动,并与韦拔群、张云逸等领导发动了百色起义、龙州起义建立右江革命根据地,颁布的一系列根据地的改革措施,再到红军北上,新桂系军阀对根据地的扫荡,韦拔群在西山坚持斗争最后牺牲等等,这些革命的重大事件,都被军民编成山歌传唱。如收录的山歌《小平云逸上右江》《有了红七军》《红八军杀敌歌》《再会吧龙州》《莫到半路转回来》等歌曲充分的体现这几个阶段的政治军事斗争。

3.3 民族特色浓郁,艺术手法多样

右江根据地时期的红歌在壮乡民歌的基础上发展形成,有强烈的革命情结,浓郁的民族特色和艺术气息。不少的红歌都运用了民歌中比、兴的艺术手法,押韵的语用形式,再配合壮族民歌的音律格调,使得红歌语言回环跌宕,生动形象,往往能引起人们在艺术上的想象、回味,唤起人们内心的真善美,激发群众对现实生活的认识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如山歌:“撒网不怕漩涡多,打铁不怕火烫脚;红军打仗不怕死,杀了白匪心快乐”“军号划破长空,工农兵强马雄,叱诧风云气概,奋勇直前立功……跋山涉水住洞,欢谈饮露餐风。艰险亘古未有敢夸民族雄风”……。这些红歌结合了山歌的押韵和对比手法,意境深远,生动形象。革命群众在创作中将革命的现实主义与民歌的浪漫主义结合起来,既有对黑暗社会的嘲讽与鞭挞,又有对反动势力残酷压迫的控诉,更有对革命的激情赞美和向往。当然红歌是在斗争环境中产生,在紧张的政治经济斗争中,在语句用词上不可能经过反复的推敲和锤炼,很多在艺术上还略显粗糙,甚至还存在标语口号的毛病。但是并不能掩盖红歌的艺术特色。另外正是红歌的简单明了、浅显易懂,直接为群众的斗争的服务,也才成为人民群众的喜于见闻的形式。

右江红歌是一种历史的记忆,是一种精神的传承,不应该随着岁月历史的冲刷而淡出人们的视线,我们应当在不断地唱响这些歌谣,从而深刻感受革命先辈的革命精神,并传承和发扬下去,这种革命的精神干劲融入到社会主义的建设当中。

[1]梁文化.左右江革命根据地红色歌谣[M].广西美术出版社,2009.

[2]覃金盾,赵胜山.百色起义红色歌曲赏析[M].广西人民出版社,2014.

[3]覃剑萍,黄相.韦拔群山歌集[M].广西壮族自治区民间民族研究会,1981.

J6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4110(2017)05(a)-0021-02

广西高校人文社会重点研究基地—老区精神与老少边地区发展研究中心青年课题(LQ17C06)阶段研究成果。

瞿久淞(1989-),男,广西百色人,硕士,助教,百色学院文学与传媒学院辅导员,研究方向:少数民族文化与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猜你喜欢

革命斗争右江红歌
红歌是怎样“炼”成的(下)——《唱支山歌给党听》背后的故事
闭月羞花
右江民族医学院2021年招生简章
红歌串串烧
苏区红歌串烧
右江民族医学院成人高等教育2020年招生简章
陶铸在连江领导革命斗争的故事
人民教育家柳湜研究
鄂豫陕镇安苏区的革命斗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