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同体视域下大学与企业职业生涯衔接教育机制研究
2018-01-04兰贵辉
兰贵辉
(长沙理工大学,湖南长沙 410114)
共同体视域下大学与企业职业生涯衔接教育机制研究
兰贵辉
(长沙理工大学,湖南长沙 410114)
自1909年帕森斯提出 “就业指导”概念,职业生涯教育进入中国也已经很多年,却依然没有非常完善,效果不够明显。在经济快速发展,选择日趋多样化的今天,如何有效的开展职业生涯教育显得尤为重要,本文旨在通过对当前企业和学校需求与困境的分析,探究共同体视域下职业生涯衔接教育机制问题。
共同体;职业生涯;困境;企业;高校
1909年美国的帕森斯首先使用了 “就业指导”的概念,指导人们找工作的同时,还要“选择职业”[1]。60年代后期,美国学校帮助学生设计生涯发展活动,提供生涯觉察、生涯探索、生涯决定、生涯规划、生涯准备等不同阶段的教育内容[2]。80年代末,日本将大众化教育导致的大学生学力低下,就业能力差等现象称为高校的“度假村化、超市化、幼儿化”。前两者指出了在向大众化教育演变的过程中,高等院校抛去了光华神秘的外衣,变得通俗、大众、触手可及。后者则揭露出大学生学历及就职力的不足。为了提高学生对职业的适应能力,日本开始在全国范围内开展“职业生涯教育”[3]。
在经济快速发展,大学生面临的选择日趋多样化的今天,如何有效的开展职业生涯教育显得尤为重要。
1 高校、企业的需要与困境
2014年起,高校每年需对外公开发布年度就业质量报告,毕业生就业率、就业质量,不仅是教育主管部门对于高校办学质量考察的主要指标,也是社会和家庭关注的学生报考的主要参考因素,更是高校社会责任的体现,对于高校意义重大。高校一方面在努力提高学生培养质量,开展专业化就业指导普及教育、针对性的职业生涯规划工作,加大校园招聘工作开展力度,以期吸引更多单位提供更多优质的工作岗位;另一方面却面临着学生就业意识不足、重视不够、职业认知低下,参与热情不高,就业工作难做,学生未来发展受限的问题;学生在企业发展受限又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学校发展和声誉。
企业层面,为了长足稳定发展,非常希望招收优秀应届毕业生,培养企业未来中坚力量,节省后期培养的成本,促进企业长期稳定发展。而现实常是毕业生普遍的专业知识水平不足、就业期望过高、对工作的准备程度不足、对于就业认知有偏差、进入公司后跳槽多。
反映在校园招聘会和毕业生就业问题上,常见的情况就是企业求贤若渴,投入大量精力、资金宣传、组织,而不可得;学校为就业率、就业质量焦头烂额,耗费人力、物力,而推不动;多数毕业生期望高、能力不符、意识不足,茫茫然不知西东,就业跟风,离职成风、未来职业发展更多的是“随风”。
“共同体”出自德国社会学家滕尼斯在1887年出版的《共同体与社会》一书。表示任何基于协作关系的有机组织形式,强调人与人之间的紧密关系,共同的精神意识以及对“共同体”的归属感、认同感[4]。
在学生的职业生涯教育问题上,学校和企业是“铁打的营盘”,有共同的利益关系和供需关系,因此,在共同体视域下探讨大学与企业如何进行职业生涯衔接教育,值得深入思考。
图1 企业、学校、学生三方关系模型
2 共同体思维
2.1 任何共同体,本质上都是利益共同体
利益是一切合作的基础。在学生职业生涯衔接教育上,学校出于社会责任培养拥有目标感的高水平大学生提升学校声誉,企业出于创造价值需要接收拥有清晰职业奋斗目标的学生助力企业发展,是双赢的局面,有深刻的共同利益关系。近年来应届毕业生招聘的企业招聘难、学校推动就业难的情况促进企业与学校深度思考,促动共同体意识的形成。
2.2 共同体的基本维系依靠“交流”
“校企合作”已是老生常谈的问题,学校主动,企业被动甚至不动,缺乏合作的内在动力,或者情况相反企业主动,学校被动。一边热一边冷的情况阻碍了合作的深入。利益共同体会驱使学校和企业深度合作意向,但是需要更多的交流去维系和深化共同体关系,如:教学实习安排、走访、学术成果转化技术交流、到校开展招聘、面向学生的职业发展讲座等形式。
3 共同体视域下职业生涯衔接教育的角色与职责
3.1 学校是组织者、管理者,也是服务者
确保师资,组建高水平专职教师队伍,优化组织结构;借助专业机构,组织教师进行系统培训,提升职业生涯专业知识和教学能力;开展职业生涯教育中国化研究,建设符合国情校情的职业生涯规划课程体系;保障设施,除日常普及理论教学场地外,建立常用的团体职业生涯教育场地,配备设施齐全的个体生涯辅导室,保证常态化的职业生涯活动的正常进行;创造实践、实训及拓展场地条件;营造职业生涯教育氛围,发掘学生主人翁意识和主观能动性;丰富生涯教育形式,以团体辅导、模拟招聘、教练实训、拓展活动等更符合学生兴趣、审美要求的形式开展职业生涯教育,寓教于“实践”;划分职业生涯教育层次,普及与针对性提升协同进行,提升学生整体职业生涯意识的同时,不停留于无差别对待的窠臼中令职业生涯教育徘徊在初级阶段,影响职业生涯教育队伍自身的发展与提升。
3.2 企业是受益者和核心参与者
在精英化教育向大众化教育的转变,使得大部分大学的人才培养目标必须也一定会越来越贴近用人单位的人才需求,所以培养过程中,用人单位的参与必不可少。在职业生涯教育层面,企业不能满足于成为生涯教育的“受益”者,而需要更多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参与其中,提升整个职业生涯教育工作的完善度和成熟度。
明确需求,提供最新的行业发展现状、岗位实际需要及前瞻,为职业生涯教育内容提供第一手资料;问题导向,校企合作,系统化搭建毕业生培养目标细化模型;助力师资建设,提高生涯教育资金投入,组织由高级管理人员、专业技术人员、基层工作人员、人力资源主管充实学校职业生涯教育队伍,构建偏理论与纯实践相结合的师资队伍;完善企业内实习工作安排,接收实践实训,以实地参观、岗位实习等形式,引导学生全方位了解、理解、体验职业;创新录用模式,入职培训前置与订单式培养,介入学生培养过程。
4 结语
大学生的职业生涯教育已经受到了越来越多的重视,通过对实际开展过程及毕业生就业时及就业后表现的综合分析,越来越多的企业、高校意识到职业生涯教育不是某一方的问题,需要的也不仅是要做技术层面的提高,更要从改变意识的高度开展工作,牢固树立工作共同体意识,建立共同体视域下的大学与企业职业生涯衔接教育机制。
[1]王秀芝,梁永革.从美国大学职业垂询看我国高校的毕业生就业指导[D].沈阳:沈阳大学工程科技学院,2004.
[2]杨迎春.美国高校生涯职业教育辅导研究[D].上海华中师范大学,2006.
[3]张波.中日高等院校大学生职业生涯教育探析[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3(4):127-129.
[4]胡鸿保,姜振华.从“社区”的词语历程看一个社会学概念内涵的演化[J].学术论坛,2002(5):123-126.
G64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4110(2017)05(a)-0087-02
兰贵辉(1990-),男,河南商丘人,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职业生涯规划、就业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