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泛论单簧管在中国近现代的历史演进

2017-03-11高磊

文化创新比较研究 2017年23期
关键词:单簧管演奏家乐队

高磊

(太原学院,山西太原 030000)

单簧管又名洋萧或竖笛,圆柱形管体,是一种独特的气鸣乐器,上端为吹口,并附由芦苇制作的簧片,由其震动发声,是西洋木管乐器中音域最宽的一种乐器。构造极为特殊,管身共分五节,由上节管、下节管、扬音管及簧片组成。上节管与下节管分别为左右手操作部分。单簧管的发声原理,即利用气息使簧片振动发声。单簧管的音域极其宽广,广泛应用于各种管弦乐队中。其所发出的声音可分为高、中、低三个音区,高音区音色高亢明亮,穿透力强,中音区音色干净悠扬,极具浪漫色彩,低音区音色浑厚独特,富有想象力。单簧管极为灵敏,在演奏音阶、旋律、琶音等方面具有极大的优势,能够轻松的演奏流畅优美的旋律,且在其任意音区中均可演奏颤音。除此之外,单簧管还是一个较庞大的家族,有着多种多样调性和音高均不同的乐器,在如此众多的不同调性单簧管中,降B和A调单簧管最为常用,演奏家们多用以演奏独奏曲。由于其有着丰富的音色和表情,能够给人想象的空间,因此具有“交响乐队演说家”的称谓。其在交响乐队中占据重要位置,并以跻身独奏乐器之列。

1 单簧管在中国近现代发展的滥觞

西乐入华的过程可谓是英姿飒爽,在没有征求国人意见的情况下,已悄悄进入。中华民族虽善于学习与吸收各种优秀的文化与艺术,海纳百川,但在面对外来事物的大量涌进时,除有新鲜感外,还会丧失安全感。如其他音乐理论与各类西方乐器一样,单簧管的华化过程亦是一波三折。据文献资料记载,单簧管于清代乾隆时期传入中国,由西方传教士带入,丰富了当时的宫廷管弦乐队。鸦片战争后,在中国流行的词语中有一词可以形容中国与西方的交流,即“舶来品”。该词意味着中国从西方引进的所有物品,那么作为音乐艺术的单簧管即是众多“舶来品”之一。在当时,中国人面对这样的外来乐器一时还是难以消化,单簧管的艺术需要在一个良好的社会环境与人文环境中才能得以更好的发展。

单簧管辗转进入中国后,中国音乐家们试图将单簧管变成具有中国特色的民族乐器,即将“胡乐”推演为“民乐”。自此,单簧管同其他外来乐器一样,踏上了改革之路。随着中西文化的不断交流发展,单簧管不再仅仅演奏外国作品,而是开始逐步渗入中国音乐元素。中国音乐家们逐步掌握并精通单簧管,以期将其变为中国特色乐器,用以抒写中国传统文化篇章。

在单簧管华化的过程中,涌现出许多推波助澜的骨干力量。赫德乐队的出现就是其中极具代表性的一支力量。历史追溯到19世纪中叶,英国人赫德在中国担任清朝海关总税务司的职务。因酷爱音乐,善于演奏多种乐器,又因工作之需,故成立以其名字命名的“赫德乐队”,该乐队多在接待各国访客时抛头露面。该乐队成员大部分为在北京与天津招收的中国青年学生,也有些许海关工作人员。赫德为培养该乐队煞费苦心,他首先购买乐器,而后聘请外籍教师进行授课培训。经过严格化的训练,乐队初具规模,乐队成员掌握了许多曲目。其时的赫德乐队以传播西乐作为其宗旨,以宫廷娱乐的表现形式,向中国传输了大量西方乐器与西方音乐理念,并且依靠外籍教师在中国创办了许多专业音乐院校,极大扩展了西方音乐教育的力量。在如此众多的西方乐器中,单簧管作为一支独特乐器被广为流传。经由外籍教师将其演奏技能教授给中国人,其中著名单簧管演奏家穆志清先生就是由西方乐师所培养出的中国第一位单簧管演奏家。

2 推动单簧管中国化之路的坚强后盾

穆志清先生,我国首位单簧管演奏家,为中国单簧管事业的发展起到了居功至伟的作用。穆先生1889年出生于北京,因酷爱音乐,故1900年入海关附设音乐专修班学习音乐,跟随上述赫德乐队中的外籍教师学习单簧管演奏技能,并成绩卓著,始终担任管乐首席。其时,穆先生经常穿梭于宫廷宴会中,为慈禧太后及一些洋人官宦们演奏单簧管。在此过程中,穆先生将单簧管这一乐器传入宫中,并传播到上流社会阶层中,自此,开启了单簧管的中国化之路。

北大管弦乐队的创立同样促进了单簧管的中国化进程。该乐队为第一支中国乐队,其成员为北京大学师生。该乐队自建立起,就进入正规的训练中,并举行每年一度的学生音乐会,以此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与较强的社会影响力。1922年,穆先生应邀前往北京大学音乐传习所任单簧管导师,教授中国学生单簧管的演奏。据史料记载,冼星海、吴伯超等均是穆先生的学生。冼星海在单簧管方面的造诣颇深,其后所创作的女高音独唱作品《风》,即为降B调单簧管与钢琴伴奏的乐曲。该作品一经问世,得到了音乐界的一致赞誉。穆志清先生的教育足迹更为广阔,遍布各地,中国单簧管的流布随之变得更为宽泛。

1927年11月27日,我国第一所高等专业音乐院校“上海国立音乐院”成立,由我国著名音乐教育家萧友梅主持创办,著名教育家蔡元培先生担任院长。初建院时,学生人数较少,课程设置亦不完善。建校起,萧友梅先生始终秉承着“中西合璧”的教育理念,效仿西方教育模式,进行分门别类的教学,安排多种类型的课程,如和声曲式、视唱练耳等,除此之外,还开设了选修课程,学生可选修包括单簧管在内的各种中西方乐器。此时的师资队伍为俄侨音乐家们,他们以演奏与教授为己任,推动了中国音乐事业的发展。国立音乐院的成立极大推动了中国专业音乐教育的进程,以萧友梅先生为首的早期音乐教育家为中国音乐文化的发展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秦鹏章先生同样为中国单簧管事业做出了自己的贡献,其与单簧管有着很深的缘分。秦先生为上海交响乐团中第一位中国单簧管首席演奏家,师从俄籍音乐家维尔尼克。秦先生不仅是一位单簧管演奏家,同时也是著名的民族音乐家。他年少时,开始学习琵琶与古琴。其后,秦先生偶然与单簧管相遇,瞬间被其美妙的声音所打动,从此一发不可收拾。秦先生敢于尝试新鲜事物,涉猎作曲、指挥等多个领域,并于1948年担任上海交响乐团的单簧管首席演奏家,该举动在中国单簧管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上海交响乐团由当时上海租界汇总的外国人创立,具有悠久的历史,其影响深远。虽然乐队开始培养了不少中国音乐家,但中国演奏员始终受到压制,才华得不到施展。秦先生能够在如此恶劣的环境下,通过艰辛努力,克服重重困难,成为第一任中国单簧管首席演奏家,为国家争得了尊严。随后,秦先生出访匈牙利,积极参与国际单簧管交流会。自此,我国单簧管事业开始向着专业团体的道路发展。与秦先生同时代的单簧管演奏家还有王瑞玮、张梧等,这些演奏家相继成为上海交响乐团、中央乐团的单簧管首席演奏家及上海音乐学院、中央音乐学院的单簧管教授,为培养单簧管专业人才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为中国单簧管事业奠定了基石。

自单簧管传入中国后,其发展历程极为坎坷。单簧管的师资力量较为薄弱,因此,上述所提及的单簧管演奏家们毅然担负起了培养下一代的重担。他们积极有效地进行单簧管的教育工作,培养了一批批优秀的单簧管青年演奏家,并取得了可喜的成绩。如陶纯孝在第七届世界青年联欢节管乐比赛中荣获三等奖。这一优异成绩向世界证明了我国单簧管艺术的特色,同时开辟了我国单簧管艺术的国际化道路。白文舜,新中国成立后的第一代单簧管演奏家。他的卓著贡献在于在从事单簧管教育事业的同时,开拓创新,录制了我国首张单簧管演奏专辑,自此,我国单簧管艺术的发展开始了崭新篇章。

3 单簧管音乐的中国化创造

在单簧管中国化的创造过程中,我国著名单簧管演奏家张梧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张梧任教于中央音乐学院,为我国杰出的单簧管教育家,其代表作为《苏北调变奏曲》、《登山》、《萨利哈最听毛主席的话》,其中《苏北调变奏曲》影响极大,堪与小提琴曲《梁祝》相媲美。在该作品创作过程中,张先生从西洋作曲技法的角度,将中国传统音乐与西洋乐器做一高度融合,真正做到了“洋为中用”,开创了单簧管作曲的崭新思路,向世界展现了中国单簧管的特有风采。

随着时间的推移,越来越多的中国单簧管作品开始出现在人们视野中,如,姜希的《春》、林云鹏的《农庄舞曲》、辛沪光的《黄昏牧归》等。这些作品大多以西方曲式为主,并以民间小调或传统民歌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单簧管的创作进入了白热化的阶段,逐步出现多种不同风格的派别。如具有西方作曲特色的“新潮派”、追求时尚的“流行派”、保持传统的“传统派”等。年轻一代单簧管作曲家大胆革新,创作了许多别出心裁的作品。如邢学智的单簧管独奏曲《彝族欢歌》、陈其钢的单簧管曲《梦之旅》等。其中,陈其钢所作《梦之旅》获得第34届西德达姆什塔国际音乐节金奖,代表了单簧管创作的极高水平。

在单簧管真正进入中国化的进程中,在众多具有中国特色的单簧管作品涌现之时,中国化的单簧管作品有其独特之处。具体可表现为:

(1)作品多运用中国民间歌曲、童话故事及戏曲曲调作为创作素材,展现出独特的中国传统文化韵味。如单簧管作品《兰花花》、《“花儿为什么这样红”主题幻想曲》、《春江花月夜》等,该题材作品具有中国民间传统文化风采。

(2)作品创作技法多采用西方作曲技术,着重从民间音乐中汲取养分,并以特有的中国式表现手法将其呈现,该类作品大多体现了中华民族的精神与情感。如《禅》、《华严·观澜》等,该题材作品极具中国宗教色彩。

(3)作品主题与不同“色彩区”的民歌相融有着独特的民族风情。如有着蒙古族悠扬曲调与马头琴情怀的《蒙古情歌》及《欢乐的那达慕》;有着秦歌风韵的《秦韵》;有着少数民族特有风俗民情的《苗寨即景》、《红太阳照瑶寨》等。这一系列题材的单簧管作品最具中国风情。

(4)中国单簧管作品中,也存在少量借鉴西方无标题音乐的元素进行创作的作品。该作品运用西方单簧管创作技法将民族民间音乐的元素与西方交响乐融为一体,使得中国传统音乐文化在新时代下展现出新的活力。

(5)中国单簧管艺术完成了对中国民乐的吸纳融合过程。中国民族乐器以其独特性在世界民族乐器中占有一席之地。中国民族乐器多种多样,且音色丰富多彩,充满想象力。如二胡的悲凉绵长,马头琴的孤独低沉,古琴的高雅脱俗等。中国单簧管音乐与中国民乐间的交流融合,极大丰富了中国单簧管艺术,使其更具中国特色。

4 结语

中华文明五千年的历史,是艺术的沃壤。回顾单簧管在中国所走过的百年之路,可看到中国单簧管艺术的坎坷与辉煌。从“舶来品”到“西方的艺术”,再到“中国单簧管艺术”,单簧管中国化的进程可谓一波三折。但好在有无数优秀的单簧管艺术家为此付出艰辛努力,为中国单簧管艺术的发展推波助澜,因此,才有今天中国单簧管艺术的巅峰。除此之外,单簧管本体艺术的发展也是一大主要内在推动力。单簧管艺术与中国民歌、戏曲、舞蹈亦或是民乐之间的相互融合,极大拓展了其发展空间。即使如此,从中国单簧管作品中可以看出,中国单簧管艺术与传统音乐的交流,也许仅仅是停留在表层,并未深入。但这已是很好的起点。中国单簧管人还需做出更深层次的创作与挖掘,将中国单簧管作品丰富完善。

[1]徐嘉.浅析近现代作品中单簧管的演奏技术[J].大众文艺,2012(19):3.

[2]王志兴.从单簧管的历史浅谈单簧管艺术[J].科技资讯,2009(9):201.

[3]赵涛.浅谈单簧管近现代作品的演奏技巧与风格[J].大众文艺,2013(17):136,161.

猜你喜欢

单簧管演奏家乐队
高音单簧管的发展历史及在管弦乐作品中的运用
演奏家
20世纪末单簧管艺术在中国的发展进程
花的乐队
行走的流沙
——为单簧管、小提琴、钢琴而作
梦想乐队
单簧管的演奏与教学
花的乐队
乐队指挥
笛子演奏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