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感染力的现实审思及实践进路
2017-03-11林洁
林洁
(武汉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武汉430000)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感染力的现实审思及实践进路
林洁
(武汉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武汉430000)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感染力是对大学生心理、思想和精神上产生的正向引动力,具有丰富的价值意蕴。当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感染力仍面临思想政治理论课“点赞率”不高;思想政治教育网络平台“点击率”较低;大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的关注度不高;思想政治教育与大学生日常生活契合度较低等困境。其原因在于教育目标缺乏感召力;教育内容缺乏时代感;教育者重说教轻感化以及教育方法和途径单一。立足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感染力现实困境和原因剖析,要从把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时度效”、发挥思想政治教育者的人格魅力、增强思想政治教育载体的渗透性、注重思想政治教育情境的愉悦性四个方面探寻有效路径。
思想政治教育感染力现实困境原因分析实现路径
感染力是指能引起别人产生相同思想感情的力量,或者启发智慧或激励感情的能力。作为一种教育实践活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感染力是教育者综合运用各种载体、方法,创设情境氛围,将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渗透其中,引起大学生的情感共鸣,产生强烈的认同感,对大学生心理、思想和精神上产生正向的引动力。习近平总书记曾强调:“巩固壮大主流思想舆论,弘扬主旋律,传播正能量,激发全社会团结奋进的强大力量。关键是提高质量和水平,把握好时、度、效,增强吸引力和感染力。”〔1〕凸显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感染力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的重要作用。
一、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感染力的现实困境
思想政治教育感染力的发展,使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受到了挑战,突破了以往思想政治教育的局限性,在新的时代背景下不断探索与时代、生活和大学生相契合的路径。思想政治教育感染力是提高亲和力的关键、产生吸引力的基础、加强说服力的保障,使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大学生的生活学习实践中,深入到思想观念之中,内化为内心精神信条,生成为生活价值理念,落实为日常行为规范,并得到大学生的广泛认同,在促进思想政治教育的日常化、具体化、形象化、生活化过程中起重要作用。然而,当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感染力仍面临一些现实困境。
思想政治理论课“点赞率”不高,与大学生期望有一定差距。大学生的政治素质和道德意识是通过思想政治教育逐步形成和发展的,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主要途径的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对大学生思想品德和政治素质的发展具有重要作用。即便如此,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仍存在学生缺勤,上课迟到,整个教学过程中低头玩手机、看其他书籍或与其他同学窃窃私语;教师照念讲稿,与学生互动交流甚少的现象。在应对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的考核中,部分学生采取拷贝讲稿,背笔记,并没有真正对理论知识理解掌握。有调查数据显示“5.1%的大学生认为思想政治理论课开展效果‘非常好’,26.6%的大学生认为‘比较好’,51.0%的大学生认为开展效果‘一般’,17.3%的大学生认为‘比较差(13.8%)或非常差(3.5%)’”〔2〕,从以上数据来看,有51.0%的大学生认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效果“一般”,而认为效果非常好的只有5.1%的大学生,却有17.3%的大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效果不满意,可见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点赞率仍比较低,超过半数的学生认为“一般”体现出思想政治理论课效果多少有点差强人意,与大学生的期望存在一定差距。
思想政治教育网络平台“点击率”较低。随着网络信息技术突飞猛进的发展,全面渗入大学生的日常生活和学习,深刻影响了大学生的学习生活、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大部分高校在新媒体网络平台的建设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成效,形成了具有各自特色的思想政治教育网站,然而大学生对这些思想政治教育网络平台的浏览量却很少。调查数据显示“91.5%的受访大学生表示所在的学校有微信、微博等新媒体公众平台”然而只有“37.1%的人‘经常浏览’这些公众平台,48.1%的人‘偶尔浏览’,10.3%的人‘很少浏览’,4.5%的人‘基本不看’这些公众平台。”〔3〕可见,目前各高校都已经拥有比较齐全的新媒体公众平台,并被广大学生所知晓,但是大学生对这些新媒体公众平台的浏览频率并不是很高,有62.9%的大学生只是偶尔浏览,或者很少浏览,或者基本不浏览。
大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的关注度不高。思想政治教育理论成果准确表述了思想政治教育知识体系,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大学生通过课堂的理论知识学习和课外的思想政治新闻和事件的体验都会或多或少接触到思想政治理论。然而,目前很多大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的态度比较冷漠,觉得思想政治理论枯燥乏味,对其不感兴趣,对政治类新闻、时事漠不关心,对政治类书籍、报刊、杂志也是敬而远之。有调查数据显示“总共有52.3%的大学生表示对思想政治理论信息关注程度较高,其中‘非常关注’的比例为9.7%,‘比较关注’的比例为42.6%。29.9%的大学生表示对思想政治理论信息的关注程度‘一般’,另有14.7%的大学生表示‘关注较少’,仅有3.1%的大学生表示‘没有关注’”〔4〕从整体上而言,大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信息只是有所关注的,只有9.7%的大学生是非常关注,还有17.8%的大学生是关注较少或者从不关注的,其比例大大高于对思想政治理论信息非常关注的比例。
思想政治教育与大学生日常生活的契合度不高。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大学生总是将教育内容和现实感知相比照,从而决定自己的接受态度和接纳程度,空泛枯燥、脱离生活的大道理无法真正地吸引大学生,即便是充斥着大量的事实例证也因其理论的抽象、空泛很难使大学生感同身受。调查数据显示“被问到‘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对您思想品德发展的积极作用如何’时,回答‘很大’和‘较大’的大学生分别占19.4%、36.3%,如果把作用‘一般’的回答(33.3%)也视为肯定性评价,则有高达89.0%的大学生对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在大学生思想品德发展中的积极作用给以正面评价。调查还显示,在被问到这一问题时,3.2%的大学生回答‘没有’作用,7.8%的大学生回答‘较少’作用。”〔5〕由此可见,即使在当前思想政治教育已经全方位覆盖、渗透到大学生的日常生活中,仍有33.3%的大学生认为对其思想品德发展的积极作用只是一般,特别是还存在11%的大学生认为对其思想品德发展起很小积极作用甚至没有作用。
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感染力缺失的原因分析
随着信息技术迅速发展、文化交流激烈碰撞,人们既受到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长期熏陶,又受到西方文化的碰撞,价值观呈现多元化发展趋势,给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感染力的增强带来了挑战。如苏格拉底所言“未经反思的生活是不值得过的”,我们只有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感染力存在的诸多不足进行反思,剖析原因,才能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有效增强感染力。
教育目标理想化有余而现实性不足。教育目标统领着思想政治教育过程,是贯穿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一条主线,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最初动力和最终归宿。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在于其政治性和意识形态性,育人功能是其价值和意义所在,当前教育目标在理念上存在明显的政治化倾向,把思想政治教育单纯地片面化为政治教育,代替了思想教育和道德教育。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政治教育扮演主角,而思想教育和道德教育空乏弱化,难以满足大学生在成长成才过程中的心理、情感发展诉求。利益关切是增强感染力的现实基础,然而思想政治教育目标设定片面突出社会需要、社会价值,弱化甚至忽略个体需要、个人价值的实现,削弱了教育目标的感召力。在经济全球化、价值选择多元化、生存网络化的高速发展时代,大学生年龄、经历、心理、知识、情感、能力存在差异,思想境界、人生观念、道德意识和接受能力也会存在差异。教育目标不仅要考虑到不同大学生的需要和价值之间的同构性,还要兼顾其差异性和相对独立性。当前教育目标存在过于强调社会发展的导向作用、社会凝聚的精神功能和社会稳定的协调作用,忽视了个人理想信念的坚定、个人价值规范的引导、个人精神世界的构筑和个人与社会的良性互动,超脱于个人生命发展之外,无法真正融入到大学生日常生活中,很多情况下大学生沦为“围观者”“局外人”。
教育内容抽象化有余而时代感不足。当今社会处于经济不断繁荣、社会日新月异、科技发展迅猛的时代,同时也是各种矛盾交织,利益群体冲突凸显,思想观念冲突震荡的发展阵痛期。时代感是增强感染力的现实要求,增强感染力需要时代感的引领,时代感来自于直面现实问题,解决实际问题。在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中,一些教育者缺乏对理论知识和现实问题深刻反思和有效结合,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缺乏现实生活根基,存在过高、过急、超现实、超过大学生能力范围的理想化要求,使教育流于表面和形式,沦为空洞的说教和被动的接受。同时,大学生之间身心发展水平、思想发展水平、知识接受能力、情感能力水平等都存在差异,忽略处于不同发展阶段对象的不同特点以及社会对其不同要求,一些基本的理论观点和科学认识事物的方法,没有逻辑性承接性地贯穿到教育内容的始终。例如对小学生进行共产主义教育,而对大学生进行基础行为规范教育。这就导致教育内容的零碎、肤浅,真理性和价值性失衡,亲切感和时代感缺位。
教育者说教性有余而感化性不足。思想政治教育者在思想政治教育中起主导作用,是整个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得以顺利完成的关键力量。教育者工作在思想政治教育一线,其素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效果,任何的不作为和乱作为,都会大大削弱思想政治教育效果。在环境开放、阶级分化和思想多元的现实环境下,思想政治教育者仍存在基本素质偏低,知识储备不够,自身对于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把握不到位或者失当,话语陈旧、空洞,以至沦为口号缀语,甚至盲目迷信话语主导权的决定性作用。缺乏坚定的职业操守和精益求精的职业态度,使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流于形式,很难产生深入人心,触及灵魂的教育效果。德国教育家斯普朗格曾说:“教育绝非单纯的文化传递,教育之为教育,正在它是一个人格心灵的‘唤醒’,这是教育的核心所在。”〔5〕把学生当作“美德袋”,教什么学什么,填什么装什么,将思想政治教育视为单一纯粹的知识传授过程,忽略了对大学生情感的感化不能做到教书育人。
教育方法单一化有余而交互性不足。教育方法和途径是教育者与大学生之间双向互动的纽带,必须根据外部环境的变化和教育对象的层次性、特殊性不断进行改进和创新,教育方法和途径的选取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教育内容能否有效传授给大学生。理论教育一直以来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方法,并在特定时期取得过很大成效。随着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信息社会化时代的到来打破了传统的人与人之间信息交流与传播的方式,突出平等性和开放性,单一的理论教育越来越难以为继。当前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方式仍是单向的线性教育,教育者将理论知识强制灌输给大学生,一味强调理论学习,忽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与时代相契合,片面通过号召虚张声势,采用单向的理论灌输,形式化、简单化的教育方法和途径,忽略了与大学生的双向互动,没有深入细致的心灵对话,甚至运用简单的言语教育或者行政命令对大学生进行规范,使大学生对这种僵化的教育模式的反感甚至反抗日益强烈。
三、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感染力的实现路径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感染力通过对大学生心理、思想和精神上产生正向的引动力,使大学生自觉自愿接受教育内容,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在这一过程中,思想启迪是增强感染力的逻辑起点,为人师表是增强感染力的前提条件,媒介渗透是增强感染力的时代要求,情境愉悦是增强感染力的现实关怀。结合当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感染力的现实困境和原因剖析,主要从教育内容、教育者、教育载体和教育情境四个方面探寻有效路径。
(一)把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时度效”
思想政治教育内容要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不断丰富,马克思、恩格斯曾指出:“人们的观念、观点和概念,一句话,人们的意识,随着人们的生活条件、人们的社会关系、人们的社会存在的改变而改变。”〔6〕思想政治教育必须要把握时度效,增强适应性和感染力。
适应时代变化紧扣“时”。思想政治教育要把握好“时”,就要胸怀大局,因势而谋,着眼于时代发展,善于把握时机,做到及时、适时、准时。一要紧跟时代步伐,做到及时。在思想开放,言论自由的大环境中,人们不可避免地受到各种社会思潮的影响,要利用好国际和国内的突发事件、热点问题及时进行教育,突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导地位。二要把握时代脉搏,做到适时。国际形势风云变幻,世界格局激烈变革,国内社会转型加剧,要适应时代发展趋势,善讲新话心语,将深奥的理论知识通俗化、简洁化。三要抓住教育契机,做到准时。善于将时局意识渗透到教育过程中,利用好重要节庆日和纪念日,对人们进行精神洗礼,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针对个性差异权衡“度”。思想政治教育要把握好“度”,关键在于把握大势,因势而动,立足大学生个性差异,力求火候适宜,切准时代脉搏,既有“生命线”高度,又紧抓实践准度。树立大局意识,把握“生命线”高度。在多种思想观点碰撞激荡,多种文化交叉交融,把握“生命线”高度直接关系到人们对社会主流意识形态的认同,凝聚思想共识。重视个性差异,紧抓实践准度。不同个体身心发展水平、思想发展水平、知识接受能力、情感能力水平等都存在差异,要准确把握思想政治教育的各个节点,有层次有差别地开展教育。在具体工作中,重点把握教育前、教育中、教育后以及反思总结等关键节点,做到工作应对有力,切准时机。
满足发展需要追求“效”。思想政治教育要追求“效”,就是要追求效率、效益、效能,做到心悦、认同、参与,实现社会发展需要与个人发展诉求之间的和谐统一。弘扬社会主流意识形态,在多样中立主导。在经济全球化和政治多元化的影响下,思想交锋激烈,斗争格局错综复杂。要牢固把握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的主导地位,正确引导,坚持弘扬主旋律,传播正能量。促成自发向自觉升华,内化有序外化。人是天生的政治动物,选择怎样的政治立场,坚持怎样的政治信仰是我们必须要面对的问题。思想政治教育是自觉过程和自发过程的统一,关键在于社会主流意识形态为人们所接受并顺利内化为内在素质,最终有序外化为行为规范。
(二)发挥思想政治教育者的人格魅力
思想政治教育要说服人,既要靠真理的力量,也要靠人格的力量。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中,教育者凭借自身的威望、权力、职务使大学生被动服从。新形势下,教育者的非权力因素逐渐取代权力因素,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越来越注重平等交流,双向互动。
以广博的学识授知。广博的学识本身就是一种强大的力量,教育者良好的专业修养和广博的知识储备是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前提条件。教育者首先应该是一位有崇高理想和坚定信念,具有良好政治素养的人,良好政治素养的养成源于深厚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基础的积淀。教育者通过认真学习、牢固掌握马克思主义理论,以高度的政治敏感和责任感、厚实的理论功底、良好的政治素养、以及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明辨是非,善断真伪,确立正确的人生目标和政治立场。
以真挚的情感育情。情是连接人与人心灵之间的桥梁,是沟通教育者与大学生之间的渠道。马克思曾说过:“激情、热情是人强烈追求自己对象的本质力量。”〔7〕情感是人们行为发生的动因,是人们产生欲求和需要的催化剂。教育者对大学生发自内心尊重、信任、理解和关爱的情感,才能激发大学生内心的真情实感,产生思想的碰撞和精神的共鸣,深化理性认识。情感是直通人心的有效路径,教育者摒弃抽象空洞的说教,以情感架桥触及大学生心底,使其真心接纳,催发其对教育者的敬仰信赖之情,对真理追求的孜孜不倦之情,对马克思主义信仰的执着拥护之情。
以高尚的情操导行。高尚的情操具有强大的自我激励和交互感染的力量,对人的行为具有强大的导向和强化作用。以优良的生活情操引导大学生形成良好的性格品质。教育者对优良生活情操的践行,是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的展示和实践,是呈现在大学生眼里直接的、活生生的形象。以优良的道德情操引导大学生树立优秀的处世风格。道德情操这种非权力的影响因素通过震撼感染、舆论传播使人们产生敬佩、信服的心理感受,最终转化为行动上的积极效仿。以优良的职业情操引导大学生培养责任意识。教育者高度事业心和责任感,表里如一、言行一致的精神境界,勤奋钻研、严谨治学的态度作风,如春风拂面、春雨润物吸引、感染、激励着大学生,培养其自觉形成责任意识。
(三)增强思想政治教育载体的渗透性
随着各种文化思潮交流、交汇、交锋频繁,马克思主义理论不断发展,现代网络信息技术不断进步,思想政治教育必须不断转换、拓展、开发教育载体。以校园文化的潜隐性、网络载体的覆盖力、实践活动的生活性加强渗透力。
校园文化的濡染。校园文化是凝聚全体师生的灵魂,是学校办学、育人理念的体现,作为一种内涵丰富的观念形态文化,对大学生的影响具有潜隐性、持久性和广泛性。发挥校园文化的濡染作用。一要优化校园文化活动。校园文化活动的开展要兼顾内容丰富性和对象差异性,展现大学生的勃勃生机,营造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切实做到活动特色鲜明、影响力广、辐射面大。二要孕育良好的校风。校风是一个学校特有的、稳定的行为规范、学风纪律和学校精神的综合,大学生长期“浸润”其中,其精神风貌、价值观念等都会有所渐变。第三,要凝练大学精神。大学精神是大学在长期的发展中沉淀下来最富大学特质和时代精神的品质,包括了大学的办学理念、治学传统和价值取向。通过教职员工的高尚信念,坚定意志等积极向上的精神因素感染、熏陶大学生,培养大学生自由、独立、人文、科学、创新精神。
网络媒介的辐射。随着智能终端大众化,人们与网络的关系越来越密切,网络逐渐成为占据人们生活的强势信息传播载体。网络具有传播方式的双向互动性,传播手段的多媒体化,传播空间的全球化,传播速度的高效性和互动主体的平等化等独特优势。选择专业能力强、理论水平高、沟通能力强、网络技术运用熟练的教育者,建设一支素质过硬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队伍,引导网络舆情。同时,开设主题网站,弘扬主旋律。把积极的思想内容渗透到健康的网络生活中,丰富人们的日常生活,引领思想动向。此外,还要充分利用微时代的传播媒介,使网络媒介成为增强思想政治教育感染力的“倍增器”。充分挖掘“微元素”资源,大胆尝试“微教育”模式,准确把握“微时代”趋势。
实践活动的强化。实践活动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理论教育的重要补充,为大学生真切感受和有效运用其所接受的政治观点、思想观念和道德规范提供了平台。大学生只有亲身体会到思想政治教育传递的政治观点、思想观念和道德规范在实践中的价值,才会真正认同、接受它。军事训练是大学生开启大学生活的必经阶段,不仅增强了大学生的组织性、纪律性和集体意识,同时,对大学生进行了爱国主义教育,强化了大学生的国家安全意识。参加学校组织的勤工助学活动,不仅可以取得一部分收入减轻经济负担,同时也可以增进对世情的了解,培养自理能力。志愿者服务不仅可以提升大学生的能力,提高大学生的社会活动参与度,还可以培养大学生的奉献精神和社会责任感。实践活动是理论知识与社会生产、生活实践相融合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受教育者的知识和技能得以提升,情感变得丰富,个性得到完善。
(四)注重思想政治教育情境的愉悦感
思想政治教育情境是教育者以目标为导向,内容为依据,有计划、有针对性地创设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物质条件和精神氛围,实现主体外部客观的“境”与内部主观的“情”相统一,伴随着大学生愉快的情绪体验和教育效果的强化。
赏心悦目的场境。思想政治教育场境的创设需要融合精神氛围和物质条件,以促进“情”“境”“理”的有效结合。场境设置一要强调针对性。有计划有目的地运用物质条件和精神资源,有针对性地开展场境创设。家庭、学校、社区、单位等因所担任角色的不同,传递内容的差异,其场景设置也有所区别。二要突出真实性。要使大学生自愿融入所营造的情境中,就要考虑在一定历史时期,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的状况,要体现社会、时代的要求和特点。三要体现形象性。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多为抽象理论知识,大学生通过切身体悟、音像俱备、图文并茂、动静结合、实虚相济,才能促进思想政治教育由内化到外化的转变。
丰富生动的语言。语言是思想的外壳,与思想内容浑然一体,是教育者表达思想、传播理念、传递情感的基本工具。语言的运用是增强感染力的直接媒介,恰如其分的言语表达能够帮助大学生顺利进入教育者创设的情境中。语言表达的形式要注重生动、活泼。创造具有美感,清晰、准确的语言以及生动活泼的表达形式,能够提高大学生的参与热情和学习兴趣。语言表达的内容要具有真实性。语言能够直接向人们呈现、传播系统的理论知识,对营建愉悦的教育情境起着最直接的作用。同时,语言表达的形式和内容要注重一致性。任何思想内容总要通过一定的物质手段来表达,语言是思想的直接反映和载体,始终与思想内容相联系。
真切深刻的体验。体验是人在特定的情境中,以自己的需要、认知、情感、价值取向为出发点去理解、接受、建构自己的思想体系、价值观念。体验可能是瞬间产生的情绪,也可能是稍纵即逝的强烈幸福感,甚至欣喜若狂、如痴如醉的感觉,体验过程也是一个情感感化的过程。大学生通过亲身感受,更直接、真切、鲜明、强烈地受到刺激,心灵被触动,甚至震撼,让人产生真切的感受,激发情感。体验是大学生建构理想与信念的重要环节,思想政治教育并不同于自然学科。比如计算机和电视机的原理,后人不需要懂得其原理的由来,按照已有理论就可以使用。而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则不然,大学生可以认同、接受已有的理论成果,但是自己没有经过切身体验,很难把所学的理论知识付诸实践,将对理论的认同感转化为行动力。
〔1〕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155.
〔2〕〔3〕〔4〕〔5〕沈壮海,王培刚,段立国等.中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发展报告2015〔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6:344、407、321、381.
〔6〕邹进.现代德国文化教育学〔M〕.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1992:73.
〔7〕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419.
〔8〕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169.
〔责任编辑:王生怀〕
2016年教育部高校示范马克思主义学院和优秀教学科研团队建设项目“习近平治国理政思想融入思政课研究”(项目批准号:16JDSZK064)。
林洁,武汉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