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随迁子女心理健康档案建设

2017-03-11谢小红

湖南第一师范学院学报 2017年4期
关键词:子女心理健康心理

谢小红

(湖南第一师范学院 档案馆,湖南 长沙 410205)

随迁子女心理健康档案建设

谢小红

(湖南第一师范学院 档案馆,湖南 长沙 410205)

子女随迁现象是新时代的新问题。由于多种因素的影响,随迁子女会存在各种各样的问题,尤其是心理健康问题。建立随迁子女心理健康档案,有利于随时掌握其心理健康状况,并采取相应措施,解决相关问题,助其健康成长。

随迁子女;心理健康问题;心理健康档案

一、随迁子女界定及其现状分析

随迁子女也叫做流动儿童。国家教委、公安部在1998年发布的《流动儿童少年就学暂行办法》中明确规定,流动儿童少年是指那些6至15岁,随父母或其他监护人在流入地暂时居住半年以上的少年儿童,或称作“流动人口子女”。按现在最新说法,随迁子女,是指那些跟随打工父母离开自己的家乡,到城市与父母在一起生活的孩子。

据有关部门的统计,我国现有两亿八千万儿童,其中有随迁儿童约一千五百万。全国妇联儿童部部长邓丽透露,在四川、安徽、河南、广东、贵州等七省,0~5岁的留守儿童超过百万人。全国妇联呼吁父母将子女带在身边[1]。这些年来,随迁子女倍受党和政府的关心和关怀,同时也倍受社会各界人士的关注。

子女随迁现象是新时代的新问题。我们知道,父母将子女带在身边,远比那些留守儿童所得到的关怀要多得多。但是,随迁子女在跟随其父母来到城市的同时,由于各自生活、学习、成长所处的不同环境,各自年龄和心智发育所处的不同阶段,加之陌生的生活环境、学习环境以及人文关系等原因的影响[2],难免会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尤其是心理健康方面的问题。关心和关注随迁子女的方式有多种,建设随迁子女心理健康档案,就是关心随迁子女方式之一。因此,本文拟建设随迁子女心理健康档案这样的一种特殊方式,从另外的一种角度去关心这个特殊的群体。

二、随迁子女心理健康问题分析

随迁子女心理健康问题,所表现出来的不仅仅是心理方面的问题,还表现在由于心理方面的问题而导致在性格、学习、社会适应等方面一系列的问题,最主要的如下几个方面:

(一)性格缺陷与心理障碍

性格缺陷与心理障碍是随迁子女心理健康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之一。随迁子女随着自己的亲人(或监护人)来到了城市生活、学习,比那些远离父母的孩子,多了许多的爱护和关心,至少可以享受与父母在一起的天伦之乐和精心的照料。可以这么说,没有哪一种爱可以替代父母之爱。与父母亲在一起生活、学习的孩子,其安全感和踏实感要优于那些留守儿童。但是,这些随迁孩子们也有他们的难处,特别是年龄小的孩子们,他们跟随父母来到一个新的城市,陌生的环境、陌生的面孔、不熟悉的语言等等,使他们感到一切都很不习惯。突然间他们生生地离开他们学习、生活、玩耍熟悉的故乡和同伴们,这让他们有一种“恐惧”“胆怯”和“不踏实”的心理。这种心理,造成了一定程度上的心理障碍和心理负担。由于心理上的负担和学习上的压力,他们往往会感到不自信,而显得有些自卑,表现在行为上就有些胆小,甚至有些孤僻,他们不太愿意主动去接触新的同学、新的伙伴,不爱与同学多说话,也不愿意表达自己的情感,完全地活在自己的世界里。

(二)学习上的障碍

心理上的障碍和性格缺陷,势必给这些孩子们学习上也带来了一定的障碍。

随迁子女属于弱势群体,在城镇化进程中,他们处于农村与城市的交界,既感受到来自城市的新鲜感,又要接受城市的排斥感,还有一种思念家乡的矛盾心态。既向往与父母在一起,又有些难舍故乡之情和诸多的不适应。这种心理已明显带来学习上的障碍:学习成绩跟不上班,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缺乏,加之在学习时间的安排、学习进度、学习环境的不适应性,让随迁子女短时间较难接受,导致上课时不专心、注意力不集中,甚至迟到、旷课、逃课的现象时有发生。据一个班主任老师介绍,他们班有三分之一的学生是随迁子女,在初到学校学习时,比较难以适应班级的学习,但也有一部分同学,适应性相对好些,适应能力相对强些。如何有针对性做好这部分“慢热型”学生的心理疏导和辅导,这是摆在家庭、学校、社会以及心理教师、咨询机构要研究的问题。

(三)社会适应性障碍

除了心理上的障碍、学习上的障碍外,还存在社会适应性障碍。

在城镇化进程中,越来越多的农民工兄弟涌入城市,为城市建设的发展奉献他们的一切,随之而来的是随迁子女队伍的不断扩大,随迁子女年龄也越来越“低龄化”。越来越多的农民工兄弟,将6岁以下的孩子带在身边与他们一起生活,由于孩子们心理、生理和心智等多方的影响,一下子要适应新的环境,开始新的生活,他们在短时间内难以适应。因此,在一定程度上存在语言沟通、交际能力、生活习惯、卫生习惯等方面的问题。与成年人比,尽管孩子们的适应过程和适应能力,相对时间要短些,适应能力也强些,但孩子的心理承受力远远不如成年人,他们的心理是很脆弱的。因此,在社会适应性问题上,使他们感到有些难以适应和诸多的不习惯。心理档案的建设,可以针对上面的问题,对他们的心理进行干预,对他们的思想、心理和学习方面更好地指挥和引导。

三、随迁子女心理健康档案建设策略

随迁子女心理健康问题涉及到方方面面。由于随迁子女心理上的问题,带来一系列其他方面的问题。因为每一个随迁子女,他们都不是孤立地生活在这个地球上,他们除具有自然属性“单个”的自然人外,而且具有社会属性。人是社会的人,人与社会不可分。社会上的人,很自然就会涉及到社会的方方面面。因此对随迁子女心理健康问题应采取的对策,应从各个方面给予其重视,应从不同方位、不同角度给予他们帮助。心理档案建设,可以从家庭、社区、班级、学校、社会等多方面入手,利用心理档案帮助他们,及早地适应城市新的环境、新的学习和新的生活。建设随迁子女心理健康档案的具体做法如下:

(一)学校的疏导与关怀

随迁子女以在学校学习的时间为主要时间,因此,学校对其进行心理健康方面的疏导是首要的事情,学校的疏导主要应以老师的关心,班组、班队活动的开展以及心理干预(通过咨询机构进行心理干预)等方式进行,同时,采取个案“跟踪”的方法,进行帮扶。建设“个案”档案,通过档案的利用,促进和帮助“问题”孩子更快地适应所发生的情况。

1.以教师牵头进行帮教

随迁子女是一个特殊的群体,应引起学校和教师的特别关注,使他们得到更多的关怀和保护,及时关注他们心灵、思想方面的变化,通过心理教师、班主任与他们进行交流、谈心的形式,以随时了解他们的思想动态,并运用教育学、心理学的知识,适时地减轻他们心理的负担和困惑。教师牵头进行帮教,主要是通过“个别谈心”和“家访”两种方式进行。“个别谈心”,主要是对那些心理问题相对突出,他们本身又缺乏认识的随迁子女,心理教师要对他们进行细心开导,帮助他们提高认识,正视自己的问题,找出问题的根源所在,走出心理阴霾,从而实现健康成长。除此以外,我们应以“上门走访”的形式,对随迁子女进行帮教。“上门走访”,也就是我们平常所说的“家访”。对那些家里距离学校路程不是很远,交通相对便利的随迁子女家庭,班主任也好,心理教师也好,可以利用课余时间,上门与其孩子们的父母进行面对面交流,了解孩子们在家的一些情况。这样,可以从多方面、更有针对性地进行教育、帮助和关爱。并把“个别谈心”“家访”“走访”的情况记录下来,作为一个阶段性的“素材”,并把这些“素材”有机地组合在一个整体(档案),并为以后的教育和心理帮助提供更好的利用。

2.以班组为主单位进行帮教

以班组、班队活动的方式,进行丰富多彩的班队活动。丰富多彩的班队活动不仅可以增强孩子们的集体凝聚力,同时,通过班队活动,可以帮助孩子们在集体活动中建立好的人际关系,促使他们增强社会适应能力,在集体活动中锻炼他们的胆量,调整他们在心理方面的不良情绪,缓解他们内心的压力。比如,在班举办集体“座谈会”,孩子们可以在“座谈会”中畅所欲言,袒露心扉,倾诉心中“小九九”,让他们在一种相对宽松的氛围中,释放自己,放松心情。再次,定期举办心理健康为主题的班会,定期出版心理方面的宣传海报等。这样,从多角度、全方位地关心和帮助这个特殊的群体。

3.学校心理咨询机构的干预

除以上方式之外,还有一个帮教方式是通过学校咨询机构进行心理干预,在这个基础上,建立随迁子女(学生)个人“心理档案”。“以人为本”,加强对随迁子女(学生)这个特殊群体心理问题的干预、跟踪,做到早期发现,及时干预和有效控制,发挥“心理咨询机构”的力量。

随迁子女心理健康问题,从表面上看是一个普遍的问题,但相对每一个孩子来说都未必相同。对适应能力强、接受能力快的孩子来说,在较短时间里,较容易适应过来。而相对于有些孩子来说,由于多方面的原因,他们适应期相对要长些,特别是那些心理有些自卑、怯弱、恐惧心理的孩子,在必要的时候,需采取“跟踪”的办法。对这类孩子,要进行细心的、特别的关注、了解、走访并进行心理的干预。要重视他们的所需和所想,并作好每一次的“沟通笔记”,分阶段地做出计划进行心理辅导,并通过建立档案的方式,为他们建立起“个案”心理档案。通过“跟踪”的办法,及时掌握孩子们的心理动态及心理变化,发现“苗头”立即纠正,同时,做到有重点、有措施地实施帮助计划,促使“问题”学生更快地和其他孩子一样,同享一片蓝天,共同成长进步。

(二)家庭的关爱

孩子是每个家庭的核心成员。家庭教育和家庭环境,对孩子们个人的影响是至关重要的。父母的爱护、关怀、关心,会让他们感到无比的幸福和安全。家庭中父母的关爱会给这些随迁子女健康成长起关键性的作用。好的家庭教育和家庭温暖,会给这些随迁子女适应新的环境、新的生活、新的学习,带来好的保障。因此,父母在工作之余,要多与子女们沟通,给予他们学习上的关心、生活上的照顾,心理上的支撑。父母与子女们的相处,要像“朋友”、像“姐妹”、像“哥们”。因为家庭的温暖和安全感是任何东西都无法取代的。因此家长们要多关心子女们的学习状况,细心观察他们的行为变化,及时了解他们的思想动态。并有意识地记录孩子们成长变化的相关情况。除此之外,家长们要与学校的老师、班主任、任课教师经常保持联系,以及时了解子女们在学校的学习动态和成长状况。通过与学校的沟通,家长们可以获得更多的信息,了解孩子们的内心世界,达到共同促进子女们更快的适应新的环境的作用。

(三)社会的关注

随迁子女心理问题已不再是一个简单的心理问题,而是一个复杂的社会问题,因此,更需要社会各界人士的关注和帮助,比如媒体的宣传,志愿者的热心(签订“一帮一”协议),建立对口帮教关系等等。社区、志愿者、爱心人士的关心,会促使随迁子女更快地适应新的环境,从内心深处亲近和了解新的事物,接触新的东西,融入新的环境。随迁子女除在学校、家庭需要有人文关怀外,还需要有社会多方面的帮助,比如社区,随迁子女所居住的社区与孩子们接触得比较多。社区人员的服务关怀,可以是多方面的。比如,适当举办小区娱乐活动,让这些孩子们感到社区这个“大家庭”有“家”的安全感和温暖感。同时,充分认识到随迁子女心理健康的重要性,采取宣传栏、宣传窗,加强宣传,从每一件小事着想,让这个特殊群体的成员,有“宾至如归”的感觉。

随迁子女心理健康问题,是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出现的新问题,而不是个别孩子的心理健康问题,需要家庭、社区、学校、社会给予更多的帮助、疏导与关心[3]。对于随迁子女这样一个特殊的群体,由于家庭经济收入的悬殊、文化背景的差别,尽管受到城市的接纳和关注,但他们入学后的学习情况如何?在城市的生活状况怎样?适应城市环境、适应社会环境的能力怎样?他们最需要的是什么?而我们又应该为他们做些什么?这是我写这篇文章初衷所在。我们衷心希望党和国家及社会多方面、多角度地对随迁子女心理健康关心和帮助,促使他们及早地走出困境,健康、快乐地成长。

[1]谢小红.农民工随迁子女成长档案建设与随迁子女未来成长[J].兰台世界,2015(2):84.

[2]李翔龙.流动性对农村随迁子女的积极影响[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2012(10):67.

[3]杨莉.农民工随迁子女心理健康状况调查研究[J].长江论坛,2012(1):73.

Abstract:The problem of migrant workers’s children is a new issue of the new age.Due to various reasons,there will be a variety of problems with the migrant children in personality,psychology,learning and social adaptation.To establish the psychological health archives of the migrant workers’children is beneficial for the control of their psychological health state.The problems can be solved with the efforts of the teacher,the class and the school,the caring from the family and attention from the society.

Key words:the migrant workers’children;problemsof psychological health;psychological health archives

[责任编辑:罗 昂]

On the Construction of Psychological Health Archives of the Migrant Workers’Children

XIE Xiao-hong

(Archive ofHunan First Normal University,Changsha,Hunan 410205)

B84-0

A

1674-831X(2017)04-0046-04

2017-03-19

2017年湖南省社会科学成果评审委员会研究课题(XSP17YBZC030);2015年湖南省档案局科技项目“新常态下民生档案伦理利用研究”(2015-H-16)

谢小红(1963-),女,湖南衡阳人,湖南第一师范学院研究馆员,主要从事档案学研究。

猜你喜欢

子女心理健康心理
心理“感冒”怎样早早设防?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Distress management in cancer patients:Guideline adaption based on CAN-IMPLEMENT
为子女无限付出,为何还受累不讨好?
与子女同住如何相处?
心理小测试
农民工子女互助托管能走多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