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良知与当前政治生态构建
2017-03-11陈跃华
陈跃华
(中共河源市委党校副校长、副教授)
致良知与当前政治生态构建
陈跃华
(中共河源市委党校副校长、副教授)
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迫切需要一个良好的政治生态。政治生态主体是执政党与政府中的掌权者,其中最重要的影响因素就是掌握权力的领导干部,必须加强领导干部良知道德建设。如何强化良知道德意识,王阳明“致良知”学说无疑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对于推进干部清正、政府清廉、政治清明有着深刻的现实意义和实践意义。
政治生态;构建;致良知
当前正处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面对不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新变化,给我们党治国理政带来了新考验和新要求,习近平强调:“做好各方面工作,必须有一个良好政治生态。政治生态污浊,从政环境就恶劣;政治生态清明,从政环境就优良。政治生态和自然生态一样,稍不注意,就很容易受到污染,一旦出现问题,再想恢复就要付出很大代价”[1]。我们对自然生态要求山清水秀,同理,政治生态也必须“山清水秀”。构建“山清水秀”的政治生态,明代著名思想家王阳明的“致良知”学说无疑对我们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一、政治生态污染严重影响发展事业
1.一些地方和部门仍存在政治生态污染。“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把全面从严治党紧紧抓在手上,采取一系列新的举措加大管党治党力度,坚持正风肃纪、标本兼治,严明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坚决遏制腐败蔓延势头,着力构建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的体制机制,层层落实全面从严治党主体责任和监督责任,着力解决党内存在的突出问题,党内政治生活出现许多新气象,党内政治生态明显好转,全党全社会高度认同”[1]。但同时我们也要清醒看到,当前政治生态建设任务还任重道远,一些地方和部门政治生态恶劣。党的十八届六中全会指出一些亟待解决的突出矛盾和问题,主要有:在一些党员、干部包括高级干部中,理想信念不坚定、对党不忠诚、纪律松弛、脱离群众、独断专行、弄虚作假、庸懒无为,个人主义、分散主义、自由主义、好人主义、宗派主义、山头主义、拜金主义不同程度存在,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享乐主义和奢靡之风问题突出,任人唯亲、跑官要官、买官卖官、拉票贿选现象屡禁不止,滥用权力、贪污受贿、腐化堕落、违法乱纪等现象滋生蔓延。特别是高级干部中极少数人政治野心膨胀、权欲熏心,搞阳奉阴违、结党营私、团团伙伙、拉帮结派、谋取权位等政治阴谋活动。这些问题都是政治生态污染的各种表现。从近年来曝光的腐败案例可以看出,腐败案件范围广泛,既有易发多发的重点领域,也有过去被人们视为“清水衙门”的部门;涉腐人员构成方面,“老虎”“苍蝇”“蚊子”均有出现,从普通党员到省部级以至更高层的领导全覆盖。少数人恣意妄为,权力寻租、权钱交易,一些党政干部无视国家法规背离党的纪律规矩,热衷于按“潜规则”做人行事。在一些地方与部门,潜规则效用大于显规则,“不跑不送、原地不动”“做事不如作秀”“靠组织不如靠帮派”“能力不如关系”等。一些地方部门“劣币驱逐良币”的逆淘汰效应严重,用心创业干事的干部得不到重用,一心讨好领导,看领导眼色行事的“能人”飞黄腾达。由此可见,一些地方和部门的政治生态中发生了严重污染,已经到了非严治不可的地步。
2.领导干部良知的迷失是政治生态污染的根源。政治生态污染的形成,具有多方面的原因,但最直接的原因,就来自于政治活动主体,尤其是直接掌握公权的领导干部,可以说领导干部良知的迷失是政治生态污染的直接根源。对于党员干部而言,良知就是坚定的理想信念,良知的迷失就是理想信念的缺失。政治生态污染实质都是公共权力私利化。一些领导干部,不顾党和人民的利益,而是把对个人利益的追求、个人得失的思谋、个人价值的实现,放诸高于一切的位置,并为此不惜突破最基本的良知底线。如震惊中外的湖南衡阳贿选案,在差额选举省人大代表的过程中,发生了以贿赂手段破坏选举的严重违纪违法行为,涉案金额达1.1亿余元人民币,527名市人大代表出席会议,就有518名代表收受钱物,并且这些钱物都是通过68名大会工作人员进行派送。习近平在2016年初召开的中纪委十八届三次全会上对此连发六问,最后提出,“这些人的良知到哪儿去了?”也就是说,这些人已经彻底丧失了良知。
3.政治生态污染不治理必然拖发展后腿。政治生态和从政环境如何,直接影响着政治的清明与社会和谐稳定,影响发展大局。政治生态好,人心就顺、正气就足,就可以凝聚人心、激发斗志,增强干部群众积极投身于经济社会发展实践;政治生态不好,弊病丛生,就会失去人心、涣散斗志,动摇党的执政基础。政治生态污染,不仅可能助长庸俗乃至病态行为文化的滋生与蔓延,还容易为腐败滋生提供土壤,进而诱发种种社会矛盾和冲突。因此,必须下大力气解决政治生态污染问题,实现政治生态“山清水秀”。
二、致良知学说对当前政治生态构建具有积极意义
1.致良知就是“人心”修复工程。“致良知”是王阳明学术思想的核心。他晚年曾说:“吾平生讲学,只是致良知三字。”[2]92王阳明认为,心与自然是一体的,是众善之源,也是知觉与道德的根,心具有治不善的本事。心外无物,心外无事,心外无理,心外无义,心外无善。梁启超认为致良知是王阳明毕生研究所得,一字增减不得。良知活动涵盖了人类历史文化的各个时期,但违背良知也同样贯穿于人类历史文化所有进程。我个人认为,当前社会正处在转型期,固然许多社会问题需要解决,而最亟待解决的是“人心”问题。在这点上,王阳明致良知学说无疑具有现实意义。良知人人皆有,致良知就是让心回到“无善无恶”明洁的本真状态,是人性去蔽化的自我改造与再塑,达到自我道德修养,规范自我行为,是为善去恶之良法,一句话,是“人心”修复工程。对于领导干部而言,体会致良知学说中强烈的使命感和道德自律精神,对于我们净化当前政治生态大有裨益。党员干部就是要把坚定的理想信念之一的政治灵魂树立起来,如果领导干部和广大群众内心深处都自觉树立起了道德良知,无论社会如何转型,只要人心不变,坚守永恒的良知,政治生态和社会风气定会风清气正。
2.强化良知内在的道德自律作用。没有制度和法治,国将不国,但制度治理绝不是唯一的,古代就有“明刑弼教”的立法思想。在现代社会治理中,必须充分发挥道德良知的自律作用。良知不仅是判断是非善恶的伦理标准,而且还是实现个体良好生活的行动准则。一个人内心纯正,具有强烈的道德自律意识,就能耐得住寂寞,守得住清贫,就可以成为一个高尚的人。正如王阳明所言,圣人的标志不在外在的才能和学问,在于内心纯正。心向外求,脱离了天理的轨迹,欲望就越来越大。现实中,一些干部腐化堕落,就是源于心往外求,不断满足日益膨胀的欲望,最后掉入自己挖好的陷阱之中。对领导干部来说,即便是正当的个人嗜好,也要适度,过度迷恋就会影响工作,荒废事业,同时还会给别有用心的人制造可乘之机。所以说一个领导干部如果生活作风上不检点不正派,就不可能做到清正廉洁。“各级领导干部必须严以修身、严以用权、严以律己,谋事要实、创业要实、做人要实,经得起权力、金钱、美色考验,用党和人民赋予的权力为人民服务。”[3]当前干部作风建设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凸显出干部修养的重要性和紧迫性。通过强化领导干部的道德自律意识和良政举止,让更多人明确基本的价值导向与行为取向,促进政治生态中各要素与系统之间形成互相促进、相辅相成的良性循环,构建良好的政治生态。
3.人人坚守良知,政治生态必将“山清水秀”。良知是世俗生活之所以存在着意义和希望的终极本体。王阳明认为,“心之良知是谓圣”[4]372,“人胸中各有个圣人”[5]170,“良知在人,随你如何,不能泯灭,虽盗贼亦自知不当为盗,唤他作贼,他还扭怩”[5]171,“良知良能,愚夫愚妇与圣人同”[5]127。这些话的意思就是无论贤愚都同具良知,通过修身人人都有可能成为尧舜。王阳明致良知的理想境界是“满街皆是圣人”,大家都散发正能量。我们要把良知真正渗透到领导干部的思想灵魂深处,并通过行动表现出来,如是这样,全社会都会风清气正,政治生态也就必然呈现出“山清水秀”的良好状态。良好的政治生态表现形式就是干部清正、政府清廉、政治清明。
三、良好的政治生态的实现途径
1.全面从严管党治党。良好的政治生态的构建,首先要求政治主体坚守良知,知行合一。我们党是执政党,是中国工人阶级和中华民族先锋队组织,是领导人民进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核心力量,同时也是各类政治主体中最重要的部分,由于这一特殊的政治地位,必须“正人先正己”。党内政治生态是否健康、优化,不仅对所有党员产生着巨大的影响和制约作用,而且对其他社会组织乃至整个国家政治系统产生着至关重要的示范和影响作用。全面从严管党治党,才能优化乃至重构党内政治生态。习近平在分析政治生态污染的原因时指出:“根子就在从严治党没有做到位。有些地方和单位看起来党在管党治党,但没有管到位上,没有严到份上”[6]。全面从严管党治党,必须从制度、规矩、纪律三方面共同用力,努力形成三者相互支撑、相互补充、相得益彰的良性政治生态。党的十八届六中全会的主题就是全面从严治党,全会通过的《关于新形势下党内政治生活的若干准则》和《中国共产党党内监督条例》两个文件为全面从严治党提供了制度保障。要解决政治生态问题,营造一个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抓好党内政治生活是关键,全面加强党内监督是保障。全面从严管党治党,除了在思想、组织、纪律、作风等方面要加大力度之外,还要激发党员干部在道德良知修养上的积极主动性,让党员干部在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实践中锤炼自己的党性,坚守良知,对党忠诚,牢记宗旨,摒弃个人、家庭、部门、地方的私己小利,从内心深处致良知,知行合一,在行动上自觉践行之。实现思想作风、领导作风、工作作风、生活作风和学风文风根本好转,构建良好政治生态,以实际行动取信于民,增强广大群众对我们的信任感和凝聚力。
2.营造良好的社会人文环境。政治生态系统中,政治主体和社会人文环境互为影响、互为作用。古人早就提出,管理国家,“必先正风俗。风俗既正,中人以下,皆自勉以为善;风俗一败,中人以上,皆自弃而为恶”[7]。社会人文环境对政治生态影响最重要的因素是政治文化,政治文化是政治生态的灵魂,是特定政治关系的心理的和精神的反映。我国传统政治文化的许多东西并没有随着特定政治关系的变化而变化,而是通过观念的方式保留或传承下来,对今天政治文化仍然产生正面或负面的复杂的影响。我们要善于利用传统政治文化精华,结合新形势发挥其作用。王阳明提出的“致良知”“知行合一”等哲学思想在当前我们进行良好政治生态建设中仍可以绽放出绚丽的光芒。
3.加强反腐倡廉建设。领导干部违背良知,超越底线,以权谋私,就会变成腐败分子。一个地方和部门如果腐败分子有藏身之地,政治生态必然受到污染。刘云山指出,一个地方、一个单位政治生态好不好,有两个直观标尺:一看党员干部作风好不好,二看有没有腐败问题。[8]2016年,习近平在参加全国政协十二届四次会议民建、工商联界委员联组会时指出:“反腐败斗争有利于净化政治生态,也有利于净化经济生态,有利于理顺市场秩序、还市场以本来的面目,把被扭曲了的东西扭回来”[9]。反腐败是整个人类社会和所有国家共同面临的重大课题,是一个全球性、历史性难题。中国共产党的性质和宗旨,决定了我们党同各种消极腐败现象是水火不相容的,必须做到有腐必反、除恶务尽。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坚持反腐倡廉,激浊扬清、惩恶扬善,“老虎”“苍蝇”一起打,治疗和预防一起抓。加大制度建设,更加科学有效地惩治和预防腐败,不断扎紧权力的“笼子”,以制度刚性和法治精神提升了反腐倡廉建设科学化水平。
4.狠抓领导干部这一“关键少数”。邓小平说过:“在中国来说,谁有资格犯大错误?就是中国共产党”[10]95。习近平进一步指出:“那么在党内,谁有资格犯大错误?我看还是高级干部。高级干部一旦犯错误,造成的危害大,对党的形象和威信损害大”[10]96。由于这些人手中有权,身居要职,影响力大,其行为有极强的示范效应,一旦他们放弃良知,必然影响更多的人放松道德约束,加剧了政治生态污染程度,因此,构建良好的政治生态,一定要狠抓领导干部这一关键的少数。“加强和规范党内政治生活,要从中央委员会、中央政治局、中央政治局常务委员会做起。高级干部要清醒认识自己岗位对党和国家的特殊重要性,职位越高越要自觉按照党提出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越要做到党性坚强、党纪严明,做到对党始终忠诚、永不叛党。”[1]领导干部只有从思想上清除政治生态的“污染源”,才能促进政治生态正本清源、固本培元;只有从内心深处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涵养高尚的道德情操,保持健康的生活情趣,才能始终保持政治上的清醒和坚定,在大是大非问题上站稳立场、心存敬畏、保持定力、行有所止,维护良好的政治生态。
总之,人人心中有良知,人人皆可致良知,人人都应致良知。领导干部必须时刻警醒自己,坚守良知,做到自重自省自警自励,要紧密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深入贯彻十八届六中全会精神,牢固树立政治意识、大局意识、核心意识、看齐意识,提振干部群众精气神,激发全社会创造活力,坚持和践行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新理念,深入贯彻落实“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为实现政治生态的风清气正贡献自己的力量,带领人民群众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宏伟目标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努力奋斗。●
[1]习近平.关于《关于新形势下党内政治生活的若干准则》和《中国共产党党内监督条例》的说明[N].人民日报,2016-11-03.
[2]王阳明.王阳明全集(第4册)[M].北京:线装书局出版社,2012.
[3]关于新形势下党内政治生活的若干准则[N].人民日报,2016-11-03.
[4]王阳明.王阳明全集(第3册)[M].北京:线装书局出版社,2012.
[5]王阳明.王阳明全集(第1册)[M].北京:线装书局出版社,2012.
[6]习近平.在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总结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4-10-09.
[7]李智勇.从严治党,营造良好从政环境[N].学习时报,2014-10-20.
[8]刘云山.努力营造良好政治生态[N].学习时报,2015-05-18.
[9]习近平在参加全国政协十二届四次会议民建、工商联界委员联组会时讲话[N].人民日报,2016-03-05.
[10]中共中央纪律检查委会,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习近平关于严明党的纪律和规矩论述摘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中国方正出版社,2016.
(责任编辑:武晟)
D616
A
1003-7462(2017)02-0045-04
10.13977/j.cnki.lnxk.2017.0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