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灾难性报道中的议题设置与新闻伦理

2017-03-11朱建华

武汉广播影视 2017年11期
关键词:长江日报灾难性议题

朱建华

灾难性报道中的议题设置与新闻伦理

朱建华

移动互联网给优质内容提供了更加广阔的传播空间,倘若不能正确把握和处理议题设置与新闻伦理之间的关系,灾难性报道可能会引发传播的负面效应。本文以《长江日报》近年的部分灾难性报道为例,探讨如何正确把握和处理灾难性报道中的议题设置与新闻伦理之间的关系。

移动互联网 灾难性报道 议题设置 新闻伦理

灾难是媒体日常面对的重要报道题材之一。灾难通常和伤亡联系在一起,充满悲情气氛。如何做好灾难性报道,关乎媒体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和公信力。媒体和媒体人在移动互联网时代策划和组织灾难性报道时,如何正确把握和处理议题设置与新闻伦理之间的关系,是必须考虑和正视的现实问题。

一、媒体内部重构为议题设置奠定基础

如何做好灾难性报道,可以说媒体都有一套比较成熟的应对机制与操作经验。但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媒体面临的传播格局与形势,已发生了非常大的变化。变化鲜明体现在信息传播已经从互联网时代到了移动互联网时代。简言之,就是从过去的PC端为主到了移动端为主。

变化可从《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调查统计报告》中得到印证。2008年7月发布数据显示,当时台式电脑仍为上网设备的主流,网民中使用手机上过网的人比例为28.9%,人数为7305万人;2017年8月发布的数据显示,中国网民规模已达到7.51亿,而手机网民占比为96.3%。这充分说明移动互联网已经占据了主导地位。另据中国记协2017年5月发布的《中国新闻事业发展报告(2016年)》数据显示,社交平台已成为网民获取信息的主要渠道之一,微信、QQ空间的使用率已经分别达到78.7%、67.4%。

传播格局与形势的鲜明变化,也促使媒体积极重构新的内容生产模式与运行机制。2017年是《长江日报》推进媒体转型与融合发展的攻坚之年。一方面,通过组织机构重建,理顺内部体制机制关系,新成立了融媒体中心,融媒体中心与编务部合署办公,实现从新闻线索到新闻策划、生产调度、内容编发与效果跟踪等在一个闭环里运行;另一方面,用好“指挥棒”,改革考核评价机制,内容生产和发布实现移动端优先的战略转移,记者稿件原则上均要第一时间通过新媒体平台发布。移动互联网时代,媒体内容生产模式与运行机制重构之后,让信息发布与传播变得更加快捷和及时。这为移动互联网时代做好灾难性报道议题设置奠定了基础。2017年以来,在第三方发布的媒体移动端传播效果评价排行榜上,《长江日报》的传播力、影响力有了新的提升。

二、新媒体是进行议题设置的重要平台

“重大时刻,我们从不缺席”,作为一家具有深厚历史积淀的城市党报,《长江日报》对国内近几年发生的大的灾难均有大篇幅的持续报道。具体如2008年汶川发生的8.0级地震、2010年玉树发生的7.1级地震、2013年雅安发生的7.0级地震等。雅安7.0级地震发生次日,《长江日报》就用了10个整版进行报道。

2017年8月8日晚,四川九寨沟发生7.0级地震后,《长江日报》第一时间启动全媒体报道机制,几天时间通过新媒体平台持续发稿近百篇,包括文字、照片、图解、音频、视频等。九寨沟地震报道移动端成为信息发布与传播的第一平台,这是《长江日报》近些年来关于地震等灾难性报道中呈现出来的鲜明变化之一。

其实,变化并不局限于移动端成为信息发布与传播的第一平台。在九寨沟地震事发当晚11时43分,《长江日报》官方微信以《祈祷!九寨沟7.0级地震已有人员伤亡,武汉校友:现在还有余震》为题进行了推送。在这条微信推送不久,一位名叫“静待花开”网友的寻人求助信息,引起了编辑部的关注。网友在留言中写道:“请问有认识十七小老师的吗?马上升六年级的小心怡刚才用她的电话手表给她的跆拳道教练打来求救电话,说被困九寨沟,现在想找她的老师提供能联系到她爸爸或其他家长的电话。”时间不等人,网友的求助就是命令,一场令人牵挂的全城寻人行动随即展开。记者一方面与留言网友联系,核实信息;另一方面联系小心怡就读的学校。学校有关负责人凌晨赶往学校,查询了学生父母的有关信息,希望在公安部门协助下,能尽快联系上其他家属。

移动互联网时代,新闻传播正在从单向传播向双向互动转变。从深夜接到网友紧急求助后迅速展开行动,这体现了媒体的责任与担当。《长江日报》九寨沟地震的后续报道主要是围绕小心怡展开。移动互联网时代媒体与用户之间的交互得到进一步的强化。网友的一条留言成了议题设置的源头,这在《长江日报》之前所做的灾难性报道中是非常少见的。

移动互联网时代新媒体是进行议题的重要平台,这点在《长江日报》2015年“东方之星”救援报道中也有鲜明体现。后方编辑收到前方记者拍摄的“东方之星”扶正出水照片,第一时间通过《长江日报》官方微博发布,仅微博上的累计点击量超过1亿人次。专家认为,这张照片有悲壮的仪式感,散发出强烈的人文情怀,在灾难性事故报道中体现记者作为和媒体责任,传递了生命至上的国家形象。这张照片后来获中国新闻奖新闻摄影类二等奖。

三、情感与细节是做好议题设置的关键

移动互联网带来的变化并不局限于媒体内容生产模式与运行机制的革新。移动互联网时代媒体面临的受众不再是一个抽象的存在。可以说,每一个手机用户或网名的背后,对应一个具体又真实的人。人与机器的不同在于,人是有情感的,是有喜怒哀乐的。移动互联网时代能够被广泛传播的内容,共同特点之一是能够引发用户的情感共鸣,所以用户才愿意主动去转发、分享、收藏。这不是靠行政力量的动员或发红包、送福利等诱惑所能达到的。移动互联网时代媒体进行议题设置时应重视情感在传播中的地位与作用,抓住了情感这条纽带,才有利于与海量的用户建立起有黏性的连接。

地震等灾难带来的悲伤无法回避,媒体在报道伤亡等灾情的同时,传播有情感、有温度的内容,可以给生者带来更多的希望和鼓励。获第二十二届中国新闻奖新闻摄影类二等奖的《新希望——玉树地震一周年祭》,是《长江日报》灾难性报道中传递情感与温度的另一代表作。记者后来在谈到拍摄经过时说:“忽然间,一位怀里包裹着婴儿的藏民吸引了我的注意,我缓缓地走上前留在她们身旁,8次按快门,在阵阵祈福声里,我获得了这张图片。”照片所呈现的景象让读者感受到了藏地独有的文化和风俗,体会到了他们在灾难面前的坚强。

九寨沟地震发生后,《打给教练求救的电话中断了 武汉小学生及父母被困失联》一文在《长江日报》首发后,被人民网、新浪网等多家网站转载,小心怡一家的安危牵动着全国网友的心。当天,《长江日报》通过新媒体平台及时发布最新消息:受困小学生平安,父母遇难;父亲遇难前砸车窗将孩子推出。

灾难性报道中,通过细节传递善举,体现媒体的传播力与引导力。砸车窗救人的细节,彰显了灾难面前父爱的伟大。稿件发布4小时,仅在《长江日报》新媒体平台上的点击量就达到38万;此外,央视网、新浪网、腾讯网以及《解放日报》《天津日报》等50余家报纸官方微博转发。

网友的留言从侧面反映了报道的传播效果。“伟大的父爱如山,你的第二次生命是父亲用生命给的,假如有来世,你们还是做父女吧。”“这孩子跟我小孩一个学校,早上老师在群里说已经派人联系了,我还存侥幸心理以为没事,现在看到新闻好难受。”“聪明的小女孩,你一定要坚强!”“愿逝者安息,灾区人民平安!”……众多网友为小心怡一家的遭遇而揪心,也为小心怡父亲临死前的大爱流泪。

移动互联网时代媒体和用户之间是信息传播共同体、情感交流共同体,也是价值判断共同体。可以说,《长江日报》关于地震中小心怡一家遭遇的报道,之所以能在互联网平台上引发广大网友的情感共鸣,在于不仅抓住了父爱这个情感纽带,还有“砸车窗将孩子推出”这个彰显父爱伟大的细节。移动互联网时代情感与细节都是传播的关键元素,有效进行议题设置不仅要能抓住情感这一纽带,还要有动人的细节。

四、根据传播效果及时推进议题设置

2008年汶川地震发生后,《长江日报》与武汉市教育局、武汉市红十字会联合发起重建地震中伤亡惨重的聚源中学行动,一周时间募集善款4000多万元。从汶川地震到九寨沟地震,媒体面临的传播格局与形势已发生了鲜明变化,信息传播可谓是瞬息万变,根据传播效果及时推进议题设置变得更加迫切。

移动互联网时代信息的发布才是传播真正的开始。新媒体平台上用户及时留言,为媒体下一步的策划与报道提供了方向和参考。地震中痛失双亲的武汉女孩小心怡,让全国网友牵挂又心痛。天灾不可避免,生活仍要继续。为表达社会各界对痛失双亲的孩子未来成长的深切关怀,《长江日报》当天就联合武汉市慈善总会设立“小心怡成长社会关爱基金”,接受社会各界的爱心捐赠。这一信息及时通过新媒体平台率先发布,这把此次报道的议题设置成功向前推进了一步。

“看到小心怡的故事,内心觉得很揪心,看到《长江日报》发起爱心捐献后,赶紧参与献出绵薄之力。”市民献上爱心后在朋友圈感叹,希望小心怡尽快从痛苦中走出来。还有爱心市民表示:“我做的事情微不足道,但我希望孩子能健康成长,愿更多家庭安康幸福。”四天时间,“小心怡成长社会关爱基金”共计收到了233份爱心捐款,网友们捐款后留言“希望她平静的成长,勇敢面对不幸”,“希望小心怡回到武汉后,继续好好学习,走出悲伤”。可以说,设立成长关爱基金,这既是一次帮扶行动,也是移动互联网时代灾难性报道中媒体引导力的体现。

五、正确把握议题设置与新闻伦理关系

媒体的优质内容在移动互联网时代有了更加广阔的传播空间,但这对如何正确把握和处理议题设置与新闻伦理之间的关系提出了新要求。倘若不能正确把握和处理议题设置与新闻伦理之间的关系,报道可能会引发传播的负面效应。负面效应不仅会有损媒体的声誉和公信力,还会对灾难中本来已经够悲伤的人们造成新的伤害。近些年来,一些灾难性报道因为违背新闻伦理一度遭遇社会诟病,新闻界、学术界对此也多有批评。

对于媒体人来说,恪守职业道德,遵守新闻伦理,并不会因为传播格局与形势发生了变化而变化。相反,移动互联网时代对媒体人的职业操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违背新闻伦理无底线的采访与报道,近些年来通常都是在微博、微信等社交平台上率先发酵的。

九寨沟地震发生后,《长江日报》记者以最快的速度赶往震区。奔赴第一现场,采访核心人物,这是每一个新闻记者的职业本能。但这一次,记者没有一丝底气及勇气,用“核心人物”来说服自己站在小心怡的面前,问一句话,甚至是和她对视一眼。两天半的相处,记者没和小心怡说一句话。“不打扰就是最好的陪伴”,这成了记者最终的选择。《长江日报》此次对小心怡的报道,多通过外围采访完成。即便是对小心怡家人、亲人的采访,报道也都做了相应处理,甚至连实名都没出现。

这种选择与处理并未违背新闻真实性的原则。“感谢记者同志,有时无声的采访,才是最好的记录。”“一直担心媒体影响小心怡,现在看来做得非常好了,静静地陪伴是最好的疗伤。”“向静静陪伴小心怡的一线记者致敬。”……移动互联网时代内容传播要规避“假大空”,回归到一个“真”字,交流情感要有真情实感。记者《不忍采访 只想静静陪伴》的手记发出后,获得了网友的理解与认可。《长江日报》的这种选择与处理在某种程度上又进一步强化了议题设置的传播效果,也让这一灾难性报道充满温度。这是移动互联网时代如何正确把握和处理灾难性报道中的议题设置与新闻伦理之间关系的一次有效探索与实践。

坚守新闻理想,秉持新闻立报。多年来,《长江日报》把办一份负责任的正报、有格局的大报、重关怀的厚报作为自己的价值追求。这一价值观不仅体现在日常报道中,也体现在记者的采访中,体现在记者的行为中。有什么样的价值观,就会有什么样的行为。人类的下一次灾难不知道何时又会不期而至。移动互联网时代媒体尤其是主流媒体要提高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和公信力,就必须正确把握和处理议题设置与新闻伦理之间的关系,必须坚持正确的新闻价值观。

(作者系长江日报融媒体中心主编)

责任编辑 叶宝妹

猜你喜欢

长江日报灾难性议题
将来吃鱼不用调刺啦
科学家说地球变暖速度比以前认为的要快,而避免灾难性后果的窗口期即将结束
例谈群文阅读中议题的确定
科学议题欢迎君子之争
独特视角诠释改革开放40年变化——以《长江日报》“回望为了奋进”报道为例
线索与议程设置:提高党报传播力引导力的切入点
地方媒体参与国家叙事大有可为——长江日报讲中国故事力作频出
综合发力 化解灾难性医疗风险
中国媒体在灾难性新闻报道中的改进与不足
API China & PHARMPACK & SINOPHEX关注制药企业环保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