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十八大以来保障和改善民生的思路和方式创新研究

2017-03-11丛颖超

理论学刊 2017年6期
关键词:民生考核

丛颖超

(中共山东省委党校管理学教研部,山东 济南 250103)

十八大以来保障和改善民生的思路和方式创新研究

丛颖超

(中共山东省委党校管理学教研部,山东 济南 250103)

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遵循对人民的承诺,在保障和改善民生领域不断进行思路和方式创新,思路创新主要体现在民生定位、民生目标、民生举措等诸多方面,方式创新则主要体现在建立新的政绩考核评价导向、调整财政收支结构、形成保障和改善民生的社会合力等方面。通过对这些保障和改善民生创新内容的梳理和研究,可以发现其对坚持走共同富裕的发展道路、坚持公平正义、共享发展和以人民为中心等要求的基本逻辑遵循。

民生;思路;方式;创新

习近平总书记曾向人民庄严承诺: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十八大以来,遵循这一承诺,党和政府在保障和改善民生领域不断进行思路和方式上的创新。本文拟通过对这些创新内容的梳理和研究,探寻其基本的逻辑遵循。

一、十八大以来保障和改善民生的思路创新

保障和改善民生是党的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十八大以来,保障和改善民生的思路创新主要体现在民生定位、民生目标、民生举措等诸多方面。

首先,从对民生问题的定位来看,改革开放以来,在我国经济取得辉煌发展成就的同时,也积累了大量的矛盾。这些矛盾表现在民生领域,主要是:“发展中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问题依然突出,……城乡区域发展差距和居民收入分配差距依然较大;社会矛盾明显增多,教育、就业、社会保障、医疗、住房、生态环境、食品药品安全、安全生产、社会治安、执法司法等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较多,部分群众生活比较困难。”*《十八大报告辅导读本》,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5、15、34~35页。因此,十八大报告从不同角度对民生问题进行定位,如“必须坚持促进社会和谐。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要把保障和改善民生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十八大报告辅导读本》,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5、15、34~35页。。“加强社会建设,必须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重点。提高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水平,是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根本目的。要多谋民生之利,多解民生之忧,解决好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在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上持续取得新进展,努力让人民过上更好生活”*《十八大报告辅导读本》,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5、15、34~35页。。这一定位为处理好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经济发展与改善民生的关系、切实保障和改善民生提供了逻辑依据,即保障和改善民生是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遵循这一民生定位,不断创新发展思路,提出在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协同并进中稳增长。在三期叠加、经济下行压力不断加大的背景下,如何在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协同并进中稳增长,考验着政府的管理智慧。如在宏观调控领域,新一届政府创新宏观调控思路和方式,通过实施区间调控、定向调控,极力寻求几者间的平衡。从区间调控来看,区间调控的上限是防范通货膨胀,下限是保就业,无论上限还是下限,都与民生息息相关。同时,民生问题既是确定经济增长目标的出发点,也是其落脚点。“经济增长预期目标6.5%—7%,考虑了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相衔接,考虑了推进结构性改革的需要,也有利于稳定和引导市场预期。稳增长主要是为了保就业、惠民生,有6.5%—7%的增速就能够实现比较充分的就业”*李克强:《政府工作报告》,http://news.xinhuanet.com/fortune/2016-03/05/c_128775704.htm。。从定向调控来看,2013年7月以来实施的定向调控主要集中在三个领域,即促进小微企业发展、加快中西部铁路建设和棚户区改造。在我国,小微企业(包括个体工商户)所占比重达到94.15%,占市场主体的绝对多数,是经济持续稳定增长的基础,更为重要的是小微企业也是社会就业的主要承担者,新增就业和再就业人口的70%以上集中在小微企业。但小微企业在发展过程中始终面临大企业的“挤出效应”,尤其是宏观经济环境不景气的背景下,各种社会资源向大中型企业倾斜倾向更加明显,进一步挤压小微企业生存空间。因此,近年来,在不断加大简政放权力度的同时,在财政、融资、税收、服务等多个领域不断出台针对小微企业的优惠政策,加大对小微企业的扶持力度,改善小微企业发展环境,促进创业就业。选择加快中西部铁路等基础设施建设和棚户区改造作为定向调控的着力点,在补中西部铁路等基础设施和棚户区居民住房短板的同时,可以起到拉动投资、促进消费、调整结构、增加就业等一举多得的功效。在对民生问题的定位上,党的十九大报告进一步提出“增进民生福祉是发展的根本目的。必须多谋民生之利、多解民生之忧,在发展中补齐民生短板、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在幼有所育、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弱有所扶上不断取得新进展,深入开展脱贫攻坚,保证全体人民在共建共享发展中有更多获得感,不断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年版,第23页。。

其次,从民生发展目标来看,从党的十六大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以来,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对美好生活的新期待,这一目标的内容在不断调整和完善,彰显党和政府在保障和改善民生方面的思路创新。如促进经济发展和增加城乡居民收入历来是各级党委政府关注的重点,但从目标内容的安排来看,长期以来,我们都要对经济增长提出量化目标,而对城乡居民收入则只进行定性的且比较模糊的表述。如十六大报告关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中的表述是:“在优化结构和提高效益的基础上,国内生产总值到二0二0年力争比二000年翻两番,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明显增强。……家庭财产普遍增加,人民过上更加富足的生活。”*《十六大报告辅导读本》,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17、19~20页。在十六大报告确立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基础上,十七大报告对我国发展提出新的更高要求:“在优化结构、提高效益、降低消耗、保护环境的基础上,实现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到二0二0年比二000年翻两番。……合理有序的收入分配格局基本形成,中等收入者占多数,绝对贫困现象基本消除。”*《十六大报告辅导读本》,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17、19~20页。这种目标设置导致长期以来各级党委政府把关注点更多地聚焦在经济增长上,以致于改革开放以来城乡居民收入水平虽然有了显著提高,但与经济发展水平相比,人们的收入水平并没有同步提高。20世纪80年代中期,GDP年均增长率、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率、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率和按城乡人口比重加权平均的城乡居民人均收入年均增长率分别为9.3%、4.5%、8.4%和7.5%;90年代中期,这四项增长率分别为10.1%、6.8%、4.5%和5.2%。可以看出,无论是城乡居民分别计算还是总体计算,居民收入增长都明显低于经济增长,而且两者的差距呈扩大趋势*侯颖:《居民收入增速明显低于经济增长》,http://news.sina.com.cn/c/2003-12-08/14491288341s.shtml.。进入21世纪的前十年,虽然情况有所改善,但总体上来看,居民收入增长速度仍然长期低于经济增长速度。

鉴于此,十八大报告提出了两个“翻一番”的新的目标要求,即“在发展平衡性、协调性、可持续性明显增强的基础上,实现国内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二0一0年翻一番”*《十八大报告辅导读本》,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17页。。目标中明确提出实现国内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同步翻番,彰显了党和政府民生优先的发展新思路。按照这一新的目标要求,通过一系列体制改革、制度创新和惠民富民政策的实施,十二五期间出现了城乡居民人均收入增长速度高于经济增长速度的新局面。难能可贵的是十八大之后,经济下行压力不断增大的情况下,仍然保持了这一局面。

最后,从民生发展举措来看,思路的创新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从重视数量到兼顾数量与质量。就业方面,十八大报告提出“就业更加充分”*《十八大报告辅导读本》,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18、36、37页。的目标和“推动实现更高质量的就业”*《十八大报告辅导读本》,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18、36、37页。的要求。在西方发达市场经济国家,就业作为政府的宏观调控目标通常指的是经济学中的充分就业。充分就业兼顾了就业的数量和质量两个方面的要求,就业质量通常表现为对就业意愿、就业能力、就业机会、工作时间、工作环境、劳动权益保障等方面的考量。在我国,十六大报告明确将“增加就业”作为我国的宏观调控目标之一,意味着在当时甚至目前,考虑到我国的经济发展水平、人口状况等诸多方面的因素,我们还达不到上述所谓“充分就业”的要求。因此,从我国国情出发,根据增加就业的目标要求,我们长期以来采用“城镇新增就业人数”和“城镇登记失业率”作为就业状况的衡量指标。显而易见,这两个指标都只是数量指标,它们并不反映就业的质量,即使作为数量指标,也不能全面、准确地反映出我国总体的就业或失业状况。十八大报告明确提出对就业质量的要求,意味着我国在解决就业问题上的思路创新,即从注重数量到兼顾数量与质量。这种思路的调整,不仅体现在解决就业问题的措施上,也体现在就业统计指标的不断完善上,为了更全面反映全国整体就业情况的变化,国家统计局正按照“扩面、增容、提质”的原则,全力推进就业统计的改革完善工作。所谓“扩面”,就是将月度劳动力调查范围由大城市扩大到全国所有地级城市,每月调查样本约为12万户;“增容”就是进一步丰富调查内容,增加一些反映就业质量方面的内容;“提质”就是采用一些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强化对调查过程的质量控制,进一步提高调查数据质量。

二是更加注重制度的顶层设计。如在社会保障方面,改革开放以来,我们根据经济体制改革和社会稳定的需要,逐步建立起了企业职工社会保险制度、城市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和基本医疗保险制度、覆盖农村居民的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于2012年实现了社会保障制度的全覆盖。但这种“碎片化”的社会保障制度体系,不仅造成了不同群体间社会保障待遇上的巨大差异,而且由于统筹层次低、互济性差,严重制约了我国社会保障制度的公平性和可持续性,不仅损害了劳动者的社会保障权益,也严重制约着全国统一劳动力市场的形成,不利于社会和谐稳定。鉴于此,十八大报告指出:“统筹推进城乡社会保障体系建设。……要坚持全覆盖、保基本、多层次、可持续方针,以增强公平性、适应流动性、保证可持续性为重点,全面建成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改革和完善企业和机关事业单位社会保险制度,整合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和基本医疗保险制度,逐步做实养老保险个人账户,实现基础养老金全国统筹,建立兼顾各类人员的社会保障待遇确定机制和正常调整机制。”*《十八大报告辅导读本》,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18、36、37页。十八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进一步提出:建立更加公平更可持续的社会保障制度。实施全民参保计划,基本实现法定人员全覆盖;实现职工基础养老金全国统筹,建立基本养老金合理调整机制;逐步提高国有资本收益上缴公共财政比例,划转部分国有资本充实社保基金;出台渐进式延迟退休年龄政策等*《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辅导读本》,北京:人民出版社,2015年版,第49~50页。。由此,我国社会保障制度按照更加公平更可持续的方向,开启了管理统一、制度整合的历程。

三是更加注重公平。这方面不仅表现在上述社会保障领域,在民生的其它领域也都有充分的体现。如在收入分配领域,改革开放初期,为了改变我国平均主义“大锅饭”所带来的弊端,我们选择了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改革思路,逐步确立了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实践证明,这有效激发了全社会的生产热情和创造活力,社会财富极大增加,人们的收入水平普遍提高。但伴随着市场经济发展,在各种因素综合作用下,我国城乡、地区、行业、社会成员间的收入分配差距不断扩大,基尼系数超过国际公认的贫富差距警戒线,分配不公问题凸显出来。收入分配不公、收入差距过大,不仅会影响社会稳定,也会制约经济可持续发展。这一问题被全社会广泛关注,也引起党和政府高度重视。如十六大报告指出:“坚持效率优先、兼顾公平,既要提倡奉献精神,又要落实分配政策,既要反对平均主义,又要防止收入悬殊。初次分配注重效率,发挥市场的作用,鼓励一部分人通过诚实劳动、合法经营先富起来。再分配注重公平,加强政府对收入分配的调节职能,调节差距过大的收入。”*《十六大报告辅导读本》,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25页。从中可以看出,总体思路较之前并没有改变,所以收入分配不公、收入差距不断扩大的趋势无法得到根本扭转。针对基尼系数总体呈扩大趋势的局面,十七大报告在思路上有所调整,但仍不是十分明确,即“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处理好效率和公平的关系,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十七大报告辅导读本》,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37页。。通过不断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以及提低限高等一系列惠民措施的实施,我国基尼系数出现逐年下降的趋势。在此基础上,十八大报告进一步明确提出:“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兼顾效率和公平,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十八大报告辅导读本》,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36页。。随着收入分配、社会保障等民生领域更加注重公平思路的确立和共享发展理念的提出,各项改革措施的不断跟进和完善,我国基尼系数总体下降的趋势得以延续。

二、十八大以来保障和改善民生的方式创新

(一)建立新的政绩考核评价导向

切实保障和改善民生,必须建立科学的政绩考核评价导向。

首先,建立新的政绩考核评价指标体系。政绩考核评价内容是各级政府和领导干部的行为“风向标”和“指挥棒”,决定他们的政绩观和发展观。长期以来,各地各部门政绩考核评价指标体系片面、单一,过分偏重对经济指标的考核,导致政绩评价“唯GDP”倾向。这种倾向不仅导致许多地方出现以牺牲环境为代价换取经济增长速度、大举借债搞“政绩工程”等有悖于科学发展的行为,而且导致经济发展与社会发展、民生改善等相脱节的局面。为从制度层面纠正单纯以经济增长速度评定政绩的偏向,引导各级政府和领导干部把主要精力放到转方式、调结构、促改革、惠民生上来,2013年12月,中共中央组织部发出《关于改进地方党政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政绩考核工作的通知》,包括政绩考核要突出科学发展导向、完善政绩考核评价指标、加强对政绩的综合分析、选人用人不能简单以地区生产总值及增长率论英雄等八个方面的内容,强调“把有质量、有效益、可持续的经济发展和民生改善、社会和谐进步、文化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党的建设等作为考核评价的重要内容。强化约束性指标考核,加大资源消耗、环境保护、消化产能过剩、安全生产等指标的权重。更加重视科技创新、教育文化、劳动就业、居民收入、社会保障、人民健康状况的考核”*中共中央组织部:《关于改进地方党政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政绩考核工作的通知》,《人民日报》2013年12月10日。。随后,按照上述要求,各地相继出台了新的考核评价标准。如山东省委、省政府于2014年4月出台了《关于改进完善17市科学发展综合考核工作的意见》,在总分1000分的考核中,GDP指标的分值大幅下调,由以前的60分降低为25分,而通过提高原有指标分值、新设指标、细化指标等方式,加强对发展质量、结构调整、生态环保、民生改善等方面的考核。如在民生改善方面,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和中职学校标准化完成率、城镇参加养老保险的新增就业人数指标由原来的20分提高到30分,且更加注重发展的公平性和发展质量;新增农产品食品药品和工业产品质量合格率(40分)、空气细颗粒物(PM2.5)浓度现状及改善率(40分)等指标;将原来的社会保障水平、基层医疗卫生水平等指标进一步细化,不仅更加注重保障的覆盖面和实际效果,而且增强了考核的精准性和可操作性。

其次,在考核形式上,越来越重视引入第三方评估以实现更为客观公正的考核。如国务院出台的《食品安全工作评议考核办法》明确提出:“国务院食品安全委员会办公室对相关部门和单位的评审意见及实地检查情况等进行汇总,可参考第三方机构作出的有关评价,会同相关部门和单位作出综合评议,形成考核报告。”*《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印发食品安全工作评议考核办法的通知》,http://www.gov.cn/zhengce/content/2016-08/29/content_5103196.htm。在《省级党委和政府扶贫开发工作成效考核办法》中,专门列出一个考核步骤即“第三方评估”,指出“国务院扶贫开发领导小组委托由有关科研机构和社会组织,采取专项调查、抽样调查和实地核查等方式,对相关考核指标进行评估。”*《中共中央办公厅 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省级党委和政府扶贫开发工作成效考核办法〉》,新华社,2016-02-16。在全部四项考核内容中有两项(精准识别、精准帮扶)、全部六项考核指标中有两个(贫困人口识别和退出准确率、帮扶工作群众满意度)直接来源于第三方评估。

(二)调整财政收支结构

2013年3月17日,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人民大会堂与中外记者见面时说:“未来财政再保持高速增长的收入态势不大可能了,但是民生支出是刚性的,不能减,只能增,那就需要削减政府的开支。”“要让人民过上好日子,政府就要过紧日子”,并“约法三章”:一是政府性的楼堂馆所一律不得新建;二是财政供养的人员只减不增;三是公费接待、公费出国、公费购车只减不增。且中央政府要带头做起,“一级做给一级看”*《李克强记者会约法三章:三公经费只减不增》,http://news.china.com/focus/2013lh/news/11136226/20130317/17731640.html。。2016年工作报告指出:“为政之道,民生为本。我们要念之再三、铭之肺腑,多谋民生之利,多解民生之忧。财政收入增长虽放缓,但该给群众办的实事一件也不能少。”*李克强:《政府工作报告》,http://news.xinhuanet.com/fortune/2016-03/05/c_128775704.htm。十八大以来,面临经济新常态下财政收入增速减缓的新形势,必须不断调整财政收支结构,保障和改善民生。

从财政收入来看,一方面,通过减税降费减轻企业负担、增加城乡居民收入、促进创业就业。2013年扩大“营改增”试点,取消和免征行政事业性收费348项,减轻企业负担1500多亿元。2016年,全年降低企业税负5736亿元。取消、停征和归并一批政府性基金,扩大18项行政事业性收费免征范围,推动地方清理规范涉企行政事业性收费,减轻企业和个人负担460多亿元。另一方面,通过提高国有资本收益上缴比例及用于民生的投入比例,增强改善民生的财力保障。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明确要求:“划转部分国有资本充实社会保障基金。完善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制度,提高国有资本收益上缴公共财政比例,二0二0年提到百分之三十,更多用于保障和改善民生。”*《〈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辅导读本》,北京:人民出版社,2013年版,第9页。在提高国有资本收益上缴公共财政比例的同时,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收入中调入公共财政预算用于民生方面的支出也在不断增加,其中,中央国有资本经营收入中调入公共财政预算用于保障和改善民生的支出,由2012年的50亿元增加到2017年的257亿元。2017年将中央国有资本经营预算调入一般公共预算统筹使用的比例由19%提高至22%。同时,2017年地方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向一般公共预算调出248亿元,全国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向一般公共预算调出总额为505亿元*财政部:《关于2016年中央和地方预算执行情况与2017年中央和地方预算草案的报告》,新华社,2017年3月17日。。

从财政支出来看,一方面,在财政收入增速不断减缓的情况下,通过优化财政支出结构,在大力调整和压减一般公共服务支出的同时,加大对民生等薄弱环节的财力支持。另一方面,不断创新财政支出方式,提高财政支出绩效。如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推广政府购买服务,凡属事务性管理服务,原则上都要引入竞争机制,通过合同、委托等方式向社会购买。”*《〈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辅导读本》,北京:人民出版社,2013年版,第18页。政府购买公共服务,是一种新型的政府提供公共服务方式。与政府直接提供服务的方式相比,推行政府向社会力量购买服务,可以增加公共服务供给,提高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率。2013年、2014年相继出台《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政府向社会力量购买服务的指导意见》(国办发〔2013〕96号)和《政府购买服务管理办法(暂行)》(财综[2014]96号),明确要求“突出公共性和公益性,重点考虑、优先安排与改善民生密切相关、有利于转变政府职能的领域和项目,明确权利义务,切实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率”*《财政部印发〈政府购买服务管理办法(暂行)〉通知》,http://www.mof.gov.cn/mofhome/zonghesi/zhengwuxinxi/zhengcefabu/201501/t20150104_1175300.html。。同时,不断深化财政预算绩效管理改革,提高人民群众获得感和政府公信力。如“2016年,财政部在各中央部门自行开展绩效评价试点的基础上,利用财政部预算评审中心和部驻各地监察专员办事处的专长和优势,选择了基本涵盖社会广泛关注的教育、社保、农林水等重点民生领域25项重大民生政策和重点专项支出,以引入第三方的方式开展重点绩效评价,涉及预算资金约3092亿元”*齐小乎:《支出问效 提升政府公信力:财政部及中央部门预算绩效管理改革纪实》,《中国财经报》2017年1月16日。。针对绩效评价报告提出的问题和整改措施,财政部也在不断加大绩效评价结果的应用力度。

(三)形成保障和改善民生的社会合力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实施《国务院机构改革和职能转变方案》任务分工的通知(国办发〔2013〕22号)明确提出:公平对待社会力量提供医疗卫生、教育、文化、群众健身、社区服务等公共服务,加大政府购买服务力度*《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实施〈国务院机构改革和职能转变方案〉任务分工的通知》,http://www.gov.cn/zwgk/2013-03/28/content_2364821.htm。。十八届三中全会要求“激发社会组织活力。正确处理政府和社会关系,……适合由社会组织提供的公共服务和解决的事项,交由社会组织承担”*《〈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辅导读本》,北京:人民出版社,2013年版,第50页。。之后,相关政策陆续出台。如在促进人民健康方面,一是积极发挥商业健康保险机构的专业优势,以政府购买服务等方式鼓励和支持具有资质的商业保险机构等社会力量参与基本医保的经办服务、承办职工大病保险和城乡居民大病保险业务。二是通过制定和完善相关财税政策,在鼓励企业和居民通过参加商业健康保险解决基本医保之外的健康需求的同时,支持商业健康保险加快发展。“从今年7月1日起,将商业健康保险个人所得税税前扣除试点政策推至全国,对个人购买符合条件的商业健康保险产品的支出,允许按每年最高2400元的限额予以税前扣除。”*李克强:《推出进一步减税措施 切实推动实体经济降成本增后劲》,http://www.gov.cn/xinwen/2017-04/19/content_5187318.htm。三是鼓励医师多点执业。四是对形成多元办医格局进行总体规划。《“十三五”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规划》对形成多元办医格局从多个方面进行了部署,包括进一步优化政策环境,落实在市场准入、职称评定等方面对所有医疗机构同等对待的政策措施;允许公立医院与社会力量合作举办新的非营利性医疗机构;支持社会办医疗机构与公立医院加强合作;鼓励社会力量投向满足群众多元需求的服务领域;鼓励和引导金融机构增加健康产业投入,鼓励发展健康消费信贷;引导商业保险机构兴办医疗、养老、健康体检等健康服务机构;支持社会力量兴办医养结合机构;促进医疗与旅游融合、互联网与健康融合等。

本文系山东省委党校重点科研项目“共享发展理念下保障和改善民生的思路和方式创新研究”(项目编号:2015ZD04)、山东省委党校创新工程科研支撑项目“构建全民共建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项目编号:2017CXY072)的阶段性成果。

丛颖超,女,中共山东省委党校管理学教研部、山东省社会管理创新软科学研究基地教授。

D616

A

1002-3909(2017)06-0113-06

[责任编辑:吴荣生]

猜你喜欢

民生考核
聚焦两会 关注民生
聚焦“三保障” 唱好“民生曲”
内部考核
创新完善机制 做实做优考核
民生之问饱含为民之情
“钱随人走”饱含民生期盼
民生锐评
展演期间基本功考核
如何考核院长是难点
公立医院 如何考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