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青岛文化遗产的活化利用

2017-03-11

理论学刊 2017年6期
关键词:青岛文化遗产

刘 庆

(青岛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山东 青岛266061)

青岛文化遗产的活化利用

刘 庆

(青岛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山东 青岛266061)

源于独特的成长轨迹,青岛生发出种类齐全、数量充足、价值多元的文化遗产。在中国步入经济新常态的当下,为努力实现文化遗产的活化利用,青岛社会各界需要在准确理解习近平总书记有关讲话精神的基础上,面向社会公众开放更多的各类文化遗产资源,主动找寻文化遗产合理的多样化阐释方式,积极创新文化遗产活化利用的形式,实现文化遗产与社会公众生活的有效衔接。

青岛;文化遗产;活化利用

文化遗产蕴藏着人类生存、发展的智慧和哲学,世界许多国家对此都高度关注,文化遗产工作已然成为时兴的全球性话题。青岛文化遗产资源丰厚,素以中西文化交融而著称于世。作为国家计划单列城市和胶东半岛中心城市,青岛关连国家蓝色经济区的建设和“一带一路”倡议的实施,而青岛文化遗产也理应在区域乃至国家的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扬积极而重大的功用。

文化遗产学视角下的青岛,通常包括青岛地区和青岛城市两个区域。前者已有7000余年的历史,地域涵盖环胶州湾在内的六区四市,面积达万余平方公里,多为中国传统文化遗产;后者仅有120多年的历史,地域包含胶州湾东岸的市南区和市北区的部分区域,面积有近百平方公里,以西式文化遗产为主。

(一)青岛地区文化遗产的生成

青岛地区历史悠久,文化绵长,底蕴厚重,特色突出。考古发掘表明,东夷先民最少在7000年前的新石器时代已经群集此地。青岛地区的古代文脉清晰完整,北辛文化、大汶口文化、龙山文化和岳石文化先后一脉相承。即墨北阡遗址出土的贝壳类堆积物,说明北辛文化时期的青岛先民已经依赖海洋生存繁衍。胶州三里河遗址发现的黄铜器、鱼骨陪葬品、碳化种子、蛋壳黑陶杯等实物,证明了大汶口文化和龙山文化的地层叠压关系,同时也表明生产力发展和艺术审美方面水平较高。平度东岳石遗址出土器物的造型与风格极具区域特色,典型石器为半月形双孔石刀和压腰柄石斧,陶器则表面突棱、制作粗糙,为此考古学界命名为岳石文化。

商周时期,莱国、莒国等东夷古国实力雄厚,民康物阜。莱国以盐铁技术闻名于世。莒国最初定都胶州南关附近的计斤,经济文化发达。只是缘于商朝和随后齐国的持续逼迫,东夷古国才逐渐衰亡。

琅琊古港是齐国的海上贸易和海防要地。公元前485年,齐、吴海上争霸,齐国击败吴国。公元前468年,越王勾践趁齐国衰落之际,迁都琅琊,推动了南北风俗的交融。

齐威王时期,田种首被举为即墨大夫。即墨故城位于平度东南的古岘镇。公元前279年,田单在此巧用火牛阵击败来犯的燕国军队,收复城池72座,史称田单破燕。

《竹书纪年》记载,为防备鲁、楚及中原各国的军事入侵,周显王十八年(前351),“齐筑防以为长城”。黄岛区现存有古齐长城的遗址。清朝咸丰七年(1857),灵山卫古城出土铸有铭文的三件青铜量器,验证了齐国曾在灵山卫设置关口,管理赋税,铸造量器。

春秋时期的青岛地区已经物产丰饶,流行方仙文化,秦政权为此专设琅琊郡强化管理。秦始皇为求长生之药,三到琅琊,“徙黔首三万户于琅琊台下,复十二岁。作琅琊台”,并在台顶“立石刻,颂秦德”*《史记·秦始皇本纪》。。秦末农民起义发生后,田齐贵族兴兵抗秦。田横兵败之后,率五百属下退至即墨田横岛。汉高祖诏田横入朝,田横为保全属下,在应诏去洛阳的路上自刎,岛上五百壮士随后慷慨赴死。

汉朝时,不其县统辖青岛地区。为求仙与察看对卫氏朝鲜作战,汉武帝三巡琅琊,到不其。汉景帝十二子刘寄受封为胶东王,都城在即墨故城。胶东王及后代墓葬400余座散布在跨越平度古岘、云山、麻兰三镇的六曲山上,绵延15公里,气势非凡,今称六曲山汉墓。东汉初年,光武帝封名儒伏湛为不其侯。经过数代苦心积累,不其成为东汉今文经学的重镇。

魏晋南北朝时的青岛地区是高僧法显最早传授佛教戒律经本之地。东晋隆安三年(399),法显西行,游历30余国,终获佛教戒律经本。东晋义熙八年(412),法显归国,突遭风暴,漂流至崂山栲栳岛,登陆传教。北魏书法家郑道昭、郑述祖父子,在平度天柱山留有摩崖刻石6处,以《郑文公上碑》最为著名。该碑结字宽阔飘逸,笔力劲挺,真实反映了中国书法由隶书向楷书的演化。

唐宋时期是中国海上丝绸之路拓展的关键时期。武德六年(623),唐政权在胶州创设板桥镇。来往于板桥镇与朝鲜半岛、日本列岛之间的使节、僧人、留学生、商人络绎不绝。国内的丝绸、瓷器、书籍与海外的药材、海豹皮互通有无。北宋元祐三年(1088),经密州知州范锷上书请求,北宋朝廷在板桥镇设置中国长江以北唯一的市舶司,管理海上外贸。商贸文化空前繁荣。金朝占据胶西板桥镇后,也面对南宋设立榷场,时断时续经营了近60载。

元世祖定都北京之后,为确保南粮北运,于至元年间开凿了连接胶州湾和莱州湾的胶莱运河,这是中国第一条海上运河。

明代,倭寇持续侵扰中国东部沿海区域,明政府推行海禁政策。明太祖在青岛地区设置两卫六所。长期的海禁导致经济衰退,万历六年(1578),即墨知县许铤上奏《地方事宜议》,即墨海口由此得以开海通商。清朝前期,金口港、塔埠头港和青岛口依次肇兴。同治四年(1865),清廷设立东海关青岛分关,胶州湾东岸成长为繁华小市镇。至此,延续数千年之久的海洋文化遗产廊道终于形成。

(二)青岛城市文化遗产的由来

近代以降,外患接踵而至,胶州湾布防渐次进入清廷视野。1891年,李鸿章经过实地考察,认定胶州湾“从东至北环山蔽海,形势天成,实为旅顺、威海以南一大要隘”*青岛市博物馆、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青岛市社会科学研究所:《德国侵占胶州湾史料选编(1897—1898年)》,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第42页。,回京奏请设防。1891年6月14日,清光绪皇帝颁布上谕之后,登州总兵章高元带兵2000余员进驻胶州湾东岸,是为青岛城市建置。清政府随后在青岛展开了断断续续的军事设施建设。

19世纪后期,德国急于扩张,逐步把远东殖民目标确定在自然条件优越和地理位置重要的胶州湾。1897年11月14日,德国远东舰队借口“曹州教案”,以演习的名义在栈桥登陆,武力驱赶中国驻军,强占胶州湾周围地区。中德政府几经交涉,于1898年3月6日订立《胶澳租界条约》,德国遂以租借之名强占了胶州湾,把山东省纳入自己的势力范围。1899年10月,德皇威廉二世命名“胶澳租借地的市区为青岛”*青岛市史志办公室:《青岛市志·大事记》,北京:五洲传播出版社,2000版,第10页。。

德占当局力图将青岛打造成为远东的军事与贸易基地。1904年胶济铁路的全线通车与1906年青岛港的竣工,推动了青岛的现代化城市建设。出于安全的考虑,殖民当局在占领之初就依据青岛的地势地貌,建构起规模弘大、功能先进的现代军事整体防卫体系。

为创造一个欧洲人在亚洲的“特别舒适的住所”,1900年,德占当局公布城市规划,实施华洋分区建设。欧人区整体面向青岛湾,细化为行政、商业、住宅和别墅等区域;欧人区以北为居住与商务功能混杂的华人区。

为刺激贸易繁荣,1898年,德国政府宣布租借地以自由港身份面向世界开放。1899年,《青岛设关征税办法》规定货物在租借地享有免税待遇*青岛档案馆:《帝国主义与胶海关》,北京:档案出版社,1986版,第3~5、14~17页。。1905年,《青岛设关征税修改办法》实施,减少了青岛的自由港免税区域*青岛档案馆:《帝国主义与胶海关》,北京:档案出版社,1986版,第3~5、14~17页。。这就增加了海关税收,提升了港口的运转效率。

伴随着港口和铁路工程的竣工、军事行政设施的完善、庭院式住宅的建成并投入使用等等,一座现代化的城市在青岛基本建立起来。到1914年,青岛市区由胶州湾南岸向北延伸至海泊河流域*刘庆:《青岛早期城市经济现代化的发展轨迹及其特色(1897—1937)》,《东岳论丛》2009年第12期。。

1914年,“一战”爆发,借口对德宣战,对青岛垂涎已久的日本人联合英军攻占青岛。青岛进入了长达8年的日占当局主导时期*刘庆:《青岛早期城市经济现代化的发展轨迹及其特色(1897—1937)》,《东岳论丛》2009年第12期。。

鉴于日侨大量涌入青岛经营工商业,日占当局特别注意工厂的建设与市场的拓展。工业区沿胶济铁路布局,金融核心由中山路转至馆陶路,聊城路、辽宁路形成新的商业区域。日资工商业呈现爆发态势,据统计,此时青岛开办的重要工厂共66家,其中61家为日资企业*叶春樨:《青岛概要》,上海:商务印书馆,1922版,第60~65页。。内外棉、大康、富士等日资纱厂相继兴办。与此同时,中国民族工业也奋力突起。1919年,华新纱厂建成生产,打破了日纱在青岛的独霸态势。日据时期,青岛外贸迅速膨胀,以轻工、农副产品为主,且多由日商支配。

日据时期商贸经济的发展,尤其是纺织工业经济的壮大,标志着在较短的时间内,青岛已经由商贸为主的港口城市转向工商兼备、轻纺为主的工业城市*刘庆:《青岛早期城市经济现代化的发展轨迹及其特色(1897—1937)》,《东岳论丛》2009年第12期。。

“一战”结束后,经过五四运动的抗争,巴黎和会中国代表拒签和约,华盛顿会议美国调停以及会后中日间的反复交涉,1922年10月,北洋政府终于收回青岛主权。是为中国政府收回的第一块租借地。北洋政府辟青岛为中央直辖的商埠。受累于国内局势的动荡,青岛在北洋政府治理期间乱相丛生,市政仅能维持,没有起色。

1929年4月,青岛由南京国民政府行政院直辖。1931年底,沈鸿烈就任青岛市长,施行物质与文化、城区与乡区兼筹并进的政策。

在城区建设方面,沈鸿烈着重于居民区和工业区的扩张。“新辟齐东路大学路间、登州路西山路间及台东镇东南之住宅区,台东镇西北工场地,荣成路东特别规定建筑地,四方沧口间之大工业区以及湛山以东住宅区,次第放租建筑成立市街”*《青岛政务要览·公务篇》,引自刘敏:《青岛历史文化名城价值评价与文化生态保护更新》,重庆大学博士论文,2003年。。20世纪30年代,中国民族主义情绪渐趋高亢,青岛同步出现了水族馆、回澜阁、红万字会建筑、湛山寺等一批民族传统式样建筑。同时,沈鸿烈力倡国货,以轻纺为主、门类齐备的民族工业格局成形。但是日资在青岛依然处于垄断地位。

为推动城乡一体化的进步,沈鸿烈进行了系统的乡区建设,措施主要有修筑道路、广建小学、实施义务教育,以及为农民提供贷款和良种等。通向崂山道路的拓宽、盘山石阶的修整以及道观寺庙的修葺,也促进了崂山旅游的整体开发。

经过相对稳定的发展,20世纪30年代,青岛逐渐成为国内重要的工业、外贸、港口、旅游城市*刘庆:《青岛早期城市经济现代化的发展轨迹及其特色(1897—1937)》,《东岳论丛》2009年第12期。。

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中国军队在青岛实施焦土抗战,并于年底撤出市区,青岛变为侵华日军的基地。1945年8月,抗战胜利后,美国和国民党政府共同控制青岛。受连年战争的影响,青岛经济凋敝,市政建设停滞,市区面貌破旧不堪。

从1949年6月青岛解放到“文革”结束,青岛经历了经济恢复和探索阶段,进行了工业区、住宅区和城市基本设施的建设。1984年,青岛挺进胶州湾西岸,创设黄岛经济开发区。1992年,青岛实施东部开发战略。西进东扩的举措,客观上有利于老城区保护。2007年,青岛确定“环湾保护、拥湾发展”的城市战略。2008年,青岛成功举办奥帆赛,奥运文化增加了青岛的文化厚度。

青岛地区文化遗产由中华先民发轫而来,青岛城市文化遗产则多为殖民产物。我们必须正视青岛文化遗产的独特内涵和样貌,并基于理性的认知对其实行科学的保护与合理的利用。

(一)青岛城市文化遗产是中国现代化历程的经典缩影

文化遗产具有体现、实证、弥补和承续历史的功能。近代以降,中国作为“后发外生型现代化”的典型代表,其社会转型的过程,既是由沿海到内地、由物质到制度再到精神层面的深度递进,也是在外力威逼下,由被动反应到消化吸收再到主动迎合现代化潮流的演化,而作为中国现代化经典标本的青岛城市文化遗产则生动演绎了这段非凡的历史,引发后人诸多的思索。

鸦片战争之后,中国外患频仍。面对西方强制推进的现代化浪潮,清政府被动反应,于1891年始有青岛建置设防的行动。斗转星移,昔日的总兵衙门、兵营、电报房等军事设施已经消亡,但是总兵章高元主持修建的栈桥军用码头屹立至今。建置时期的青岛依然是一个较为繁荣的传统沿海贸易市镇,以青岛口为中心辐射周边区域,并未逸出以往中国城镇惯常的成长模式。

1898年,德国强租胶州湾之后,为保证商港城市的有序建设,殖民当局制定了城市规划,发布了青岛市区设施建设管理章程,出台了防止土地投机的土地制度,强迫中国居民修港口、铺铁路,建设居住、行政、商业、工业等设施,创设了相对完整的现代教育体系,并实施城市卫生绿化建设,花园式的欧陆城市基本建成。毋庸置疑,服务于侵略的目的,德占时期的青岛城市建设存在无法弥补的缺陷,华洋分治直接导致市区的不同区域建设标准差距过大,最终造成青岛南北面貌的天渊之别;投资主要集中于市区,致使乡村落后如故。更为严重的是,西方文化的强行锲入,造成了中国传统文化在青岛的断裂,激起了当地原有居民的激烈反抗。例如,青岛前海天后宫一向被视作商民精神信仰的寄托之处,由于地处欧人区,德占当局企图拆除,青岛商民群起反对,德占当局最终只好罢手。

日本第一次占据青岛时期,日本移民大肆涌入青岛,投资工商业,任意掠夺资源,青岛也在短短的8年当中完成了商贸港口向工商业城市的转换。日资企业大多分布在胶济铁路两侧,现今已成为工业遗产长廊。纺织企业在日占时期的坐大,既缘于青岛的自然环境适合棉纺织业生产,也是日本为掠夺财富而强制推行的结果。殖民化、工业化与现代化在青岛进一步形成奇特的共生关系。

现代化强势推进的背后,是工人阶级力量的壮大。到1922年,青岛主权回归时,青岛工人数量已达4.9万人,在10多万市区人口中占了相当大的比重*中共青岛市委组织部、中共青岛市委党史研究室:《中共青岛地方简史》,青岛:青岛出版社,2011年版,第3页。。面对日本垄断资本和封建势力的压迫,青岛工人奋起抗争。1925年,中共青岛党组织领导了四方机厂工人大罢工和青岛日商纱厂工人三次反日同盟大罢工,沉重打击了日本殖民势力和封建军阀势力,反响巨大。位于海岸路18号的“中共青岛地方支部旧址”也因此成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南京国民政府主政青岛期间,现代化进程开始了由物质向精神、由市区向乡区的演进。回澜阁、水族馆等历史建筑至今仍在向世人昭示着青岛城市民族文化的复归。不仅如此,崂山的整体开发和乡区的建设,昭示着青岛城乡一体化建设的成就,也是中国政府主动迎合现代化潮流的初步尝试。当然,这更是国人力图修复由外力主导现代化进展所导致的青岛城乡发展失衡弊端的努力。

1938至1949年,是日本第二次占据青岛和美国与国民党政府控制青岛时期。此期,受战争因素的影响,青岛的现代化进程呈现畸形状态。1949年青岛解放到“文革”结束,青岛的现代化建设历经曲折。改革开放以来,青岛的现代化建设才真正驶入高速推进的轨道。

现代化是人类社会发展进步的必然取向,每一个民族都无法逃避和摆脱。通过体认身边的文化遗产,人们可以总结跌宕起伏的历史过程,汲取经验教训,为未来提供借鉴。

(二)青岛文化遗产有助于开展爱国主义教育

文化遗产作为国家、民族成长印迹的真实信息载体,具有强化国家主权意识与民族认同感的功能。青岛地区文化遗产是中华文明萌芽、形成、发展、繁荣的缩影,青岛城市文化遗产是德日美等列强侵略青岛、青岛人民奋起抗争、追求民族复兴的写照,因而青岛文化遗产具有开展爱国主义教育的优势。

7000余年的连绵进程给青岛地区留下了可移动文物、贝丘、历史建筑、碑刻、村落、城镇、港口、关隘、海防和战争遗存、古墓葬等多种样态且数量可观的文化遗产,正是这些散布在方圆万余平方公里田野之中的文化遗产充分证明了从远古时代起中华先民就奋斗、生存和繁衍在环胶州湾周围区域。因此,青岛地区不仅是东夷文化和齐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对于此后齐鲁文化乃至中华文明的构建,都有着不可或缺的功用。这些中国传统文化遗产同样有益于破除近代德国殖民者所宣扬的青岛文化的源头来自德国的论调。

青岛的军事文化遗产数量充足、种类繁多、价值丰富。明洪武年间,作为抗击倭寇入侵的前沿阵地,青岛沿海地区先后设立两卫六所:灵山卫及其统辖的夏河寨所、胶州所和灵山卫所;鳌山卫及其统辖的浮山所、雄崖所和鳌山卫所。如今依然屹立在丁字湾畔的雄崖所遗址彰显出先人守护海疆的智慧和勇气,当然更是开展爱国主义教育的不二选择。青岛城市地标——栈桥其实有着较高的军事价值,因为栈桥最初是19世纪末清政府为抵御外敌而修建的军用码头,也是德国殖民者登陆青岛之地。1897年德国占领胶州湾,实行系统的现代化军事布防,青岛山炮台遗址见证了德占时期以来的军事风雨。“一战”爆发后,日军打败德军,独占青岛,青岛因此成为“一战”在亚洲的重要战场之一。

军事文化遗产的生成当然与青岛有着得天独厚的天然良港胶州湾、是海防要地密切相关。青岛各个历史时期的军事文化遗产验证了青岛海防设施与观念的变迁、青岛战略地位的变化、海洋文明的演进,以及世界大势的嬗变。无论是在传统社会还是在现代社会,青岛均具有高水平的军事防卫水平。在世界各国高度重视军事实力、加强国防建设的当下,充分利用青岛的军事文化遗产,可以增强国防和海防的意识和能力,为中国建设海洋强国提供助力。

此外,近代以来青岛的“风吹草动”往往直接影响乃至左右中国、东亚乃至世界局势的演变。1898年德国强租胶州湾,引发了列强瓜分中国的狂潮,中国因此发生了救亡爱国的戊戌变法运动。1919年的巴黎和会上,中国政府代表要求归还青岛的正当要求遭到拒绝,国内随即爆发了声势浩大的反帝反封建的五四运动,标志着中国进入新民主主义革命阶段。这些重大历史事件在青岛的发生,无疑加重了青岛的社会影响力,同样也是青岛推行爱国主义教育的宝贵素材。

(三)青岛文化遗产是多元文化包容的产物

文化包容是青岛突出的城市品格,这在青岛文化遗产中多有彰显。

青岛城市是中西建筑式样和谐相处的样板。整体而言,德占时期的青岛欧人区盛行浪漫主义、折衷主义、古典主义、殖民地式、青年风格派、新罗马风、文艺复兴等多种建筑风格流派。华人区里院建筑的布局形式仿照欧洲城市街坊建筑,建筑内部布局与院落的使用则受中国传统民居影响。第一次日据时期的青岛流行仿西洋风建筑。南京国民政府主政时期,以回澜阁和水族馆等为代表的一批民族建筑的出现,昭示着中国传统建筑思潮在青岛的复兴。具体讲来,“八大关”历史街区300余栋建筑汇集了欧美20余国的不同建筑风格,素有“万国建筑博览会”之称。即使在青岛的一个庭院之中,设计师也能巧妙安置中外不同风格的建筑。例如,位于大学路7号的世界红万字会青岛分会就容纳罗马公共建筑、中国古典宫殿、伊斯兰式建筑三种建筑风格于一处庭院。

长期以来,青岛多元文化信仰并行不悖,这在宗教类文化遗产也可略见一斑。太清宫被尊为道教祖庭,崂山也被称为“天下第二丛林”。坐落在太平山南麓的湛山寺是天台宗在中国北方地区传播的中心。保佑海上平安的天后宫在青岛地区海口屡见不鲜,典型代表有胶州天后宫、即墨金口天后宫和青岛前海天后宫。德占青岛之后,基督教和天主教随即大规模跟进。20世纪上半叶,基督教堂、圣弥爱尔天主教堂、圣保罗基督教堂依次建成。同期由青岛伊斯兰商人出资的常州路清真寺也悄然落成。

青岛文化包容事象出现的背后有着深刻的缘由。由于具有背靠内陆、面向大海的天然地理区位优势,自古以来青岛就是经济文化交流频繁的区域。正是出于军事或经济动因,中外各方势力竞相争夺青岛,尤其是近代的青岛,其开放力度之大国内罕见。在1891至1949年的58年内,青岛先后被德国和日本单独占领总计33年;1945至1949年,美国与国民党政府共同控制青岛4年。正是这种人员、物资、制度和思想的交流、交融和交锋,共同铸就了青岛文化包容的城市品格。

包容性色彩浓重的文化遗产是青岛文化生命体独特成长历程的体现,同时为世界友人理解青岛历史、利用文化遗产提供了载体。深刻体认青岛文化遗产也有助于培育市民宽广的视野,从而在经济全球化的竞争过程中充分汲取人类文明优秀成果,占据有利地位,觅得先机。

(四)青岛文化遗产是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保障性资本

文化旅游是实现文化遗产经济价值的主要手段,世界各地莫不趋之若鹜,而青岛恰好具有得天独厚的文化旅游资源。青岛不但有大海,而且有海上名山崂山,更有姿态各异、风韵独具的历史建筑。青岛地区的琅琊台遗址、即墨故城、雄崖所旧址、即墨田横岛等等,则是人们探究青岛古代历史的好去处。不仅如此,以天庭地府、鬼狐精怪为典型形象的崂山民间故事,神韵生发、超凡脱俗的崂山道教音乐,三弯九动十八态的秧歌,唱腔特别、妙趣横生的茂腔和柳腔,路数丰满、动静兼具的螳螂拳和孙膑拳等等为代表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也根植于青岛地区,并且枝繁叶茂。作为青岛地域文化认同的精神符号,它们充分表达了青岛人民期盼美好生活的意愿,同时也是文化旅游不可复制的珍贵资源。

随着经济发展步入新常态,中国经济已经整体进入增速换档期、结构调整阵痛期和前期刺激政策消化期的三期叠加时期,影响经济发展的不确定因素还在增加。在此情势之下,青岛市相关部门可以根据青岛城市文化遗产资源价值的不同区别对待,利用各类历史建筑设立博物馆、咖啡屋、茶社、画廊、奶品屋、艺术工作室等等,经营文化休闲和文化创意产业,这样可以在保护性利用文化遗产的同时,助益青岛经济社会的持续发展。

尤其需要指出的是,青岛作为东海航线主要启航点,见证了“海上丝绸之路”的兴衰。东海航线是指青岛所处的胶东半岛通往朝鲜半岛、日本列岛直至东南亚的水道。东海航线肇始于春秋战国,成熟于秦汉时期,辉煌于唐宋时期,退潮于明清时期。青岛地区的成长与“海上丝绸之路”的兴衰如影随形。秦始皇派徐福从琅琊入海求仙,汉武帝派军队从胶东半岛渡海,都拓展了航线。胶州板桥镇在北宋时期成为北方唯一且同时也是最大的市舶司。明清之际的海禁政策推行之后,东海航线渐趋衰落。随着当前“一带一路”倡议的逐步落实,青岛也必将借助“海上丝绸之路”起航点而继续大放异彩。

文化遗产作为社会发展的产物,反映了错综复杂的社会关系。文化遗产所蕴含的丰富价值,又使自身成为政府、学者、公众、房地产开发商、新闻媒体等社会各方的博弈之物。因此,在很大程度上,文化遗产的活化利用实际是社会各方合作共赢的结果。

(一)准确理解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化遗产活化利用的讲话精神

文化遗产新陈代谢的规律无法改变,人类也只是其一段时间内的守护者和受益人。究竟应该如何充分利用文化遗产,历来众说纷纭,而习近平总书记给出了科学的回答。2013年12月3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十八届中央政治局第12次集体学习时的重要讲话中,明确提出“要系统梳理传统文化资源,让收藏在禁宫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习近平谈治国理政》,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年版,第161页。。文化遗产活起来的实质就是要通过多种举措让文化遗产走进社会大众的日常生活,从而实现文化遗产的生活化利用。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既蕴含着党与政府对文化遗产充分利用的期望,也启示着文化遗产工作需要在保护与发展之间寻找平衡点。

习近平总书记不仅积极倡导文化遗产的活化利用,而且亲身实践。借用中国古代文化遗产“丝绸之路”,习近平总书记巧妙地提出了“一带一路”的倡议,表达了中国“走出去”,在繁荣自身的同时也给世界带来福祉的良好愿望。2015年11月,习近平总书记专程到西安会见来访的印度总理莫迪,并借用文化遗产拉近了中印关系。西安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和历史上的中印文化交流中心,相关部门充分利用文化遗产开展人文外交,为莫迪举行了仿古入城式。此举堪称活化利用文化遗产的典范之作。

青岛文化遗产活化利用的优势与风险并存。青岛地区文化遗产大多处于相对开阔的田野,适合郊游度假,但在客观上也存在着活化利用的难度,因为毕竟大都远离市区,难以形成和聚集人气。与此同时,它们还面临着城镇化、村落改造、居民改善生活条件所带来的建设性破坏风险。不过,青岛城市文化遗产的活化利用有着独特的优势:一是青岛城市文化遗产生成时间较短,可以延续原有使用功能;二是青岛城市文化遗产原本就是现代时尚生活的产物,利用时不存在传统向时尚转化的难度;三是青岛城市文化遗产与市民朝夕相处,便于利用。但是地处寸土寸金地带的青岛城市文化遗产如果不能有效利用、产生效益,那么迟早会被房地产业蚕食,这绝非杞人忧天。

(二)尽可能面向社会公众开放各类文化遗产资源

面向全社会的开放是文化遗产资源公益性的重要体现,也是文化遗产服务社会的功能所在。开放是文化遗产资源利用的最为基本和重要的条件,没有开放,利用也就成为纸上谈兵。

首先,面向社会公众开放更多的历史优秀建筑。1949年6月,青岛解放后,政府机关与军队出于行政办公或军事用途,占用了相当数量的历史建筑,其中不乏优秀历史建筑。在不影响正常办公的前提下,政府使用的历史建筑应当适度对社会公众开放,因为文化遗产作为多重价值的复合体,除去实用价值之外,其教育价值、社会价值等等也应得到发挥,这就需要对社会公众开放。通过开放,社会公众也能够有效监督文化遗产保护与利用的实际状况。例如,位于沂水路11号的德国胶澳总督府旧址建成于1908年,属于古典主义风格和三纵五段对称式公共建筑,百年过去了,建筑依然用于行政办公。这样一座具有极高历史、文化和艺术价值的优秀建筑至今未能向社会公众开放,令人不无遗憾。其实,有关部门完全可以在周末向社会公众有限度地开放。

其次,最大限度地展出藏品。众所周知,博物馆的核心是藏品,没有藏品也就没有博物馆。因此,对于博物馆而言,文化遗产的活化利用就是最大限度地展出藏品。对于藏品相对匮乏的博物馆而言,主办方应确立不为我所有、但为我所用的理念,选好展览主题,走联合办展之路。这种联合办展,既包含青岛与外地市博物馆的联合办展,也包含青岛各个区市间博物馆的联合办展,还可以是国有博物馆和民营博物馆之间的联合办展。对于藏品相对充裕的博物馆而言,立足自身,想方设法克服展厅面积、运作资金和管理人员的限制,适当加快展览主题的更新速度,不失为加大藏品展陈的一个好办法。只有做到最大限度地展出藏品,博物馆才能真正做到立足当地、服务社会。

复次,借助于数字化手段吸引更多元、更广泛的社会公众参与文化遗产事业。青岛市图书馆和青岛市档案馆应尽快为古籍图书和馆藏档案建设相关数据库,在方便读者查阅的同时,实现对馆藏档案原件和古籍善本更好的保护与利用。青岛文博系统也可以借助虚拟现实场景、文物全景交互式控制和主题性综合媒体展示等多种数字化手段,提升文化遗产展示效果。虚拟现实场景是指利用三维视觉幻象、三维立体声音、环绕式投映影像等技术手段使观众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文物全景交互式控制能够全部位栩栩如生地展示珍贵文物;主题性综合媒体展示则是通过运用多种媒体技术呈现某个历史形态或某种文明。此外,青岛多数文化遗产网站存在展示内容相对粗糙的缺陷,具体表现为简洁的文字介绍辅以少量图片。为真正实现文化遗产资源社会共享的目的,青岛文博系统应双管齐下,深入研究在为文化遗产本体信息补充文字介绍的同时,强化文化遗产各个不同历史时期相关图像资料的搜集与展示。

新媒体时代,要继续发挥报刊、电台、电视台、图书、网络等传统传播方式的作用,与此同时,微信、微博、博客、QQ等新兴传播媒介正以速度快、受众广、费用低等优势而得到迅猛发展,青岛文化遗产的活化利用必须更加注重利用这些新兴传播媒介来加强宣传。

(三)主动找寻文化遗产合理的多样化阐释方式

近年来,乡土教材的编写和使用日益引起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因为其拥有利用当地文化遗产强化青少年热爱家乡的功能。相对成熟的经验表明,乡土教材的编写人员应当由熟谙当地文化的文博工作者、机关公务员和教师担任,其内容由当地的地理、历史、政治、经济、文化等构成。乡土教材的编写应该遵循尊重当地居民和文化的原则,保持乡土文化原貌,讲述百姓自己的故事。青岛在这方面进行过有益的探索——被称作青岛母亲河的大沽河流经胶州市李哥庄镇,2012年,坐落在该镇的胶州八中编写了题为《美丽大沽河——我可爱的家乡》的乡土教材。该教材分为五章,系统讲述了大沽河的历史、地理、文化、风物、民情,并别出心裁地用“韵”、“情”、“魂”、“赋”、“梦”串联为一个整体。全书图文并茂,附有实践作业。乡土教材的使用激发了学生热爱家乡、保护母亲河的情怀。

客观来讲,青岛文化遗产相关的社会科学普及图书,种类有待于丰富,质量有待于提升。众所周知,青岛城市文化遗产多为舶来之物,普通公众多少存在认知障碍。建筑学、历史学、文化学、博物馆学、社会学、传播学、考古学等诸多领域的学者专家可通力合作,发挥自身专长,使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同时配合精美的图片,编写相关图书,针对社会公众普及相关文化遗产知识。又如,青岛历史上人才辈出,灿若星河。两汉时期就有经学名家庸谭、王吉、房凤、伏湛、伏无忌、公沙穆,天文学家徐万且,水利专家王景;明清时期则有武状元王元浩,文化名家张谦宜、匡源、周如砥,艺术名家高凤翰,宫廷画师冷枚、法若真,文坛名家丁耀亢。时至近现代,青岛的文化名人更是不胜枚举。历史上的青岛文化名人随着时代的变迁已经与我们渐行渐远,编写合适的社会科普图书加强宣传、活化利用,应是明智之举。

文化遗产丰富的内涵要求导游针对游客的差异化需求,做好文化遗产的合理解释工作。例如,近代文化巨人康有为与青岛有着不解之缘。康有为是青岛城市风貌“碧海蓝天、绿树红瓦”的首倡者,晚年选择青岛作为人生安息之地。康有为人生阅历复杂,戊戌变法失败后周游世界,思想多变。位于福山支路5号的康有为故居纪念馆保留了主人大量生前使用过的物品,以供参观、研究。康有为故居纪念馆的游客遍及海内外,尤以我国广东、福建、台湾以及东南亚各国居多,而且游客由于年龄、阅历、知识结构、地域、性别、民族、兴趣爱好、职业的差异,表现出对康有为故居关注点的明显差异,导游需要根据游客的需求而采取不同的讲解策略,以求得最佳讲解效果,从而达到文化遗产活化利用的效果。

(四)积极创新文化遗产利用方式,实现文化遗产与社会公众生活的有效衔接

文化遗产源自先民日常生活中的创造,是人类社会生活方式的物质或精神载体,文化遗产只有回归百姓生活,实现二者的有效衔接,方能具有强大的生命力。

茂腔具有曲调质朴自然、唱腔委婉幽怨、语言通俗易懂的艺术特色,深受胶东人民的喜爱。近世以来的青岛受到欧风美雨的熏染,其中心城区已悄然演化为欧陆城市。茂腔作为具有中国民族气派、较强地域特色的庄户戏,它扎根僻壤而顽强求生,具有典范价值和标本意义。不可否认,市场经济与现代科技的高歌猛进,深刻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及艺术观赏方式,也直接威胁着茂腔的生存,而茂腔作为口耳相传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其生命力在于民间。在胶州市政府的主导之下,2013年,大孟慈茂腔博物馆在茂腔的发源地和传播重镇——胶州市里岔镇大孟慈村拔地而起。村民们积极参与了博物馆的选址、建筑风格的选择、展品的筹集与陈设、相关知识的讲解等事务。大孟慈茂腔博物馆常年承担茂腔剧目的排练、演出和研讨,同时也为村民、游客提供观摩、休闲和娱乐场所。大孟慈茂腔博物馆的运营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它一方面为茂腔的传承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另一方面也为保护和传承此类庄户戏提供了范本,对促成众多剧种百花竞放大有裨益。

青岛作为一座现代化城市,各个历史时期遗留下大量的工业遗产,工业遗产如何活化利用,值得探究。继青岛啤酒集团利用百年老厂房设立青岛啤酒博物馆、成功实施了工业遗产旅游项目的开发之后,基于胶澳德意志帝国邮局旧址的青岛邮电博物馆也于2010年对社会开放。中国联通青岛分公司出资修复了这座建成于1901年的三层砖木结构的德式建筑。为扎根市民生活,获取生存机会,该馆充分利用旧址毗邻火车站、人流密度较大的区位优势,紧紧围绕邮电事业作为青岛城市成长的脉络和社会生活进步的见证,做足文章:一楼大厅设置古董电话墙,开设深受广大青少年喜爱的慢递业务;二楼采用大量实物和图片,辅以多媒体技术,展出青岛各个历史时期的邮电发展脉络。与此同时,在精心修复的青岛为数不多的双塔阁楼里开设休闲场所,并且定期免费举办青岛相关人文历史讲座和展览。由此可见,青岛邮电博物馆具有历史优秀建筑、工业遗产、科普基地、爱国主义教育基地、邮电类专题博物馆、休闲场所等多样化的功能,能够满足观众参观、购物、求知和休闲等多重需求,业已成为青岛文化旅游的一张靓丽名片。

开发和推广文化创意产品也是实现文化遗产与社会公众生活有效衔接的重要举措,故宫博物院在这方面屡有动作。近年来,从朝珠耳机、“朕就是这样汉子”折扇到建筑彩绘“秘密皇宫”,故宫博物院紧跟时尚的“萌系”文创产品迅速蹿红。2015年,故宫博物院联合电影《新步步惊心》,推出“戒急用忍”系列文创产品,具体包括一组绘制有萌萌图案的中国瓷杯、古风环保袋、主题文化衫和纪念徽章的“四件套”产品。反观青岛,文创产品多为明信片、历史建筑模型、钥匙链和藏品模型等,存在着种类单一、技术含量低、创意程度差等亟待改善之处。为此,我们应深刻剖析青岛文化遗产资源独具的特色,着重研究如何根据年轻人的生活和审美需求来开发为他们所喜闻乐见的文创产品,进而充分利用电商平台、网络媒介和影视文化传媒等多样化渠道传播青岛文创产品。如果说故宫深入发掘的是中国传统文化元素,那么青岛则应大力挖掘近现代时尚文化元素,这是青岛文化遗产的独特优势,也是活化利用最不该“遗忘的角落”。

本文系教育部人文社科研究项目“青岛老城区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研究”(项目编号:14YJAZH047)、山东省社科规划研究项目“提高中国文化遗产的文化竞争力的动力机制研究”(项目编号:17CKSJ09)、山东省教育厅高等学校科技计划项目“青岛城市文化遗产保护研究——以青岛老城区为例”(项目编号:J14WC04)的阶段性成果。

刘 庆,男,历史学博士,青岛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为文化学。

G122

A

1002-3909(2017)06-0157-09

[责任编辑:裴传永]

猜你喜欢

青岛文化遗产
与文化遗产相遇
酌古参今——颐和园文化遗产之美
非物质文化遗产欣赏
——围棋
论非物质文化遗产整体性保护
上合,从青岛再启航
开启空中看青岛航线
青岛东方影都落成
青岛如何引进人才
《文化遗产》2016总目录
青岛明月申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