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影响下的文学传播
2017-03-11李茂丽
李 权 李茂丽
武警警官学院人文社科系 四川成都 610213
新媒体影响下的文学传播
李 权 李茂丽
武警警官学院人文社科系 四川成都 610213
随着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和互联网技术的日益普及,文学日趋发展成多媒体、多文本融合,给文学发展带来了新契机。在新媒体的影响下,文学传播在渠道上多样性,在展现上即时性,在传播策略上考虑受众因素。这些新特性都为新时代下文学传播带来了新的启示和发展方向。
新媒体;文学传播;策略
在互联网大行其道的今天,现代生活中个人的自身行为与社会行为与大众传播的关系密不可分。伴随着科学技术飞速进步所催生出的新兴媒体开始对传统媒体形成强烈的冲击,使得互联网的形成与兴起对传统大众传播造成了巨大的冲击,并已经开始在人们的生活中普及开来:人手一台笔记本电脑与智能手机早已属于常态,各种电子平面广告也充斥在都市的街头小巷,生活环境的变化也极大地改变了人们的生活习惯。
1 文学传播渠道的多样性
在互联网大行其道的今天,现代生活中个人的自身行为与社会行为与大众传播的关系密不可分。伴随着科学技术飞速进步所催生出的新兴媒体开始对传统媒体形成强烈的冲击,使得互联网的形成与兴起对传统大众传播造成了巨大的冲击,并已经开始在人们的生活中普及开来:人手一台笔记本电脑与智能手机早已属于常态,各种电子平面广告也充斥在都市的街头小巷,生活环境的变化也极大地改变了人们的生活习惯。
相对于传统媒体(报刊、户外、广播、电视四大传统意义上的媒体)而言,新媒体是依托新兴技术支撑体系而衍生的媒体形式,主要包括数字杂志、数字报纸、数字广播、手机短信、移动电视、网络、桌面视窗、数字电视、数字电影、触摸媒体、手机网络等。新媒体一词最早是由美国哥伦比亚广播电视网技术研究所所长Goldmark提出的。从广义上来说,它是指随着传播新技术的发展和传媒市场的进一步细分而产生的新型媒体。
新媒体的产生与盛行带来的社会影响与日俱增,在“媒介即讯息” 理论中,麦克卢汉对传播媒介在人类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进行了高度的概括,其含义是:媒体的大力发展不仅大大地缩小了人与人之间的距离感,信息的生产领域也得到了极大的产能释放。在过去的半个世纪里,以报刊、电视、广播等为代表的传统媒体给人们的生活提供便利和色彩,让人们更方便地认识自己和身边的环境,让人们足不出户便能知晓天下大事。借助20世纪末信息技术迅猛的发展势头,互联网也正式步入了大众传播的领域。在美国实行“信息高速公路” 的政策以后,互联网的发展正式步入了快车道。如今,它早已步入千家万户,在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生活等方面都产生了巨大影响。
网络传播对各种传统传播方式进行整合,将图形、声音、文字完美的融合在一起,满足了受众的各种需求。在网络平台上,传播者可以随时将信息传播给大众,大众可也以将需要反馈的信息及时的反馈给受传者,传播者和大众形成互动关系,进行有效的沟通和交流。
现在的文学传播以电脑、手机界面为窗口,打开的是一个新的世界,它会改变我们的文化类型、风格以及社会和我们的生活方式。在现代读者进行网络阅读的时候,他们具有高度的自由性,不会受时间和空间的约束,这种阅读自主权是传统阅读不能比拟的。在纸质等传统媒体的阅读中,网民仅仅是信息的接受者;但是在新媒体传播中,网民具有信息生产者和消费者双重身份。开放的网络就如同一张“画纸”,阅读者在阅读过程中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选择满意的作品。
2 文学展现方式的即时性
新兴媒体较之前的传统媒体更先进,更便捷,以前人们的阅读只能局限在书桌前,现在,读者可以通过电脑、手机,平板、电视等各种移动传媒,坐在床上或客厅里都可以搜寻到想要阅读的文学作品。新媒体拓宽了人们接触文学的渠道,使文学作品在更大的范围里得到传播。新媒体的传播既减少了人们阅读的金钱成本,也减少了人们阅读的时间成本,比如读者可以将作品直接下载到手机,利用坐车或睡前的时间,都可以阅读文章或作品,人们在潜移默化中就会接触到更多的知识,受到文学作品的熏陶。
现在的文学传播以电脑、手机界面为窗口,打开的是一个新的世界,它会改变我们的文化类型、风格以及社会和我们的生活方式。在现代读者进行网络阅读的时候,他们具有高度的自由性,不会受时间和空间的约束,这种阅读自主权是传统阅读不能比拟的。在纸质等传统媒体的阅读中,网民仅仅是信息的接受者;但是在新媒体传播中,网民具有信息生产者和消费者双重身份。开放的网络就如同一张“画纸”,阅读者在阅读过程中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选择满意的作品。
在纸质时代,文学的发布与传播,每一篇文学作品想要问世,就必须得“过五关,斩六将”,在这个过程中,任何一个小疏漏都可能导致文学作品被淘汰掉,无形之中也确保了文学的艺术价值。从社会控制的角度来讲,意识与思想的严格把控,有助于管理层思想上的统一。
随着互联网在中国的发展和普及,网民的数量逐年迅速上升。根据不完全统计,在2014年的网民当中,文学网民就占了47%,人数已达到了2.27亿。在网络上发表过作品的网民也有2 000万之余,每年被签约的作品也有六七万部。现在大部分人都会利用平日的间隙上网浏览信息,既节省了时间,又获取了资讯,我们将这种阅读方式称之为移动阅读,
在移动阅读时代,每个移动互联网应用都与移动社交网络密不可分。“我国目前为了提高国民的素质,丰富国民的业余生活,也一直在倡导‘全民阅读’,而且倡导的力度也比较大,在2014和2015连续两年,‘全民阅读’都被写入《政府工作报告》。”
阅读视频化的时代已经来临。视频可以直观的将创作者想要表达的意思声形并茂的传递给观众或者读者,而观众或读者也可以直接的看懂看明白,而不是像原来一样,将时间放在那些枯燥和单点的文字信息中,这种传递就像是人与人之间的接触,直接的交流比间接的交流更易于让人明白和理解,意思表达的也会更透彻,现在许多网站也都开始采用视频这种形式,来代替之前对文字信息的直接浏览。
而网络文学作品的发表却简单省事、快捷方便,写完之后,一键确认,便可供网民浏览阅读,使创作的效率大大提高。网络的存在,使得一般大众网民都获得了无需经过部门审查就可以随意发表作品的机会,轻易地实现了自己的“作家梦”。网民并不需要自身具备多高的文化素质,也许仅仅是自己一片失恋感言,就可以发表到网上去寻找知音。同时也是因为网络的存在,作者中也出现了一些仅为情感愉悦而进行创作的作者。文学作品成了宣泄情绪的工具,随心所欲、信手涂鸦的作品比比皆是。
3 基于读者阅读心理的传播策略
反馈机制是网络时代下大众传播的主要特点之一,受众不再单单满足于单方面的接受信息,所以他们更青睐于能进行互动的传播媒介,使他们能直接参与到信息的传播当中进行意见的发表和评论。在前互联网时代,受众凭借因特网、智能手机等新媒介从而具备了成为议程设置者的条件,并对位居核心的主流媒体产生了不可忽视的影响。网络为读者和作者之间的交流提供了一个便捷的平台,在读者和作者之间形成一个良性的互动,这种做法无论是对作品质量的提高,
还是对于作者创作热情的激发,都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网络小说在创作过程中读者与作者的互动交流的确更加明显,类似QQ和MSN以及回复跟帖、邮件、网站留言等交流手段,与传统小说写信、当面会见等交流手段相比较,网络交流手段明显更加简单、宽泛、具有针对性。网络交流利用其匿名的方法,思想上更容易达到自由交流的程度。一些比较大胆的想法、思路也能够方便地讨论出来,一定程度上也鼓励了网络小说作者创作的热情,使网络小说能够坚持更新下去。
语言是反应社会生活的风向标,网络语言的层出不穷能够体现网络文学反应现实的即时性。网络的发展使得大量新词汇不断涌现,语言风格鲜明。许多网络用语充斥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也反映在了网络文学作品中,这些都使文学变得更加与时俱进,更加合乎时代发展的潮流和趋势,而不是保守不前。语言是一种高度灵活的交际工具,在现代化交际平台中这一特点表现得也更加明显。特别是中文在描述性语法 方面,随机性很强,这也为新兴的中文流行语言的产生提供了基础。一方面语言本身灵活性强,另一方面在高度开放互通的网络交际平台中,这种创造性的语言容易得到媒体公众的响应、关注、认同与追捧。
人们通过网络不断接受新词汇的影响和熏陶,打破了地域的限制,网络文学形成了自己独具特色的语言风格和表达形式,新颖、幽默却不乏鞭辟入里的真知灼见,不管是农村还是城市,都能够及时方便的接触到外边的世界和新鲜的事物,开阔了人们的眼界。根据读者的阅读心理,读者阅读都希望能够达到阅读的目的。当前的网络文学良莠不齐,有些媒体为了追求经济利益对所刊载的文学作品完全不把关,几个公众号的文章互相抄袭重复,粗制滥造。当前很多媒体以受众兴趣为择稿标准,受众对新鲜、非正常、奇特的信息的接收呈现主动和积极地态度,这是人的猎奇心理的一种正常反应。但如果过分追求奇闻逸事则容易导致失实作品泛滥。个别网络文学的媒体为了博读者眼球,把一篇普通内容的文章安一个夸张、失实,甚至文不对题的题目。读者饶有兴趣地打开链接,却大失所望。久而久之,读者会对之失望至极。这对于网络文学的长期发展是有百害而无一利的。读者进行这样的移动阅读,达不到自己或学习或研究或应用或享受的目的,自然也就会被读者所抛弃。由于受到社会多元化的影响,网络文学作品打破了传统文学的语言风格,随着网络环境的不断净化和现代文学的不断发展,人们可以在阅读中感悟出人生哲理。
根据读者的阅读心理,读者阅读都希望能够达到阅读的目的。当前的网络文学良莠不齐,有些媒体为了追求经济利益对所刊载的文学作品完全不把关,几个公众号的文章互相抄袭重复,粗制滥造。读者进行这样的移动阅读,达不到自己或学习或研究或应用或享受的目的,自然也就会被读者所抛弃。
[1]韩志荣.论网络媒介对文学传播的影响[M].扬州:扬州大学出版社,2012.
[2]谢鼎新.大众传播媒介对当代文学的影响[J]. 现代传播,2003(4):64-66.
[3]欧阳友权.网络传播与社会文化[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4]王坤.论网络媒介对于文学发展的历史性意义[M].广西: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5]方轩.浅谈传播媒介的演变对文学的影响[J].河北民族师范学院学报,2007,27(4):52-53。
I20
A
李权(1986-),女,四川成都人,硕士,讲师。李茂丽(1977-),女,重庆人,硕士,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