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抗战时期党在陕甘宁边区的外交政策

2017-03-11颉燕张蓼红

兰台世界 2017年12期
关键词:陕甘宁边区抗战时期外交政策

颉燕 张蓼红

(吉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长春 130012)

抗战时期党在陕甘宁边区的外交政策

颉燕 张蓼红

(吉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长春 130012)

抗战时期,陕甘宁边区作为全国革命的总后方和指挥中心,是我们党开展外交工作的主要地方。党根据抗战形势的变化发展,及时调整抗战外交方针,实现了外交政策由抗日的外交政策到对外开放的外交政策的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不仅巩固了边区政权,也为新时期我党的外交工作提供了经验和借鉴。

抗战时期 陕甘宁边区 外交政策

一、抗日外交政策的初步形成

“九一八”事变爆发后,东北三省全部沦陷,日本开始入侵中国,1935年华北事变相继爆发,民族危机加深。毛泽东在《论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策略》一文中指出:目前我们最紧迫的任务就是要建立广泛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团结一致抵抗日本的侵略。

1937年7月7日晚,在卢沟桥附近进行军事演练的日本军队以寻找一名失踪的士兵为由,要求进入宛平城内,中国守军冯治安部义正严辞地拒绝了日本的无理要求,日军开始向宛平城射击,这就是震惊中外的“卢沟桥事变”。事变发生后,7月8日,中国共产党立即发表了《中国共产党为日军进攻卢沟桥通电》,号召实行全民族的抗战,对野蛮的日军给以坚决地回击,“国共两党亲密合作抵抗日寇的新进攻!驱逐日寇出中国。”[1]27514日,陕甘宁边区党委宣传部公布的《陕甘宁边区党委宣传部关于卢沟桥事件及日本新进攻的宣传大纲》中强调:卢沟桥事件是日本侵略者向中国大举进攻的开始,蓄谋已久,现在日本侵华的烟幕已掀开,我们要顺应全国大多数人民的抗日意愿,“我们中国的方针应当是坚决与日寇作战到底”[2]7,同主张投降或议和的汉奸和亲日派分子做坚决斗争。虽然敌人的武器装备要先进于我们,但我们有全国数万人民的拥护和支持,得道多助,一定会打赢这场正义的反侵略战争。我们应该不怕困难和牺牲,动员全边区的战士、农民、学生及一切爱国者,全体团结一致将日寇驱逐出中国。

23日,毛泽东在《反对日本进攻的方针、办法和前途》一文中指出:我们不能给予日本人任何帮助,相反我们要奉行坚定的抗日外交政策。要“没收其财产,废除其债权”[3]347,驱逐其滞留在中国的侦探。在保证国家主权不受侵犯的前提下和苏联结成抗日军事同盟,依靠苏联的力量帮助中国抗日,最大限度地争取英、法等资本主义国家对中国民族革命的支持,但抗日的主体力量依然是全体中国人民。

“七七事变”后,日本加快了向中国北方侵略的步伐,严重威胁到人民的财产和人身安全,为号召全国人民一致抗日,抵制民众中存在的妥协退让思想,挽救民族危亡,8月末中共中央在陕北召开了洛川会议并通过了《抗日救国十大纲领》。打倒日本帝国主义被作为第一任务列在了纲领的第一条,第五条又继续指出抗日的外交政策是当前我党的外交政策,在保证国家领土主权完整的情况下,“与一切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国家订立反侵略的同盟,及抗日的军事互助协定。”[4]211而不仅仅局限于苏联和主要的资本主义国家,同时还应争取联合更多日本及朝鲜国内受压迫的劳苦大众组成扩大的抗日统一战线。纲领对毛泽东同志在《反对日本进攻的方针、办法和前途》中提出的抗日外交主张给予了充分肯定,十分明确地表达了中国共产党的政治立场和政治主张,是要动员全国,甚至全边区的工人、农民、知识分子、士兵组成抗日爱国统一战线,国、共两党真诚合作,团结一致,带领全国人民共赴国难将日寇驱逐出中国,充分体现了共产党人从民族大义出发不畏强暴、勇于牺牲的革命精神和爱国爱民的家国情怀。

二、对外开放的外交政策

国共合作建立后,陕甘宁边区作为国民党管辖下的一个特区,根据孙中山三民主义原则和国民党的抗战建国纲领,结合边区抗战形势,在1939年2月1日公布了《陕甘宁边区抗战时期施政纲领》。在纲领的民族主义部分第六条中规定:“在不损害边区主权的原则下,保证一切同情中国抗战国家的人民、工商业者、教民,在边区生产,经营与文化事业方面的活动。”[5]39边区政府欢迎外国的反法西斯人民来边区参观和了解边区情况,并在不危害边区生产安全和社会稳定的前提下,给他们的活动提供适当的帮助。希望他们可以将真实的边区介绍给世界,以便争取更多国家对中国抗战的同情和帮助,加快取得中国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

8月末,苏德双方签订了《苏德互不侵犯条约》,该条约的签订缓解了苏联两面作战的压力,也间接地援助了中国的抗战,沉重地打击了日本,日本对中国发起了更加猖狂地进攻。在苏联帮助中国抗日的形势下,9月1日,毛泽东在和新华日报记者的谈话中提到:毫无疑问,中国的政治立场依然是“坚持抗战的立场,反对任何的妥协运动。”[6]58428日,毛泽东在《苏联利益和人类利益的一致》中进一步指出:“中国的外交政策,很明显的,应该是抗日的外交政策。”[7]600在自力更生的基础上,争取苏联、世界被压迫民族和各资本主义国家人民的外援,但需要注意的是,绝不能过度依靠这些外援。

中国人民的抗日战争作为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整个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同时要想取得中国局部抗日战争的胜利也离不开世界各个反法西斯国家的支持与帮助。因此,为争取外援,中国共产党在外交政策上开始发生变化,由原先抗日的外交政策逐渐丰富发展为实行“对外开放”的外交政策。在坚持抗日外交政策的基础上,允许外国人民、华侨来陕甘宁边区进行参观、求学、兴办实业等方面的事务。

抗战进入战略相持阶段后,虽然日本打算在三个月内灭亡中国的速胜计划破产,但是日寇将大部分兵力调往敌后抗日根据地,在根据地实行惨无人道的“三光”政策。以“政治诱降为主,军事打击为辅”的方针利诱国民党尽快投降,导致国民党停发了边区的军费,还掀起反共高潮,共产党倡导建立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面临被分化瓦解的危险,陕甘宁边区面临空前严重的危机。

为了巩固陕甘宁边区,促进边区政治、经济、文化事业的发展,坚持长期抗战,提高边区人民生活水平,早日将日本侵略者赶出中国,1941年5月,边区中央局公布了经中共中央批准后的《陕甘宁边区施政纲领》,要求边区领导干部在外交工作中要按照纲领的规定坚决执行。在纲领的第十八条中强调:“欢迎海外华侨来边区求学,参加抗日工作,或兴办实业。”[8]78加强了全国人民内部的团结。第二十一条规定:“在尊重中国主权与遵守政府法令的原则下,允许任何外国人到边区游历、参加抗日工作及在边区进行实业文化与宗教的活动。其有因革命行动被外国政府压迫而来边区者,不问其是宗主国人民或殖民地人民,边区政府当一律予以恳切的保护。”[9]113-114彰显了纲领“民主、团结”的基本精神,加强了中国人民和各国抗日人民的团结和联系,成了党在抗战时期外交工作的指导方针。有《陕甘宁边区施政纲领》对我党外交工作的指导,再加上全体边区人民的努力,边区开始开展有理、有节的外交工作,设立交际处,接待了成千上万的国外新闻记者、组织及个人,外交工作取得了很大成就。

在积极对外开放政策的影响下,边区逐渐被世界人民所了解,当时慕名来边区的人很多,爱国华侨陈嘉庚就是其中之一。陈嘉庚在土地革命战争期间曾多次募捐国币救灾,抗战时期,他冲破国民党的重重阻挠,终于在1940年5月31日的下午率领视察团到达延安,受到边区领导干部和人民群众的热烈欢迎,对边区进行了为期八天的访问。6月1日,陈嘉庚就与毛泽东主席和朱德总司令会晤,毛主席谈道:海外华侨同胞也是中国抗战人民中的一个小团体,要和全国人民一起抗战救国。陈嘉庚代表海外华侨建议国共两党能够摒弃前嫌,一致对外,待抗战结束后再着手解决双方之间存在的分歧与矛盾,毛主席欣然答应,并希望陈嘉庚能将在边区的所见所闻如实告知华侨。陆续参观完中国女子大学和抗日军政大学后,6月5日,陈嘉庚一行对延安市进行了实际考察,了解了边区的经济和贸易发展、居民的生产生活状况和社会治安情况。经过亲自走访,他看到边区虽然物质生活条件较为落后,但人民都能安居乐业。在边区,人民群众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领导干部都由民主选举产生,边区对于党员干部的贪污腐败行为也有严格的规定和相应的处罚,在这里所看到的一切让他深有感触,边区的繁荣与兴旺让他看到了未来中国的希望。6月8日,陈嘉庚一行结束了对边区的访问。1941年1月,在新加坡召开的欢迎大会上,他慷慨激昂地对与会者讲到: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陕甘宁边区革命根据地干群关系和谐,领导干部拥政爱民,勤俭节约。他预言最后的胜利一定会属于共产党。

1944年5月,在中外记者参观团的努力争取和蒋介石的协调下,征得蒋介石的同意后记者参观团得以来到边区访问。历经千辛万苦到达延安后,他们实地访问了毛泽东、朱德等党中央的领导人和红军干部,向全世界比较客观真实地介绍了共产党领导的陕甘宁边区敌后抗日根据地人民的生活状况和精神面貌,极大地澄清了国民党对共产党的污蔑。

抗战后期,在实行对外开放外交政策的基础上,在陕甘宁边区我党的外交工作开始向“半独立性”方向发展,党纪交流活动更加频繁。

国民党的腐败无能日益暴露,共产党的清正廉洁渐渐被除边区外的根据地人民和各国人民所了解。抗战人民逐渐对国民党失去了信心,而对政通人和的陕甘宁边区有了初步的正确认识。因此,继中外记者参观团结束对边区的访问后,1944年8月初,美军观察组进入边区访问。在这种错综复杂的外交情况下,为做好这次接待工作和向党员干部说明在外交工作中应该注意的问题,8月18日,中共中央在《中央关于外交工作指示》中强调:“我们不应把他们的访问和观察当作普通行动,而应把这看作是我们在国际上的统一战线的开展,是我们外交工作的开始。但须指明,这种外交现在还是半独立性的外交。”[10]314以蒋介石为代表的重庆国民党政府是抗战时期世界人民承认的合法政府,中国共产党所领导的陕甘宁边区作为一个特区接受领导,边区的一切外交活动和事务必须得到国民党的许可,因此,抗战后期边区的外交活动属于“半独立性”的外交。指示还强调:在外交事务中我们要坚持民族立场,采取主动原则。指示对这一时期我党的外交工作指明了根本方向,正确地认识了我党在这一时期外交工作的性质。

抗战时期中国共产党带头坚持抗日,在整个中国的抗战事业中发挥了中流砥柱的作用,党在陕甘宁边区的外交政策和外交实践也集中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抗日的外交政策旗帜鲜明地表达了共产党抗日的坚定政治立场,洛川会议上党又审时度势地将外交政策进一步丰富为“对外开放”的外交政策,为我们赢得了外援。抗战时期,党在陕甘宁边区的外交政策,挽救了民族危亡,打击了日本帝国主义者的嚣张气焰,重塑了中华民族的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

[1]中央档案馆.中共中央文件选集(第十一册)[M].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1.

[2]中共陕甘宁边区党委文件汇集(1937—1939)[M].中央档案馆,陕西省档案馆.1994.

[3]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4]西北五省区编纂领导小组,中央档案馆.陕甘宁边区抗日民主根据地(文献卷上)[M].北京:中央党史资料出版社,1990.

[5]中国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第三所.陕甘宁边区参议会文献汇辑[M].北京:科学出版社,1958.

[6]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7]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8]西北五省区编纂领导小组.陕甘宁边区抗日民主根据地(文献卷下)[M].北京:中央党史资料出版社,1990.

[9]杨永华.陕甘宁边区法制史稿宪法、政权组织法篇[M].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1992.

[10]中央档案馆.中共中央文件选集(第14册)[M].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2.

颉燕,吉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中国近现代史基本问题研究。张蓼红,吉林大学企业管理专业博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管理学;行政职务:吉林大学党委组织部副部长;专业技术职务:副研究员。

10.16565/j.cnki.1006-7744.2017.12.29

K265

A

2017-01-19

猜你喜欢

陕甘宁边区抗战时期外交政策
陕甘宁边区的劳模运动
《陕甘宁边区实录》与中共自我形象的重构
英国“脱欧”后的外交政策:失去欧盟后的英国能找到自己的角色吗?
抗战时期的“跑警报”
新中国的雏形:陕甘宁边区
抗战时期的周恩来与统一战线工作
浅论美国外交政策中孤立主义和国际主义的永续性
抗战时期间谍剧综论
践行新保守主义的美国新智库:外交政策创议
涉台外交政策演变过程及其特点和主要影响因素(1949—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