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艺术院校通识教育的重要性与改进途径※

2017-03-11

武汉商学院学报 2017年6期
关键词:艺术院校通识艺术

华 梅

通识教育(general education)又译为“普通教育”、“通才教育”,一般认为通识教育“既是大学的一种理念,也是一种人才培养模式。”[1]1972,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教育发展委员会在《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一书中认为教育的根本目的在于“把一个人在体力、智力、情绪、伦理各方面的因素综合起来,使他成为一个完善的人。”[2]这既是教育的根本目的,更概括了通识教育的内涵。笔者认为通识教育是一种强调“以人为本”、从人的全面发展角度开展教育的教育理念和模式,目标是激发人的各类知识相互融通,使多方面潜能得到补益。

美国等发达国家包括我国台湾高校在通识教育研究与实践上做出了有益的尝试并初具规模,与此相比我国大陆高校还没有完全走出过分注重培养学生在某一领域“专才”的模式。

艺术院校专业的特殊性使得“专业教育”历来受到重视,尽管在开展通识教育中艺术院校也进行了一些探索,但制约其有效开展通识教育的共性问题依然存在。笔者通过对南京艺术学院等几所艺术院校在通识教育方面的有关调查研究,以管窥豹放眼全国艺术院校的通识教育实践状况,分析并提出改进途径。

一、艺术院校人才培养目标特点

笔者考察了国内几所所艺术院校的本科教学计划(大纲)中的人才培养目标,因对学生的培养目标体现了高校一切工作围绕的中心。

南京艺术学院的人才培养目标为“围绕社会经济文化发展对艺术人才培养的新要求,遵循高等艺术教育规律,深化人才选拔、培养机制,完善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着力培养信念执著、品德优良、知识丰富、本领过硬的高素质艺术人才。”

山东艺术学院:“培养综合素养较高、品德优良、文化和专业基础扎实、具有可持续发展能力的艺术人才,为高等艺术院校输送优秀生源和为表演团体输送技能型人才”为人才培养目标。

山东工艺美院: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掌握扎实的理论和专业基础,具有科学精神、人文素养、艺术创新和技术能力的设计师。

吉林艺术学院:学校坚持以人才培养为根本任务,贯彻落实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培养社会责任感强、知识面宽、专业基础扎实、艺术个性鲜明、具有较强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高素质艺术人才。

与通识教育理念相比,艺术院校人才培养目标有如下特点:

(一)强调以“品德优良”为代表的政治素质为首的全面素质,而通才教育所培养的“全人”所需要具备的素质远远不止这些,还包括基本的公民素养、身心素养这些未被提及的方面。

(二)这四所艺术院校的人才培养目标更多的从提高工作适应性的角度如“输送技能型人才”来突出学校教育要为社会培养艺术人才,带有一定的功利性与实用性;而通识教育则是非功利性的,旨在培养具备通才智力和完整人格的健全公民,他要解决的不仅是“to do”更是“to be”,即突出受教育者的人本价值,让人成为完整意义上的人。

(三)四所院校的人才培养目标不约而同提到了“知识丰富”、“文化和专业基础扎实”,这与通识教育强调基础知识教育与专业知识教育统一是吻合的;但对培养学生的其他合理能力结构考虑不多,比如一个人的语言表达、社会适应和审美能力等。

综上,几所艺术院校自专业教育发展而来的人才培养目标离通识教育目标尚有距离,这会从根本上制约课程体系与课程内容的设置。

二、通识教育对艺术院校的特殊意义

在过去的专业知识教育模式下,学生会成为一种有用的工具、机器,而不是和谐发展的人。通识教育立足于促进一个人的全面发展,能够让我们通过各种既有经验学会自我表达、与人交往、探究世界、推理判断。

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并不冲突,他们互为补充与支撑。正如树木的繁茂取决于它的根系是否深入泥土并伸展发达,一个人的文化修养决定了他的思维层次和艺术高度。

宋代文人苏轼不仅在诗词方面造诣极高,同时他的创造力还体现在书法、绘画、烹饪、医药、水利等多个领域。苏轼的艺术造诣与他的文化底蕴息息相关。君见几多宋代画匠留名史册?而全才苏东坡并不追求形似的“士人画”却对后代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书法作品《赤壁赋》、《黄州寒食诗》流芳千古。

一个想要有所作为的优秀艺术家必须将文史哲等人文知识融会贯通,包括环境、科技、管理、法律等方面的各种知识,而非仅仅关注艺术的一角。比如音乐表演家将乐曲准确无误的演奏出来是基本能力,云泥之别在于演奏者是否了解音乐背后历史文化的积淀与自己感情的投入,如果他在大学里通读历史、长于抒情,表演时分必定与音乐融为一体;一位优秀的艺术设计师,他固然要有对美的领悟和表现能力,更离不开科学的头脑和对市场的洞察力[3],如果在本科学习阶段就能接触到有关消费心理学、材料科学、工业制造等相关知识,这位设计师的路会更宽更广。

艺术院校旨在培养高素质艺术人才,教育内容应涵盖各类学科的交叉知识与基本理论,为学生的艺术发展奠定扎实基础、提供充足后劲,学生只有了解不同的文化、具备开阔视野后方能思维活跃、勤于创新。对艺术院校而言,通识教育之路尤为重要。

三、艺术院校通识教育改进建议

(一)注重顶层设计,明确通识教育育人理念

“专才教育”思想很大程度上还在主导艺术院校乃至其他高校的方方面面。通过调研发现,多数艺术院校尚无明确的通识教育目标,现有的人才培养目标仍停留在为社会培养具备艺术特长的专业人才上,距离通识教育让学生在接受教育的过程中成为真正独立思考、明辨是非、做出正确价值判断的人这一目标尚有较大差距。

反观美国高校和我国香港、台湾高校,在教育目标上即体现了通识教育的理念。如台湾“清华大学”通识教育课程教育总体目标在于:1、提供广播且均衡的知识背景;2、培养学生批判反思与综合推理能力;3、形成全球与在地双向的视野与关怀;4、使学生具有多元历史识见与文化艺术涵养。

艺术院校应摈弃过去灌输知识的角度,从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基本能力角度来制定通识教育的目标与理念,并贯彻到学校教学、管理中去。

(二)设立主管部门,确保通识教育实施落地

不仅是艺术院校,我国高校鲜有设置专门的通识教育机构,通识教育往往由教务处、公共基础部等单位零星开展。“从整体上讲,中国目前还没有一所大学实行了真正意义上的通识教育。只是有了一点通识教育的思想,有了少许零散的同时教育课程……通识教育不是靠制度在推行,而是靠一些仁人志士在推动。”[4]

我国高校建立通识教育中心非常紧迫。香港和台湾高校的通识教育管理体制值得我们学习借鉴:如香港中文大学成立通识教育部,负责通识教育行政工作;台湾台南大学设有“通识教育中心”,负责通识教育的行政与教务工作,下设“同时教育课程委员会”和“通识教育教师评审委员会”;台湾“清华大学”设有“通识教育中心”,下设课程委员会和中心会议,课程委员会主抓教学,由各单位教师组成,中心会议主抓行政,由中心专职老师组成。

建立专门的通识教育管理机构有利于统筹全校的课程、教学资源,对艺术院通识教育发展非常必要。

在设立通识教育管理机构的基础上,应接下来出台一系列支持通识教育课程建设的机制、管理措施、奖励办法,成为通识教育品质提高的有力保障。

(三)优化课程体系,丰富通识教育实践内容

从艺术院校通识教育课程模块的名称看,除公共必修课外,往往是以公共选修课形式出现,数量不足、学科分布不合理且并无内在联系和整体性,部分选修课只是低层次意义上的内容增加。

国外通识教育按照“学科群下设具体专业”的本科课程模块化设置值得我们借鉴,如哈佛大学于1984年推出的核心课程包括“文学与艺术”、“历史研究”、“社会分析及推理”、“科学”、“外国文学”五块;台湾东海大学通识教育课程分为“人文”“自然”“社会”“跨领域”四大领域。艺术院校应该根据学校特色,在通识教育思想的指导和科学的标准下谨慎划分通识教育的课程领域。

同时,要规划好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的课程比例、通识教育中必选课与文化素质选修课的比例、文化素质选修课中应用型课程与基础理论型课程的关系。如艺术院校学生重视专业学习,对应用型、技术型课程热情较高,而忽视基础理论型的课程,但后者更能锻炼学生的综合思维能力、探索精神和智慧。

(四)拓宽教育形式,发挥教育对象主观能动

艺术院校在通识教育受学校师资、教学资源的限制,只能一步一步改善。除课堂授课形式外,讲座、协作式学习、社会实践都是有益的补充。

讲座的优点显而易见,内容灵活、容易组织,学生也便于参加。如南京艺术学院“闳约大讲坛”,该讲坛具有较高的学术影响力,主题涉及文学、政治、经济、科学、考古等多个领域,观点多元、内容相容并蓄,不仅吸引了本校学生,社会人士亦慕名前往。

协作式学习是通过小组、团队形式进行学习的一种方法,它既可以是老师与学生之间的协作,也可以是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协作。这种学习方式对学生主动学习的习惯养成很有裨益。教师也可以向国外学习,让研究生担任教学助理,具体组织协作学习、参与学生讨论。如美国麻省理工学院(MIT)施行的研讨班计划,学生在教授的主持下探讨正式课程之外的学科,由此学生与老师建立了随和亲密的关系,在潜移默化下掌握了某门学科的研究方法和基础理论。

四、结语

通识教育实为一种教育模式,艺术院校要从将学生从“职业人”的培养转向“人”的培养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虽然通识教育课程只是通识教育的一种实施途径,但综合历史原因和实际因素,笔者认为这是艺术院校目前最易于操作的入口,同时还可以结合隐形课程如社会实践、校园文化活动等,真正将通识教育的理念引入每一个人的心里。

[1]陈向明.对通识教育有关概念的辨析[J].高等教育研究.2006(3)

[2]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教育发展委员会.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215.

[3]夏燕靖.艺术设计教育中的人文与科学的融通与共建[J].南京艺术学院学报(美术与设计版).2000(02)

[4]庞海芍.通识教育:困境与出路[J].江苏高教.2006(06)

猜你喜欢

艺术院校通识艺术
资产管理工作在艺术院校的应用
纸的艺术
通识少年小课堂 无线电寻宝之旅
通识少年“种”石油
通识少年小课堂 血液之旅
通识少年·拿破仑
因艺术而生
艺术之手
等级考试为导向的艺术院校计算机教学研究
高等艺术院校科研工作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