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邓小平的双重执政意识

2017-03-11李建华魏青松

兰台世界 2017年11期
关键词:中国共产党意识制度

李建华 魏青松

(江西省社会科学院 南昌 330077 上海海事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上海 201306)

邓小平的双重执政意识

李建华 魏青松

(江西省社会科学院 南昌 330077 上海海事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上海 201306)

在改革开放几十年的发展历程中,邓小平培育和发展了诸多符合时代特点和顺应历史潮流的执政意识,其中就包括忧患意识与创新意识交融、改革意识与开放意识并重、时间意识与空间意识共存、制度意识与思想教育并重、先富意识与共富意识并重等具有双重品格的意识。这些双重品格意识在今天无疑仍具有强烈的现实意义。

邓小平 双重 执政意识

邓小平以高度的政治责任感和高超的政治艺术,推动了中国共产党执政意识的第一次重要转型。邓小平深刻反思党的执政意识、执政方式、执政体制、执政水平问题,对党的执政理论开拓创新,有重大突破。这种觉醒和反思体现为邓小平执政意识中蕴含着忧患意识与创新意识交融、改革意识与开放意识并重、时间意识与空间意识共存、制度意识与思想教育并重、先富意识与共富意识并重等双重执政意识。

一、忧患意识与创新意识交融

邓小平执政中高度重视忧患意识,并以之指导党和国家的实践过程。以邓小平为核心的中国共产党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继承了毛泽东忧患意识的“基本内核”,即毛泽东关于忧患意识的科学的忧患观、方法论、思想及其精髓等[1]41。如在忧什么、为什么忧、怎样忧的基本问题上,继承了先忧集体、后忧个人的集体本位的忧患观;继承了关于忧患意识的全面论、辩证论、重点论等。与此同时,把中国共产党的忧患意识推向了新的发展阶段。

邓小平高度重视执政党之忧,认为,“一个党,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如果一切从本本出发,思想僵化,迷信盛行,那它就不能前进,它的生机就停止了,就要亡党亡国。”[2]143执政党的党风问题是有关党的生死存亡的问题。从表现形式看,邓小平的忧党意识论贯穿于其党建的政治、思想、组织、作风和制度等建设的各个方面,并通过辩证否定的思维形式以问题意识显现出来,具有辩证性、深刻性和实践性的鲜明时代特征。中国共产党执政过程中对自身的思想、作风、接班人、腐败现象等都表现了强烈的忧患意识。邓小平深刻认识了忧国、忧民和忧党的历史经验和现实状况,坚定不移地推进了富国富民的改革开放之路线,实现了执政党执政意识的新飞跃。邓小平执政过程中继承了上一代领导集体创新意识和精神的同时,又有了突破和创新。

第一,走改革开放之路。邓小平在认真分析中国历史、国内现实、国际背景的基础上,针对现阶段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等之间既相适应又相矛盾的情况,认为“要发展生产力,靠过去的经济体制不能解决问题”[3]149。改革开放是党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带领全国各族人民进行的新的伟大革命,是当代中国最鲜明的特色。改革开放最主要的成果是开创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了强大动力和有力保障。事实证明,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是党和人民事业大踏步赶上时代的重要法宝。

第二,走国内实验创新之路。针对改革开放这一新鲜事物既没有理论可资借鉴又没有实践经验可供参考的状况,邓小平指出:“我们现在做的事都是一个实验,对我们来说,都是新事物,在摸索中前进。”[3]107这些情况都需要中国共产党在新时期的执政过程中,打破原有思维方式和发展模式,走一条国内经济发展创新之路,这条道路是在试验中不断检验,不断修正,不断推进,不断强化之路。只有这条道路,才能实现中国共产党救中国之后发展中国的梦想诉求。

第三,走制度创新之路。随着时代主题的变换即“和平与发展”时代的到来,邓小平经过深思熟虑及时提出了“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创造性执政构想。“一国两制”的前提是坚持“一个中国”;主体是社会主义;核心是实现祖国的和平统一;港澳台享有高度自治权等。这种伟大构想为解决我国历史遗留问题拓展了思路,找到了办法。

第四,破旧思想立新思想。在文化大革命结束之后,全党首先需要解决的主要是思想问题,即如何看待“两个凡是”的问题。对此,邓小平要求,大家必须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正确看待毛泽东思想以及毛泽东晚年所犯错误这两个不同性质的问题。“我们将解放思想,是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打破习惯势力和主观偏见的束缚,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2]279解放思想就是要使思想和实际相符合,使主观和客观相符合,就是实事求是。

二、改革意识与开放意识并重

邓小平在执政过程中,把国内改革和对外开放提高到同等重要的地位,实现了保持国内稳定和推动对外开放发展经济的双重目的。

针对国内权力过分集中、副职过多、党政不分和以党代政现象严重、解决好交接班等问题,邓小平尤为重视党和国家领导制度的改革,并力推进行大幅度改革。邓小平指出:“从党和国家的领导制度、干部制度方面来说,主要的弊端就是官僚主义现象,权力过分集中的现象,家长制现象,干部领导职务终身制现象和形形色色的特权现象。”[2]37它的主要表现是:高高在上,滥用权力,脱离实际,脱离群众,思想僵化,墨守陈规,办事拖拉,压制民主,徇私行贿,贪赃枉法,等等。改革干部领导职务终身制是大势所趋,势在必行。改革党和国家的领导制度,不是要削弱党的领导,涣散党的纪律,而正是为了坚持和加强党的领导,坚持和加强党的纪律。

在重视国内改革的同时,邓小平把眼界拓展到了世界领域,并及时提出了对外开放的基本战略。邓小平在执政过程中,深刻认识到了经济全球化以及信息技术对人类社会生活的影响,高度重视对外开放以及科学技术的重大意蕴。随着全球化进程的推进,世界各个国家之间经济、政治、文化和科技等之间的交往越来越紧密,越来越普遍化、常态化。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人类管理经验知识的增加,任何一个国家都有可能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条件下的便利条件,从此意义上讲,及时提出并增进中国改革开放、增强交往深度和广度是中国共产党执政意识培养中的重大课题。

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所确立的开放意识,是系统的,具有深刻的逻辑内涵。就其开放意识的逻辑构架来说,包括开放范围的全方位性意识、开放形式的多样性意识、开放进程的渐进性意识,构成了一个比较完整的体系。强化开放意识加大开放步伐的同时,还必须增强独立自主意识、提升独立自主能力,正如邓小平所说:“我们一方面实行开放政策,另一方面仍然坚持建国以来毛泽东主席一贯倡导的自力更生为主的方针。必须在自力更生的基础上争取外援,主要依靠自己的艰苦奋斗。”[2]406

需要指出的是,邓小平上述对内注重改革意识和对外注重开放意识是相得益彰、相互促进的。没有对内改革意识的确立,就很难树立对外开放意识;反之,没有对外开放意识的培育,就很难进一步引领内部改革意识,进而推动各项事业发展。

三、时间意识与空间意识共存

中国共产党正如人的生长一样,经历了由小到大、由弱到强、由不成熟到成熟的诸多阶段。邓小平在执政过程中,把时间意识和空间意识放到同等重要位置,不仅仅注重党和国家事业接班人培养,而且注重同一代人之间关系培养、同一代人所面临区域发展任务的平衡协调和同步发展,把执政党意识提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不同代中国共产党人之间的执政衔接和发展具有时间延续性的鲜明特点。“代”具有自然属性和社会文化属性,其自然属性主要是由同一年龄层即生理年龄来表征的,它构成了代的“自然框架”;其社会文化属性则是由同一年龄层的人所相对共享的相同或相近的价值观和生活方式所规定的[4]3。

在谈到建立一个什么样政党、需要多长时间及政党与社会主义关系时,邓小平指出:“建立一个什么样的党的问题,这不仅是我们这一代的问题,也是下一代、再下一代的问题。一个国家的革命,核心问题是党。有了一个好党才能引导革命走向胜利。革命胜利后,搞社会主义也要靠一个好党,否则胜利就靠不住。”[5]348建立一个好的政党,必然会涉及不同代中国共产党人之间执政的继承和发展问题。对于不同代中国共产党人执政的继承和发展,邓小平认为:“现在我们的领导干部年龄都比较大了,五年以后,五十岁以下的人,打过仗的就很少了。所以,我们这些老同志,要认真选好接班人,抓紧搞好传帮带。”[2]75在这里,邓小平指出了在不同代中国共产党人之间搞好传帮带的重大意义。

邓小平在执政实践过程中也强调空间意识,注重不同空间中制度之间的和谐共生、区域经济之间的平衡发展以及党政、政社等之间的科学定位等重大问题。中国共产党执政具有鲜明的时代空间感,它不能脱离这一时代空间所赋予其的历史内涵和精神实质。在全国执政过程中,邓小平提出了“一国两制”、“两个大局”等许多战略思想,这些思想蕴含着丰富的社会空间意识,即要从空间排列组合的视角来看待政治的协同效应。邓小平“一国两制”战略思想与其说是关于解决重大历史遗留问题的思想,倒不如说是解决在一国社会空间内如何处理不同社会制度的思想,如何进行空间排列组合的思想,当然,这种排列组合是关乎国家利益的。

在中国共产党立体空间执政的过程中,邓小平高度重视党群关系、党际关系、党国关系以及党政关系等。党群关系(党权与民权—为民—党的执政基础)、党际关系(执政与参政—唯诚—党的执政联盟)、党国关系(党权与法权—尊法—党的执政方略)以及党政关系(党权与政权—自律—党的执政境界)等四种关系,往往在一定空间内交织在一起,能否恰当处理体现了中国共产党所拥有的执政基础和资源的广度和深度,彰显了中国共产党执政过程中驾驭全局、协调各种政治主体和力量的能力和水平。

四、制度意识与思想教育并重

在历经“文革”种种苦难之后,邓小平在随后的执政过程中,更加认识到了制度建设、解放思想、思想教育对于党和国家的重大意义,并把这种认识和领悟深深烙印于其执政过程中。

一方面,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邓小平确立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目标,在充分总结历史经验和教训的基础上,提出要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先后出台了一系列党的建设方面的法规、条例和制度、措施。党通过健全党规党纪,改革党的领导制度和干部人事制度,推进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四化”方针,废除实际存在的领导干部职务终身制,解决了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党的建设的一系列基本问题。对于制度建设的重要性,邓小平指出:“领导制度、组织制度问题更带有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和长期性。这种制度问题,关系到党和国家是否改变颜色,必须引起全党的高度重视。”[2]333从某种意义上讲,制度意识是党和国家领导制度以及其他制度改革的重要前提条件,没有这种意识,就不会有之后的诸多制度改革。邓小平提出的制度问题带有“四性”的思想凸显了邓小平的制度意识,它是保证新时期党的事业成功的关键因素,是确保党的长期执政和领导地位的主要条件之一。

另一方面,执政实践过程中,在凸显制度意识的同时,邓小平也十分重视解放思想、思想教育的重要性。邓小平说:“毫无疑问,学校应该永远把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放在第一位。但这并不是说要把大量的课时用于思想政治教育。”[2]104取得事业成功,既需要制度意识作为开启制度改革的前提,以便将预防腐败现象寓于各项重要政策和措施之中,通过体制创新逐步铲除腐败现象滋生的土壤和条件;又要从思想上筑牢反腐倡廉、拒腐防变的堤防,以便培育立场坚定、思想素质过硬的干部队伍,从而保证党和国家取得更加辉煌的成就。

五、先富意识与共富意识并重

早在1956年9月16日,邓小平在《关于修改党的章程的报告》中就指出,共产党“是人民群众的全心全意的服务者”[5]218。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肩负着改革开放发展经济、实现广大民众共同富裕的历史使命。正因为如此,邓小平在执政过程中,把先富意识和共富意识放到同等重要的位置。

如何实现执政党的历史使命以及实现到什么程度,往往取决于对发展地位和发展方式等的认识程度。邓小平指出:“中国解决所有问题的关键是要靠自己的发展。”[3]265而解决中国落后现状、实现人民的温饱和共同富裕,必须明确一个真理即“发展是硬道理”。邓小平提出了实现中国现代化三步走的战略构想。第一步,到1990年,实现国民生产总值比1980年翻一番,解决人民的温饱问题。第二步,到本世纪末,使国民生产总值再增长一倍,达到人均800美元,人民生活达到小康水平。第三步,到21世纪中叶,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人民生活比较富裕,基本实现现代化。上述历史使命有的已经实现,有的正在努力实现。

如何实现富裕对社会主义国家民众而言更加具有关键意义。为此,必须把先富意识和共富意识放到同等重要的位置,提倡并实践先富和共富战略。在邓小平看来,“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3]373。我们的政策是让一部分人、一部分地区先富裕起来,以带动和帮助落后地区,先进地区帮助后富地区是一个义务,我们坚持走社会主义道路,根本目标是实现共同富裕,然而平均发展是不可能的。走社会主义道路,就是要逐步实现共同富裕。共同富裕的构想是这样提出的:一部分地区有条件先发展起来,一部分地区发展慢点,先发展起来的地区带动后发展的地区,最终达到共同富裕。实现共同富裕不是要求平均发展,平均发展是不可能的。我们提倡一部分地区先富裕起来,是为了激励和带动其他地区也富裕起来,并且使先富裕起来的地区帮助落后的地区更好地发展。

在改革开放几十年的发展历程中,邓小平培育和发展了诸多符合时代特点和顺应历史潮流的执政意识,其中就包括忧患意识与创新意识交融、改革意识与开放意识并重、时间意识与空间意识共存、制度意识与思想教育并重、先富意识与共富意识并重等具有双重品格的意识。这些双重意识在今天仍具有强烈的现实意义。

[1]魏继昆.居安思危——中国共产党人的忧患意识研究[M].人民出版社,2009.

[2]邓小平文选.第二卷[M].人民出版社,1994.

[3]邓小平文选.第三卷[M].人民出版社,1993.

[4]廖小平.伦理的代际之维——代际伦理研究[M].人民出版社,2004.

[5]邓小平文选.第一卷[M].人民出版社,1994.

★李建华为江西省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部助理研究员,历史学博士。魏青松为上海海事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法学博士。

江西省社科院理论创新课题,2013年上海海事大学科研基金项目(“Supported by Science&Technology Program of Shanghai Maritime University”)“全球化过程中执政党增强‘四种’意识战略研究”。

A849

A

2017-03-05

猜你喜欢

中国共产党意识制度
《庆祝中国共产党百年华诞》
人的意识可以“上传”吗?
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颂
中国共产党何以拥有强大的群众组织力?
中国共产党100岁啦
浅探辽代捺钵制度及其形成与层次
增强“四个意识”发挥“四大作用”
意识不会死
强化五个意识 坚持五个履职
签约制度怎么落到实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