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课堂教学中情绪推理的哲学方法论基础

2017-03-11杜尚荣施贵菊

关键词:信息论主体情绪

杜尚荣,施贵菊

(贵州师范大学 教育科学学院, 贵州 贵阳 550025)



论课堂教学中情绪推理的哲学方法论基础

杜尚荣,施贵菊

(贵州师范大学 教育科学学院, 贵州 贵阳 550025)

哲学方法论是支配人们认识活动和实践活动的一般方式、方法的理论体系。当前,基于马克思主义哲学方法论的思维体系而分析我国教育教学中的具体实践问题既是坚守哲学研究的科学动向,又符合我国教育教学发展的实际情况。因此,从马克思主义哲学方法论的思维体系出发,不难发现,主体论、信息论和控制论等能为我国课堂教学中的情绪推理提供扎实的哲学方法论基础。

情绪推理;哲学方法论;主体论;信息论;控制论

哲学方法论是支配人们认识活动和实践活动的一般方式、方法的理论体系*参见刘蔚华、陈远主编:《方法大辞典》,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37-38页。,它是对人类认识世界的各种方式、方法的总结与概括。然而,基于现有哲学研究界的共识,马克思主义哲学是最科学的哲学方法论。因此,从马克思主义哲学方法论角度出发分析我国教育教学中的具体实践问题既是坚守哲学研究的科学动向,又符合我国教育教学发展的实际情况。鉴于此,为了更深入地分析和揭示课堂教学中情绪推理的本质意蕴,我们试着从哲学方法论角度明晰其合理的理论基础。具体而言,拟将从主体论(情绪推理涉及作为主体的人)、信息论(情绪推理涉及对信息的反应)和控制论(情绪推理涉及对情绪的调控)等视角阐述情绪推理的哲学方法论基础。

一、主体论视角下的情绪推理

关于主体论的研究,可以说是源于对反映论的反思。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人对客观世界的反映是一种能动性反映,而非被动的反映。也就是说,在认识过程中,人作为认识的主体是一种能动性主体,而非消极被动的主体。于是,在认识论视野下关于人的主体性的理论问题的研究渐受人们的关注,它一方面是对经典反映论中遮蔽着人作为主体的能动性的有力批判;另一方面引领人们从主体性角度出发,重新审视哲学界的认识论问题。

(一)主体论的发展历程及主要观点

所谓主体,是指那些具有一定知识和技能、并参加社会实践活动的个人或社会群体。*李福海、雷咏雪:《主体论:作为主体的人》,西安: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90年,第1-2页。从人是主体的角度来说,人类社会自从其诞生之时起就已经具有了“主体”之意义。然而,人类关于主体的认识和研究,永远晚于人作为主体之意义的本身。虽然,人自诞生之时就已经内在地赋予了人作为主体的内在意义,但是人们真正意识到“人本身就是其认识活动的主体”这一根本性问题的,却是马克思提出实践主体之后的事情。可见,人类的主体性回归恰是一个历史性的复杂的过程。鉴于此,关于主体论的研究的发展历程我们拟从下列四个阶段进行阐述。

1. 古代“非人”主体论

古代时期虽然没有直接论及主体,但是却通过各种形式展现出了主体的存在,例如早期的神话和宗教中总会塑造一个缔造者的存在。苏格拉底吸收了早期的神话和宗教的优势,孕育了神创论、创世论的萌芽。柏拉图则继承了老师的思想,把包括诗人和哲学家在内的诸多创造主体的创造力量归诸于上天诸神使人着迷的力量。*张久营:《创造主体论》,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博士学位论文,1999年,第13页。这种神创说、创世说在英国近代哲学家贝克莱那里也得到了继承,他认为,造物主、创造主、上帝是一回事儿。*张久营:《创造主体论》,第13页。著名的上帝论者奥古斯丁则把上帝当作真理之光,认为是上帝创造一切。*[古罗马]奥古斯丁:《忏悔录》,周士良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6年,第235-236页。可见,这一时期颇具宗教色彩的有神论者都是主张把上帝或神看着是人类的创造者,虽然他们没有直接使用“主体”这样的概念,但其主张的上帝或神这个人类的创造者,主宰着人类的命运,即是人类活动的主体。这种主体实质上是一种“非人”的主体,是与人不相干的主体。因此,我们称之为“非人”主体论。

2. 近代精神主体论

人类关于主体论的显性研究大致可以追溯到近代的主体性思想,正如张久营所言:“一般说来,人在宇宙中的诞生意味着主体的产生,但是对主体问题的正式研究还是近代以后的事情。”*张久营:《创造主体论》,第5页。近代时期,康德(先验主体)、谢林(主客同一的绝对主体)、黑格尔(绝对精神或理念主体)等人的研究成果中都有所涉及人的主体性问题,但是黑格尔所论及的主体性问题算是这一时期关于主体问题的研究的最高成就。*杨适:《中西人论的冲突》,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1年,第124页。1795年黑格尔在写给谢林的信中指出:“宗教和政治是一丘之貉,宗教所倡导的就是专制主义所向往的,就是蔑视人类,不让人类改善自己的处境,不让它凭自己的力量完成其自身。”*苗力田译编:《黑格尔通信百封》,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1年,第43页。这显然是对过去神创世界的批判,其希图将人类的主体性从外在的上帝或神那里拉回到人身上,即论及人类的主体性问题应该回到人的本身的问题。但是,黑格尔又主张主宰人的实践活动的是一种绝对精神或思想理念,其哲学理论主要是建立在唯心主义的基础上的,其所论及的人类主体也还没有真正意义上回归于人本身,只是与人相干,虽然这也算是人类主体论问题研究的一大进步,但也正因此而被认为黑格尔的主体性理论是早期神论的一个新的翻版。*张久营:《创造主体论》,第14页。可见,黑格尔把绝对精神作为主宰人类一切创造性活动的主体论观点,实质上是一种精神主体论,而与人作为人类劳动的主体的本质相背离。

3. 现代实践主体论

现代时期,首先是费尔巴哈基于唯物主义立场对黑格尔的批判,他认为创造世界的主体是现实的有血有肉的人,而且物质、自然界是精神生产活动的现实基础。之后,马克思在批判地吸收了黑格尔关于人的本质是劳动创造*黑格尔认为人的本质是劳动创造,但同时他也认为人的这种劳动创造只是绝对精神进行外化、异化性的自我意识活动的过程。和费尔巴哈对黑格尔的积极批判等的基础上,提出了基于历史唯物主义的实践说。

马克思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中对黑格尔的理念或精神主体进行了直接批判,认为其脱离了现实基础。在马克思看来,人通过实践活动创造人类世界,而人才真正是改造对象世界的主体。至此,人类关于主体的认识和研究中,才在真正意义上赋予了主体于人本身的价值和意义。同时,马克思的实践主体论中还具体论述了作为个体的主体、作为集体的主体,作为类的主体和作为社会的主体*俞吾金:《马克思的社会主体论探要》,《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5期。,它们共同构成了人的主体性意义。根据马克思的实践主体论的观点,人在认识对象世界的过程中其主体性体现在:虽然作为主体的人在其实践活动中要受到客体的制约,但是人是有目的地积极能动地去认识客体,由于客观世界包括在人作为主体的实践活动中,因此,认识的结果不仅采取主体的主观形式,而且在内容上也必然包括着主体的作用和影响在内。

总之,马克思的实践主体论从本质上凸显了人作为主体的能动性,即人是有计划、有目的地认识和支配现实世界。这种属人的自觉能动性,也是人区别于其他动物的根本特征,这在毛泽东的《实践论》《论持久战》等论著中得到了丰富和升华。

4. 当代创造主体论

从广义上来说,无论是古代、近代、现代还是当代,只要是人类的活动始终都是一种创造性的活动;但是,从狭义上来说,人类在很多时候还处于一种重复性活动,而非真正意义上的创造,如张久营认为,“至少到目前为止,真正现实的创造主体还只是人群中的少数;人人都是创造主体,还只是人类社会的一种美好理想和奋斗目标”*张久营:《创造主体论》,内容提要。。因为,一个改造(活动)从小的范围看是创造,从大的范围看却可能不是;从短时期看是创造,可经过一段时间的发展就可能不被当作创造了。*张久营:《创造主体论》,第7页。况且,虽然马克思主义等经典作家也同样论及过人对客观世界进行能动地创造,但他们所关注和讨论的更多的毕竟是如何在改造社会制度中发挥人的创造性以及在批判旧世界探讨新道路中所需要的创造性,因而他们对创造主体问题的探讨有其时代局限性。而今的和平时代,人们的创造性活动不再是仅仅关注社会制度的更替,或者一个统治阶级被另一个统治阶级所推翻而被替代,其重心则在于关注人本身的生活质量与水平的提升以及人类社会的文明与进步,而且随着社会的进一步和平与发展,在未来时期人们的创造性活动会更加体现人类的生存价值和意义。因此,可以说当今人们所谈论的人的主体性问题属于一种真正意义上的创造性主体问题,所以冠之以创造主体论。

(二)主体论对情绪推理的意义

正如李福海和雷咏雪在《主体论:作为主体的人》中论及的,当今时代在召唤人的主体性。在现代科技飞速发展的今天,人类对自然界的征服能力发生了质的飞跃,同时又向人类提出了严峻的挑战,人类将如何认识、控制自己从“魔瓶”中释放出来的这种巨大魔力呢?*李福海、雷咏雪:《主体论:作为主体的人》,第1-2页。显然,人本应是具有主体性的人,而丧失人的主体性的社会属于“非人”社会。因此,我们只有紧紧抓住人的主体性,才能掌握人类及其发展史的真正秘密。*李福海、雷咏雪:《主体论:作为主体的人》,第1-2页。然而,从主体论研究的历程来看,无论是古代盛行的基于唯心主义的主体观,还是基于唯物主义的主体观都始终承认主体与客体的相互对立性。马克思主义的实践主体论,还坚持人作为主体从事着一种能动性地改造客体的实践活动。这是人类社会在关注人的问题上的一大历史性进步。但是,在马克思之前的唯心主义和唯物主义者所主张的主体论中忽视了人的社会实践性,抹杀了作为主体的人的能动性及主体与客体之间的改造与被改造的关系,因此只有马克思的实践主体论才是真正体现人作为主体的能动性。*李福海、雷咏雪:《主体论:作为主体的人》,第32页。

既然具有主体性的人在其所有的社会实践活动中都是以一种能动性的方式实现其对客观世界的创造,那么人在能动性地改造客观世界的过程中,人的主观意识的积极参与自然是少不了的,以至于有人这样评论:“人及其无限的创造主观性的奥秘是西方哲学争论的中心问题。”*[苏]米特洛欣等编:《二十世纪资产阶级哲学》,李时昭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3年,第242页。这就是说,在人类的社会实践活动中,作为主体的人基于客观信息对客观世界进行客观性地反映并非主体人的唯一可取的方式,而基于个体的主观意识对客观世界做出主观性的推理和判断也是可以理解和接受的,而且这也正是个体人的主观能动性的根本反映。以此而来,具有情绪性的人基于情绪性的而所做出的主观性的推理和判断也是可以理解和接受。但是,与此同时,根据马克思主义的完整的人的观点,个体人的这种主观性的推理和判断又不能为了满足个体私欲而做出“一味”的追求和拥有,这种一味的追求和拥有在马克思看来,则是如此的片面和愚蠢。

因此,主体论尤其是马克思主义的实践主体论的基本观点对人所做出的情绪推理至少起着三个方面的启示。首先,具有情绪性的主体人做出基于情绪的主观性的推理和判断是可以理解和接受的,即我们应该在一定条件下肯定学生的情绪推理。其次,具有情绪性的主体人不能为了满足个体的私欲而任其情绪的随意性表达。这种随意性地表达实质是一种我行我素,即一味地追求“我”作为主体的存在而忽视“他”也是主体的存在。这在马克思看来是一种片面和愚蠢*[德]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刘丕坤译,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年,第77页。,因此对于作为正待成长以便未来很好地创造人类文明世界的学生来说,这是不合适的。其三,具有情绪性的主体,假如一味地压制个体情绪致其不能以适当的方式表达,这不仅会因为压制主体的个性而使主体人失去其作为主体的能动性和创造性,同时这种一味地遏制也正是马克思所强调的片面和愚蠢。因此,从主体论视角出发,我们应该肯定课堂教学中学生的合理性的情绪推理。

二、信息论视域里的情绪推理

信息论是采用数学统计方法研究信息的本质、度量以及信息的获得、传输、存储、处理和变换等的一般规律的科学。信息论对信息的深入关注和研究,对情绪推理的研究和应用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尤其是对课堂教学中的师生们针对情绪信息进行合作与交流更是具有重要的指导性意义,因为课堂教学中师生情绪推理的研究与应用本身就包含着基于个体人的情绪信息而做出某种情绪性反应。

(一)信息论的发展历程

信息论作为研究信息规律的科学,其对人类所创下的辉煌成就,首先应归功于美国数学家香农(Claude Edwood Shannon)。香农于1948年在《贝尔系统电话杂志》上发表的《通讯的数学理论》一文中,首次论述了信息论的相关概念和内涵,标志着信息论作为数学领域的一个新篇章得以诞生。*[美]麦克伊利斯(McElece, R. J.):《信息论与编码理论》第二版,李斗等译,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4年,前言。后来,随着信息时代的不断发展,信息论逐渐从数学领域独立出来,发展成自身独特的信息理论体系。其实,在香农之前,奈奎斯特(Nyquist)、哈特莱(Hartley)、阿姆斯特朗(Arrnstrang)和达得利(Dudley)等人的研究为香农信息论的诞生奠定了基础。奈奎斯特于1924年解释了信号带宽和信息速率之间的关系;哈特莱于1928年提出了用对数度量信息的概念;阿姆斯特朗于1936年提出了宽频移的频率调制方法;达得利于1939年发明了带通声码器。在这些研究的积极启示下,数学家香农于1941~1944年从概率论和数理统计的角度对通信和密码进行了深入系统地研究。1951年美国无线电工程师协会(IRE)成立了信息论组,随后编辑出版了信息论汇刊,对信息论的相关研究成果进行广泛传播。自此,信息论开始逐渐向其它学科渗透。如,1965年苏联著名学者西蒙诺夫(N.B. Sirnonov*任俊华:《浅议情感信息论——关于情感和信息的思考》,《广东社会科学》1993年第2期。)在分析情绪的产生机制时,提出了“认知—信息理论”*[美]K.T.斯托曼:《情绪心理学》,张燕云译,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1986年,第51页。;1967年,美籍奥地利学者普里布拉姆(K.H·Pribram)从信息加工的观点分析情绪本质,提出了“情绪的信息加工理论”*杨治良主编:《简明心理学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7年,第106页。。这体现了信息论在情绪心理学中的积极应用。

值得一提的是,从信息论发展的总体历程来看,人类的五次历史性变革对促进信息论的诞生乃至发展为成熟的理论体系做出了巨大的贡献。*田枫、李宏玉、吴云编:《信息论》,哈尔滨:哈尔滨工程大学出版社,2009年,第6-7页。第一,语言的产生成为了传递信息的主要工具;第二,文字的产生为准确传递信息做出了重要贡献;第三,印刷术的发明为信息的存储和流通提供了更大的便利,从而扩大了信息的传输范围;第四,电报、电话的发明开创了人类历史上的通讯时代,促进了信息理论与相关技术的快速发展;第五,计算机技术与通信技术的有机结合开辟了网络领域,促进了信息理论的飞速发展。*田枫、李宏玉、吴云编:《信息论》,第6-7页。

(二)信息论的基本内容及观点

信息论最初是针对通讯中的编码问题而提出来的,其有助于提高信息在传输过程中的效度和信度水平。至今,信息论的发展大致经历了三个不同的阶段。

第一阶段,狭义信息论阶段。以香农为主要代表人物的狭义信息论可以简要概括为“一个概念,三个定理”*田宝玉、杨洁、贺志强等编著:《信息论基础》,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08年,第7-8页。。 一个概念是指信息熵概念,它主要用于衡量信源中所出现的信息情况。三个定理是指:(1)失真信源编码定理,其主要解决信源无损压缩编码问题;(2)有噪信道编码定理,其主要解决信道容量与信息传输的可靠性问题;(3)限失真信源编码定理,其主要解决有损压缩极限的理论问题。

第二阶段,一般信息论阶段。其不仅包括香农论及的信息测度理论、信道容量理论和编码理论,还包括如噪声理论、信号滤波和预测、统计检测与估计理论、调制理论等。*田枫、李宏玉、吴云编:《信息论》,第8页。维纳(Norbert Wiener)算是继香农之后对一般信息论贡献最大的一个研究者。维纳差不多是与香农同一时期提出了自己的信息理论,在其信息最佳滤波理论中论道:“信息就是信息,既不是物质,也不是能量。”*相丽玲主编:《信息管理学》,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03年,第79页。可见,维纳与香农所关注的信源和信息编码有所不同,其主要关注的是信息传播过程的接收端,即在受干扰的情况下,如何在接收端有效地把信息提取出来。

第三阶段,广义信息论阶段。其反映的是一种综合性的信息研究范畴,它不仅包括一般信息论的所有研究内容,还包括如生物学、语言学、心理学等有关信息的问题。*田枫、李宏玉、吴云编:《信息论》,第8页。显然,广义信息论涉及的范畴如此之广,但我们所关注的重点则是信息论在心理学和教育学学科中的渗透,尤其是信息论与情绪心理学的结合,从而为课堂教学中的情绪推理问题的相关研究提供重要支持和帮助。

(三)信息论对情绪推理的意义

在探讨信息论对情绪推理的意义问题之前,我们先来看看信息论对情绪心理学的相关研究所作出的贡献。根据现有研究的基本情况来看,信息论与情绪心理学的交集点,主要聚集于信息认知和信息加工理论对情绪研究的促进作用。信息论诞生后不久,一些从事心理学研究的学者在积极吸收信息论相关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将信息论与情绪心理学结合起来。较早地从信息论角度研究情绪的有西蒙诺夫和普里布拉姆。西蒙诺夫于1965年从信息论角度考察情绪的产生机制,并提出“认知—信息理论”,即E=-N(In-Ia)。其中,情绪(Emotion)等于需要(Need)与必要信息(necessary Information)减去可得信息(acquired Information)的乘积。*[美]K.T.斯托曼:《情绪心理学》,第51页。这就是说,个体需要与信息是产生情绪的根源,这个过程是靠个体认知来完成的。根据这个公式,当必要信息与可能信息一致时,即为有机体的需要刚好满足,那么此时个体的情绪是沉淀的;当有机体因缺乏信息而不能适当地组织自己(必要信息大于可得信息)时,那么神经机制就会使消极情绪开始活动;当有机体获得的信息超过必要信息时,此时积极情绪便会产生。普里布拉姆于1967年从信息加工的观点分析情绪本质,提出“情绪的信息加工理论”,并认为:情绪的来源是由于个体对信息的知觉分析和概念判断之间产生了不协调*杨治良主编:《简明心理学辞典》,第106页。;在正常情况下,以动机为基础的计划随着它的实施过程而调整着,但当它受到阻碍时,就产生了情绪;我们并不去计划愉快、悲哀或愤怒,我们只是在作出计划并完成它(或许极易实行,或许悲惨地失败)时感觉到愉快、悲哀或愤怒;因此,进行的计划等于动机,不进行的计划等于情绪。*[美]K.T.斯托曼:《情绪心理学》,第62-63页。

另外,利文撒尔也论述了他关于“情绪的信息加工模式”的基本认识,他认为,个体内部存在着一个对信息引起的刺激的具体特征极为敏感的先天知觉机制——信息加工模式的普通分析器,它们在情绪表现反应产生之前自动发挥作用。*[美]K.T.斯托曼:《情绪心理学》,第52-53页。通过上述分析,我们发现,这些研究至少有两个共同点:一是运用信息论的观点和方法分析情绪的起源机制和本质,并针对相关情绪现象进行解释;二是肯定了情绪的产生不是无缘无故的,而是基于一定的外界信息的作用的结果。

根据认识论层面上的信息观,那么不仅情绪是基于外界信息作用的结果,而且个体的情绪反应和表现本身也是一种信息。据此,那么基于情绪体验的情绪推理的过程自然也是一个离不开信息作用的过程。比如,无论是基于个体自身体验到的愉快、悲哀或愤怒等情绪信息,还是基于对他人的愉快、悲哀或愤怒等情绪状态(信息)的认知,这些都在个体所进行的情绪推理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有鉴于此,我们认为,信息论对情绪推理的意义至少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信息的可认知性决定了对情绪信息的正确认知和判断有助于进行合理的情绪推理。比如,对他人情绪状态的认知和判断就是影响对他人情绪反应做出推理的关键性因素。

第二,信息的可控性决定了通过对情绪信息的调节与控制有助于人们合理地进行情绪推理。比如,在社交活动中,人们通常控制自己的真实情绪,尽量不让自己的不良情绪信息外显出来,其目的就是避免对方产生极端的或不利于交往目的达成的情绪推理。

第三,信息的可编码性预示着情绪推理也具有可操作的特性,即我们可以通过实施一定的策略帮助人们进行有效的情绪推理。同时,这也为在课堂教学中,学生的情绪推理能力能够得到有效的培养提供了有力的佐证。

三、控制论范围内的情绪推理

控制论是一门研究各类系统中的信息调节和控制规律的科学,诞生于20世纪四十年代的美国,其创世人为美国著名数学家诺伯特·维纳(Norbert Wiener)。对控制论做出巨大贡献的还有中国科学家钱学森、英国生理学家艾什比(W.Ross Ashby)、捷克斯诺伐克的柯尔曼(A.Kolman)、苏联哲学家茹科夫(H.N. Жуков)、列尔涅尔(А.Я. Лернев)以及美国学者乔治(F.H.George)等。控制论作为一种哲学方法论,其核心概念是基于信息和系统的控制,以控制为基本方法将各类信息和系统联结起来。那么,从控制论角度出发,在课堂教学中,通过一定的策略对师生的情绪信息进行适当的调节和控制,能有效地帮助师生在教学交往活动中进行合理地情绪推理。

(一)控制论的发展历程

1948年,美国数学家维纳出版了《控制论》一书,标志着控制论的诞生。*王行愚:《控制论基础》,上海:华东化工学院出版社,1989年,第1页。控制论的出现,为人类科学发展史创下了又一新的里程碑。控制论(Cybernetics)这一词是维纳从希腊字“Kubernêtês”或“舵手”推究出来的,(英文中的“governor”——管理人,也是从这个希腊字的意义引申。*[美]N. 维纳:《人有人的用处——控制论和社会》,陈步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78年,第7页。)然而真正开始使用这一词并非维纳,早在19世纪初期就已经分别被法国物理学家安培(A. M. Ampêre)和波兰的一位科学家在其它领域引用过了*[美]N. 维纳:《人有人的用处——控制论和社会》,第7页。,只是维纳赋予了其控制论特殊的意义,并就其内涵进行了专门且系统深入地阐述,使之与信息和系统交织在一起,从而形成了完整的控制论理论体系,被后续研究者在广泛的引用中日益更新与发展。其实,在维纳的控制论诞生之前,就已有许多关于控制论的思想和认识。早在两千多年前我国古代的中医名著《黄帝内经》中的“以象论脏”,就已体现了控制论的朴素思想。*[美]N. 维纳:《人有人的用处——控制论和社会》,第7页。从控制论角度来看,所谓象变就是反映脏变消息的各种输出信息。*李伯聪:《试论<黄帝内经>的原始控制论思想》,《河南中医学院学报》1978年第3期。1027年(宋仁宗天圣五年),我国科学家燕肃复原了指南车,即无论车开向何处,车上所设“仙人”的指南方向始终不变。这其中就反映了控制论的三大基本原理(扰动控制、负反馈控制和复合控制)中的扰动控制原理。*项国波:《控制论的发展》,《电气时代》2005年第11期。在西方,17世纪巴斯卡(Pascal)和莱布尼茨(Leibniz)提出了设计数字计算机的想法;19世纪巴贝奇(Babbage)对自动计算装置进行了研究;1868年麦克斯韦发表的一篇关于调速器的文章,论述了控制和反馈系统的原理。这些研究虽然比较零散,不成体系,但都无不为维纳的控制论理论体系的诞生作出了应有的贡献。

继维纳的控制论诞生之后,我国著名科学家钱学森于1954年将控制论原理引入工程领域创立了控制论的四大分支之一“工程控制论”。*童天湘:《控制论的发展和应用》,《哲学研究》1979年第3期。钱学森的《工程控制论》一书对工程技术的各个系统的自动控制和自动调节进行了总结,为提高工程技术中的自动控制的水平做出了积极贡献。*童天湘:《控制论的发展和应用》,《哲学研究》1979年第3期。1958年,英国生理学家艾什比(W. Ross Ashby)发表的《控制论在生物学和社会学中的应用》一文,将控制论引入生物学和社会学领域。*童天湘:《控制论的发展和应用》,《哲学研究》1979年第3期。1960年,斯坦莱-约里斯(D. Stanley-Jones & K. Stanley-Jones)在其《论生命系统的控制》一书中,提出生命系统的控制论,是生物控制论正式成立的标志。

总而言之,控制论不仅在自身的发展过程中吸收了众学科之精华,是一门涉及数学、逻辑学、语言学、哲学和心理学等众多学科的综合性学科,而且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发展,至今早已经渗透各学科领域,成为人们研究各类问题的必要视角和方法论。

(二)控制论的基本观点和原理

控制论自创始以来,至今没有一个统一的看法。1960年,维纳在莫斯科举行的国际自动控制联合会、国际自动控制与自动调节联合会第一次会议上表示,控制论的最主要和最迫切的任务是研究自行组织系统、非线性系统以及同生命是怎样一回事有关的那些问题。这就是说,在维纳所指的关于生物、社会和机器中控制和通讯的规律的研究中,其更强调的是对有生命系统的控制机制的模拟研究。*王行愚:《控制论基础》,第5页。柯尔曼则认为,控制论是信号和机械控制的数学理论。茹科夫认为,控制论不是像数学或哲学那样的具体的专门科学,它与一切具体的技术、生物和社会系统有所不同,其研究的是一种抽象的动能系统。*王行愚:《控制论基础》,第6页。显然,茹科夫强调的是控制论的方法论意义。乔治则认为,人工智能是控制论研究的核心部分。*王行愚:《控制论基础》,第6页。可见,上述研究者关于控制论的观点都各有侧重,不尽统一。但有一点值得肯定的是,他们的研究目标是一致的,即研究关于系统中的信息过程和控制的共同规律。因此,所有的控制论都会涉及到几个最为基本的概念,如信息、动态系统、控制、反馈、稳定性、可靠性和最优化等。其中,控制又是最为重要的概念,它和目的性直接相关。人们通常进行控制的目的主要有两种:一是保持系统原有的状态,使其不发生偏离;二是引导系统的状态达到某种预期的新状态。*王行愚:《控制论基础》,第14页

从操作原理来看,控制系统包括开环和闭环两种。所谓开环控制系统是指输出量对控制作用没有任何影响,如:输入信息——控制装置(发出控制信号)——执行装置(控制作用)——受控对象(接受控制信号)——输出;所谓闭环控制系统是指输出量通过反馈作用对控制过程产生影响,如:输入信息——控制装置(发出控制信号)——执行装置(控制作用)——受控对象(接受控制信号)——输出信息或反馈装置(反馈信号)——控制装置(调整信息)……。可见,闭环控制系统比开环控制系统多了一个反馈作用的环节,能根据反馈的实际情况做出相应的调节,以便于有效地实施控制。这就是控制论系统中最基本的控制原理。

(三)控制论对情绪推理的意义

根据上述关于控制论的阐述,我们不难发现,控制论实质就是反映某一特定系统内的信息变换过程和反馈原理,其最大特点就是以信息为载体(而非基于物质或能量)实现控制系统的功能。控制论发挥效用的关键在于它是利用系统各部分间的关系和信息传递,将整个系统组织到能自动地合乎要求的运动。根据艾什比的观点,对于依靠关系和信息为载体的控制系统而言,越是复杂的系统,越能体现出控制论的优势。

控制论最大优势就是通过信息概念、反馈概念和系统概念,把本质上不同的技术系统、生物界和社会连接起来,找出不同事物之间的联系。这就为人们认识和组建不同事物间的某种关联提供了沟通桥梁,以致赋予了控制论颇深的哲学方法论意义,即就是说,为人们以控制的视角去认识和改造一个被称为“系统世界”奉献了一套非常有效的方法。显然,人的情绪推理作为一个基于情绪信息而进行的一种主观性判断,它自然也属于一个非常复杂的系统。那么,这就同样可以从控制的视角进行有效地分析和处理。目前,在心理学领域,有关情绪调节和控制方面的研究成果足以体现控制论在情绪心理学研究中的核心作用。

情绪作为人重要的心理活动,对个体的生存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可以说,情绪与我们如影随形,能否妥善管理情绪直接影响个体的生活质量、人格发展、学业进步和人生幸福。*蔺秀云、王晓菁:《做学生需要的心理教师 中小学心理教师入职与从业指导》,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年,第95页。因为,不管是乐极生悲,还是破涕为笑,都是情绪的一种极端状态。我们要善于利用和调节情绪,让情绪成为我们的得力助手,这样它将成为推动我们而不是阻拦我们的第一心理力量。*许远理、熊承清:《情绪心理学的理论与应用》,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2011年,第140-141页。这就是说,我们应该做到“我的情绪我做主”。有研究者认为,“妨害现代青年人成功最严重的心理障碍就是情绪化,即缺乏对自己情绪的控制,不能很好地克制不良情绪,……不良情绪对于21世纪的人来说,相当于19世纪的肺病和20世纪的癌症,……因此,提升自己的情绪控制能力与心灵解压能力变得异乎寻常的重要”*王俊峰:《情绪控制与心灵解压》,郑州:中原农民出版社,2011年,第19-20页。。

根据控制论的观点,人们在进行情绪推理时,就基于“我”的情绪体验而进行的预测和判断过程而言,通过一定的策略调节和控制自己的情绪体验,使自己处于一种恰到好处的情绪状态,感受一种适宜的情绪体验,从而避免产生偏激性的情绪推理;就基于“他”的情绪体验而进行的预测和判断过程而言,一方面可以通过他人的调节和控制(如适当遏制不良情绪、以恰当的方式表达情绪),以致提高情绪推理的有益性,另一方面个体根据对与他人的情绪状态的互馈(互相反馈)信息的合理认知和判断,从而减少情绪推理的偏激性和错误性。

然而,从控制论的视角来分析人的情绪推理时,我们也不得不注意下列三点:

首先,情绪产生于个体的主观需要。虽然客观事物可以引起情绪,但其不能直接决定情绪。*蔺秀云、王晓菁:《做学生需要的心理教师 中小学心理教师入职与从业指导》,第95页。这就是说,在情绪推理过程中,进行情绪控制和调节的关键在于对个体的主观需要的分析和处理。

其次,情绪的调控涉及正性和负性两方面。通常,人们在论及情绪的控制和调节,总是想到对负性情绪的调节,其实正性情绪也需要调节。比如,学生考好了,不能过度兴奋,否则一方面可能会影响其他同学的情绪,另一方面可能会滋生骄傲的心理。*周守珍、黄知荣主编:《心理学》,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第142页。

其三,控制和调节情绪,不是为了一味地压制情绪,而是为了达到某种平衡状态。因为无论是正性情绪还是负性情绪对人而言都是有用的。比如,激情令人幸福,让生活充满活力,而苦难令人牢记伤痛、化悲痛为力量,以致奋发图强。因此,并不是所有的情绪都需要克制,关键是不能让情绪泛滥。*张理主编:《广告心理学》,北京:北京交通大学出版社,2011年,第265页。

(责任编辑:晏 洁)

The Basis of the Philosophical Methodology for Emotional Reasoning in Classroom Teaching

DU Shang-rong, SHI Gui-ju

(School of Educational Science, Guizhou Normal University, Guiyang 550025, China)

The philosophical methodology is the theoretical system dominating the general way and method of people’s cognitive and practical activities. At present, an analysis of concrete practice issues in China’s education and teaching based on the thinking system of Marxist philosophical methodology is not only an adherence to the scientific development of philosophy research but also in conformity with the actual situation of development in China’s education and teaching. Therefore, it is not hard to discern that the subjectivity theory, the information theory and cybernetics can provide a solid foundation of philosophical methodology for emotional reasoning in classroom teaching in China by starting from the thinking system of Marxist philosophical methodology.

emotional reasoning; philosophical methodology; the subjectivity theory; the information theory; cybernetics

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后期资助项目“情绪推理:一种诠释课堂教学的新视觉——理论、策略及案例”(项目编号:16JHQ028)

2017-02-01

杜尚荣(1980-),男,土家族,贵州沿河人,贵州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小教系主任,副教授,教育学博士,主要从事课程与教学论研究;施贵菊(1983-),女,贵州毕节人,贵州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教师,主要从事发展与教育心理学研究。

G420

A

1674-5310(2017)03-0108-08

猜你喜欢

信息论主体情绪
论自然人破产法的适用主体
技术创新体系的5个主体
小情绪
小情绪
小情绪
信息论课程教学改革探讨
信息论在中国社会的经济学中的应用
关于遗产保护主体的思考
信息价值率在产品质量检测中的应用
怀旧风劲吹,80、90后成怀旧消费主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