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报道语篇中的形象建构
——以《时代》周刊中的一篇报道为例
2017-03-11刘芬
刘 芬
( 广州城市职业学院, 广东 广州 510800)
新闻报道语篇中的形象建构
——以《时代》周刊中的一篇报道为例
刘 芬
( 广州城市职业学院, 广东 广州 510800)
本研究从批评语言学角度对《时代》周刊关于美国总统候选人特朗普和希拉里的一篇报道进行话语分析,根据词汇、语法、语篇、语用层等多视角进行研究。研究表明,作为美国大众传媒中最有影响力的期刊,《时代》周刊不仅提供选举的舞台,而且其自身也参与其中,对选举起着推波助澜的作用。周刊强调特定的文化和历史对总统的印象及角色期待,利用“物化”、“引用”等策略,表达内容的“碎片化”及互文信息,建构人物形象,使用语言来实施意识形态渗透,于表面客观的描述中突显自己的政治立场,体现其社会角色。
物化;引用;碎片化;互文
一、前言
作为非常重要的媒体传播形式,报纸、期刊已经成为了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新闻媒体能够通过塑造我们对社会现实的看法去帮助构建社会现实(Richardson, 2007: 13)。语言代表社会现实,同时也对现实的建构和再建构起作用。新闻报道特别是国际政治新闻在为人们提供国际政治信息、体现意识形态意义的同时又约束着人们的思想、行为和习俗。为了分析新闻如何建构不平等的社会现实,我们必须考虑社会的物质现实、新闻媒体的实践行动、特定的新闻媒体语言特色和作用。“新闻文本必须在创造和接收的辩证过程中去考察”(Richardson, 2007: 112)。
2016年的美国大选在美国乃至全世界都是热门事件,美国最具代表性与影响力的新闻杂志——《时代》周刊,对总统候选人希拉里和特朗普进行过多次报道。
本文从批评语言学分析的角度出发,从《时代》周刊里选取有代表性的一篇报道“Bottom Lines: The 2016 election is a referendum on what women can be — and what men can get away with”进行分析,揭示文字背后的意识形态及社会权势关系。从“物化”、“引用”等策略进行批评性分析,揭示意识形态对语言的影响。分析报道者如何实施意识形态传播、如何建构候选人的形象,以达到权力控制的目的,展示其偏向性。
二、理论框架
本研究主要运用批评话语分析的理论和汤普森的意识形态理论作为理论框架进行研究分析。汤普森把意识形态和批评领域紧密联系起来。他把意识形态看成是构成世界感知和行动的一套信念、态度和行为。Ramalho & Resende (2011: 23)认为,批评语篇分析研究的是社会关系里文本的意识形态意义、观念、行动 、信念以及身份。这些信念、态度和行为反过来促进社会矛盾的自然化(Richardson, 2007)。语言和权力的关系是此理论的研究核心。
语言代表社会现实,同时对社会现实的构建和再构建起着重要作用。当代新闻学研究把新闻作为“构建社会现实”的工具。新闻“能够通过塑造社会现实里人们的观点来塑造社会现实”(Richardson, 2007:13)。为了更好地理解此过程,有必要把批评语篇分析的理论框架和方法运用到新闻采访和报道中。要分析新闻如何构建不平等的社会现实,我们必须把新闻文本放到其生产和消费的辩证过程的上下文中进行考察。
人们通常认为新闻探寻权力的真相,但重要的学术研究表明,新闻能再生产权力的流行话语(Taylor, L & Willis, A,2004)。因为语篇的主观性决定任何语篇都必须体现意识形态。语篇是在语言的外壳下起操纵作用的社会化意识形态。政治新闻报道语篇中的意识形态成分经常是不明显的。这就使语篇看上去客观公正,但实际上则隐晦地表达各种意识形态意义,给读者产生了潜移默化的影响。我们从意识形态以及媒体作为关键因素是如何产生意义以及表征现代生活的角度对所选的这篇语篇进行分析,选择了跟实证材料最密切相关的研究范畴:评价和体现社会角色,它们由这些范畴的意识形态术语“物化”、“碎片化”等进行阐述(Thompson,2009),旨在通过批评语篇分析将意识形态去自然化、透明化。
三、分析范畴
大众传媒作为信息传播和交流的载体,自其诞生起,就不可避免地刻上了政治的烙印。《时代》周刊作为美国影响力最大的新闻期刊,在总统选举期间报道选举过程、分析评价候选人等,对民众的选举心理起着非常重要的影响作用。本文从词汇层、语法层、语篇层、语用层等多视角描写及阐释所选取的报道语篇中话语使用策略及意识形态建构过程。 通过研究分析词汇、语法层面的物化和引用,探讨语篇、语用层面的碎片化及引用互文性。
1. 物化和碎片化
物化,也称为名物化、名词化,是制造语法隐喻的最主要的资源。借此机制, 过程、特点可以被隐喻化,被重新措辞为名词;过程、特点不再在小句中发挥功能,而是作为名词词组中的事物(Halliday, 1994:352)。
物化不仅具有语篇组织的积极功能,而且由于其是背离一致式要求的结果,使词汇语法层的含义和话语意义之间形成差异,而这种表层与深层之间的差异就是是意识形态和权力关系作用的结果,因此具有掩饰施事者主体角色 、控制社会和文化焦点、知识和观点被常识化等消极意识形态意义潜势。
话语的生成者总是绞尽脑汁将意识形态嵌入话语使之成为常识的一部分 ,使之自然化。意识形态一旦被自然化 ,并作为常识 “嵌入”话语实践之中 ,就将成为最有效的意识形态,影响人们的行为和判断。如:
[1]“This hesitation could provide an ironic final twist to a campaign that has been fought largely outside the bounds of normal rhetorical restraint.”
“this hesitation”本应是指代采访对象McPherson发表的个人言论,但根据下文我们可以看出作者已经将此含义扩大化了,用个人的投票“犹豫”扩展成了“许多选民”甚至“作者与《时代》周刊”对选举的“迟疑与纠结”。这是由于名物化后的名词hesitation可以不包含人称代词,因而具有省略或隐去施事或动因的潜能,达到掩盖或模糊施事或动因目的,从而掩饰作者和周刊的观点及有关权力关系。
在报道特朗普的时候,全文用了多次名词“assault”, 强调他对女性的口头和行动攻击,从而实现知识和观点的前景化和常识化。也就是说,当过程和特征等被事物化或者说名物化以后,在读者调用这些信息的时候 ,往往会认为该事物业已存在,在无意识中接纳它。因此,读者会将特朗普的这一特征当作其总统候选人的最大的污点。全文对于希拉里的措词则宽松很多,只用了“secrecy”这样的词。如:
[2]“Her long list of enemies, her reflexive secrecy and the murky nature of the Clinton family business ventures all threatened at various points to derail her campaign in the final days.”
在此句中,作者把secrecy 前景化,当作已知信息,强调希拉里竞选中赢得选民的最大阻碍是其神秘感。选用“secrecy”这样的中性词不同于描述特朗普时用的明显贬义词“assault”, 从而使这两个个体标签成为社会和文化所关注和操控的焦点,因此,周刊向读者传递的隐含信息自然不言而喻。
在物化模式中,由于在话语表述中删除了社会的施动者,施事者与经验者被分离,施事者与动作被分离,经验者与环境也被分离。也就是说,现实世界中的事件本来由过程构成,语言表达“过程”,但物化模式将其与过程有关的参加者等成分分开进行表达,因此社会现象的历史性被压制了,被描述成了永恒的、自然的现象。这正是后现代文化的首要特征,即零散化 、碎片化、缺乏连贯性,给人一种拼贴感,与此相应的是情感和历史感的消失,以及内在和外在、本质与现象、隐义与显义、真实性与非真实性、能指与所指等几种深层模式的消失(Fredric Jameson,1988)。在我们分析的语篇报道中,很多物化的使用导致了对特朗普和希拉里人物信息理解的碎片化,原来要体现的情感和本质已消失,取而代之的是人物形象的重构。因此,读者所理解的候选人形象是经过媒体重新塑造的形象。
2. 引用及其互文性
新闻报道注重真实、公正和客观,报道者要尽量做到只提供材料,不掺杂报道者的个人看法,但是, 大部分新闻报道者在报道之前就已经对新闻事件有了相当的了解并形成了自己的看法,不可能做出不偏不倚的报道。他们以及他们所代表的新闻机构通常是借用他人之口来表达自己的观点,因此,读者可以在报道中看到各种形式的直接和间接引语、以及来源未加任何说明的他人的话语、混合引语等,这些话语以各种方式介入报道语篇, 影响读者对转述引语的理解。
辛斌 (2007, 2010)提出引语的三个特征之一就是“引用是把别人的话语从原来的语境转移到引用者的说话语境,并构成引用者话语的一部分,这是一种转换。”引语是对发话者立场的一种回应,可以引起读者的认同与共鸣,具有规劝性和说服性作用。引语来自各种渠道,信息来源广泛,代表着各种人(通常是有权者)的利益和意识形态倾向。
在我们研究的语篇中,存在大量的混合引用,特别是在报道特朗普时,用了很多,如:
[3]Ivanka Trump has defended her father as an “equal-opportunity offender.” He doesn’t pretend to “esteem” his opponents. He doesn’t “respectfully” disagree. He pay little lip service to the idea that “we’re all in this together”. Prisoners of war make poor heroes, the Pope is “disgraceful”, and the political press is “disgusting”, “dishonest” and “biased”。
在这段描述中,假如作者不加引号,那么这是一则比较主观的报道,因为文中含有大量的情感描述性词语如“disgraceful”、 “disgusting”等 ,这样带有强烈主观色彩的措词是新闻人物报道语篇中应尽力避免的。因而作者采取了混合引用这一手段,转换了讲话者,由自己转换为特朗普和女儿伊万卡,把他们的声音由背景推到前景,剪切部分原话并把它放在自己的语篇中。叙述者声音和被引用的声音明暗搭配,有时界限分明,有时模糊甚至融合,构成一个多声部的报道。更重要的是,这些片段的引用,除了能提供客观佐证外,同时还有强调的功能,所引用的片段往往是报道的核心信息。另外, 在报道中还出现了大量的悖义引用,它们常以词汇引用的形式出现。一个文本的词语选择取决于参与者或帮助建立社会关系( Fairclough,1989,1995),因此,词汇选择有意识形态上的批评性。在这个语篇报道中,记者可以嵌入自己的怀疑、讽刺等态度,而不需借助其他言辞来证明或阐释。在这一过程中,部分引用所处的语境就得到了改变,作者就可以按照自己的交际意图重构情景语境。这一重构不仅引起了读者关注,而且报道者推卸了自己的责任,言下之意是这个话不是他说的,但暗中又渗透了自己的态度——对特朗普的讽刺与挖苦,达到交际意图。
在本文的插图引文中,还出现了多处醒目的直接引语。一般来说,新闻图片旁的直接引语是具有很高新闻价值的新闻人物的话语,对新闻的主旨具有重要的推动或发展功能。报道在醒目位置引用了特朗普、希拉里、米歇尔、奥巴马、奥尔布赖特等人的话语,表明他们对总统候选人的评价和态度,如:
[4]“This is disgraceful. It is intolerable. And it doesn’t matter what party you belong to——Democrat, Republican, Independent——no woman deserves to be treated this way.”——by Michelle Obama, Oct.13,
这样的直接引用能将读者拉回现场“亲聆”米歇尔对新任总统选举的看法,增加了报道的真实感和现场感。更主要的是特朗普和希拉里的形象主要是借助其他有重要影响力的人物之口来塑造。所选用的七个直接引语中有四个是明显地偏向希拉里的,这些引语突出了新闻主旨。这种直接引语与记者的新闻体语言交替使用的互文性,不但共同构建了新闻的权威性,而且巧妙地体现了报道者和期刊的意识形态,实现了评价功能。
因此在报道中采用各种引用既能满足新闻报道的客观性和真实性,同时通过引号的使用可以起到突显信息的作用,引起读者的注意,更重要的是重设了情景语境,实现了评价功能,体现了社会角色,重构了人物形象,达到了报道者的目的。
四、结语
本文探讨了《时代》周刊报道中一篇代表性的语篇在词汇、语法 、语篇、语用层面的使用策略,从“物化”、“引用”等策略进行批评性分析,揭示了新闻报道文字背后的意识形态及社会权势关系以及意识形态对语言的影响。事实证明,《时代》周刊不仅提供选举的舞台,而且其自身也参与其中,对选举起着推波助澜的作用。当然,新闻语篇中的形象建构是多维度的,以后我们可以从其它角度做进一步的阐释。
[1]Fairclough, N. Language and Power[M]. London: Longman, 1989.
[2]Fairclough, N. Critical Discourse Analysis[M]. London: Longman,1995.
[3]Fredric Jameson,History and Class Consciousness as an Unfinished Project. Rethingking Marxism[J],1988(1).
[4]Halliday, M.A.K. An Introduction to Functional Grammar[M]. London:?Arnold, 1994.
[5]Ramalho, V., & Resende, V. M. Analise de Discurso (Para A) Critica: O texto como material de pesquisa. Campinas: POntes Editores,2011.
[6]Richardson, J. E. Analysing newspapers — An approach from critical discourse analysis. New York, NY: Palgrave Marcmillan, 2007.
[7]Taylor, L & Willis, A. Media Studies: Texts, Institutions and Audiences [M]. Beijing: Peking University Press, 2004.
[8]Thompson,J.B. Ideology and Modern Culture:Ideology and Modern Culture: Critical Social Theory in the Era of Mass Communication[M].Cambridge:Polity Press,2009.
[9]辛 斌.“转述言语与新闻语篇的对话性”[J].《外国语》,2007(4).
[10]辛 斌.“引语研究的语用修辞视角”[J].《外语学刊》,2010(4).
(责任编辑:胡光波)
2016—11—14
刘芬,女,湖南益阳人,广州城市职业学院讲师。
H152.3
A
2096- 3130(2017)02-0032- 03
10.3969/j.issn.2096-3130.2017.0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