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万从木与私立西南美术专科学校

2017-03-11刘辰希

大众文艺 2017年13期
关键词:西南重庆美术

刘辰希

万从木与私立西南美术专科学校

刘辰希

位于重庆市上清寺的美专校街得名于由重庆著名美术家、教育家万从木先生创办的私立西南美术专科学校,万从木从早年求学到创立学校再到艰难办学、投身大后方抗日救亡运动,他奋斗的一生是一代美术教育人砥砺奉献的缩影,而他创办的私立西南美术专门学校,填补了近代重庆美术教育的空白,为现代重庆艺术教育发展培养了人才、奠定了基础,其成就值得被世人铭记。

在重庆市渝中区上清寺附近有一条街道,名为“美专校街”,然而现在这里并没有“美专校”这样一所学校的存在,就算是生活在渝中区的本地人对这条街道为什么叫“美专校街”也知之甚少。但曾经在这里的确存在过一所学校,它的全名是“私立西南美术专科学校”,现在的“美专校街”正是因为修建于这所学校之中而得名。而更不为人所知的是,这所已经消失的“私立西南美术专科学校”承载与参与了从20世纪30年代开始,直至新中国建立之间的重庆本土美术教育的开启与发展,在长达近小半个世纪的时间里,这所学校因新艺术运动而生又经历了抗战被迫多次迁徙的波折。作为重庆第一所私立美术专科学校,它既是重庆现代美术教育的开端,又与当时全国所有的公立、私立学校一同勾勒了那一代中国教育界人士许下的“教育救国”的宏愿与为之付出努力的图景,尽管因为时代原因,这所学校未能得以留存,但它的历史使命与成绩不应该被今人所忘却。同样不应该被遗忘的,是这所学校的创办人,重庆本土著名的画家、教育家万从木先生。万从木,别署竹山山人、停云阁主,永川大安场人,因擅画松树,人们又称他“万松木”,他年少在上海、日本求学到开办学校的经历,是从新艺术运动以来,一代中国美术教育家励精图治、无私奉献的缩影。在2011年1月24日播出的一期《寻宝》节目中,北京故宫博物院副研究员、故宫博物院古书画部副主任金运昌先生曾这样评价万从木:“万从木最大的功绩是,1925年跟别人合作开办了私立西南美术专科学校。他的画笔墨豪放、老辣,跟当时那些大师们相比呢,也毫不逊色。万从木的画画得挺好,只是被他办艺术教育的名给埋没了。”从金运昌先生的评价不难看出万从木对其美术教育事业做出的巨大奉献,这种挚诚的专注与执着几乎伴随了他的一生。对万从木与其创办的私立西南美术专科学校进行研究与梳理,是对整个民国时期,特别是抗战时期重庆乃至全国的美术教育发展的重要补充。然而,无论是民国美术史研究还是抗战大后方时期的美术史研究,对他与西南私立美术专科学校的资料都非常稀缺,本文以20世纪20年代至新中国建立初期的艺术教育发展史为背景框架,以万从木的女儿万芬志女士的口述历史为脉络,及通过对现存的文献材料与图片材料进行整理,较为系统的还原与展现万从木从早年求学到创办与经营私立西南美术专科学校,直至新中国建立、学校关闭之后他的个人经历与办校经过。

一、早年求学,中西绘画技艺的交融

20世纪初的中国正经历着激烈地社会变革,1911年辛亥革命推翻了中国最后一个封建帝制政权清政府,从而建立了民主共和体制的中华民国,西方列强的侵略让落后的中国见识到了科学与技术的力量,也让古老的传统文明受到了西方现代文化的冲击,百年以来思想文化领域保守陈旧的气氛急待被锐意创新的有识之士去打破,艺术领域亦是如此。正如薄松年教授所提到的,从1894年甲午战败到1919年倡导民主与科学的五四新文化运动之间,伴随西方文化的涌入,以写实主义绘画为代表的西洋画逐渐被中国社会接纳并流行,油画、水彩、素描等全新的艺术创作形式对传统的中式绘画造成巨大的冲击与影响,这让勇于探索中国艺术的发展之路、有志于开辟全新艺术气象的青年们走出国门,去往日本与欧洲学习西画,他们中的大多数归国后都投身艺术教育,成为推动中国绘画艺术发展与变革的中坚力量。而万从木也正是这些青年中的一员。

1899年,万从木出生于重庆永川大安场,其父万德轩系前清举人,但在万从木一岁时便因病离世,其母在他十一岁时也病逝了,万从木的幼年可谓孤苦伶仃,全赖万父万母生前为人亲和,万家在大安场也算大户,虽然家道中落,也多有亲戚接济,总算将其拉扯长大。从小经历坎坷的万从木聪明懂事且勤奋好学,特别喜爱画画,自幼便表现出极高的绘画天赋。在亲友中对万从木帮助最大的表姐夫王作祥先生,当时是重庆往返上海的河运轮船公司的买办,家境富裕,对万从木的绘画才华也十分欣赏,决心培养他,便出资送小学毕业的万从木到上海美术专门学校1接受系统的绘画训练。1919年,万从木在王作祥及其他亲友的资助下,获得了去日本西京(京都)美术专门学校学习西画的机会。从明治维新以来,日本全面学习西方,艺术领域亦不例外,从工部省所属的美术学校最早引进意大利画家丰塔内西(Antonio Fontanesi,1818-1882)任教到明治五年颁布普通教育里安排图画和手工教育的教学制度改革,日本已完全引入西方美术教育体系,而日本艺术界在山本鼎主张的自由画运动之后,西方式的近代美术思想逐渐占据主导,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日本成为希望学习西方绘画技术的中国学子最近能到达的阵地。20世纪初到40年代,一批批前往日本留学习画的学子在之后成为了知名的艺术家与艺术教育家,其中包括陈师曾、何香凝、李叔同、高剑父、高奇峰等等,而在日本两年多的习画经历也对万从木的人生轨迹产生了重大的影响。万芬志在谈到父亲的这段经历时,是这样描述的:

上海美专、尤其是在日本西京美专读书这段历史,对我父亲来说是极其重要的,可以说,是为他日后能够成为一个美术家、教育家,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二、教育救国,创办私立西南美专

1921年,学成回国的万从木首先来到了江西景德镇画瓷画。民国初期,由于清政府的垮台,景德镇失去了皇家官窑的地位,而在日用瓷方面,市场备受西方涌入的洋瓷挤压,但汇聚在景德镇的一帮陶瓷与瓷画艺术家们结合中西绘画与上色技艺,创新出雅俗共赏的艺术瓷,以“珠山八友”为代表的陶瓷艺术家们,将模拟水彩、油画效果的新粉彩、新彩技术不断发展完善,与传统山水、人物、花鸟相结合,创作了一大批享誉海内外的艺术精品。万从木在景德镇画瓷画的那段时期,是他将中西画技艺融会贯通的探索阶段,受到“珠山八友”与新彩瓷板画创作的影响,其保留下来的作品多以山水、花卉、动物为主题,颜色明快鲜艳、形象灵动活泼。万芬志这样描述父亲在景德镇时期的创作:

父亲在景德镇画瓷画的时候,把所学的国画与西画融入瓷画之中,这在当时也算极大的创新,在那儿画了不少作品,且很受欢迎。现在的永川名人堂,还保留着他当时画的“春”、“夏”、“秋”“冬”四幅瓷板画2。

在景德镇创作一段时间后,出于对事业与家庭的考虑,万从木回到了家乡重庆,先后在中法大学、川东师范学校、四川省立第二女子师范学校、陶冶专科学校等十余所学校任教,课余之时,在坚持绘画创作的同时,还创办了《世界美术画报》杂志,向尚且闭塞的的内地介绍世界各地优秀艺术家及其作品。随着社会变革的加剧,以西学为主的新型现代学校及其教育机制逐渐建立,公立学校已无法满足社会对于教育发展的需求,在美术领域,私立美术学校3亦随之出现,到20世纪20年代,随着新文化运动的发展,留学欧洲、日本的学子相继回国,在黄炎培、陶行知等人倡导的“教育救国”的口号下,他们中的大多数都投身教育,有的在已有的知名高校任教,有的则兴办私立学校传道授业。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万从木产生了开办私立美术专门学校的想法,促使他实现这一想法的因素主要有二:第一,在中法大学等校任教时,与吴玉章4、萧楚女5等革命进步人士有所接触,受到“发展教育,改变落后面貌”等先进思想的感染;其二,当时的重庆没有一所专门教授美术及其他艺术门类的学校,创办私立美术专门学校可以弥补这一教育空白。在与留学归国的同学反复讨论、反复斟酌之后,万从木决心创办学校。

1925年,万从木与早年同赴上海求学的何聘九、黄伯廉、杨公庹等人合作创办了重庆第一所以传授新美术为办学宗旨的美术学校——私立西南美术专科学校,建址于重庆铁板街(今重庆市渝中区铁板巷),杨公庹任校长。

三. 六次搬迁,抗战中的艰难前行

对于万从木与合办者们来说,仅有一腔热血是无法建校办学的,从一开始,学校就面临重重困难。建校不久,首任校长杨公庹便因病去世,何聘九也离开学校出任公职,年仅26岁的万从木接任校长,黄伯廉任训育主任兼英语老师。据万芬志女士回忆,建校初期最主要的困难还是来自于经费,私立学校没有政府补贴,全部经费都需要自筹,而艺术类院校对学校的设施要求更多,除普通校舍教室外,还需要画室、琴房、练舞房等设施;在教具上,需要专业书籍、画具、石膏像、乐器等等;人力开资上,除聘请老师、校工外,还需外聘写生模特等,这一应开销,都成为学校创办之初不小的负担。学校刚刚创立,各方面条件都比较简陋,加之积贫积弱的中国内陆能负担儿女学习艺术的家庭并不多,招生十分困难,学费收入微乎其微,而筹款的方式,主要来自开办画展卖画募资与社会捐赠,加之一部分借贷,这也成为了学校之后经营的主要收入来源。在铁板街运营一段时间后,学校有了一些知名度,万从木与校方其他合办人决定扩大学校规模、升级软硬设施。在万从木等人的积极奔走下,时任四川省府委员兼财政、民政厅长的甘典夔6将自己位于上清寺的20亩私产捐出作为学校用地。1933年,在多方努力筹措下,私立西南美术专科学校完成第一次搬迁,在上清寺建起了教学大楼、宿舍与食堂,购置了教具,招聘了老师,开设绘画、音乐、戏剧、陶瓷等专业,随着学生不断增多(在校学生人数最多时达300余人)、社会影响力不断增大,学校终于走上正轨。

1937年7月7日,日本挑起卢沟桥事变,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同年11月,上海沦陷,中华民国政府宣布将首都和所有政府机构迁往陪都重庆,位于上清寺的校舍被国民党宣传部征用,学校被迫进行第二次搬迁,迁往巴南区鱼洞。然而,自1938年2月开始,日军对重庆进行了长达5年半的战略轰炸,武汉失守后,日军在1939年5月更实施了惨无人道的“五三”、“五四”大轰炸,将重庆主城夷为一片废墟。鱼洞虽在市郊,但仍然在轰炸范围之内,师生早、晚都要躲避空袭,根本无法正常上课,学生大量流失。另一个招生困难的原因是,随着战事扩大,北平、上海、武汉、广州相继沦陷,大量学校,当然包括艺术类院校内迁大后方,重庆作为战时首都自然成为了一个重要的艺术中心7,各个国立、私立名校的入驻,进一步挤压了建校短、底子薄、师资弱、影响小的私立西南美专的生源。在这样的情况下,万从木与留校的几位老师、校工商议之后决定第三次搬迁,将学校迁往四川省首府成都。初到成都,经费短缺又加之人地生疏,学校很难在短时间找到校舍,于是便在城南郊区的中兴场(今四川省成都市天府新区华阳街道)找了一间庙把大家安置下来,组织师生继续上课。在坚持一段时间后,学校终于在华西后坝的磨子桥找到一所房舍,于是学校第四次搬迁,之后开始恢复招生,在成都继续办学。

1944年,抗日战争已接近尾声,万从木的私立西南美专却在成都举步维艰,为了能继续办学,他决定将学校迁回重庆。而这第五次搬迁,在万芬志女士的记忆中是最为艰难甚至绝望的一次,搬迁时学校租了一艘船运送所有教材教具,船行至岷江中下游的犍为(今乐山市犍为县)时就触礁沉没了,这时的万从木面临的是一无所有的境地,但他却并没有放弃。

回到重庆,万从木通过朋友与熟人的帮忙,在南岸区找到几间房屋,把留下来的为数不多的老师与学生安置下来,继续上课。那时经费十分困难,为了节流,万从木除了邀请以前的同学来义务上课,自己尽量也多讲课;为了开源,他在课余时间就大量作画出售,晚上常常熬夜工作,甚至因为劳累过度而导致过短暂失明。就这样,万从木几乎用一己之力将学校撑了下来。

1945年,抗战胜利,国民政府于年末迁回南京,于是把战时占用的上清寺私立西南美专原用地归还给了学校,历经第六次搬迁,也是最后一次搬迁,美专校终于回到了上清寺原址。然而,之前修建的校舍早已在大轰炸中夷为平地,国民党宣传部修建的一些战时简易平房虽勉强可以使用,但基础设施与教材教具的匮乏却成为了重新招生办学的难题。刚刚抗战结束的重庆,社会名流仍还云集于此,文化氛围也十分浓厚,此时就有人慕名到万从木家里向他求教学画。据万芬志女士回忆,除了与他们姊妹关系极好的京剧名伶厉慧兰8在家学画之外,学画者中当属时任中央银行副理的翁敏人对学校的帮助最大。翁敏人见万从木办学艰难,主动将中央银行闲置不用的如桌椅、柜子等大型家具无偿捐赠给学校使用,另外,更与万从木举办“师徒联合画展”,将售卖画作的费用全部捐给学校,正是在他的鼎力相助之下,学校又兴旺起来。

四、德艺双馨,新中国建立后的万从木

1949年11月30日,重庆解放,西南美专被进驻重庆的军政委员会接管,当时许多老师、同学已投身革命,学校已停止办课;1951年,万从木在镇压反革命运动中被错判入狱,同年,西南美专与蜀中艺术专科学校合并为重庆艺术专科学校;1952年,万从木提前释放出狱并被安排于印刷公司及印制厂工作直到退休,同年4月,重庆艺专全体教职工和三年制学生并入西南师范学院,五年制学生并入成都艺专,之后,成都艺专美术科与西南人民艺术学院合并为西南美术专科学校,并于1959年改名为“四川美术学院”;1971年,万从木病逝于重庆,享年72岁;1984年,万从木冤案平反;2004年,万从木入选“重庆历史名人”。

万从木的一生,是一代艺术教育工作者为我国艺术教育事业的发展砥砺奉献的缩影,熟悉、了解万从木的人都对他的品格与才能给予了较高的、公正的评价,总体可归结为“四爱”:

第一是“爱祖国”,万从木是一位坚定的爱国者。首先,从日本留学回国的他毅然决然投身教育,在创办私立西南美专后又克服千难万阻要把学校办下去,正是心怀“教育救国”的伟大理想,为我国艺术之发展培养人才的决心在支持着他。在抗战爆发后,万从木带领学生投身于大后的抗日救亡运动之中,1938年5月,重庆抗敌后援会绘画组委会举办“抗敌绘画展览”,万从木用中国化形式创作的漫画《抗战到底》、《各尽其责》、《共同打到日本》等作品格外引人注目、振奋人心。《时事新报》在1938年5月26日刊登的《抗敌画展》一文中写道:“本市五月抗敌宣传大会绘画组自前(二十四日)起至月底假木牌坊英年会会址举行抗敌画展,其收集油画、水彩画等一百五十六件,皆为名家作品,如余文治之《共鸣》寓意深奥,余文甫之《收尸》、《群力》,及万从木之中国画《民族英雄》,均为不可多得之作,其他以国画手法所作之漫画更别具风味,另一创格云。”重庆市政府文史研究馆馆员、西南大学美术学院教授凌承纬这样评价道:“万从木用中国画的手法创作抗战题材的漫画是抗战时期中国画家的创举……,这样的作品不但开拓了观众的眼界,也给其他艺术家以启示,在此后大后方的一些报刊上,我们看到一些著名的中国画家包括林风眠、李可染等人也纷纷采用中国画的方式创作抗战题材的漫画作品。新中国成立后,应重庆市博物馆约稿,万从木绘制了一幅反映1927年重庆“三•三一”惨案的大型壁画,其作品也深刻体现了他对人民群众苦难的同情。

第二是“爱艺术”,万从木的一生几乎未停止过绘画创作,虽然因历史原因,有大量作品已遗失或损毁,但从尚存的作品中,仍能看出其不凡的绘画造诣。万从木在绘画题材上涉猎广泛,山水、人物、花鸟均有涉及,如今保存较为完整的,主要是以其在1949年创作的《十八描法》为主的部分册页以及数幅水墨山水人物画。《十八描法》是对我国传统工笔技法的创新与展现,在一定程度上彰显了他对中国绘画传统的深入研究与思考,1957年,他还为《十八描法》加写了一段题记:“六法懂来气韵通,曹衣吴带如当风,此中妙用还须记,运笔传神今古通。”此外,2016年10月30日,万从木的一幅《蓬莱仙岛图》纸本立轴在秋季艺术品拍卖会上成就,该作品色彩明快,人物鲜活,景色壮丽,可见其深厚绘画功底,正如已故著名画家、四川美术学院绘画教育奠基人叶正昌教授所评价万从木山水画作时所说:“其画笔墨淋漓,气势磅礴,于自然中求变化,泼放中见神韵,不为陈规旧法所拘,有自己的独特风格。”凌承纬也认为万从木的山水画作品“其笔法之苍劲,形式之独到,造型之朴讷,令人过目不忘。”可惜的是,国画家一般在五十岁之后才进入艺术创作的黄金阶段,然而建国后,万从木因冤案错判入狱及之后包括文化大革命在内的数次运动影响,一方面,其创作能力大受影响,鲜有精品问世;另一个方面,文革期间大量作品遗失、损毁,其中不乏绝世佳作,家人保留的作品一部分题跋被破坏,一部分仅为闲时润笔小作,难以全面、充分的研究与论证万从木的艺术成就。

第三是“爱学生”,万从木从建校办学以来,就将培养学生成才视为毕生事业。据万芬志女士回忆,其父非常重视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兴趣与实践能力。万从木不但将自己从日本带回的珍贵书籍供学生借阅,还在课余组织学生前往重庆近郊的南温泉、北温泉等地写生采风,其指导耐心,讲课风趣,很受学生欢迎。另外,万从木在学校经费已入不敷出的情况下,还对家庭贫困的学生减免学费,学校数次搬迁,他不愿关掉学校,也是不愿看到留下的学生辍学。在解放战争时期,万从木还多次保护过进步学生以及在学校任职掩护身份的地下党工作者。私立西南美专虽然办学时间并不长,但也为国家培养了一批艺术人才,如重庆市国画院副院长杨洪坤、中央乐团女高音歌唱家刘淑芬等等,都有在西南美专上学的经历。

第四是“爱生活”,万从木是一个乐观善良、积极向上的人。在学校几经波折,难以为继之时,万从木从未想过要放弃,在万芬志女士的印象里,父亲很少愁眉苦脸,唉声叹气,面对一切都是充满信心,她举例说:

刚搬回上清寺校址不久的一天,父亲买回许多写生用的静物,一见我母亲便手舞足蹈,称今天运气好,向钱庄借了钱,可以顺利度过难关。母亲不悦,质问难道借的钱不用还,而父亲则笑嘻嘻地说,问题总能解决,慢慢来就是。总之,父亲就是这样乐观向上的性格,这种苦中作乐的精神,也正是他能克服万难、坚持办学的内因。

重庆市委统战部副部长、重庆市文史研究馆党组书记李长明这样评价万从木:“最让重庆不能忘记的是万从木的为人品质,他毕生追求进步、追求光明……追求美、创造美、传递美,为我们树立了榜样。”

总之,万从木用他的一生描绘了作为一位画家、艺术教育家应有的时代风貌与对国家、事业与艺术的深情厚爱,他的艺术才华得到了同业者中肯的赞誉,他在教书育人上的执着耕耘,他创办的私立西南美术专科学校为重庆近代的艺术教育填补了空白、奠定了基础。虽然,现今的美专校街上已经没有了美专校,但它曾经所承载的对美的追求与探索,早已融入了这座城市的血脉之中,由一代代艺术工作者薪火相传。

注释:

1.该校原名“苏州美术专科学校”,于1912年年底由年仅17岁的刘海粟与乌始光、张韦光、汪亚尘等人筹划创办的私人美术学校图画美术院发展而来,建校十年之后于1921年更名为“上海美术专门学校”。据时间考据,万从木在上海就读的应是该校,而非1922年由颜文樑创办的上海美术专科学校。

2.“春”、“夏”、“秋”、“冬”四幅瓷板画最早由万从木的三位子女分别所有,后经家庭协商,由万芬志女士将四幅作品借与永川名人堂(后重庆市永川区博物馆)代为保管与展出。

3.1911年,周湘(1871-1933)于上海创立上海油画院,后改名“中西美术学校”,成为中国第一所私立美术专门学校。

4.吴玉章(1878-1966),跨世纪的革命者,参加了辛亥革命到解放战争几乎全部革命历程,任中国人民大学校长长达十七年,于1925年协助冉钧在重庆创立中法大学四川分校,其间任教员,与万从木系同事。

5.萧楚女(1891-1927),无产阶级革命家、中国共产党早期青年运动领袖之一,参加过武昌起义、五四运动,于1923年6月至1924年1月任教于四川省立第二女子师范学校,与万从木系同事。

6.甘典夔(1888-1962),四川荣昌人,曾任川军21军政务处长,四川省府委员兼民政厅长,财政厅长,国民参政员。

7.1938年后,内迁的艺术院校、全国性的美术团体与知名艺术家前后汇聚西南的重庆、贵阳、桂林与昆明等地,此时全国形成了以重庆为中心的大后方、以延安为中心的解放区与沦陷区这三大艺术区域。

8.厉慧兰(1924-1990),京剧老生演员,厉家班五虎之一,厉慧良,厉慧敏之妹,出身梨园家庭,父厉彦芝是京剧琴师、教师,母韩凤奎、姨母韩凤英都是著名京剧演员。

[1]视频资料《寻宝(万从木画)》,211年1月24日,http://jingji.cntv.cn/20110124/106731.shtml.

[2]薄松年. 中国绘画史[M]. 上海: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2013:407-409.

[3]潘耀昌. 中国近现代美术史[M].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197-199.

[4]熊微. 论近代景德镇瓷画装饰的发展阶段[J]. 中国陶瓷,2007(12):94-96.

[5]万从木. 万从木画集[M]. 重庆:重庆出版社,2016:3-4.

[6] 蒋艳. 你可能常路过美专校街,但知道它因何得名吗?[N]. 重庆晨报,2015年5月20日(16).

[7] 万从木. 万从木画集[M]. 重庆:重庆出版社,2016:4-5.

[8]潘洵,杨光彦. 论重庆大轰炸[J]. 西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9(06):124-129.

[9]母丽帮. 抗战时期内迁高等艺术院校的美术教育研究[D].西南大学,2013.

[10] 万从木. 万从木画集[M]. 重庆:重庆出版社,2016:7-8.

[11] 凌承纬. 战火硝烟中的画坛[M]. 重庆:重庆出版社,2013:90-92.

[12]王群生. 重庆历史名人典[M]. 重庆:重庆出版社,2005:34-35.

刘辰希,青年作家,中国作家协会会员,研究生毕业于英国格拉斯哥大学社会学专业。

猜你喜欢

西南重庆美术
重庆客APP
古城西南两座桥
“潮”就这么说
传承千年文脉,匠筑美好西南
美术篇
重庆人为什么爱吃花
Country Driving
视觉重庆
在这里看重庆
中国美术馆百年美术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