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顺应“一带一路”战略下的跨文化能力培养
——高校德语第二外语教学实例研究和反思

2017-03-11顾尚可河南大学外语学院475001

大众文艺 2017年13期
关键词:德语跨文化一带一路

顾尚可 (河南大学 外语学院 475001)

顺应“一带一路”战略下的跨文化能力培养
——高校德语第二外语教学实例研究和反思

顾尚可 (河南大学 外语学院 475001)

借用古代丝绸之路的历史符号,2013年国家主席习近平提出“一带一路”(One Belt One Road)的战略构想,旨在与包括欧洲发达国家在内的沿线各国和地区实现合作共赢,共谋发展,重塑了国际经济新格局。这一战略的实施离不开大量人才的支撑,其中包括具有跨文化能力的非通用语言人才。尤其近年来,中德关系处于“蜜月期”, 面临这一机遇,高校不仅肩负着为国家培养人才的责任,也需审视、调整原有的传统教学模式。本文将着眼于现代高校德语作为第二外语教学的现状与问题,从教学实例研究出发,探讨以跨文化能力培养为首要目的的语言教学模式。

“一带一路”战略;跨文化能力;大学德语;德语教学 ;第二外语

一、“一带一路”战略

西汉时期,汉武帝派张骞出使西域,开辟了一条以首都长安(今西安)为起点,经甘肃、新疆,贯穿中亚、西亚,连接地中海各国的贸易之路。最初的作用是运输中国出产的丝绸。1877年,德国地质地理学家李希霍芬在其著作《中国》一书中,将这条西域交通道路命名为“丝绸之路”。随着时代发展,丝绸之路成为古代中国与西方所有政治经济文化往来通道的统称。

借用古代丝绸之路的历史符号,2013年国家主席习近平先后提出建设“新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战略构想,简称“一带一路”(One Belt One Road),旨在积极发展与沿线国家的经济合作伙伴关系,共同打造政治互信、经济融合、文化包容的利益共同体、命运共同体和责任共同体。引起国际社会的强烈反响。

“一带一路”的提出,是中国传统文化理念在国际经济社会关系中的贯彻,具有深厚的历史底蕴,顺应包括欧洲发达国家在内的世界各国和地区的内在诉求,以合作共赢、共谋和平发展为目标,重塑了国际经济新格局。

“一带一路”战略既涉及基础设施建设、贸易合作等硬实力,也涉及文化、人才等软实力。而人才是“一带一路”建设的关键。2015年3月28日,国家发展改革委、外交部、商务部联合发布的《推动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愿景与行动》中提出“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而要“实现政策相通和民心相通,需开展广泛的政府外交、公共外交、文化互鉴、学术交流、媒体合作等,这些都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语言人才尤其是非通用语言人才提出巨大的需求”1。另外,为了真正实现合作互鉴、开放包容,必须通过教育培养学生的国际意识与能力,即学生的跨文化能力。在过去,跨文化能力是为了被动应对全球化和国际化。而在“一带一路”的背景下,跨文化能力的作用更加凸显,它的强化更加具有情境性和适应性,这就需要高校调整、审视原有的人才培养方案和传统课程模式,深化课程教学改革,加强学生运用知识,多角度理解和分析不同文化的能力。

二、中德“蜜月期”

近年来,中德交往密切,两国高层保持着热络的互访势头。

2013-2014年国务院总理李克强两度访德,启动“2015年德中创新合作年”;2014年3月,国家主席习近平对德国进行首次国事访问;2016年,德国总统高克首度访华,被德媒称为“上任四年以来最重要的国事访问之一”;2017年,恰逢中德建交45周年,李克强总理再度访德,与德国总理默克尔举行两国总理年度会晤;而自2006至2016年十年间,默克尔曾九次访华,足迹遍布北京、上海、南京、西安、广州、天津、成都、合肥、杭州、沈阳等地,成为西方国家元首和政府首脑任内访华最多的领导人。两国的交流合作涉及多领域、多层次。例如,在工业领域,“中国制造2025”对接“德国工业4.0”;文化上,2012-2013年德国举办“中国文化年”。中德关系处于“历史最好时期”。

为顺应国情的需要,中国对德语人才尤其是具备跨文化能力的语言人才的需求空前强烈。在此新环境下,高校肩负为国家战略提供人才支撑的使命和责任,也面临新一轮教育改革和开放的宝贵机遇。

三、高校德语第二外语教学的问题与现状

在中国高校,系统的德语教学主要分为两个教学方向,即以日耳曼语言文学为专业的专业德语,和德语作为第二外语的大学德语。国内100多所高校里都开设了“大学德语”或“二外德语”的课程,学习者以非德语专业的本科生为主。在理工类院校主要是来自技术类、工程类、医学类和经济类专业的学生。而在外语院校,要求英语为第一外语专业的学生必须从日语、俄语、法语、德语等非通用语言类中选择一门作为第二外语。

据高校德语教师的普遍反馈,德语的“学习市场”远不如其他语种。原因归纳如下:1.从学生的功利性角度来看,德语和其他语种相比不仅难学,考研题目也更难。选择德语为第二外语的本科学生,平日学习比其他语种学生付出多,考研分数却不如日语、法语理想,打击其学习积极性。且招收德语二外学生的高校研究生院并不多。2.出于上述原因,加之德语教师受语言文化影响,普遍更严谨认真,将二外作为专业精读课一样对待,因此对学生要求更加严格。3.德国文化不够深入人心,学生们都了解日本动漫、对法国浪漫有迷之崇拜,提及德国却知之甚少。

因此,坚持下来选择德语二外的学生,目的性更为明确。除了对德国某一领域如足球、哲学有特别兴趣以外,很多学生将德国作为未来留学以及职业进修的目的地。就其目的性来看,培养学生的语言交际能力以及跨文化能力显得更为重要。

四、跨文化能力培养

就以“学”为中心,而非“学生”为中心的传统授课方式来看,有以下几点弊端:1.教师容易受教材影响,将教学任务视为把一本教科书教完,仅传授书中知识,而忽略了知识的应用。2.教师绝对权威化,在教学活动中学生处于被动地位,难免发生“填鸭式”教学,影响学生的积极能动性。3.从德语语言特点的角度出发,语法过于复杂,且语言的普及率低,高校学生没有语言基础,导致死记硬背、无法与他人交流、遇难退缩等现象。

因此,培养学生的跨文化能力,首先应将课堂的主体地位还给学生,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丰富课堂内容;运用任务驱动、情景化等教学方法引导学生发挥主动性,调动其学习兴趣。例如,组织学生们以小组形式讨论问题;以虚拟场景对话的方式再现课文内容;举行德语短片配音比赛、德语戏剧表演、德语歌唱比赛;观看德语电影让学生全面了解德国文化,增强课堂趣味性。

2010年公布的“大学德语教学要求”中对跨文化能力培养提出了更为具体的要求,进一步说明其目的是“引导学生重视对异文化的理解,对中国文化和德语国家文化加以比较,探讨中德文化在价值观、行为规范、人际交往、生活方式以及思维方式等方面的异同,帮助学生发现、认识文化的普遍性和多样性,以提高他们的异文化理解能力”2。早在90年代,许多欧洲国家就在外语教学中开始重视“跨文化能力”的培养,作为外语教学的首要目的,逐渐取代了“交际能力”的地位。因此在德语教学中,应以语言能力的培养为基础,交际能力的培养为跳板,最终达到跨文化能力培养的目的。

同时在培养跨文化能力时有几点需要注意:1.一堂具有跨文化意识的外语课并非只是单纯的传授目标语言的文化知识,而必须提供给学生探讨目标语言文化意义的机会。2.跨文化理解并非把本国文化与异国文化对立,简单的寻找差异,而是培养学生具备区分和分析异国文化中的“思维定式”(Stereotypen)。

教学实例

实例1:德国生活场景再现 -- “租房子”

教学方式:小组创作、排演情景剧。

教学对象:中低年级学生。

教学目的:1.掌握“租房子”的相关词汇和表达方式:如die Wohnung mieten;zur Miete wohnen;das Studentenwohnheim; die Miete; einziehen等,对房子布局与条件的描述:如Warmmiete/Kaltmiete; Einzimmer-Appartment mit Balkon; Wohn- oder Schlafzimmer; Küche; Heizung等,以及对Wohnungsanzeige(租房广告)形式和内容的理解。2.交际意向的练习:将所学语言材料应用于实际交际,感知、感受德语的使用,增强记忆效应,提高听说能力。3.了解德国租房国情:如冷租与暖租的区别;找房途径;补充相关网站资源如www.wohnung-jetzt.de, www.kostenlos.mieten.de 等。

教学效果:学生们在实景实践中不仅掌握了语言知识,也间接体验了德国生活场景,在获得相关德国国情知识的基础上,感受中德租房差异,加深“德国印象”。

实例2:中德同品牌/同类型产品的电视广告比较

教学方式:团队合作、主题报告。

教学对象:中高年级学生。

教学目的:1.使学生们独立收集资料,自主探究和思考,在团队协作和讨论总结中利用学生们不同的经历、价值观以及看待问题的角度,集思广益,从而深化学生们的跨文化理解。2.要求学生准备文案、制作PPT – 以课件多媒体手段支持自己的讲解,与德国大学学习模式接轨,使学生适应国外学习的特点。3.对于已具备一定语言能力的中高年级学生,利于其知识交叉贯通,综合运用语言、思维能力,是对知识和学习能力的强化训练。

教学效果:学生们思维活跃,能够独立总结出几点异同,如:1.“在中国广告中常利用明星效应,且多来自娱乐圈;在德国广告中更多展示常人在日常生活中的情景,更贴近观众,具有一定的移情作用”3,体现了中德不同的价值观。2.“讲究创意的中国广告善于利用隐晦或双关语的方式描述产品特点”3,如让观众误以为女生夸赞自己男友,实则介绍护肤品,产品在广告中不突显,往往最后才出现,缺点是容易造成观众误解;德国广告中对产品的展示却贯穿其中,没有中国广告直接的言语渲染,具有一定艺术美感,但在广告语中也善于利用双关的文字游戏,如“Die wahrscheinlich smarteste Parline der Welt”, smart一词实际是形容广告中男生搭讪女生的聪明伎俩,而用来形容广告产品巧克力意为“精致的”。通过这次教学活动,学生对中德跨文化的认知能力从起初的片面、表面的理解,过渡到更深入透彻的领悟。

五、结语

通过提升学生们的认知能力而领悟到的文化知识,与通过传统讲授法被灌输的知识相比,更为深刻且持久,从而达到逐渐提高学生跨文化能力的目的。

在德语教学过程中,教师扮演重要的角色,是教学活动的主导者和组织者,因此德语教师也应具备跨文化意识,提高自身的跨文化能力,将德语和汉语的异同运用到教学实践中,帮助学生掌握德语要领;选取合适的素材和主题,有意识的开展具有跨文化特点的德语教学。此外,教师应注重自身知识的拓展和更新,提高专业水平和教学能力,关注德国与国内的学术动态,积极参加教学研讨会,掌握最新信息。

在“中国德语教师学术生态”研讨会暨第二届青年德语教师发展论坛上,北京外国语大学贾文键教授对德语的“德”字进行了全新的拆解释义,首先左边的双人旁代表跨文化能力,右边自上而下,“十”字代表跨学科能力,“四”代表语言能力、教学能力、研究能力的融会贯通,“一”代表通观能力,“心”代表心智能力,对德语教师应具备的素养与能力提出了全面要求。

[1]周谷平.阚阅.“一带一路”战略的人才支撑与教育路径.教育研究,2015(10):4-9.

[2]葛艳.朱建华.大学德语教学中跨文化能力的培养.上海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6.148-153.

[3]顾尚可.启发式与任务驱动教学法在德语教学中对于跨文化理解的实践与思考.以德语专业基础阶段精读课课堂设计为例.教育科学,2017-5.4-5

[4]王国刚.“一带一路”:基于中华传统文化的国际经济理念创新.国际金融研究,2015-7.3-10

[5]韩岳.从接受美学理论中探讨大学德语教学方法改革.外语论坛,2010(35):276-277.

[6]韩岳.浅谈如何提高第二外语德语课程的教学效果.科技视界,2011-9.64-65

[7]郎瑾.情景化教学法在德语教学中的运用探究.浙江科技学院学报,2012-4.178-184

[8]崔善烨.朱建华.以功能交际语言理论为指导的大学德语教材研究.上海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12.319-323

顾尚可(1986.5-),女,汉族,助教,毕业于德国雷根斯堡大学比较文化专业,硕士,河南大学外语学院德语系专职教师,研究方向:德语语言文学、比较文化。

猜你喜欢

德语跨文化一带一路
跨文化的儿童服饰课程初探
德语学习中英语的干扰性问题及其在德语基础教学中的意义
德国1/5小学生不会德语
Eva Luedi Kong: Journey to the East
石黑一雄:跨文化的写作
跨文化情景下商务英语翻译的应对
丹麦小店流行取“难听的”德语名
论词汇的跨文化碰撞与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