侗戏传承的现实反思
2017-03-11吉首大学416000
向 娟 (吉首大学 416000)
侗戏传承的现实反思
向 娟 (吉首大学 416000)
侗戏的传承、发展、改革已是迫在眉睫,侗戏传承人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就占据了重要的地位。传承人的数量与这个非遗项目的发展存在极其密切的联系。由此可见,侗戏的传承人应该是一个群体,也就是戏班,戏班里的每一个人都在不同角色上传承这项民间艺术。非遗的传承人主要是民间艺人,他们要承担好传承的义务,因为这直接关系到某个“非遗”项目的兴衰存亡,如果想更好的发展这项非遗,就需要认定更多掌握非遗技能的传承人。
侗戏;传承;反思
在人类学中就一直强调文化的整体性,所有文化的传承与保护都是密不可分的,侗戏也是如此。通过侗戏的研究来看,侗戏是一个整体,任何一部分都是重要的,对于说只需要保护核心技术这一观点是有待斟酌的。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中没有核心与非核心这一说法,在侗戏中,剧本、演员、音乐伴奏都是不可分割的,他们是一个整体的文化。
一、侗戏传承人的定位
(一)文化的传承是一个群体,它不应当单单指某一个个人,而应该是一个群体对于这个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继承。以侗戏为例,阳烂戏班中的每一个成员应该都是侗戏的传承人,而不应该单单指龙登娥老师一人,因为他们每一个人都继承了这个非物质文化遗产。而这个地方所谓的传承人她应该只是这个侗戏戏班的代表人物,而不应该只说她一个人是侗戏的传承人。确定一个非遗项目的传承人数量,这是非常重要的。因为传承人的数量与这个非遗项目的发展存在极其密切的联系,国家的相关部门应该要了解到本来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人就比较稀缺。所以一定要关注到这个非遗项目的群体,而不是个人,应该要在最大程度上给予这个掌握非遗技能的群体更多经济和物质的支持,并赋予他们“传承人”的身份。侗戏戏班纯属业余组织,一般是以一个鼓楼为单位组成一个戏班组织,而这个戏班组织人数不定,一个小的戏班至少有十几个人组成,而比较大的戏班是能够达到三十人,其中包括有戏班师傅、歌师傅、演员和伴奏人员,每个人承担着不同的角色,因此,作为侗戏完整传统文化的传承人不应该是侗戏戏班的某一个人或者某一些人,而应该是整个戏班的所有人员。
(二)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等级制”问题。目前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分为国家、省、市(州)、县四级。从侗戏看来,既然侗戏是非物质文化遗产,那它就不应该有一流、二流之分,它是可以相互转换的,侗戏的内容也都是反映生活的。侗戏戏班的每一个角色都是非常重要的,不管是唱戏的还是拉琴的,都有他各自的价值和重要性。政府非遗中心把当地一些掌握非遗技能的民间艺人挑选出来,再根据他们的价值认定不同等级的头衔,从而成为这个非遗项目的传承人。那么怎样来评定他们的价值呢,传承人传承的都是同样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在传承人中就不应该有国家级或是市县级等级之分。
通道阳烂的传承人龙登娥是侗戏世家,她们家就是家族式的传承方式。师父是其公公杨校生,通道有名的侗戏大师,编创了很多经典的侗戏剧本。传承人的母亲杨生梅是当地唱山歌的代表人之一,多耶唱的特别好,在年轻是曾被多次邀请去长沙表演。龙登娥从受小父母影响,在学校喜欢跳舞,唱歌,母亲在唱山歌时,跟在旁边学唱,7、8岁开始学戏,14岁登台表演,演出的第一个剧目是《陈世美》,演出的角色是“冬妹”。
二、侗戏的传承方式
侗戏应该是一个整体的文化,不应该被分开来。虽然湘黔贵的文化有差异性,但是共性更多,本质也是一样。那么在侗戏传承过程中,就应该让它们成为一个整体来传承,如果分开来,也会造成民族内部衰弱,影响团结。
路是人走出来的。不管人们承不承认,侗戏已在戏曲的道路上走了170余年。因此,侗戏的传统剧目和现代剧目已经有上百个,拥有数百个民间侗戏班和为数不少的业余演职人员,拥有许多可供演出的固定戏楼和数以百万计的热心观众,它还有自己独特的主调音乐、唱腔等等。近年来它在改革的道路上又涌现出一批有文化的、有一定知识的编剧、导演、伴奏、灯光、舞美等专职或半专职的人员,积累了不少可供借鉴的成功或失败的经验。这些都是侗戏发展的基础,不可忽视。但是,也应看到,170余年来由于历史上的种种原因,侗戏在艺术方面的发展是十分缓慢的,至今仍然处于戏曲发展的初级阶段,与先进剧种比还有很大的差距。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入,侗族地区经济和文化都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提高了,他们的欣赏水平也同步提高。为了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热爱自己民族戏剧的侗家人从内心希望要有全新的侗戏呈现给观众。由于侗戏至今还没有一个专业团体,讲改革,讲发展,谈何容易。曲六乙先生说过:“任何剧种都要经过一个从业余到专业的发展过程。如果不成立专业剧团,艺术上的提高很难有质的飞跃,就不可能培养出本民族的剧作家、演员、导演、演奏员。业余演员的演出时间存在季节性、不稳定性,过年过节才演出,没有时间来磨炼自己的表演艺术,想改革就更不可能了”。
事实证明,侗戏仍处于这样的境况。多少年来,我们侗家人在呼吁,许多关心侗戏艺术的各民族专家在呼吁,一个拥有250多万人口的民族,一个具有170余年历史的少数民族剧种,应该有自己的专业剧团。可是呼吁归呼吁,确没有提到行程上来。为此笔者再次急呼,为了弘扬侗族优秀文化,为了侗戏的发展和提高,上级文化主管部门应该把成立侗戏专业团体列入议事日程,逐级上报;关心侗戏的专家们应该为专业的侗戏团体成立出谋划策,呐喊助威。笔者相信,在党对少数民族艺术的重视下,专业的侗戏团体迟早会诞生。
总之,没有专业的侗戏团休,侗戏改革难,这是事实。但并不等于没有专业团体侗戏就不能改革。侗族地区许多县文化馆以及各个村寨都有自己组织的业余侗戏班,例如阳烂过去都有两三个戏班。尽管是八仙过海,各显神通,但还是积累了不少的经验。侗族人民如此热爱侗戏,他们都是在农闲之余,自发组成的侗戏班子,尽管侗戏还没有被所有人接受和喜爱,但是它的侗族文化、民族特色都非常鲜明,深受侗族人民的欢迎。但随着现代化社会的发展,人们有了电视、电脑、手机,娱乐生活相比以前更加丰富多彩,所以侗戏在这些娱乐生活中已不再占有优势。因为侗族是没有文字的,过去的传承方式就是戏师把所有的剧本都牢牢的记在脑海中,再通过口传方式传授给其他艺人,这样的传承方式很慢,传播性也不强,所以就需要把侗戏剧本都整理成册,或者是有视频教学,这样的现代化传承才会有更好的发展。
[1]陈祖燕.论黔东南侗戏的传承与保护[J].戏剧之家,2015,9:18-19.
[2]李震霞.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保护与发展策略[J].剧影月报:31-37.
[3]陈雪英.以艺术为媒介:贵州山地交往文化视域中的侗戏[J].贵州文史丛刊,2013(1):122-127.
[4]陈祖燕.论黔东南侗戏的传承与保护[J].戏剧之家,2015,9:18-19.
向娟(1983- ),女,苗族,湖南怀化人,吉首大学2014级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少数民族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