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黄河三角洲鼓子秧歌的传承与保护

2017-03-10舒永智

黑龙江工程学院学报 2017年6期
关键词:鼓子黄河三角洲秧歌

舒永智

(滨州学院 艺术学院,山东 滨州 256600)

黄河三角洲鼓子秧歌的传承与保护

舒永智

(滨州学院 艺术学院,山东 滨州 256600)

黄河三角洲鼓子秧歌是在喜庆佳节和庆获丰收时常见的一种秧歌类型,它作为一种农民的大众舞蹈,不仅给人们带来了欢乐,也丰富了人们的精神生活。由于受到各种外来文化的冲击,以及鼓子秧歌自身在发展中的局限性,使黄河三角洲鼓子秧歌的发展与传承受到限制。文章通过调查法、观察法、文献法等方法,针对黄河三角洲鼓子秧歌独特的艺术特点和表演形式,从政府、学校、各文化团体等不同角度探析鼓子秧歌的传承与保护路径,为我国传统民族文化的发展与弘扬贡献力量。

鼓子秧歌;传承;保护;审美;传统文化

1 黄河三角洲鼓子秧歌的历史渊源与风格特点

1.1 黄河三角洲鼓子秧歌的起源

黄河三角洲鼓子秧歌并不出名,作为当地的一员,希望家乡的民间秧歌为世人所知,把家乡的民间舞蹈文化发扬光大,以利于其保护和传承。

1)黄河三角洲鼓子秧歌的人文地理。历史上黄河下游的决徙往往导致主河道的改变,黄河曾北自静海东流,也曾南夺淮河入海,广义上讲,以河南巩县为顶点,北起天津,南到黄淮的广大区域都可称为黄河三角洲,而我们所说的黄河三角洲的鼓子秧歌起源于这片优美的土地上,从古至今一步一步地慢慢演变,并传承到今天。鼓子秧歌的特点是从当地的风俗习惯和人们的性格特点变化而来的,当地人诚实朴素、憨厚、勤勤恳恳,忙时务农,空闲的时候就扭秧歌自娱自乐。通过人们对秧歌不断地加工排练、进行创新,发展出具有当地特色的鼓子秧歌。

2)黄河三角洲鼓子秧歌的历史起源。黄河三角洲各个村庄的秧歌基本都是模仿张杨村的秧歌模式来进行改编的,而后逐渐形成具有当地各个村镇特色的秧歌。当地秧歌队是每个村镇的特色,家家户户的人都会跳秧歌,如已经发展成了最普遍的大众舞蹈。

黄河三角洲地区文化史册中记载,鼓子秧歌最先流传且盛行于唐朝。在唐朝的时候鼓子秧歌受到很多有识之士的喜爱,在休闲之余将它作为娱乐节目来活跃气氛,后来逐渐在民间流传。据说黄河三角洲是泰山大神的祖地,每逢佳节的时候它都会回到黄河三角洲祭拜自己的祖先。到了每年的元宵节都会有灯会、庙会,这个时候各地的游客都会前来观看当地的秧歌演出[1]。黄河三角洲鼓子秧歌各种队形的变换、道具的运用,都让秧歌焕发出新的光芒。经过长期的演变逐渐形成了现在的秧歌表演形式。

1.2 黄河三角洲鼓子秧歌的特点

1)黄河三角洲鼓子秧歌的道具以及动作特点。在道具使用方面,黄河三角洲鼓子秧歌的道具多种多样,主要有伞、手鼓、木棒和手绢花四种,这四种道具均与人类的生产生活息息相关。其中,伞是黄河三角洲鼓子秧歌表演的主角,一般由年长的男子扮演,在表演队伍中,起到指挥伴奏和引领队形的作用。而手鼓、木棒和手绢花在表演中跟随伞的指挥,使黄河三角洲鼓子秧歌更具气势[2]。

在伴奏道具方面,黄河三角洲鼓子秧歌中常使用鼓、大锣、小锣等乐器。其中鼓是最为重要的,它的声音激越、铿锵、奔放,可谓鼓声劈浪鸣千雷,能够起到振奋人心、烘托气氛的效果。除此之外,表演者还可以根据鼓的节奏展开整齐划一的表演,由鼓点控制整个秧歌队演员步伐的前进轨迹。

在表演动作方面,黄河三角洲鼓子秧歌的动作创作灵感基于人们的日常劳作和生活娱乐。它的动作时而飞快有力,时而稳、抻、慢、赶,极为形象地表达出人们在现实生产生活中的思想情感。

2)黄河三角洲鼓子秧歌的服饰特色。黄河三角洲鼓子秧歌在表演者的穿着打扮上也非常讲究,表演者大多身穿黑色和黄色的衣服,黑色体现刚强、严肃的风格,黄色则体现温和、和煦的特点。黑色衣服主要是由男子来穿,对女子的服饰没有过多要求,穿的大方得体即可。随着时代的变化,黄河三角洲鼓子秧歌在表演者的服装中也逐渐融入现代的时尚元素,服装的样式及色彩也变得多样起来。

1.3 黄河三角洲鼓子秧歌和山东其他秧歌的关系

黄河三角洲鼓子秧歌主要流行于该区域的阳信县和惠民县一带,与山东胶州秧歌、海阳秧歌共同组成了山东三大秧歌。

胶州秧歌主要流行于山东胶州湾一带,其中最重要的角色是“膏药客”,在整支秧歌队伍中居于主导地位。胶州秧歌与海阳秧歌和黄河三角洲鼓子秧歌相比,见解独特,形成了一套更为完整、独具特色的舞蹈模式。

海阳秧歌主要流行于山东半岛南翼、黄海之滨的海阳市一带,它以粗犷奔放、感情充沛、风趣幽默的表演风格著称于世。在表演形式上,分大场子和小场子两种,大场子是群舞,锣鼓铿锵、万马奔腾,宛若大河滔滔;小场子多是双人舞、多人舞,恰似小桥流水,一波三折,美不胜收,表演形式多样,刚柔并济,谐趣横生。

与其他两类山东秧歌相比,黄河三角洲鼓子秧歌虽然也源于民间,遍布于乡镇,但通过不断地融合、发展,逐渐发展形成了自己特有的风格。从秧歌队伍的队形和人数上来看,黄河三角洲鼓子秧歌理当居于首位,从秧歌动作的难易程度来看,黄河三角洲鼓子秧歌中的“伞鼓”表演动作中所包含的舞蹈形式最完整,文化内涵最深邃[3];从角色扮演来看,黄河三角洲鼓子秧歌角色丰富,特点更加鲜明。

黄河三角洲鼓子秧歌、胶州秧歌、海阳秧歌共同构成了山东三大秧歌,因地理位置、文化习俗的不同,造成了三大秧歌不同的表演形式和表演特色。不得不承认,无论哪类秧歌在表演方面均保留了当地最淳朴、原始的外貌,这才是最难能可贵的。

2 黄河三角洲鼓子秧歌在生活中的作用

黄河三角洲鼓子秧歌是一种自娱性较强的民间舞蹈艺术,具有“寄情于舞,以舞传情”的特点[4],此特点充分表现出黄河三角洲鼓子秧歌在人们日常生活中的价值。

2.1 黄河三角洲鼓子秧歌具有较高的娱乐价值

黄河三角洲鼓子秧歌对演出的形式、花样、服饰等并不做统一要求,所以每支秧歌队伍都各显其能,当地人说:“花样多了去了”。鼓子秧歌中的人物大多由男性扮演,表演当地老百姓喜闻乐见的戏曲角色,如青蛇、白蛇、许仙的组合,钓鱼的姜太公、上蹿下跳的孙猴子、死皮赖脸的猪八戒、扮相俊美的唐僧等。有些队伍后面还跟着唱小戏、划旱船、刷刀枪等表演,当然更是少不了各色各样的丑角,这些角色走到哪里,哪里就会笑声一片,好不热闹[5]。也正是由于鼓子秧歌极为热闹的特点,常在春节、庙会等大型节日时出现,起到烘托节日气氛的作用,因而,鼓子秧歌在人们繁重的劳作生活中发挥了较强的娱乐价值。

2.2 黄河三角洲鼓子秧歌可增强个人体质

现代舞技与鼓子秧歌的结合,为鼓子秧歌打开了国际舞台。跳秧歌可以增强人的体质,预防骨质疏松和提高免疫力[6],深受中老年人的喜爱。不仅如此,多跳秧歌还能强身健体,达到健身塑形的目的,所以秧歌在我国青壮年中也较为受欢迎。青壮年可以通过秧歌,来表现自己身体的形态美。经过大量有关鼓子秧歌活动的开展,期盼今后的发展过程中鼓子秧歌会被搬上国际舞台,受到更多人的喜爱。

3 黄河三角洲鼓子秧歌的继承、发展与保护

3.1 黄河三角洲鼓子秧歌的现状

鼓子秧歌是黄河三角洲逢年过节必不可少的节目。目前,鼓子秧歌中的主要角色由几个或者一个老人担任,其余的演员只需跟着领头角色即可,表演难度不高。所以,就目前情况来看,每个村中只有少数几位老人能够真正掌握鼓子秧歌的表演精髓,熟练掌握鼓子秧歌表演技巧的年轻人少之又少。因此,在大多村镇中,秧歌表演就只有一些“花架子”,缺少应有的力度。虽然目前大家未曾注意到鼓子秧歌保存的意义,但是在继承经典文化的过程中我们必须要尊重“原生态”。

如今,黄河三角洲的政府机关已经重视鼓子秧歌的传承问题,并且积极利用各种措施来将这种艺术传播下去。为了引起人们对这类民间艺术的重视,当地文化部门利用宣传单页、电视广播、广告宣传片等形式来吸引人们的关注。另外,政府还划拨资金来鼓励发展鼓子秧歌,并将其列为学校的必选科目,在经过专业系统的训练之后,建立自己的秧歌队伍。

3.2 黄河三角洲鼓子秧歌的传承与保护

每逢佳节,各县区通过组织秧歌汇演提升鼓子秧歌的知名度与影响力,各乡镇的秧歌队会带来精彩绝伦的秧歌表演,深受百姓的喜爱,这是鼓子秧歌传承至今的强大动力。

1)黄河三角洲鼓子秧歌的“原生态”保护[7]。目前,各种类型的舞蹈逐渐失去了自身的特征,向着现代化和商业化发展,这其中也包括鼓子秧歌。在笔者看来,保护黄河三角洲鼓子秧歌的方法有两种,一种是作为“原生态”的民间艺术来进行保护,另一种就是将“原生态”和现代舞蹈艺术结合起来进行保护。无论选择何种形式,保留鼓子秧歌的“原生态”特点是最为关键的[8]。

第一,作为“原生态”的民间艺术来进行保护。所谓的原生态就是不对传统的形态和观念作任何改动,完全保存鼓子秧歌的原有特点。在保护“原生态”的基础上,才能对鼓子秧歌进行更深层次的发展,才能使其更好地传承下去。

第二,将“原生态”和现代舞蹈艺术结合起来进行保护。这种方法可有效缓解二者之间的矛盾,同时又可在矛盾中寻求发展。在鼓子秧歌的表演形式中加入现代舞蹈的元素,打破二者之间明确的界限,做到“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汲取古代优秀经验,古为今用,在保护古代艺术的同时促进现代艺术的发展。

最后,对于鼓子秧歌的保护最重要的还是艺术原始性的保护,只有保证艺术的原始性,才能进行更深层次的开发,才能获得更加真实的研究结果,也更有助于鼓子秧歌的发展。

2)黄河三角洲鼓子秧歌的保护措施

第一,政府可以采取录像、教学、书籍等方式将老艺人作为主体,将鼓子秧歌的表演形式、表演内容以及表演流程等详细地记录下来,在此基础上将鼓子秧歌作出改编,将其表演形式丰富化,比如融入到现代的歌舞剧、舞台剧中,通过此种方式对鼓子秧歌进行传承。

第二,不定期举办秧歌汇演和秧歌研讨会,并邀请全国各地舞蹈专家和相关领导观摩指导,通过集体论证与媒体报导,扩大黄河三角洲鼓子秧歌在全国乃至全世界舞蹈领域的影响力,获得文化符号优先权,促进鼓子秧歌的文化传播。

第三,建立博物馆,将鼓子秧歌各时期的表演用品,如服装、乐器等进行保存与展示,供大家观赏的同时,提高普通群众对鼓子秧歌的认知度。

第四,增加对鼓子秧歌的资金投入,将其和黄河三角洲的旅游特点联系起来,创造出独特“原生态”的鼓子秧歌文化村。

第五,鼓子秧歌进课堂,与当地学校合作,在中小学组建秧歌队,邀请县文化馆工作人员到课堂上培训学生,将跳秧歌发展成为黄河三角洲人的标志。同时,可在滨州学院、滨州职业学院等高校的舞蹈专业中着力进行秧歌教学,邀请民间艺人和文化馆工作者进行民间舞教学,促使鼓子秧歌被更多人演绎、观看、理解。

[1] 宋修妮.中华健身秧歌[M].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2005.

[2] 刘统霞.被表述的民俗艺术:对商河鼓子秧歌的历史人类学考察[M].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2010.

[3] 舒永智.黄河三角洲鼓子秧歌的审美价值及社会功能[J].北方音乐,2013(3):125-126.

[4] 石小峰.鼓子秧歌的特点与地域的潜在联系[J].教育教学论坛,2010(8):34-35.

[5] 刘晓真.从乡俗以礼到民间艺术[J].中国艺术研究院,2004(1):77-81.

[6] 李宝铎.山东鼓子秧歌和鼓子秧歌文化[J].解放军艺术学院学报,2003(4):58-59.

[7] 赵娜,李忠.论山东秧歌的社会价值[J].作家,2012(22):251-252.

[8] 刘琳.“原生型”胶州秧歌的文化解读[J].中国海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2):86-88.

[9] 邓亚飞.山东鼓子秧歌的发展现状及其在新农村精神生活中的作用[D].北京:青岛大学,2013.

[10] 石晓蕾.济阳县鼓子秧歌的考察与研究[D].北京:中国艺术研究院,2013.

On the inheritance and protection of Yellow River delta drum yangko dance

SHU Yongzhi

(College of Art,Binzhou University,Binzhou 256600,China)

The Yellow River delta drum yangko dance is commonly seen in festive seasons celebrating a harvest as a farmer's popular dancing, which not only brings joy to people, but also enriches people’s spiritual life. However, because of the impact of foreign culture and the limitation of drum yangko in its own development, the Yellow River delta drum yangko is restricted in the development and inheritance. So this paper presents the drum yangko dance through the investigation method, observation method and literature method. In view of the Yellow River delta unique artistic features and performance forms, and from different angels of governments, schools and a great variety of cultural groups, this paper explores the inheritance and protection path to contribute to the development and promotion of the traditional culture of our country.

drum yangko;inheritance;protection;aesthetic;traditional culture

10.19352/j.cnki.issn1671-4679.2017.06.013

2017-08-22

山东省艺术教育专项课题(YJ20162103);滨州学院科研基金项目(人文社科类)(BZXYRW1705)

舒永智(1984-),男,讲师,硕士,研究方向:民间舞蹈研究及教学.

J722.211

A

1671-4679(2017)06-0060-03

[责任编辑:路晓鸽]

猜你喜欢

鼓子黄河三角洲秧歌
金湖秧歌的传承和发展
富平村里唱秧歌
兰州鼓子传习所调研报告
兰州鼓子:一鼓一曲中的沧桑情怀
黄河三角洲地区民间戏曲生态研究
黄河三角洲保护区自然资源的开发与保护
昌黎地秧歌
黄河三角洲东路梆子的传承发展与价值探究
富平村里唱秧歌
兰州鼓子演唱特征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