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文化流动与深港青年核心价值观认同的实现

2017-03-10谢春红

岭南学刊 2017年4期
关键词:深港深圳流动

谢春红

(深圳信息职业技术学院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部主任、教授,博士)

文化流动与深港青年核心价值观认同的实现

谢春红

(深圳信息职业技术学院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部主任、教授,博士)

深港所处的地缘关系是无法选择和难以改变的客观存在,两地文化流动是不可阻挡的历史潮流。以文化流动的视域,基于深港青年核心价值观认同比较,需要对深港青年核心价值观认同问题进行战略考量,努力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发挥高文化的辐射作用;主动实施青年文化大发展大融合战略,引领深港青年同心同向同行;有效利用地缘关系去筹划深港发展,深圳青年应有更大担当。

文化流动;深港青年;核心价值观;认同

青年是国家的未来、民族的希望。深圳与香港仅一河之隔,两者存在深刻的地缘政治、经济、文化关系。深港两地在中国的特殊地位,意味着深港青年的发展在某种程度上可能影响两地的发展,也可能影响中国的发展。随着香港社会日趋显现的政治化倾向和香港文化的殖民化心态,深港之间的地缘文化关系研究需要提上日程。

一、文化流动及其规律

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认为,世间万物一切尽在流动与发展中,没有不流动的事物,也没有事物是不发展的。物质是流动的,意识是流动的,当然文化也是流动的。纵观人类发展的历史长河,文化发展的步伐时而缓慢,时而湍急,但流动是恒常的,因为“没有文化是一个密闭的实体。所有的文化都受到其他文化的影响,反过来也影响着其他文化。也没有任何文化是不动的、不变的或静止的。所有文化都处在内力和外力作用下的不断的流动之中。”[1]54文化的流动如同人类社会的发展,是一个自然历史过程。著名历史学家汤因比曾将这种自然的文化流动称之为“文化的社会辐射”。他“把文化的社会辐射比作光的物理辐射”,即是强调文化流动的自然性和客观性,这种自然性和客观性一般也称作“潮流”或“趋势”,潮流是不可阻挡的,如行云流水,如斗转星移。同时,文化流动毕竟是要通过人的活动来实现,而“在社会历史领域内进行活动的,是具有意识的、经过思虑或凭激情行动的、追求某种目的的人”[2]247;换言之,文化流动归根到底是历史的人的流动。人在这过程中,需要遵从潮流,所谓“顺之者昌、逆之者亡”,但并不意味着人不起任何作用,人可以根据自己的自觉的目的和意图,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加速或延缓文化流动的进程。

文化不是停滞的,它有着流动的特性,随着人的流动而流动。既然文化流动是一个自然历史过程,总遵循着某些规律:

第一,“水往低处流”——从高文化流向低文化。一定的文化是一定社会政治和经济的反映。纵观人类发展,不同地域的社会经济发展是不平衡、不同步的,有些地域比较发达,相应地,文化也较发达;反之亦然。历史上曾存有的“四大文明古国”即是代表古代社会的最高文明,近代相继崛起的国家——荷兰、葡萄牙、西班牙、英国、法国、德国、日本、美国等均曾引领那个时代的文明风骚;进入现代,西方文明曾一度备受推崇。因而,文化是有高低之分的。那么,一定时期存在的文化发展这种不平衡性,必然导致文化的流动,而文化又遵循从高到低的流动走向。如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说:资产阶级“使未开化和半开化的国家从属于文明的国家,使农民的民族从属于资产阶级的民族,使东方从属于西方”[3]277,即道出了文化由高到低的流动现象。环顾历史,这种高文化向低文化流动的现象到处存在,大到国家与国家之间,小到一个国家的地区与地区之间,特别是城市和农村之间,普遍地存在这种现象。

第二,“人往高处走”——处于低文化的人看向处于高文化的人。如同高文化流向低文化,处于高文化阶段的人总是自觉不自觉地将自己的文化向周围处于低文化阶段的人辐射,处于低文化阶段的人总会自觉或不自觉地向高文化阶段的人看齐,犹如年幼者总要向年长者看齐、学生总要向老师看齐一样。古代中华文明独领风骚,汉文化圈的国家自汉朝开始,一直受中国的政治和文化方面的支配影响;工业革命时期,英国成为欧洲历史中第一个实现近代化的国家,于是法国人开始学习英国,法国革命成功后,德国人又开始学习法国。到了现代,以美国为首的西方人,成为全球人在语言、制度、文化上膜拜的对象。在历史上曾经多次发生过蛮族人入侵文明民族、低文明民族人入侵高文明民族的情况,但结果都是入侵的民族被被入侵民族的文明所同化。如诺曼人强行进入了西欧,但他们成了西欧文明的俘虏;莫卧儿人统治过印度,却被印度文明所同化;蒙古人和满族人入主过中原,最终接受了中原的农耕生活方式。[4]对这种十分普遍的历史现象,马克思曾作过十分深刻的揭示:“相继侵入印度的阿拉伯人、土耳其人、鞑靼人和莫卧儿人,不久就被印度化了,——野蛮的征服者,按照一条永恒的历史规律,本身被他们所征服的臣民的较高文明所征服。”[3]768

二、深港青年核心价值观认同比较

文化和价值观之间存在紧密的内在关联,尽管诸多学派对文化的定义不同,但价值观公认是文化的核心。任何政党、社会组织、社会群体都是靠着某种共同价值观凝聚起来的。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三个倡导”就是13亿多中国人价值观的“最大公约数”,是凝聚和引领人们团结奋进的一面精神旗帜。那么,深港青年对此的认同如何?

(一)深圳青年核心价值观的基本研判。

2015年5月14日,《人民日报》发表的《当代大学生价值观总体积极向上》一文认为,从总体上看,当代大学生的国家、民族认同感强,关心国家和民族的前途命运,在关键时刻敢于担当,如愤怒声讨日本在钓鱼岛问题上的恶劣行径、强烈谴责发生在香港的“占中”不法行为等。这说明,他们的基本政治立场是正确的。当代大学生普遍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为它是看得见、摸得着、接地气的正能量,是根植生活、体现民意的行为准则,因而具备真学真信真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思想基础。当代大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较强的认同感和敬意,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的中华传统美德对当代大学生有着深刻影响。当代大学生的成长成才意识强烈,大都信奉“奋斗的青春最美丽”,希望搏击出不平凡的人生。[5]根据日常观察和经验,这是一份具有代表性的报告,我们可以将其看作是包括深圳在内的当代青年价值观的基本研判。这一基本研判还可以通过一些具体的事件来佐证。

事件1:旺角暴乱后,2016年2月11日至2月13日,《长安剑》公号刊载了三封内地年轻人写给香港同龄人的三封公开信,《旺角暴乱后致香港“回归一代”:请回望这片被你无视的土地》、《再致香港“回归一代”:“放开彼此心中矛盾,理想一起去追!”》《这是我们的最后一封信》,署名均为“四位内地年轻人”。[6]事件2:随着香港占中事件的演进,美英媒体的视线开始伸向大陆。《纽约时报》网站11日刊登了题为《大陆年轻人同情香港“占中”者寥寥》的报道。报道感叹内地年轻人同情香港“占中”者寥寥。文章哀叹,即使是在国外学习的中国年轻人,也对“占中”尤其是“民主”的核心价值并未表示同情。[7]事件3:据《大公报》报道,香港校园近年高度政治化,社会纷扰不断,不但令港人忧虑,更令内地学子望而却步。多间院校2015—2016学年内地生入学申请陆续截止,理工大学及岭南大学申请人数劲跌,跌幅分别为34%和40%。有教育界人士分析,近年香港与内地矛盾加深,加上去年罢课及违法“占中”行动,令内地生觉得香港院校“重政治,轻学术”,影响来港升学意愿。[8]事件4:2017年1月7日,一段内容为“港独”分子在台湾餐厅内被爱国人士围殴,时长仅3分钟的短视频经中国青年网官方微博编发后,引发青年网友热评怒赞。作为中国青年的一部分,深圳青年与内地青年一样,是“改革一代”,且是在改革开放中受益较多的一代。深圳是移民城市,深圳90后青年的父母大多是来深“打拼”的建设者,他们见证了深圳的发展也见证了国家的发展,对国家的认同与感激遗传给了孩子。本文曾以深圳大学本科生、深圳职业技术学院和深圳信息职业技术学院的专科生为范本,采取访谈、交流、对话、观察等方式,了解深圳90后青年对香港“占中”事件的行为和态度,经过调研分析可以说,深圳青年在学校接受的是比较完整的中国文化教育和各种形式的实践体验,对国家的认同感和向心力,使爱国爱社会主义成为主流价值观。

(二)香港青年核心价值观的基本研判。

香港“占中”事件不足以撼动中国,也不足以撼动深圳,但其影响却是不容忽视的。从文化的角度看,香港“占中”事件的背后,反映的其实是价值观危机,是香港核心价值观危机。

1.国家认同层面。香港独特的殖民地历史,使得香港人与自己的文化母体——中国——产生了相当的区隔感,并导致回归后香港社会的不少成员对于认同中国这个现代国家存在心理和认知上的障碍。历经了“占中”与“反占中”的漩涡,港独的声音越来越在年轻的一代出现,一些意见领袖也在提出不同的理论来为分离主义张目,不难判断,香港一些年轻人正处于一种严重的国家认同危机之中。其实,“港独”并非新鲜事物,20世纪60年代香港就有持“港独”主张的“香港民主自治党”。香港回归以后,香港和内地加深了经贸、旅游方面的往来,但在日益频密的交流中,两地因为文化、制度习惯等方面的差异产生了一些冲突,部分激进的香港人重拾“港独”的思想,喊出“港独”的口号,以“反共、反中央政府”为诉求。近年来,随着部分内地人借自由行前往香港生育、购物产生文化冲突,香港人不满政改方案频频上街抗议,并制造了“占中”事件等,一些极端“港独”组织把矛头由“反共”升级为“反华”,把反中央政府升级为反中国。

2.社会认同层面。香港成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特有的核心价值与人文精神至关重要,有这样几个关键词——自由、包容、自强、法治,这些特质是港人精神家园中不可或缺的成分,也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内容。但遗憾的是,占中事件以及港独现象,使香港逐渐走向了这几个关键词的对立面,香港社会被严重撕裂。2014年底,在香港警方对非法“占中”完成清理工作后,梁振英在会见媒体时谈到,非法“占中”使“香港社会受到最大的损失是少部分人对法治的破坏”,“香港是一个法治社会,任何人行使他的权利、自由时,都不能够妨碍他人的自由和权利”。遗憾的是,采取极端手段和违法方式表达诉求,乃至以小众劫持大众、以少数意见挟持多数意见的做法,已经成为一部分香港人达到自我目的惯用的手段,而这本身就是对香港人引以为豪的自由、法治精神的破坏和践踏。

3.个体认同层面。纵观中国近现代史,从孙中山到康有为、梁启超,都与香港关系密切,更不要说抗战时的东江游击队。二战后的冷战时期,国共在香港尖锐对立,但无论右派或左派,都认为自己是中国人,都争取为中国的命运作出承担。而今天香港的一些没有历史知识的年轻人,拿着英国米字旗要求恢复殖民统治,断然拒绝承认自己是中国人。据报道,2016年12月香港大学民意研究计划调查显示,以0至10分测试香港市民对不同身份的认同度。其中,市民对“香港人”的认同感是8.09分,较6月的调查结果上升0.14分;对“中国人”的认同感是6.88分,上升0.29分;对“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的认同感是6.25分,上升0.62分。据报道,调查让受访者选择自己的身份,当中64%的民众自称为“香港人”或“中国的香港人”,较上次调查下跌3个百分点;36%的民众自称“中国人”或“香港的中国人”,上升3个百分点。港大民研还表示,香港市民继续最认同“香港人”的身份,而对“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的身份认同程度相对低于其他身份认同。[9]

三、文化流动视域下实现深港青年核心价值观认同的战略考量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青年的价值取向决定了未来整个社会的价值取向,而青年又处在价值观形成和确立的时期,抓好这一时期的价值观养成十分重要。深圳毗邻港澳、面向海外,处于两种不同制度激烈交锋的前沿,西方价值观念的分化、渗透,容易让青年思想动摇,产生价值观危机。香港“占中”事件及港独事件警示我们,大国博弈根本上是核心价值观的博弈。从文化流动的视域,这关涉到究竟是深圳文化背后的中国文化流向香港文化还是香港文化(西方文化)改变中国文化等重大问题。这些都需要我们对深港青年的核心价值观认同问题进行战略考量。

(一)努力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发挥高文化的辐射作用。

基于文化流动的规律,深港两地青年核心价值观认同是一个影响和被影响的过程,究竟受谁的影响,取决于两地文化的高低。倘若香港文化价值观是一种处于高水平的价值观,那么,将会直接影响和辐射内地大学生,深圳大学生将会自觉不自觉地接受并趋同于香港价值观,这是当代深圳大学生遭遇的可能问题和挑战。那么,当前香港的核心价值观究竟是不是一种处于高文化的价值观?我们以为,判断一种文化高低的标准,主要是看它是否居于人民的立场、符合人性的发展,而当前中国最大的人性就是推动中国强大繁荣、社会自由进步和人民幸福安康。任何一种价值观,如果是把中国推向国土分裂、国家衰败,社会撕裂、法治丧失,人心涣散、无所归依,那么,无论其自我表述多么动听,也无论其在局部多么合理,从历史宏观的意义上,从实践的意义上,都将被历史所淘汰,为人心所摒弃。因而,当我们以“是否符合人性的发展”这一标准去分析香港青年核心价值观认同问题,不难发现,香港部分青年误读了自己与国家的关系,误读了自己与社会的关系,也误读了自己的身世,缺乏中国以及世界的历史眼光,看不到历史发展大势所趋以及中国大多数人心之所向。如果一意孤行,只会在错误的道路上走得越来越远。因而,香港的发展绝不是个别人的主观臆想,而是由绝大多数中国人的人心来书写。顺应人性的发展,我们有理由期待,深港两地的青年终究会基于深刻的历史和文化渊源,基于一种凝聚了全中国13亿人最大公约数的共同的核心价值观,为着共同的中国梦和青春梦,携手走在一起。

(二)主动实施青年文化大发展大融合战略,引领深港青年同心同向同行。

尽管历史趋势、人心所向决定了当前香港一些青年所秉持的价值观不是处于一种高文化的价值观,它们对深圳青年乃至全国青年的影响和撼动是有限的。但是,一代人总有一代人的问题,文化流动的规律也告诉我们,在文化的流动过程中,在价值观的相互影响和作用过程中,人不是完全无动于衷的,相反却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可以加速或延缓文化流动的进程。也就是说,在短期或一定的时期内,如果我们无视香港问题的发展和文化价值观的变动,不思考防范措施和长远战略,那么香港当下部分青年的核心价值观有可能影响甚至在某种程度上改变深圳乃至其背后的中国文化价值观,严重者造成国家分裂、社会动荡,这是我们不愿意看到的结果。因而,基于地缘战略的视角,我们需要主动实施青年文化大发展大融合战略。深港文化同源同根,只因香港100多年的殖民割据,西方文化的侵入以及英殖民者的殖民文化管治,才导致了香港与深圳、香港与内地在文化上的某些割裂。如何消弭这种割裂,中国历史不断上演的文化大融合经验告诉我们:其一,文化融合需要采取主动交流的方式,如果老死不相往来,至多只能实现小国寡民的暂时安稳,绝不是长久的融合之策。其二,文化“主动”在历史上有许多方式,包括易服装(饮食),用汉字、讲汉话、改汉姓、遵汉礼,通婚姻,改籍贯等等。针对深港文化融合问题,本文认为,通过教育普及普通话、进而认可中华文化与中华礼仪,是一种当前需要考虑的融合之策;通过婚姻改变籍贯、鼓励两地青年通婚、在内地或深圳买房、上学、成家、立业,由婚姻、血亲上的关联而实现的融合,是需要考虑的长久融合之策;通过各种优惠政策吸引香港青年来内地上学、工作,同时输送优秀的可靠的中国青年到香港工作,是融合的现实策略。当前,文化“主动”工作的方式方法需要作出调整,比如,需要改变短期的组织香港青年到内地观光、旅游的文化交流方式,因为文化融合需要长久、耐心,绝不是一朝一夕即可完成的。

(三)有效利用地缘关系去筹划深港发展,深圳青年应有更大担当。

地缘不能决定一切,但它作为战略决策中的一个重要因素不应该被忽视。深港所处的地缘关系是无法选择和难以改变的客观存在,但国家和地方如何有效地利用地缘关系去筹划深港发展,去推动国家利益的实现,则是主观的。从地缘的角度,深圳与香港两地的发展不能从地理上割裂,从制度上划界,而应放置于“一国”的框架下来共同谋划,这才是一个理性的政治选项;从国家与青年的角度,青年兴则深港兴,青年兴则国家兴。香港的问题是复杂的,或许这一代青年人改变不了深港,但通过几代深港青年的努力是可以改变的。当前,深港青年遇到了一个历史性的发展机遇,即“一带一路”国家级顶层战略。那么,在“一带一路”国家战略下,深港青年该如何发展?也就是说,该如何在“一带一路”战略的感召下,增强国家认同与民族认同,放飞青春梦想释放青春能量,使香港青年以及深圳青年成长为新一代有责任有担当的、有大国意识有全球视野的中国青年?这是值得思考的。每一时代都有每一时代的问题,此时,深圳青年应有更大的作为与担当。●

[1]王京生.文化是流动的[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3.

[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3]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4]顾乃忠.文化流动的规律性[J].江苏社会科学,2003,(05).

[5]李明.当代大学生价值观总体积极向上[N].人民日报,2015-05-14.

[6]旺角暴乱后,内地青年写给香港同龄人的三封信[EB/OL].http://news.xinhuanet.com/politics/2016-02/15/c_128719346.htm,2016-02-15.

[7]美英媒体透过“占中”看到了什么?[EB/OL].http://news.china.com.cn/live/2014-10/16/content_29292050.htm,2014-10-15.

[8]港媒:内地生报港校人数锐减 有学校减少4成[EB/OL].http://edu.ijntv.cn/zixun/20150709/805676.html,2015-06-22.

[9]调查:香港市民对“香港人”及“中国人”身份认同感上升[EB/OL].http://taiwan.huanqiu.com/article/2016-12/9836175.html,2016-12-20.

(责任编辑:武晟)

D61

A

1003-7462(2017)04-0123-05

10.13977/j.cnki.lnxk.2017.04.020

本文系广东省高等学校思想政治教育课题和工作创新项目《经济特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教育研究——基于深港地缘文化发展的视角》(编号:2014YK011)和深圳市哲学社会科学“十三五”规划2017年度共建课题《深港青年国家认同问题研究》(编号:135D003)的阶段性研究成果之一。

猜你喜欢

深港深圳流动
深圳欢乐海岸喜茶LAB店
流动的光
沪港通、深港通统计
沪港通、深港通5日统计
沪港通、深港通5日统计
沪港通、深港通统计
深圳
深圳医改破与立
为什么海水会流动
深圳“去编”激起千层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