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大学生创业教育工作现状与对策研究*
——基于武汉市13所高校的实证分析①
2017-03-10姚建秀
姚建秀,刘 帅
(武汉科技大学,湖北 武汉 430065)
高校大学生创业教育工作现状与对策研究*
——基于武汉市13所高校的实证分析①
姚建秀,刘 帅
(武汉科技大学,湖北 武汉 430065)
本文以武汉市13所高校问卷调查数据为基础进行深入分析,分析结果显示,政府政策导向、社会环境、高校家庭环境、朋辈群体影响等是影响大学生创业的重要外在因素,而调查对象自我价值驱动和自身创业能力是影响大学生创业的重要内在因素。因此,大学生创业教育需要整合政府、社会、高校资源,并以培养大学生综合能力为目标。
高校大学生;创业;现状;对策研究
一、样本基本情况
2016年3~7月,通过随机抽样法,课题组对武汉市13所高校中专科生、本科生、硕士生和博士生进行了问卷调查,共发出问卷1100份,收回问卷1059份,其中有效问卷977份。
(一)调研对象的性别与学校层次
调研样本中,男生有572人,占58.5%,女生占比41.5%。调研对象学校类型中,985高校学生有164人,占比为16.8%,211高校学生占比为27.5%,普通本科学生有421人,占比为43%,高职高专院校学生占比为12.6%。
(二)调研对象的籍贯与学历层次
调研样本中,来自农村的有442人,所占比例为45.2%,有535人来自城镇,所占比例为54.8%。其中,学历层次为博士生的学生有23人,占比为2.4%,研究生占比为12%,本科生占比为72.5%,专科生有127人,占比为13%。
(三)调研对象的专业年级与学科类别
调研对象学科类别分别是人文社科类356人,工学373人,理学116人,医学33人,农学10人以及其他89人。其中一年级、二年级、三年级、四年级和五年级的占比分别为35.8%,33.5%,21.8%,7.4%,1.4%。
二、各层次高校创业教育工作现状
(一)调研对象的创业意识及创业认知程度
调研对象中,有141人认为创业是组建一人自己的公司,有728人认为创业是开创一份自己的事业,有67人认为创业是开发一项前沿的科技项目。其中,有436人认为创业是不错的锻炼机会;有40.5%人认为创业要理性对待,等条件成熟再创业,还有72人认为大学生创业科技含量不高,成功靠机会。对于创业动机,21.9%的人认为创业可以检测自己的商业想法,满足人人挑战欲望;36.85%的人认为大学生创业可以锻炼自身能力,积累财富和经验。
(二)调研对象进行创业实践的行业选择
调研样本中,调研对象如果创业,选择“与自身专业相结合的领域”的有326人,选择“当前热门行业(如软件、网络等高科技行业)”的有114人,而选择“自己感兴趣的领域”的有363人,有174人选择“启动资金少、容易开业且风险相对较低的行业”。在调查创业会选择的城市中,选择在家乡创业的有405人,原因是家乡人脉关系广,环境熟悉。有351人选择在东部沿海城市创业,占比35.9%,原因是东部地区经济发达,开放程度高。也有160人选择在普通城市,因为竞争压力小。选择西部地区,边远待开发地区创业的只有61人,占比为6.2%。
(三)调研对象所在学校的创业教育环境
从调研对象对于所在学校开展的创业教育工作的了解情况来看,调研对象中有50.7%的人清楚学校经常请创业成功人士或创业领域专家给同学开设讲座。知道学校建设创业孵化基地的有312人,有404人知道学校开设了创业教育必修课或选修课,而有58.6%的人认为学校没有开设了创业教育相关课程。调研结果显示,从高校创业课程设置来看,有511人知道学校为大学生创业开设专门的大学生创业指导与服务机构。
(四)互联网对创业发展的机遇与挑战
样本中223人认为互联网的发展为高校大学生的创业创建了教育新环境,提供了改革方向;有556人认为互联网的发展为高校大学生的创业提供了广阔的信息源;有84人认为互联网的发展改变了教育对象的思想观念;有52人认为互联网的发展对大学生职业价值观产生负面影响;有50人认为互联网的发展对传统的创业教育带来了巨大冲击。
三、高校大学生创业教育工作的影响因素分析
(一)外在影响因素
1、政府政策导向。为缓解社会矛盾,政府在创业方面相继制定了系列激励措施,如通过减免税收和出台创业的优惠政策等方式鼓励创业。尽管大学生自主创业得到了国家政策的大力支持,可是在部分地区政府或相关单位与高校对相关政策的实施并不积极,没能把政策落到实处。特别是西部、农村基层单位由于条件匮乏难以吸引大学生。
2、社会和高校创业的氛围。社会环境的好坏与大学生是否选择创业息息相关。对大学生创业来说,风险投资机构对大学生创业项目的关注和扶持力度是大学生创业成功的关键。近些年来,各高校逐渐意识到创业教育的重要性,然而创业教育并没有因此而得到普及。即便开设了相关的课程,也只是以理论教育为主,并未加强学生创业技能方面的培养。
3、家庭环境和朋辈群体的影响。家庭环境和父母价值观的趋向是影响大学生自主创业的重要的因素。朋友同学对大学生创业同样起到重要的作用。如果身边的同学朋友有着积极的创业热情,那么大学生创业会更有信心,在创业的道路上也不会感到孤立无援。
(二)内在影响因素
1、调查对象的自我价值驱动。创业过程中的复杂环境要求大学生必须具有更高的个人素质。如果一个大学生把创业作为实现自我人生价值的重要途径,那么他的创业意愿更强,创业的成功率更高。
2、调查对象的创业综合能力。个人素质和能力是大学生创业的基础,也是导致创业不成功的重要限制因素。样本中698人认为管理经验、专业技术知识和人际关系处理能力是影响大学生创业的重要因素,437人认为坚强的信念与良好的心理素质是重要影响因素。
进一步分析显示,如果准备创业,大学生应该具备管理经验、专业技术知识和良好的人际关系处理能力。15.02%的人赞同准备创业的大学生应具备良好的管理领导能力,应具备熟悉创业政策与环境、承受与规避风险能力和获得资源的能力。
四、针对创业教育问题与不足的有效建议
(一)政府:完善大学生创业政策,创造良好的创业环境
政府需提供优惠政策,吸引大学毕业生到农村和西部地区创业。政府可以出台鼓励各种资本对大学生新创高科技含量项目进行投资的倾斜政策;对自主创业的大学生在审批手续和税收等予以特殊优惠。
(二)社会:建立创业服务体系,健全相关服务平台
构建大学生创业服务平台体系,为不同创业阶段的大学生提供有针对性的服务。同时采取措施,实现创业服务平台之间的衔接。对于经营状态各不相同的高科技型初创企业,政策的制定要更加体现柔性化、个性化,以便初创企业能有效地利用政策,获得各种资源。
(三)高校:实施课程改革,加强创业指导,尝试校企合作
高校应调整专业和课程设置,让学生根据自身的需要和兴趣来选择学习内容,向学生提供反映社会文化各领域发展的最新成果。同时,加强创业指导工作,实施相应奖励机制,提升创业专任教师的力量,加强创业指导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操作。增设职业培训机构或增加职业素质教育课程,包括商务礼仪等内容,缩小、弥合学校教育与市场需求之缝的作用。
(四)大学生:自立自强,努力增强综合素质,树立科学就业观
当代大学生应努力提升自身的综合素质,培养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形成良好的科学文化素养和身体素质。积极参加社会实践,将所学的理论知识与实际工作相结合,提高处理实际问题的能力。借助各种渠道,把握创业机会。面对严峻的创业形势,可以先就业再创业。
(五)培养内部风险意识和外部风险意识
创业过程中要注意三个内部风险:项目选择风险,创业团队风险和管理与财务风险以及市场环境风险和法律道德风险两个外部风险。大学生新创企业的发展基于创业团队的高效与团结,创业团队的稳定是企业成功与发展必不可少的条件。大学生在创业初期,一定要多收集市场信息,对收集所得信息要统筹管理以备做进一步分析,做到与时俱进;在市场经济环境下,做到知法、懂法、守法防止因忽视法律而带来的风险。
注:
①走访的高校有:武汉大学、华中科技大学、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武汉理工大学、湖北大学、武汉科技大学、中南民族大学、江汉大学、武汉体育学院、武汉科技大学城市学院、长江工商学院、武汉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和武汉外语外事学院共计13所高校.
[1]韩艳春.商科院校构建创新创业教育的新模式[J].西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6).
[2]张志祥.高职院校大学生创业教育的内容及其实现[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2(1).
[3]周建新.大学生创业现状调查及对策研究[J].人民论坛,2010(5中):270-271.
[4]程敬华.哲学专业创新型人才培养路径探析[J].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4).
[5]韩继锋.就业难困境下高校创业就业基地发展对策[J].继续教育研究,2016(7).
[6]张文强.财经政法类大学生创业能力培养研究——基于对5所高校财经政法类学生创业能力的调查[J].河南社会科学,2012,20(4).
[7]王涛.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现状分析与对策[J].教育与职业,2015(21).
责任编辑:董 柯
2015年度湖北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专项任务项目“高校大学生创业就业教育工作现状及对策研究”(项目编号:15Z095)阶段性研究成果;武汉科技大学2015-2016年度大学生科技创新基金研究项目“高校大学生创业就业教育工作现状及对策研究调研报告——以武汉市为例”(项目编号:15SHA142)阶段性研究成果。
2017-01-20
姚建秀(1993-),女,山西太原人,武汉科技大学文法与经济学院社会工作专业2013级本科在读生;刘 帅(1986-),男,土家族,湖北宜昌人,武汉科技大学助教,武汉科技大学文法与经济学院团委书记,法学硕士,研究方向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法理学。
G639.20
A
1009-1890(2017)01-0056-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