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皇室丧葬制度研究
2017-03-10王计永史冠琪
王计永 史冠琪
(邢台学院 邢台 054001)
明代皇室丧葬制度研究
王计永 史冠琪
(邢台学院 邢台 054001)
中国古代丧葬制度蕴涵丰盈,形式繁琐复杂。至明朝时,封建制度几近顶峰,皇家贵族对于丧葬更是视为重中之重,每逢帝王驾崩,国内禁止一切婚娶和娱乐活动,全体臣民都要为之服丧戴孝,举国哀悼,称为国丧。这些丧葬制度,从初终礼仪到治丧治葬之礼,以及葬后的祭典,无一不显示着赫赫国威。
明代皇室 丧葬 典礼 墓葬
我国自古以来便是“礼仪之邦”下至餐饮沐浴,上至婚丧嫁娶,无一不严格遵循礼仪章程。丧葬文化是人们灵魂的产物,体现了人们对生命的敬畏与向往,丧葬礼仪有着其他仪式所没有的特殊含义:首先将生死明确划分,把死者送入另一个世界,告慰其亡灵,免得亡灵回来作祟;再次,人类自己构想出了一个完美的灵魂世界,希望逝去的亲人能够在另一个世界里幸福生活,并且希望通过祭礼来实现与另一个世界亲人的对话。这是就葬礼的普遍功能而言的。而具体到中国传统丧礼,更加突出对活人的作用。与其他文明形态的丧礼相比,中国以儒家为主导的死亡礼俗有着更为特殊的品性。明代帝后的丧礼制度和陵寝制度及其祭祀规程,在继承了古代丧葬制度的同时,也为了适应当时社会的需要,增补删减,写入了《大明集礼》,逐渐演变成为具有极强法律效力的法律条文中的一部分,这样一来,帝后生前的地位和特权,在死后也能在丧葬制度中得到充分的体现。
一、明代皇室丧葬典礼
在古代,皇帝、皇后死曰崩,在丧礼制度方面,明代帝后死后,规定时间内,国内任何婚娶和娱乐活动,全体臣民都要为之服丧戴孝,举国哀悼,称之为国丧。墓葬方面,明代借鉴金代陵墓,采取圆形宝顶的样式。并且人殉之风死灰复燃。
1.初终礼仪。
皇室成员对死亡的仪式极为重视,当人在弥留之际时,一应事项其实已经开始准备了。人在将死未死之时,需要进行迁居、属纩两项事宜,迁居是指要将皇室成员迁于正寝之中,并向天地祷告;属纩是指往将死之人口中塞入极细的棉絮,此方法用来判定是否还有气息在弥留者的口中,如若断气,则跪地痛哭。《明史》:“属纩,俟气绝乃哭。”[1]1446
确认死者死后,首先群臣易服。《中国全史》:“明太祖朱元璋驾崩,礼部定议,京官闻丧次日,素服、戴乌纱、黑角带,赴内府听宣遗诏。”其后立丧主、主妇,皇室则由专门的护丧官处理丧事。
以上程序完毕之后便可发丧,皇帝死后通常要发文讣告天下,群臣后妃需“朝哺哭临”,即哭丧。(皇帝秘不发丧是为特例,如成祖驾崩时,因“六军在外”,十七日后方由皇太孙至军中发丧。)发丧之后便要设帷堂,与死者东面设案几,四周围帐,祭品置于案桌之上,供亲友哭奠。“宫中设几筵,朝夕哭奠。”
其中还有沐浴、饭含。沐浴即为死者擦洗身体,用过的水倒与之前在屏风旁挖好的坑中。沐浴之后便是饭含,即在死者口中塞入物体,皇室成员放置金钱于口中。几乎与饭含同时,进行的是袭尸仪式,所谓袭尸也就是给死者穿衣,在尸体东面设床,先将袭衣铺设与床上,再将尸体移到床上为死者穿衣。
2.治丧礼仪。
皇室宗亲或重要大臣去世之后,皇帝通常会以辍朝的方式来表达哀思,辍朝一般从死者去世第二天开始,辍朝当天,城内外不设仪仗,不鸣钟鼓,不鸣鞭。另外皇帝的辍朝时间长短会根据宗亲大臣的亲疏地位决定。
皇室成员去世之后首先进行的仪式便是小殓和大殓,史料中并没有对皇室的小殓大殓进行详细记载,但据推测应与品官仪式相仿,小殓即死者去世第二天亲属为其穿上新衣盖上衾被,大殓即入棺仪式,在小殓第二日举行,也就是死者去世后第三天。大殓次日,五服之内的亲属按照亲属关系穿上丧服,这就是成服。
成服之后,死者亲属要在每天日出日落时分进行祭奠仪式,这就是朝夕奠。“越三日成服,朝晡哭临,至葬乃止。”[1]1446也就是说在下葬之前都要举行朝夕奠仪式。下葬之后还有朔望奠,就是每月初一、十五,需举行仪式哭奠,若死者地位较高或与皇帝感情深厚,朔望奠时皇帝通常不上朝。
治丧礼仪中还有“奔丧”和“吊丧”,顾名思义奔丧就是参加丧事,如若皇帝驾崩,各藩国距离京城较远,可在本国中举行仪式祭奠,不必亲临丧礼。《明史》记载“三十一年闰五月,太祖崩,皇太孙即位,遗诏诸王临国中,毋得至京师,王自北平入奔丧,闻诏乃止。”[1]69若是关系较近的亲友亲临丧礼,需要去灵柩哭奠
3.治葬礼仪。
古人对陵墓十分重视,尤其相信风水,因此皇室成员会有专门的人员为其选定葬地,即卜宅兆,“凡葬皆先相,乃筮之筮吉乃掘坎”[2]。人们希望死后能入土为安,子孙后代也希望通过修建陵墓来得到已故的祖先的庇荫,因此很多皇室成员生前就会择选陵墓,地理位置、山水形势、黄道吉日都是重要的选择因素。
葬地选好后,就要开始修建坟墓,皇帝的陵墓交由工部负责,明初时期的皇陵以节俭为主,后期慢慢向奢靡发展。明代的皇陵,延续了金代的风格,以圆形宝顶形式为主,随着帝王陵的增多,逐渐形成了陵墓群,形成了由南向北、排列有序的相对集中的木结构建筑群,也就是后来著名的明十三陵。陵墓建好后,刻碑志是一项重要的程序,明代的墓碑石雕是一大特色,墓碑上的碑文是对死者生前的介绍和颂扬,碑的形制根据死者的品级而定。“石雕延续了汉代的风格,规模上磅礴大气,细微之处也精雕细琢,只是缺乏了汉代的创造力,也从一方面体现了明代社会文化的萎靡之态。”
之后便是备明器,“明器”即“冥器”,也就是死者的陪葬物品,死者希望死后能享受和生前同样的待遇,因此会准备大量的陪葬品,其中有各方面的生活物品,还有出行仪仗,兵器等等,随葬品的数量规格也根据品级决定。
4.葬后礼仪。
治葬之后首先要进行题主仪式,即将死者姓名题写在木板上,后来慢慢演变为题写“主”字上端一点,皇室成员的题主仪式多由朝中重臣进行,“壬寅,葬庆陵,遣大学士刘一燝恭题神主”[3]695,这就记录了光宗葬礼时的题主仪式。题神主后,要反哭,也就是为逝去的亲人而哭,在灵柩放入车中之后,众人围于四周皆哭,以尽哀思。史料中对于皇室反哭仪式记载甚少,只有品官葬礼中略有记载,推测皇室成员也有此仪式。
死者下葬之后,要进行虞祭,该仪式要在下葬当天返回家中进行,古人相信灵魂之说,此举目的是告慰死者的亡灵,使其游荡的灵魂安定的离去。《明史》记载,皇室有九虞,“葬日初虞、柔日再虞、刚日三虞、后间日一虞、至九虞止”[1]1449。即前三日每日一虞,三日后隔一日一虞,到第九日是为结束。然后便进行卒哭之礼,在卒哭之礼前,亲人思念逝者,每日“无时之哭”,卒哭之礼便是将哭奠时间改为每日朝夕,仪式举行在三虞之后。卒哭次日,要将死者的神主供奉在宗庙中,成为“祔”,《明实录》记载“丁卯以英宗睿皇帝将祔庙告几筵”[3]126,记叙的是宪宗祔神主之礼。
死者去世一周年后还要举行小祥,“祥”寓意吉祥如意,小祥之后丧家可解除部分丧服礼仪等,皇家小祥,皇帝在宫中祭祀,派遣官员去墓地祭祀。两年举行大祥,大祥相对小祥来说是更为重要的祭礼,皇家大祥期间,全国禁屠宰礼乐三日。大祥一月后举行“禫”礼,取“澹然平安”之意,禫祭举行之前要先占卜来确定吉日,之后皇帝派遣官员前往墓地祭祀,至此,丧期已满,丧家解除服丧,生活恢复正常。
二、明代皇室丧葬的时代特点
明代推行惨绝人寰的人殉制度,后妃宫女会集体为先皇殉葬,通常采取自缢的方式,当然这里的自缢并非自愿,而是被逼殉葬。明代的丧葬典礼也由俭入奢,这体现了封建制度的强化,是皇权集中制的体现。
1.人殉之风复燃。
人殉即用活人殉葬,在中国古代,人殉之风可追溯到远古时期,殷商是人殉最鼎盛时期,至秦汉衰弱,改为陶俑陪葬,魏晋南北朝复又兴起,隋唐衰落,明清时期呈复燃之势。其实殉葬制度是从蒙元时期逐渐恢复,明代首任皇帝朱元璋延续了这种制度,在自己死后,将后宫嫔妃尽数殉葬。明代的殉葬制度极其惨烈,许多嫔妃甚至都没有见过皇帝的面,却要在皇帝死后为其陪葬,殉葬的方式多为自缢,说是自缢,其实是被人逼迫着上吊。“皇帝死后,太监们便会把需要殉葬的后妃宫女们集中到一间屋内,梁上吊一排白绫,下面放一排板凳,将嫔妃驱赶至凳上,逼迫她们上吊自杀。这种惨绝人寰的殉葬方式自明太祖朱元璋起一直延续了五代皇帝,直至明英宗时才因他的一纸诏令得到结束。”
明代人殉之风的复燃是有其历史原因的,首先是朱元璋的自身原因,他出身微贱,因此对来之不易的皇权格外珍惜,他当政后,大大加强了中央集权,由于害怕权利的流失,因此他选择了后妃殉葬的方式来杜绝他死后后妃干政的现象,这是其一。其二,明代继承了宋代的程朱理学,贞节观念时分强烈,当这种“存天理,灭人欲”的观念逐渐演变成一种社会思想的时候,人殉自然而然的得到恢复,在他们看来,女子为死去的丈夫殉节,是天经地义,并且是合乎礼法的。
2.由节俭向奢靡发展。
明代初期,因朱元璋的节制,丧葬风气较元代而言有很大改观,提倡节俭为主,朱元璋曾下诏,“古之丧礼,以哀戚为本;治丧之具,称家有无。近代以来,富者奢僭犯分;力不及者,揭借财物,炫耀殡葬。及惑于风水,停柩经年,不行安葬。宜令中书省集议定制,颁行遵守。违者论罪如律”。然而这种风气并没能保持太久,随着深灰的安定与经济的发展,奢靡之气逐渐显露,“世宗葬永陵,其制始侈”[4]141。
明代皇室丧葬制度由节俭向奢靡发展有以下原因:首先,社会经济的发展,生活水平得到提高,丧礼的奢靡化有了雄厚的物质基础;其次,明代后期朝局混乱,宦官掌权,对于祖宗的遗训早已置之不理,攀比之风日渐盛行;最后,从思想上看,人们对奢侈攀比的观念逐渐持认可的态度。这些原因直接导致了明代丧葬制度由节俭向奢靡发展。
三、明代皇室丧葬制度的历史演变
明代结束了蒙元王朝的统治,但由于元朝是外族入关,对于汉文化的吸取并没有得到精髓,元末时几乎处于礼崩乐坏的状态,其丧葬文化也有别于汉人,明代对于此几乎没有可以继承的方面。明代初期,明太祖朱元璋吸取元朝灭亡的教训,对礼乐制度的建设十分重视,丧葬又是皇室重要的仪典,因此,从丧礼的仪式、陵墓的修建以及祭祀程序都有着十分严格的要求。明代的统治思想延续了宋代的程朱理学,恪守礼制,禁锢人欲,中央集权制度达到顶峰,丧葬制度从另一方面体现了封建制度的发展。
“明代的丧葬制度从初终礼仪到葬后礼仪程序繁多,有葬前礼:①初死②复③立丧主、易服等④楔齿、缀足⑤报丧与奔丧⑥沐浴、饭含、穿寿衣⑦为铭、设魂帛、置灵座⑧小敛、大敛⑨成服⑩朝夕哭奠;葬礼:①启殡、出殡②出殡途中的礼仪和禁忌③下葬礼仪。服丧期之礼,又称葬后礼仪,服礼。”[5]这些程序,有些源自于先秦时期,后来随着儒家礼仪文化的不断发展,丧葬制度也日趋规范化,至明代,已经形成了近乎完整的体系,这为清代的丧葬典礼提供了范本。
明代的丧礼制度较之前的朝代没有太大的改变,但陵寝制度有很大程度的发展。在经历了西汉的创始时期,东汉的确定时期,以及魏晋南北朝的确定时期之后,明代的帝王陵寝终于达到了一个历史性的高峰,其陵寝建设汇集了前人所有的精华,尤其是在墓碑、石雕群以及神道的建设方面,明代的石雕群借鉴了唐宋的规格,只是在组合上有所调整,其石雕风格大气磅礴,明十三陵的神道也达到了七公里的长度,这在封建时代的陵寝建设中可以说达到了顶峰。
明代初期朱元璋对丧葬制度进行了改革,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禁止厚葬;取消寝宫;改革丧服制度;改革律例。这些改革措施,与朱元璋的出身有很大关系,朱元璋出身微贱,少年时期生活困苦,因此主张节俭,反对奢侈。但这种薄葬的风气并没能延续很久,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厚葬之风兴起,浮文虚礼盛行,整个社会又回到浮夸奢靡的状态。
从史料中可以看出,清代皇室几乎完全承袭了明代的丧葬制度,尤其是皇陵的修建,与明十三陵大同小异。虽然清朝是满人的天下,但由于汉文化根深蒂固,因此清朝统治者们选择了继承,这与明代大力推崇儒家文化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四、明代皇室丧葬制度的历史影响
丧葬文化作为社会生活的一部分,在历史漫漫长河中不断演变,深化,同时伴随着民族的融合分裂、再融合的过程,丧葬文化已在各民族中逐渐同化。汉族作为我国最主要的民族,其儒家礼仪文化影响深远,“礼制”便是其中重要的一个部分,这一部分也被统治者试为约束人民、巩固皇权的工具。皇室丧葬制度恪守礼仪规程,这从一方面显示了皇权的至高无上。
皇室代表了一个国家的最高权力,婚丧嫁娶皆享受着最高的规格待遇,这样做一方面体现了皇家森严的等级制度,对外可以彰显国力,对内可以震慑民心,一定程度上巩固了皇权;另一方面,古人奉行“继承”制度,子承父业,兄终弟及,为逝去的先祖举办隆重的葬礼、祭礼,是为了感念其在家族中所做的贡献,希望其死后能够庇荫后代,使血脉流传,国家昌盛,永不衰竭。
皇室丧葬制度其实是封建时代“家天下”的体现,所谓“家天下”其实就是财产私有,但同现代的私有不同,古代的私有是皇帝一家私有,因此皇室的丧葬典礼,使得全国的子民再一次臣服于皇权脚下,这体现了皇权至上。另一方面,死亡即是新的开始,先皇去世,新皇继任,丧葬典礼已不仅仅是为了纪念逝者,其更重要的意义是迎接新的继承者,延续皇族的血脉,当然,这个继承者必然是子继父位,皇室的权威依然不可动摇。
明代中央集权达到顶峰,朱元璋便是开端,他生性暴烈、多疑,在世时实行集权统治,死后仍不肯放掉手中的权利,因此在遗诏中称“孝陵山川因其故,毋改作。天下臣民,哭临三日。”[6]这种举国服丧的制度在其后的帝王中得以延续。
明代作为一个承前启后的朝代,结束了蒙元王朝多年的统治,重新延续了被少数民族割裂的汉文化,明代重拾儒家礼学,重新规范皇室丧葬制度,虽然禁锢了人们的思想,但从当时看来,确实巩固了统治地位,起到了安定社会的作用。另一方面,明代皇室丧葬制度保留了大量的历史资料,为我们了解历史打开了另一扇大门,对于研究古代民俗传统文化提供了有效的史料。然而随着社会的进步,古代丧葬文化中许多繁文缛节,封建遗存都应该抛弃,但对于逝者,我们心中的敬意永远不会抹去。
[1]张廷玉等.明史[M].北京:中华书局,1974.
[2]郑玄注等.礼记正义卷四十一[M].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
[3]明实录[M].上海:上海书店,1982.
[4]张翰.《松窗梦语》[M].北京:中华书局,1985.
[5]王德恒.明清帝王皇陵文化[M].北京:京华出版社,2008.
[6]汤纲,朱元寅.二十五史新编[M].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
王计永,邢台学院教授,研究方向中国历史、民生。
10.16565/j.cnki.1006-7744.2017.14.35
K248
A
2017-04-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