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转型视角下的商鞅变法
2017-03-10何彬
何彬
(华侨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 泉州 362021)
社会转型视角下的商鞅变法
何彬
(华侨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 泉州 362021)
现有关于商鞅变法的研究聚焦于变法的具体举措,从宏观政治学的视角讨论商鞅变法的研究比较少。文章从社会转型的视角讨论了商鞅变法的社会结构性影响因素。“废井田,开阡陌”的土地政策促进了封建地主阶级的兴起;尚法的政治文化动员了民众“重农重战”;诸侯混战的外部环境不仅坚定了秦孝公对变法的支持,而且适时地检验了变法的成效。商鞅变法所蕴含的原始朴素的政治学思想对于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仍有重大意义。
商鞅变法 社会转型 结构性因素 政治学
改革被视为一种解决社会问题的有效方法。从历史上看,我国曾历经多次改革,比较著名的有商鞅变法、王安石变法、张居正改革、戊戌变法,在诸多的改革中,唯有商鞅变法成功地实现秦人的强国之梦。
商鞅变法为什么能够成功?学术界对此进行了深入探讨。现有研究重点关注了改革家的个人品质以及具体的改革措施对于商鞅变法的影响,这些讨论强调了变法措施或法令执行等因素,推动了商鞅变法的成功。商鞅变法,无论是从历史学角度还是从政治学视角,对于我国的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进程都有重大的参考价值。从政治学的角度来看,商鞅变法是一场社会转型式的政治改革,它成功地实现了中国社会从奴隶制、分封制社会转向封建制、集权制社会[1]52,在中国的改革史上具有浓墨重彩的一笔。本文运用现代政治学的理论来分析商鞅变法,从社会转型的视角在宏观层面讨论商鞅变法为何能够成功。虽然政治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成立于近现代,但作为研究国家和社会关系的一门学科,政治学的许多观点有助于我们理解历史上的政治现象。商鞅变法作为一场社会转型式的改革,其中所蕴含的原始朴素的政治学思想仍是一笔重要的政治遗产。
一、文献回顾与分析框架
1.阶级结构。马克思主义的研究者一直提倡用阶级结构和阶级斗争的视角讨论政治问题,马克思曾指出,整个人类历史就是阶级斗争的历史。在研究近代民主起源时,摩尔通过分析国内阶级结构发现,土地贵族、农民和资产阶级是塑造现代国家的三种重要角色和力量,决定了国家政治发展的不同道路[2]334。而关于阶级结构和社会转型的关系,亚里士多德认为穷人和富人的斗争是塑造古希腊国家的一种主要力量,小康之家是保持国家稳定的关键。他指出,在城邦中,位于极贫和极富之间的小康之家是组成最好政体的基础,因为他们比其他阶级都稳定,既不像穷人那样企图谋取别人的财务,也不像富人那样财产多的引起穷人的觊觎[3]207。
2.政治文化。政治文化被认为是影响社会转型的另一因素,这类研究者关注的一个基本问题是什么样的政治文化有助于社会的转型。托克维尔认为,美国之所以能够建立稳固的民主制度主要是由于地理环境、法制和民情这三大影响因素,对于三者的重要程度而言,地位环境不如法制,法制不如民情[4]354,民情就是一种政治文化。20世纪60年代,阿尔蒙德通过大量的实证研究发现,政治文化与政治稳定有着密切关系,他认为,一个稳定和有效率的政府,不仅依靠政府结构和政治结构,更要依靠人民对政治过程的取向——即政治文化,政治文化如果不能够支持现有政治系统,这种政治系统取得成功的机会非常渺茫[5]443。
3.外部环境。第三种观点关注的是国际环境(外部环境)对社会转型的影响。在过去的研究中,国际环境因素一直被忽略,但如今看来,国际因素是影响社会转型的一个重要因素。国际因素如何影响一个国家的社会转型的呢?怀特海德和施密特依据行动者数量和行动基础总结出四种影响机制:传染(contagion),即不借助强制力而扩散;控制(control),即一国借助强制力而推动;同意(consent),即国际力量通过与国内集团的复杂互动而推动;制约(conditionality),即国家或国际组织通过审慎使用强制力和讨价还价而推动[6]243。国际因素虽然是影响一个国家社会转型的重要因素,但转型是否成功以及转型的程度还是依靠于国内因素。
综上所述,现代政治学理论为我们理解“社会转型何以开展,何以成功”这个问题提供一个有益框架,本文试图运用这个框架来讨论商鞅变法如何实现社会转型的这个问题。之所以用社会转型这个概念来分析商鞅变法这一政治行为,是因为商鞅变法在客观上实现了国家政权和阶级结构的实际改革,进而引起了一系列的社会变迁。需要特别指出的是,政治学的研究框架是近代以来政治学发展的成果,而在这个研究框架中,社会转型的这个概念强调的是从“非民主社会”转型到“民主社会”,而商鞅变法涉及的是从奴隶社会转型到封建社会。因此,本文重点讨论的是社会转型这一历史进程,而非社会转型的具体结果。
二、方法与案例
在研究方法上,本文尝试突破传统历史学的研究方法,采用案例分析的方法来讨论商鞅变法成功的原因。文章的独特之处在于,本文并没有拘泥于商鞅变法的具体措施,而是从社会转型的结构性影响因素的角度来讨论商鞅变法是如何成功地推动了秦国的社会转型,将商鞅变法这一具体事件放在历史变迁的过程中来讨论,这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商鞅变法的历史功绩。
1.阶级结构:封建地主阶级的兴起。战国时期,周王室的统治逐渐崩溃,奴隶制度也在逐渐解体,加速这一制度解体的催化剂就是各国一系列的变法,尤以商鞅变法为甚。商鞅变法对奴隶主阶级的打击主要表现在改革土地制度,这从根本上动摇了奴隶制度存在的基础。秦孝公以商鞅为左庶长,实施变法。“为田开阡陌封疆”[7]403、“民有二男以上不分异者,倍其赋”[7]402、“令民父子兄弟同室内息者为禁”[7]403,这一系列措施都在改革原有的土地制度,这体现了商鞅的“农战”思想,为此商鞅颁布二十多条的垦令。“訾粟而税”[8]11,“无以外权任爵与官”[8]12,“辟淫游惰之民无所于食”[8]13,“商无得粜,农无得籴”[8]14,这一系列的法令都是鼓励农业生产。土地制度的改革使得变法后的秦国土地制度实际上成为一种以自耕农为主的小农经济,这打破了奴隶制度下的土地不可分割和买卖的规定。商鞅变法之后,土地私有和自由买卖极大地削弱了奴隶主贵族阶级,与此同时,地主阶级借助土地兼并得到壮大,这直接推动了整个社会由奴隶制转向封建制。社会转型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并不是说商鞅变法以后奴隶制就完全不存在了,商鞅变法的独特之处在于这种重农抑商的改革措施削弱奴隶主阶级,并逐步发展、壮大了封建地主阶级,从而改变了秦国内部的阶级结构。而这些封建小农作为商鞅变法的支持者,即使在商鞅去世以后,那些变法的政策也能继续在秦国实施。相比于其他诸侯国的变法,只有商鞅变法的土地政策能够改变国内阶级结构,这也是商鞅变法能够取得成功的关键之处。
2.政治文化:“尚法”思想的动员效果。在商鞅变法的整个过程中,法家思想被商鞅打造成了整个秦国的政治文化,这种“尚法”思想的动员效果是其他诸侯国的变法所不具备的。法家文化对商鞅变法期间的秦国民众的动员作用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1)法令明确,民众得以知晓哪些行为为法律所禁止,哪些行为为法律所鼓励。“立法明分,而不以私害法,则治。”[8]121商鞅认为,加强国君权力的核心在于法度的明确。明确的法度能够为民众的行为提供统一的度量标准,是国家得治的关键,否则,国家必乱。“世之为治者,多释法而任私议,此国之所以乱也。”[8]122(2)法官执法,保持执法的专业性。商鞅认为,法令颁布后,应该有专门的人去负责推广和解释,“为法令,置官吏”[8]201。在推行法令时,法令有专人保管,不许擅自修改,“有敢剟定法令损益一字以上,罪死不赦”[8]201。国家治理混乱,不是因为其法令乱,也不是因为法令废弃不用,而是国皆有法,只是没有让法令有效执行的办法。法官执法避免了法令在执行中被一般官吏歪曲解释,这种专业化的执法能够使天下吏民皆明知而用之,如一而无私。(3)赏罚分明,保障法令的统一。统一奖赏,民不惧死,英勇作战,军队才能够战无不胜;统一刑罚,官吏惧法,秉公职守,社会秩序才能安定。在“刑不上大夫”的时代,商鞅力求刑罚的统一,这种朴素的“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思想也是现代政治学所坚持的基本原则之一。商鞅认为,壹刑,则令行[8]138。卿相、将军、大夫、庶人,有违反法令的人都要严格惩处。《史记·秦本纪》记载,太子犯禁,商鞅黥其傅师,于是法大用,秦人治[7]35。
法令明确、法官执法、赏罚分明,此三者,实际上教化民众建立起一种对法令的信任机制,这也是法家思想的社会动员效果的体现。法令明确,民众行为有约束机制;法官执法,民众行为有监督管理;赏罚分明,民众为自己的行为承担后果。这样一来,在整个国家层面营造出一种尊重法令、尊重规则的“尚法”政治文化,商鞅变法的法令得以有效推行。
3.外部环境:唯变法得以生存。春秋战国时期,各个诸侯国之间混战不断。在这种环境下,成就王道的唯一途径就是征战,而国家实力是决定征战的根本性因素。国家实力提升的有效途径之一就是变法改革,管仲改革、申不害变法,李悝变法,这些变法都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国家实力的提升。这种变法和战乱的外部环境为商鞅变法的成功提供了两方面的有利条件:一是其他国家的变法促进了秦孝公对商鞅变法的坚决支持;二是诸侯国之间的战乱检验了商鞅变法的效果。
在诸侯混战不断的年代,“秦僻在雍州,不与中国诸侯之会盟,夷翟遇之”[7]35,秦国在整个争霸战争中处于劣势,时刻有亡秦的危险,在这种条件下,秦孝公求贤若渴,革新图强的决心坚定,秦孝公的强烈支持是商鞅变法成功的关键。秦孝公欲变法以治,原因有二:一是秦国弱小,时刻有亡国之虞;二是申不害等人的变法在一定程度上增强了国力,秦孝公欲效仿。后者显然更为重要,从现代政治学的视角来看,这实际上是社会变革的四种方式中的“传染机制”,这种机制所表现出来的特点就是一国对另一国的社会变革的影响并非通过强制力,而是一种自发的模仿机制。
外部环境对于商鞅变法的另一促进作用在于诸侯国之间的兼并战争适时的检验了商鞅变法的效果。商鞅变法之后,秦人富强;孝公二十二年,商鞅击魏,虏魏公子卬;二十四年,与晋战雁门,虏其将魏错[7]35。诸侯争霸战争及时地检验了秦国商鞅变法的成效,这也促进了商鞅变法法令的延续与传播。此后,商鞅虽死,秦国社会转型的进程却没有停止。
三、讨论与总结
商鞅变法得以成功的根本原因在于商鞅变法顺应了历史发展的潮流,本文立足于现代政治学的视角来分析商鞅变法的社会结构性影响因素。商鞅变法从阶级结构、政治文化、外部环境三个方面推动了社会转型。“废井田、开阡陌”动摇了奴隶制度的土地基础;“法令明确、法官执法、赏罚分明”等“尚法”思想及具体措施极大地动员了民众对法令规则的信任;诸侯征伐的混乱时代即坚定了最高统治者对变法的支持,又适时地检验了变法的效果。
商鞅变法虽然发生在春秋战国时期,但其中所包含的“阶级斗争创造历史”“依法治国”“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国际环境影响国家建设”等原始的、朴素的现代政治学思想,不仅是商鞅变法得以成功的关键因素,更是我国提升国家治理能力和治理体系现代化进程中所必须坚持的基本政治思想。从这个意义上而言,商鞅变法的政治学价值远大于其历史意义。
[1]王福生.历史的拐点只有两次:关于中国历史上的社会转型式改革[J].甘肃理论学刊,2011(1).
[2]摩尔.民主与专制的社会起源[M].拓夫等译.北京:华夏出版社,1987.
[3]亚里士多德.政治学[M].吴寿彭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7.
[4]托克维尔.论美国的民主[M].董果良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8.
[5]加布里埃尔·阿尔蒙德、西德尼·维巴.公民文化——五个国家的政治态度和民主制[M].徐湘林等译,北京:东方出版社,2008.
[6]包刚升.政治学通识[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5.
[7]司马迁.史记[M].甘宏伟、江俊伟注.武汉:崇文书局,2009.
[8]石磊译注.商君书[M].北京:中华书局,2009.
Shang Yang Reform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Social Transformation
He Bin
(Politics and Public Administration School of Huaqiao University,Quanzhou 362021,China)
Current research on Shang Yang reform focuses on the specific reform measures,and studies from a macro political perspective are relatively rare.This article,from the perspective of social transformation,discusses the Shang Yang Reform’s social structural factors.Firstly,the land policy of"waste mine,open buildings"promoted the rise of the feudal landlord class.Secondly,political culture believing in ruling by law mobilized people’s emphasis on agriculture and war.Lastly, external environment of governors’melees not only established the Xiao Gong of Qin's support for political reform,but also timely examined the reform results.The primitive and simple political thoughts in Shang Yang reform still have great significance for governing ability modernization.
hang Yang reform;social transformation;structural factors;political science
华侨大学研究生科研创新能力培育计划资助项目(1511312912)。
何彬,华侨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硕士,研究方向为行政管理。
10.16565/j.cnki.1006-7744.2017.14.28
K231.04
A
2017-03-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