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德育路径研究基于高校军事理论课教学的视角
2017-03-10沈莉萍张伟东
沈莉萍 , 张伟东
(1.浙江大学 教育学院, 浙江 杭州 310007; 2.浙江育英职业技术学院 教务处, 浙江 杭州 310023)
大学生德育路径研究基于高校军事理论课教学的视角
沈莉萍1, 张伟东2
(1.浙江大学 教育学院, 浙江 杭州 310007; 2.浙江育英职业技术学院 教务处, 浙江 杭州 310023)
德育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高校德育路径众多,其中高校军事理论课教学是最有效的途径之一。理论和实践证明:对高校大学生进行军事理论课教学,有助于树立学生的国防观念,提升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增强同学们的道德情操。
大学生; 军事理论课; 德育; 爱国主义
自1985年国家颁发《兵役法》以来,陆续在全国各高校中开展了以军事训练为主要形式的国防教育。高校国防教育开始成为实行全民国防教育的重要环节。《兵役法》之后,国家又出台了《国防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防教育法》等新法律法规,这些法规都明确规定必须把国防教育纳入高校教育教学体系之中。高校应当将课堂教学与军事训练相结合,对学生进行国防教育。在中共中央国务院下发的《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提出:“进一步改进德育工作的方式方法,寓德育于各学科教学之中,加强学校德育与学生生活和社会实践的联系,讲究实际效果,克服形式主义倾向。培养学生坚忍不拔的意志、艰苦奋斗的精神,增强青少年适应社会生活的能力。加强民族团结教育,规范国防教育,提高学生的国家安全意识,继续搞好军训工作并使之制度化。”[1]220这一系列的法律和决定明确了高校国防教育尤其是高校军事理论课教学是高校对大学生进行德育教育的重要途径,是必不可少的一个教学环节。
高校德育大纲对德育作了这样的定义:“德育即思想、政治和品德教育,它体现教育的社会性与阶级性,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从高校国防教育的内容不难看出,高校国防教育具备思想性、知识性和实践性等特点,注重对学生全面开展道德素养的培养。由此可以得出,高校国防教育的目的,不仅在于为国家培养高素质的国防后备力量,更具有强大的德育功能。笔者拟从高校国防教育尤其是军事理论课教学的视角从以下三方面来具体论述它的作用。
一、高校军事理论课教学有助于树立学生的国防观念
国防是国家生存和发展的重要保证,是维护国家政权稳定的基石。通观世界历史,国家之间、民族之间、地区之间各种类型的战争从来就没有停止过。提高忧患意识,增强国防意识,做好军事斗争准备,始终是一个国家和民族不容忽视的问题。抓好国防教育,尤其是大学生的国防教育,就是抓住了全民国防教育的一个重点。培养具有国防意识的大学生是一种潜在国防实力,只有这样,才能保证中国持续稳定地发展,不断提高综合国力,为世界和平做贡献。
高校军事理论课教学正是增强大学生国防观念的主要途径,是学校国防教育的基础,这是由高校军事理论课教学内容的特殊性决定的。
(一)军事理论课内容涵盖面广,能全面实施爱国主义教育
军事理论课教学内容包括军事思想和军事科技,几乎涵盖了历史、政治、法律、信息、通讯、航天、电子等所有人文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内容。这是其他任何一门学科所无法比拟的。跨学科的知识内容使学生不仅巩固了在学的多门学科知识,还在原有基础上进一步提高了保家卫国、履行国防义务的思想意识,强化了国防观念[2]75-79。
如通过对中国国防和军事思想的学习,了解了中国国防发展史,使学生意识到:在战争未灭,竞争激烈的世界战略发展格局中,是否有强大的国防实力,是否有充分的国防思想准备和物质实力准备抗击未来可能的侵略,直接关系到一个民族和国家的生死存亡。高校军事课教学通过帮助学生认清国际形势的发展变化来冷静看待战争与和平的辨证关系,增强学生的国家安全意识。
(二)军事理论课内容安排灵活、教学效果显著
高校军事理论课涉及国际政治、军事高科技、现代高技术战争等内容,这些内容的多变性和不确定性决定了该课程上课内容的灵活性,除了国防法规、国防历史等较固定的章节外,国际战略形势、中国周边关系、军用航天技术和高技术信息战争会随着国际国内形势、技术水平等的变化而不断变化,这就决定了在其教学过程中随时应变,插入最新最前沿的知识。这种灵活性也使学生的知识面不断得到拓展和更新,丰富了学生的世界观,从而更清醒地认识国际形势,增强保家卫国的意识。
因此,通过比较系统地学习军事理论知识,能使广大高校学生全面认识到当今世界并不太平,中国所面临的安全形势不容乐观,西方敌对势力亡我之心不死。作为当代大学生,必须时刻牢记自己所应负的历史使命,在学好专业知识的同时不忘为国分忧,承担更多国家安全责任,提高自己的国家安全意识。同时还可利用大学的群体效应,在全民国防意识培育中发挥他们的作用,通过大学生来带动全民国防教育的兴起,以凝聚民族意志,为发挥人民战争的威力打下扎实的基础。
二、高校军事理论课教学有助于提升大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
爱国主义是每个公民所必须具备的最基本、最重要的道德素质,也是高校素质教育的最基本要求。当前,改革开放不断深入,国家经济社会正面临着全面深刻的变化,各种思潮也在不断涌入,大学生作为思想最为活跃的群体,其思想观念正处于定型阶段,因此,高校正是可以通过军事理论课教学来正确引导他们形成热爱社会主义祖国的优良品德,为培养和造就社会主义新中国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作好思想准备。具有高度爱国责任心和强烈爱国主义热情的新世纪大学生,是中国迈向社会主义事业更高台阶的主力军[3]386。军事理论课的教学内容正是有关国家的安全保卫,事关全中国人民的安危,这些是最能够在年轻大学生心中引起共鸣的,也最能激发出年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因此这是最有效的爱国主义教育途径。
首先,军事理论课教学依循历史的线索,展现中国近代百年的屈辱史和顽强抗争的光辉历程,并通过古代先哲们的军事典籍教学帮助学生体会其中丰富的哲学底蕴,树立民族自豪感;通过军事理论前沿、全球形势变化及世界各国军事技术的差距教学,帮助学生懂得落后就要挨打的道理,培养学生的忧患意识和民族责任感。
其次,军事理论课有利于帮助学生认清世界形势及国家所处的战略地位。通过“中国国防”“中国周边安全环境”等内容的教学,可以使学生认识到国际形势总体趋向缓和,和平与发展仍然是当前社会的主题;也明白“弱国无外交”的深刻道理,发展中国家只有在增强自身实力的条件下,才能争取平等的国际地位和国际合作。但是,我们重视军事发展,决不是为了称霸,而是为了构筑一个正义、合理、民主、和平的全球秩序,让全人类在理解和彼此尊重中共同繁荣。大学生只有正确了解中国军事建设的实质,才能以平等协商的心态看待国际事物,并学会在相互合作中求得发展,才能真正地爱国[4]124-128。可见,通过军事理论课能激发大学生的爱国热情,为他们成为坚定的爱国者奠定坚实的基础。
三、军事理论课教学有助于增强同学们的道德情操
大学阶段是青年学生思想品德形成的重要时期。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国家经济建设已经突飞猛进,物质文明建设达到了相当的高度,但思想文化领域建设却明显滞后于经济和社会发展[5]134。市场经济讲究的利益、公平、效益、享乐等价值观和传统文化讲求无私奉献、吃苦在先等价值观之间发生了很大冲突,对高校德育教学带来了极大的挑战。传统的德育课教学以教师的满堂灌为主,形式单一,内容单调,因循守旧,不能很好地适应社会的变化与发展。这种理论与实践的脱节,课堂知识与社会现实的脱节,教师授课内容就很难内化为学生个体的道德品质。
高校国防教育中的军训和理论课教学通过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式,涵盖了素质教育所要求的绝大部分非智力因素,对大学生的理想、信念、毅力、情操、品格、纪律等方面全面锻炼[6]108-113。军训的实践性,弥补了当前大学德育课教学在实践环节的欠缺。在军事技能训练中,教官严厉的军人作风成为学生学习的楷模,烈日炎炎的炙热考验是对学生意志力的磨炼,艰苦繁重的训练是对学生身体素质的提升,整齐标准的列队动作增强了学生的纪律性。军事理论课教学中生动的爱国人物和革命英雄人物的事例,更是丰富了大学德育教学的内容,学生从他们身上学到了一种坚韧的品质,而这种品质是成就人生,取得事业辉煌和美满家庭的重要品质,是适应社会积极人生的宝贵品质[7]12。
首先,通过对中国军事历史和毛泽东、邓小平等领导人的军事思想的教学,使学生了解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百折不挠的发展历史,尤其感受到了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人民建立新中国而英勇奋斗的崇高精神,中国革命的历史就是一部民族奋斗史;中华民族五千年历史积淀中形成的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源泉,也是继往开来的精神动力,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民族自豪感。
其次,革命英雄主义教育是高校国防教育的重要内容。不怕疲劳、不怕牺牲,发扬勇敢战斗的顽强精神历来是解放军的优良传统。在军事理论课教学中通过讲授军史以及各时期的战斗英雄事迹等,使学生从理论上接触了英雄主义精神。而在集中军训中,教官的严于律己、无私奉献、不怕疲劳、顽强拼博的当代军人纪律和精神的展现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学习和感受到了中国军人不怕牺牲、顽强斗争的优良传统,进一步升华了他们的爱国热情,坚定了为国奉献的信念。
再次,“现代高技术”与“信息化战争”能激发学生富国强兵的决心,“外国军事”与“中国国防”能激发大学生居安思危的忧患意识和保家卫国的历史责任感。这些都能激励大学生的爱国热情,产生义无返顾投身建设、学习和报效祖国的决心。
综上所述,对高校大学生开展军事理论课教学,有助于树立学生的国防观念,提升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增强同学们的道德情操,是高校大学生人才培养重要的德育路径之一。学校军事理论课教学以提高学生的国防素质为目的,通过增强学生的国防观念、激发学生保家卫国的责任感、培养高度的爱国主义精神、民族自尊自强精神和乐于奉献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培养优秀的符合新时期改革发展需要的建设人才。
[1] 唐高峰.基于德育创新的高职院校军事理论课教学改革[J].职业教育,2013(2).
[2] 尹建平,蔺玄晋.普通高校军事理论课程体系建设研究[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6(7).
[3] 王春雪.大学生德育融入高校军事理论课探析[J].现代经济信息,2015(23).
[4] 兰永海,商林威,刘佩佩.论新形势下高校军事课教学[J].内江师范学院学报,2015(7).
[5] 张旭东,吴文华.加强高校国防教育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J].唐山师范学院学报,2012(2).
[6] 李 科.高校学生军事训练工作30年:发展历程、主要成就与基本经验[J].武汉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1).
[7] 雷志敏.农村大学生国防教育的现状及对策研究[D].湖南农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1.
Study of the College Students’Moral Education Path Based on the Perspective of Military Theory Class Teaching in Colleges
SHEN Li-ping1, ZHANG Wei-dong2
(1.Education College, Zhejiang University, Hangzhou 310007, China;2.Office of Teaching Affairs, Zhejiang Yuying Vocational College, Hangzhou 310023, China)
Moral education is ideological, political and moral teaching, which reflects the social and class nature of education, which is an important part of school education. There are many pathways of college students’ moral education, among which military teaching is one of the effective ways. Theory and practice proved that it is helpful to set up students’ national defense concept, enhance students’ patriotism emotion and strengthen their moral character on the teaching of Military courses to college students.
college students; military theory class; moral education; patriotism
2016-12-07
沈莉萍(1975-),女,浙江杭州人,讲师,教育学硕士,主要从事军事教育学研究;张伟东(1974-),男,浙江兰溪人,教授,教育学硕士,主要从事教育管理和经济管理研究。
G614;G418
A
1672-2388(2017)01-0039-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