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宋文学中松柏题材与意象探讨
2017-03-10谢其泉
谢其泉
(河南广播电视大学 网络学院,河南 郑州 455002)
唐宋文学中松柏题材与意象探讨
谢其泉
(河南广播电视大学 网络学院,河南 郑州 455002)
松柏为生活中常见的植物,在许多地区有着广泛分布,它具有非常顽强的生命力。在古代,众多的文人墨客也十分喜爱“松柏”这一意象,他们在文学作品中表达自己的情怀时较多采用松柏题材。在此在探讨古代文学松柏题材与意象繁盛的原因基础上来具体分析唐宋时期文学作品中的松柏题材与意象的文学价值。
古代文学;松柏题材;意象
阅读文学作品不难发现:草木、禽鸟等均可用来抒发情怀、寄托理想、阐述道理。经过文人墨客的频繁运用,文学作品中的花木意象基本具有了固定的意趣,并象征着一定的人格类型,如:梅的清高、“兰”的洁净、“菊”的淡雅等。松柏作为特殊的花木,由于其四季常青、挺拔坚韧、不惧严寒,因此常见于文学作品,以松柏为题材与意象的作品举不胜举,并逐渐成为中国古代文学的主要构成部分。
一、古代文学中松柏题材与意象繁盛的原因
古代文学作品中常见与松柏有关的内容,其影响因素,具体表现在两方面:一方面为松柏自身,另一方面为文学发展。
(一)松柏自身原因
一方面,松柏种植分布广,应用广泛。松柏具有较强的适应性与生命力,对环境、土壤及水分等要求均相对较低。自上古时期起,我国便拥有多种多样的松柏资源,并且分布广泛,如:平原、高原及盆地等,随处可见松柏林。由于松柏分布广泛,这便为文学相关题材及意象创作提供了可靠保障。此外,松柏因木质优良,曾视为特产进贡、丧葬用品、栋梁之才,在中医学书籍中也记载了松柏的药用价值。将松柏用于园林建设,凸显了其特殊性,如:四季常青、苍劲挺拔,并且可彰显德性。因此,在文人居所、公私园林中均随处可见松柏。
另一方面,特有的生物属性。普通树木受季节影响,四季变化明显,春荣秋零,但松柏则不同,因其不惧严寒,四季常青,特别是在寒冷的冬季,苍翠的松柏更显其顽强的生命力。
(二)文学本身发展的需要
松柏题材与意象的繁荣直接受文学发展的影响,尤其是山水文化、咏物文学,命题赋咏、唱和题咏等,这些都推动了松柏文学发展。
大自然为文人提供了多样化素材与丰富的创作对象,包括山水、翠竹、明月、白云等,松柏作为重要的意象,在山水文化兴盛时期,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例如:晋宋时,山水文化刚起步,便出现了众多的松柏意象佳句,如:“冷枫飘落松”“松竹挺严崖”“山明望松雪”。但该时期,关于松柏的词句均具有明显的临时性,尚无名篇。此后,在唐朝时期,山水诗快速发展,并迅速达到了鼎盛,在此环境下,关于松柏意象的篇章不断涌现,如《咏张老松树》中:“日落西山阴,众草起寒色……百尺无寸枝,一生自孤直。”《咏新秦郡松树》中:“青青山上松,数里不见今更逢……为君颜色高且闲,亭亭迥出浮云间”等。
在不少文学作品中均可见对松柏的颂扬,尤其是咏物文学的发展,如《寒松》《挺柏》《修柏赋》等。再者,文人墨客聚集时,常以“松柏”为题进行创作,出现了众多的同题作品,如《高松赋》。另外,关于松柏的题画诗也相对较多,如:毕宏、元稹、吴融、苏轼等人均为后世留下了题咏松柏的作品。由此可见,关于松柏文学的发展,促进了松柏题材及意象的繁荣。
二、唐宋时期文学中松柏题材与意象分析
从松柏文化的发展历程看,经历了漫长的发展,古代文学家在表达自身情感与观念时,均喜爱借松柏来表达,在此浸润下,历代文学家的精神生活中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即为咏柏赋松,由此也促使松柏在文学作品中的丰富意象。下面分析唐朝与宋朝文学作品中松柏的题材与意象。
(一)墓地松柏题材与意象分析
将松柏种植在墓地周围最早可追溯至商周时期,由此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古代的社稷与丧葬制度。古人对长生不老的渴望、对祖先灵魂的尊敬以及对土地的崇拜均可以通过墓地松柏体现出来。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墓地松柏以其独特的方式体现了古代人们心理及情感观念。[1]墓地松柏密切地关联着历史与声名,因此,在追悼、祭祀、怀古文学作品中,必不可少的一个意象即为墓地松柏。
从文化意蕴方面看,墓地松柏包含两个方面的体现:第一,墓地标识,由古至今,土堆坟为平民死后的坟墓,长期经雨水冲刷之后,坟墓会变成平地,为便于识别先人的坟墓,故将松柏栽种在坟墓周围,后人祭祀时,可通过松柏识别坟墓的位置;第二,护佑亡灵,古时曾传说“媪食死人脑,但松柏却能杀其首”,通过此传说可以看出,在古人的意识中,松柏可以将邪恶驱除,保护亡灵,其后,古代文人的文学作品中均通过松柏这一意象体现出护佑亡灵之意。例如,宋朝文学家汪藻,在他人的请求下,为先冢瑞松题诗,诗中写到:“樛枝偃盖蔚相扶,决胜分封五大夫。天谴岁寒双干合,人言江左百城无。闻孙为表祠丛胜,好事争传宰树图。肯学并柯桃与李,四时佳色照黄垆。”从诗中的词句可以看出,委托汪藻题诗的人希望通过松柏保护自家先人的亡灵,驱除邪恶,并感谢祖先的福佑之德。[2]而松柏之所以能够承担起护佑亡灵的重任,与其“社稷之树”的特点不可分离。
(二)连理松柏题材与意象分析
所谓连理松柏,是指枝干相连,但根部不相连的松柏。这种连理松柏都是自然形成的,并非人为,在自然界中并不常见。“天人合一”是道家所强调的思想,在古代文人墨客的丰富想象之下,连理松柏便被赋予了独特的文学及文化内涵。在民俗理念中,人们认为,连理松柏属于祥兆,因此,将连理松柏比喻为恩爱的夫妻为古代文学作品中的常见意象,“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为白居易《长恨歌》中的经典名句,诗中对忠贞不渝的爱情予以歌颂,连理松柏枝干相连,相互依偎,表达出相爱之人永不分离之意。除了象征爱情外,连理松柏的吉祥嘉瑞之意在文学作品中的体现也较为广泛。宋代对伦理道德非常重视,在宋代的文学作品中,连理松柏特殊的属性在文人墨客的渲染、美化之后,其涵义中增添了岁寒同心的美好意愿更是丰富了连理松柏的文化意蕴。[3]秦观为宋代的著名诗人,他在《题双松寄陈季常》中写道:“遥闻连理松,托根黄麻城。枝枝相钩带,叶叶同死生。”诗中将连理松比喻为爱情,象征了人们忠贞于爱情的思想情感,也表现出“岁寒同心”的意愿。
(三)涧底松柏题材与意象分析
涧底松生长于小溪旁、山脚下等,其苍翠葱茏之色、伟岸挺拔之姿通常并不会显现出来,但在姿态万千的松树中,涧底松却属于佼佼者。涧底松柏这一文学意象最早出现在晋朝诗人左思的作品中,随后,各个朝代文人墨客的文学作品中均出现了涧底松柏意象。[4]初唐时期,作为“初唐四杰”之一的王勃,便将其怀才不遇的苦闷心情借助涧底松柏意象表现出来。中唐时期,白居易更是创作出多部文学作品为涧底松“鸣不平”,例如先创作出来的《续古诗十首》之四种中,利用“百丈涧底死,寸茎山上春”来表达其不平之意,这是何等沉痛的一句诗,但白居易觉得这还不足够,接着创作出《涧底松》一诗,在这首诗中,包含了丰富的意蕴,为出身寒微但才能杰出的人鸣不平,也借以讽刺当时的科举制度,针砭科举制度中存在的弊病,现实意义深厚。其后,在元稹的《和松树》中,白居易再一次表达了为“涧底松”鸣不平的意愿。[5]
从象征意义上来看,涧底松的象征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寒门俊才。涧底松这一意象最早出现在左思的《咏史》中,左思用其代表寒俊之士,随后,各个朝代的文学家均沿用这一象征意义,唐李山甫《遣怀》中有诗句:“长松埋涧底,郁郁未出原。孤云飞陇首,高洁不可攀。古道贵拙直,时事不足言。”诗中描写了涧底松的生活环境、特点等,而这其中,诗人自身的遭遇也多多少少蕴含在涧底松这一意象中。
第二,迁客逐臣。唐宋时期,很多诗人作品创作的背景与被放逐、不得志相关,涧底松孤零零地生长在涧底,其凄冷、冷落的形象与流落异地的文人墨客、臣子十分相似,因此,很多文人利用涧底松来表示迁客逐臣。苏轼被贬时,其好友黄庭坚在《古诗二首上苏子瞻》中表达了对其同情、支持,在其诗句中,他将苏东坡比喻为“涧底松”,尽管暂时被贬谪,但会有出头之日,到时必定会承担重任,威名远播,他以“医和不并世,深根且蒂固”告诉好友,并不需要烦恼一时的失意。[6]
第三,烈女贞妇。松柏最为基本的象征意义为岁寒、劲节,即使受到重大的打击、压迫,甚至化为灰烬,其气节操守并不能被泯灭,而节烈贞妇与松柏的岁寒之心可谓相同。
(四)老、枯、病、怪松柏题材与意象分析
先秦与六朝时,有关松柏的文学作品蕴含了“比德观”与审美价值,核心为常青、劲直。进入唐朝之后,文人墨客们越来越多地关注松柏的雄奇、苍老、丑怪,在文学家们创作出来的文学作品中,逼真地描摹了老、枯、病、怪的松柏意象,全面地展现出了真性情,而且在审美评价方面,合乎情理,人们在阅读这些文学作品后,所产生的美的感受更多。[7]老松柏题材的出现不仅更为全面地表现出了松柏的审美,而且进一步充实与丰富了自然审美。唐代时,文人们全面发掘出了老松柏的形象美,在众多的文学作品中,主题为老松柏、古松柏形象的非常多。例如庄南杰的《古松歌》、齐己的《古松》、孟郊的《品松》等,这些作品中,有的以古松为题,有的以古松为描写对象,在当时的文学氛围中,普遍存在的一种文学现象即为关注、描写老松柏。[8]文学作品中的老松柏意象美感主要有三种,一为形态美,二为姿态美,三为神韵美,通过这三方面的美,体现出老松柏的文学价值。此外,古代文人们还借老松柏表达出仙灵长寿的意愿。
除了老松外,枯松、病松、怪松也为唐宋文人作品中常见的松柏意象,自唐朝开始,文人们广泛关注枯松、病松、怪松,而且在文学作品中,将其作为审美对象,着重表现。例如,唐卢照邻的《双槿树赋同崔少监作》、李白的《蜀道难》。对于植物来说,表现美的方式多为优雅的姿态、旺盛的生命力等,尤其是松柏,其自然健康的状态应为树干挺拔、枝叶浓密,但枯松、病松、怪松作为松柏的一种特殊形态,属于“丑”的范畴,然而,枯松、病松、怪松的“丑”却别具风味、情趣。唐李涉描写此种意象时,表达为“一旦枝枯类海槎”,而宋韩琦则表示“枯松老柏竞丑怪”,均描写出了枯松、病松、怪松的“丑”。实际上,文人墨客在以枯松、病松、怪松为描写对象时,有的是将个人心灵反映出来,有的则是影射社会现实。宋苏轼的传世作品如《枯木竹石图》,作品中包含一株蟠曲枯松、一块顽石,苏轼借枯松表达自身的抑郁之情、不平之气,深具意趣。唐陆龟蒙《怪送图赞》中有这样一句,“是松也,虽稚气初拆,而正性不辱”,他借枯松影射时事,尽管岩石会压制枯松,但为了生存,枯松会一直努力生长,以异态身姿挺立在自然界中。
三、总结
综上所述,唐宋时期,文人墨客的生活与松柏之间的关系十分密切。松柏具有旺盛的生命力,可适应于多种土壤,广泛分布在祖国大地上,具有极高的应用价值,在建筑、医药、照明等领域中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古代文人一直推崇松柏耐寒常青的属性,其文学作品中常用松柏象征高洁人格、坚贞操守。松柏是古代文学作品中常见的题材及意象,无论是墓地松柏、涧底松柏,亦或是连理松柏、老松柏,均表达出了文人墨客的观念、思想情感、精神寄托,其承载着极为丰富的文化意蕴。在每个朝代中,有道义、有气节、以天下为己任的人才均为松柏人格象征的主流,历朝历代中,人们激励自己的动力源泉之一即为松柏坚贞不屈、百折不挠的精神。本文通过研究唐宋文学作品中的松柏意象,体会古代文人墨客的喜与悲,精神世界和人文情怀,希望为了解传统文化历史中松柏的角色,为松柏“比德”的研究者提供一点思考。
[1] 王颖.基于“比德”视阈下的古代松柏君子人格象征考论[J].江淮论坛,2015(3):172-177.
[2] 王颖.墓地松柏意象的文化意蕴[J].阅江学刊,2011(4):127-131.
[3] 孙鸿亮.中国古代悼亡诗词的演变及其意象构成[J].学术论坛,2012(10):103-105.
[4] 王颖.松柏比德的历史演进[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5):92-96.
[5] 于广杰.文同枯木题材“诗意画”及诗意境界[J].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6(5):122-128.
[6] 曹锋.关于古代文学松柏题材和意向的作品研究[J].淮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6(6):80-81.
[7] 程杰.论中国古代文学中杨柳题材创作繁盛的原因与意义[J].文史哲,2013(1):113-123.
[8] 杜松柏,何易展.初唐四杰赋中的松韵意象及原型批评[J].广西社会科学,2012(12):97-101.
责任编辑:张彩云
2017-03-02
谢其泉(1984—),男,河南商城人,助教,研究方向:中国古代文学文献。
I206
A
1671-8275(2017)03-0074-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