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感动中国”人物精神对当代大学生的德育价值

2017-03-10唐智亮

淮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7年3期
关键词:思想道德班会德育

唐智亮

(淮北职业技术学院 保卫处,安徽 淮北 235000)

论“感动中国”人物精神对当代大学生的德育价值

唐智亮

(淮北职业技术学院 保卫处,安徽 淮北 235000)

大学生是未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最宝贵的人才资源,其思想境界的高低直接关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成败。而如今许多大学生却忙于实利,忽视人生意义的思考,这对大学生的德育教育构成了前所未有的挑战。由央视创办的“感动中国”节目,通过大学公共政治理论课的教学、社团活动以及主题班会等途径在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中得到了广泛的传播。

“感动中国”;大学生;德育价值

中央电视台“感动中国”通过揭示评选出的年度人物的伟大精神,为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弘扬,大学生德育教育的加强,大学生精神家园的充实提供了非常好的借鉴。“感动中国”把感动作为切入点,充分发挥了榜样在当代大学生德育教育中的关键作用。这种生动的榜样作用同时也不同程度上加强了大学生德育教育的实效性。同时,“感动中国”作为一种新的教育载体也直接推动了当代大学生德育教育的进程。

一、“感动中国”的兴起与发展

“在新闻传媒界,一直以来都有这样一个大家都默认的规矩,几乎所有新闻传播媒体都会在一年末尾之际对过去的一年做一个概括性总结,不但是对自己这一年工作状况的总体回顾,而且开展这一活动本身又会成为一个全新的新闻事件,再一次提高了新闻传媒的知名度。”[1]在全世界各个国家新闻传播媒体的年度总结中,我们经常会发现一些创新点,而年度人物的评选尤其具有代表性。西方发达国家由于起步早等各种原因,在这方面是非常先进的,而我国相比较而言则落后很多。为了彻底改变落后的现状,中央新闻频道便开始着手进行“年度新闻人物评选”的活动。根据不同的评选标准,所评选出的年度人物体现的价值理念也肯定会有所差异,因此制定出的评选标准则显得十分重要,最终“感性”战胜了“理性”成为了评选标准,通过回顾这一年国内发生的各种事件以及在这些事件中涌现出的各种人物,“从感性的角度去比较和衡量,按照这个思路,‘感动中国’最终被确定为活动的主题,以感动作为具体的评价标准。”[2]在政治方面,“感动中国”与当前我国“以德治国”的方针也遥相呼应,并且对于大力弘扬和发展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感动中国”播出的十几年里,其收视率不断攀升,影响了无数中国人,甚至有人把“感动中国”比作中国人当代的“精神盛宴”,据此我们可以很清楚地看到其影响力是如此之大。

二、“感动中国”对当代大学生德育的价值分析

(一)引导社会舆论,形成正确的价值取向

“感动中国塑造的每一个人物都有一个非常鲜明的特征,即不是主要凸显他们技艺的高强,他们成绩的突出,而是更加强调他们‘十年磨一剑’的奋斗历程与其中折射出的精神品质。”[3]例如无论是宣扬闪现高尚节操和品质的政府官员,还是讲述取得卓越成就的科学家亦或是介绍努力拼搏的文体明星,都是在强调他们一如既往的淡定、踏实、从容与勤奋。即使是介绍因一时的巨大成就而赢得“感动中国”奖的人物,如赵新民和屠呦呦,也同样是主要突出他们的艰苦奋斗和刻苦钻研。“感动中国”为我们当代大学生提供了一个与主流价值面对面交流的机会,大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接受了主流价值的熏陶和感染。与此同时,“感动中国”宣扬的伟大精神,通过现代强大的媒体传播展现在了大学生面前,告诉了我们,当今社会和个人应该宣扬什么样的精神品质、坚持什么样的理想信念。在此过程中,“感动中国”构建的德育教育大环境,正引导着正确的社会舆论,形成正确的价值取向,用最平凡的事迹向我们诠释了人生的意义所在。

(二)丰富高校的德育内容

现在大部分高校的德育教育方式主要是依靠《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毛泽东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等德育公共课的教学,但是这些内容非常单一、形式十分单调的德育课程本身就很难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无法真正达到德育教育的目的。许多学生学习这些课程只是为了顺利毕业,对课本内容并没有真正做到内化于心。而“感动中国的出现正作为当代德育教育的一种新形式,在传递社会正能量,推动建设和谐社会的过程中发挥着不可忽视的作用。”[4]“感动中国”为大学生的德育教育提供了许多说服力很强的事例。如果高校在日常的德育课中,能将“感动中国”人物的一些先进事迹运用其中,相信肯定会引起大学生的触动,进而最大程度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在日常生活中践行其中所反映的优良道德品质。

(三)为大学生树立榜样

从“感动中国”诞生起,几乎每一年的“感动中国”年度人物都会在社会上引发强烈的反响。从航天英雄杨利伟、爱心歌手丛飞、人民公仆沈浩,到磨刀老人吴锦泉、志愿者夫妇张宝艳和秦艳友、女排主教练郎平、大国工匠徐立平、70多年前参加抗日战争的老兵和爱国侨胞群体等,即使他们的身份不同、经历不同,但他们身上的动人品质都会让人热泪盈眶,肃然起敬。在他们的身上,体现的是一种信仰,一种精神,一种理想,一种信念,他们用自己真真切切的实际行动给我们树立了伟大的榜样。虽然他们都是普通人,但他们身上所体现了爱国主义、无私奉献、尊老爱幼、诚实守信、自强不息、助人为乐等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和精神,钱学森、于敏告诉了我们什么是爱国主义,孙水林、孙东林告诉了我们什么是诚实守信,姚明、黄旭华告诉了我们什么是自强不息等等,他们身上体现着整个社会的精神力量和道德要求,他们的榜样作用犹如明灯一盏,为你我照亮了人生前行的道路。

(四)引导大学生学会感恩

“感动中国”通过述说真人真事,强调真人真事的感恩情怀,让人从中学会了怎样感动,学会了如何感恩。其中最典型的便是唐山十三位农民兄弟的事迹,他们心怀感恩,在2008年国家巨大的灾难面前,以无声有力的行动撑起了中国的脊梁。他们以自己的实际行动教会了我们如何做到对社会的“反哺”,如何去感恩。我们在对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中,可以开展学习唐山十三位农民兄弟的相关活动来加强对大学生的感恩教育,让他们学会感动,学会回报,学会感恩。当然,“感动中国”中关于感恩的动人故事还有很多,而“感动中国”也凭借其影响力正引领着当代大学生走向感恩之路。

三、“感动中国”在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中的传播途径

(一)大学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

将“感动中国”与高校公共政治理论课的教学相结合,一方面能极大丰富高校德育教育的内容,另一方面在对高校公共政治理论课的教学中,“通过感动中国这一载体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升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实效性。”[5]以《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为例,该课程是以道德教育和法制教育为主要内容,以爱国主义为重点,以社会主义荣辱观为主线,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和大学生成长以及成才过程中的一系列人生课题紧密相连,从理论和实际的结合上进行了阐述。在实际教学中,教育者可以将具体的知识点与“感动中国”中的人物事迹相对应,比如在讲到继承爱国传统,弘扬民族精神时,可以举例“感动中国”人物姚明的伟大事迹,在谈到领悟人生真谛,创造人生价值时,可以结合“感动中国”人物郭明义的伟大事迹。总之将大学生公共政治理论课的教学与“感动中国”人物事迹、精神相结合,不但可以丰富教学内容,还能深化“感动中国”在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中的传播。

(二)大学社团活动

对于当代大学生来说,大学其实也可以称作为他们生活中的“小社会”。大学社团就是一个让大学生融入这个“小社会”的大门。如今随着大学社团的逐渐兴起,在学校的各个角落几乎随处可见,教学楼、广场、图书馆、操场、寝室等,主题演讲、文学报告、文艺汇演、体育竞技、义务支教等随处都可以寻觅到社团活动的踪影。与此同时,社团不仅仅局限于校内,它还引领着大学生去积极探索校外这个大课堂,例如暑假社会实践活动提高了学生对社会生活的认识与了解。在社团活动当中,大学生会经历互助与包容、挑战与竞争,同时也会经历困惑与烦恼、委屈与眼泪。正是通过社团这个窗口,大学生才有了一个体验真实生活的机会和可能。也正是如此,大学社团活动也成为“感动中国”在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中的主要传播途径。一方面大学生可以通过参加以“感动中国”为题材的社团活动,比如以“感动中国”人物的动人品质为主题的演讲活动,组织学生学习“感动中国”最美支教老师的无私奉献,鼓励他们利用课余时间去参加义务支教活动,以及弘扬“感动中国”人物中孝老爱亲的崇高品质,组织“敬老院之行”等活动。另一方面大学生在参加丰富多彩的社团活动中,也能不断磨炼出自立自强、助人为乐、诚实守信、勇于担责等一些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而这些美德得到弘扬的同时,也是对“感动中国”人物精神的一种间接性肯定。总之,大学社团活动已经成为当今“感动中国”在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中传播的主要阵地,并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三)主题班会

班会是班主任或者辅导员向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传播主流思想的重要阵地和一种有效形式,定时开展班会活动也是班主任和辅导员一项基本任务。开展以“感动中国”为主题的班会,组织学生观看《感动中国十大人物颁奖晚会》的视频并发言等形式,让学生去了解“感动中国”,引领学生学习人物的伟大精神,提升学生为国家和人民努力作贡献的觉悟,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引导学生心怀感恩之心,关心身边的事,帮助身边的人。与此同时,让学生明白“感动”没有界限,更没有大小之分,也要让学生明白虽中国之大,但一方有难八方帮忙,危难之间中国人将会心连心战胜困难,中国在不断地壮大,作为中国人,我们应该感到骄傲,并且努力学习,报效祖国。主题班会通过深化“感动中国”这一主题,让学生更加直观生动地了解“感动中国”,传递“感动中国”人物的美好品质。这将会极大促进“感动中国”对于大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因此,主题班会也是“感动中国”在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中传播的重要途径。

四、结论

“感动中国”虽然自开播以来已经一晃十余年,但它并未随着时间的流逝失去她本身的光泽,反而经过了时间的沉淀愈加发人深省,她是一曲道德的礼赞,更是一篇精神史诗。正因为如此,“感动中国”通过公共政治理论课的教学、社团活动、主题班会等一系列途径在高校得到了广泛的传播,帮助了我们的大学生形成了正确的价值观,为他们树立了许多正能量的榜样,告诉了他们如何去感恩等等,从各个方面都大幅度推动了大学生德育教育的有效发展。所以我们当代大学生作为社会主义的接班人,承载着复兴中华民族的希望,必须要从中吸取精华,汲取营养。同时,“感”而后“动”是对“感动”这种心理表达形式的合理延伸,符合当代的道德要求和审美要求。感动之后需要从我做起、从身边做起、从小事做起,让“感”而后“动”由个体到集体,由点到面,由涓涓溪流到源源不绝,进而引发感动中国后的“中国行动”效应,真正发挥出“感动中国”的德育价值。

[1] 蔡凯如,黄勇贤.广播电视传播论[M].北京:新华出版社,2003:42.

[2] 李颖.现代思想政治教育视域下的《感动中国》[D].开封:河南大学,2011:7.

[3] 张舒,梁鑫.当代典型人物群像分析:以央视《感动中国》人物为例[J].东南传播,2009(7):27.

[4] 梁建增,高玉红.CCTV感动中国2006年度人物[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07:75.

[5] 陈万柏.思想政治教育载体论[M].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2003:62.

责任编辑:何玉付

2017-02-27

唐智亮(1981—),男,安徽蒙城人,政工师,研究方向:大学生管理。

G641

A

1671-8275(2017)03-0015-03

猜你喜欢

思想道德班会德育
德育要在“善”处留白
《中国德育》
创新机制 多措并举 加快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向纵深推进
班主任如何有效开展主题班会
德育提效:必要的叙事转向
初中生主题班会创新策略
加强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的策略
加强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 促进道德素质的提高
微型演讲:一种德育的新形式
主题班会共话中国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