混凝土构造柱施工技术要点分析与质量控制措施探讨
2017-03-10陈强
陈 强
长春市建设工程质量监督站经开分站
混凝土构造柱施工技术要点分析与质量控制措施探讨
陈 强
长春市建设工程质量监督站经开分站
正确使用构造柱,是改善砌体结构抗震性能的重要措施,它与圈梁共同作用约束了砖砌体的开裂,使裂缝不致进一步扩展,既使开裂也不致于倒塌,使之由很脆的材料组成的结构获得可观的抗变形能力。
钢筋混凝土;构造柱;抗剪能力
一、构造柱的作用
1.它可以加强纵横墙间的连接。
2.它可以提高砖砌体的抗剪能力,虽然提高的比例不很大,试验表明:能提高砖体的抗剪承载力约为10~30%(提高幅度与墙体的高宽比,竖向压力应力,开洞情况等因素有关)能约束墙体的开裂,对限其裂缝开展,起一定作用。
3.它与圈梁共同作用,加大了建筑物的整体度,类似框架结构,可称为“弱框架”,对墙体起了约束作用,墙体的四周处于双向双压状态使墙体横向变形减少,改善墙体受压的稳定性能从而提高墙体的承载力。
二、构造柱的设置
从施工角度讲,构造柱要与圈梁地梁、基础梁整体浇筑。与砖墙体要在结构工程有水平拉接筋连接。如果构造柱在建筑物、构筑物中间位置,要与分布筋做连接。
构造柱不作为主要受力构件
1)应根据砌体结构体系
砌体类型结构或构件的受力或稳定要求,以及其他功能或构造要求,在墙体中的规定部位设置现浇混凝土构造柱;
2)对于大开间荷载较大或层高较高以及层数大于等于8层的砌体结构房屋宜按下列要求设置构造柱:
(1)墙体的两端,
(2)较大洞口的两侧,
(3)房屋纵横墙交界处,
(4)构造柱的间距,当按组合墙考虑构造柱受力时,或考虑构造柱提高墙体的稳定性时,其间距不宜大于4M,其他情况不宜大于墙高的1,5——2倍及6M,或按有关的规范执行,
(5)构造柱应与圈梁有可靠的连接;
3)下列情况宜设构造柱:
(1)受力或稳定性不足的小墙垛,
(2)跨度较大的梁下墙体的厚度受限制时,于梁下设置,
(3)墙体的高厚比较大如自承重墙或风荷载较大时,可在墙的适当部位设置构造柱,以形成带壁柱的墙体满足高厚比和承载力的要求,此时构造柱的间距不宜大于4M,构造柱沿高度横向支点的距离与此同时与构造柱截面宽度之比不宜大于30,构造柱的配筋应满足水平受力的要求。
三、构造柱的质量通病和原因
1.箍筋、拉接筋设置不足规范规定。墙与构造柱应沿墙高第50cm设置2根水平拉接钢筋连结,每边伸入墙内不应少于1m;在构造柱与圈梁相交的节点处应适当加密柱的箍筋,加密范围在圈梁上、下均不应小于六分之一层高或45cm,箍筋间距不宜大于10cm;构造柱的竖向钢筋可用绑扎接头,其绑扎接头长度,一般为Lle,在绑扎段内的箍筋间隙不应大于10cm上述几点除墙体拉接筋尚能保证(也不完全是间距50cm)其它如箍筋加密等几乎均最有做到,究其原因是施工管理水平低、技术素质差。
2.楼层间构造柱轴线错位。在浇注混凝土时不认真调整钢筋骨架,在这层砌筑完毕而进行下层砌筑前的放线时,便发现下层构造柱歪了,因此在这一层又给到正位,便造成了上、下层不贯通,轴线请位的现象。
3.构造柱“烂根”的原因。因构造柱的施工过程是,砌筑完一层后,往预留的“柱腔”内浇注混凝土。由于“柱腔”经历了整个一层的砌筑时间,其根部普遍夹有砂浆、砖渣等杂物,又由于混凝土是浇注到圈梁一平,砌筑完墙体后,在构造柱根部出现比楼板低12mm的“柱坑”,在“柱坑”内的杂物很难清除干净,浇注混凝土后便在此处形成“烂根”现象。
4.构造柱断条。由于构造柱内的箍筋、墙体拉接筋、圈梁钢筋等交织在一起,而且钢筋排放、绑扎又不规则。在圈梁和构造柱同时浇注的过程中,定会阻碍混凝土的下落;在筑施工时有时会不小心在“柱腔”内掉进并卡有砖渣,阻碍混凝土的充填;施工圈梁和构造柱时,所采用的河石又往往都是级配不好的砂漏,如果有大石块存在,也会使构造柱造成“断条”现象。另外,整根柱子一次浇注,如果振捣棒下不击,振捣不周,定会出现“断条”之处。
四、构造柱在构造方面的要求
1.多层砖房构造柱应符合:最小截面可采用240×180mm,纵筋宜采用4ф12,箍筋间距不宜大于250mm,且在柱上下端适当加密。7度时超过六层,8度时超过五层和9度时纵筋宜选用4ф14,箍筋@≯200mm,房屋四角处的构造柱可适当加大截面及配筋。
2.构造柱与墙体连接应砌成马牙槎并沿墙每隔500mm设2根拉结筋,每边伸人墙体内不小于lm。
3.构造柱应与每层圈梁连接,隔层设置圈梁的房屋,应在无圈梁楼层增设配筋砖带;仅在外墙四角设置构造柱时,配筋砖带在外墙上应伸过一个开问:其它情况下,配筋砖带应在外纵墙和相应横墙上接通。配筋砖带的截面高度不小于四皮砖,砂浆强度不低于M5。
4.构造柱按构造设置,不需单独没置基础。当基础顶部设有圈梁时,构造柱可锚固基础圈梁中。
五、保证构造柱的技术和质量
首先要提高施工单位对增设混凝土构造柱必要性的认识。根据工程的不同施工条件和设计要求,有针对性地制订保证构造柱施工质量的技术措施,并严格执行。
1.对于嵌在墙体中的钢筋混凝土构造柱,一般是先砌纵横墙,在墙体砌完后形成“柱腔”,即预留构造柱的位置。构造柱随着墙体和圈梁的分层砌筑和浇注,进行分柱段施工。为了,保证构造柱的中心线在同一条重直线上,必须使预留的“柱腔位置准确。因而砌筑时要经常检查构造柱钢筋骨架的垂直度,钢筋骨架吊直校正后立即用墙体拉结筋固定其位置。然后在浇捣混凝土前将构造柱中心线引向圈梁模板或”柱腔“上口上,使钢筋骨架中心与柱中心线对齐。这样才能保证构造柱的正确位置。
2.设计为马牙搓的构造柱,从每层柱脚开始,砌筑时必须严格执行先退后前的原则,阻保证柱脚为大断面。每一马牙搓的齿高一般约为30cm(5层砖高),齿深不小于6cm.当齿深为12cm时,其上口采用一层进6cm、再一层进12cm的方法,使马牙搓上口死角的混凝土能保证浇捣密实。
3.构造柱混凝土通常是分段浇灌的,一般每层作为一个施工段,柱段的施工高度不宜大于2m。每层柱的底部预留清扫口,便在浇灌前清扫柱模板内的砂浆、木屑、砖碴等杂物。新的混凝土柱段浇捣前,对衔接处的旧混凝土面需铲除松动石子,并用水冲洗。再用构造柱混凝土配合比中的灰砂量配置咸水泥砂浆,铺在旧混凝土面上,厚度为1~2cm,保证新旧混凝土结合有可靠的质量。
[1]胡浩明.浅析建筑工程中钢筋施工的质量控制措施[J].现代装饰(理论).2011.03.
[2]王志赫;.浅谈钢筋混凝土工程的质量控制措施[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0.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