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致使义的汉语兼语句和英语复合宾语句的对比研究

2017-03-10王卫敏

河南工学院学报 2017年3期
关键词:句法宾语语句

王卫敏,邵 田

(河南师范大学 文学院,河南 新乡 453007)

致使义的汉语兼语句和英语复合宾语句的对比研究

王卫敏,邵 田

(河南师范大学 文学院,河南 新乡 453007)

致使义的汉语兼语句和英语复合宾语句在句法层面都可以描述为NP1+VP1+NP2+VP2,语义层面凸显的核心语义都是致使意义。文章运用共时描写和对比分析的方法,从句法功能和语义特点的角度对致使义的汉语兼语句和英语复合宾语句进行了对比分析。

致使义;汉语兼语句;英语复合宾语句;

致使义的汉语兼语句和英语复合宾语句是汉英两种语言中的高频句型,句法层面都可以描述为:NP1+VP1+NP2+VP2,语义层面凸显的核心语义都是致使意义。但由于汉语和英语分属不同的语言结构类型,两种结构也是既有共性又有个性,本文以北京语言大学语料库(BCC)和英国国家语料库(BNC)为定量统计文本,运用共时描写和对比分析的方法,从句法功能和语义特点的角度对致使义的汉语兼语句和英语复合宾语句进行对比分析。

以Wolff提出的力量理论为参照体系,根据致使者与被致使者之间的语义互动关系、致使动词VP1的语义特征将表示致使义的汉语兼语句和英语复合宾语句分为三个类别:客观致使类、使令致使类、协同致使类,从这三个类别出发进一步比较致使义的汉语兼语句和英语复合宾语句在句法层面和语义层面的异同。

1 客观致使类的汉语兼语句和英语复合宾语句的对比分析

客观致使类的汉语兼语句和英语复合宾语句一般表示致事在客观情况下作用或影响使事,致使使事做出某一动作或者发生某种变化。这类的汉语动词多为“使、让、叫、令、要、致使、导致”等等,英语表示相似意义的动词有“make、get、have”等。例如:

(1)大卫,你让场面失去控制。

(2)其社会批判思想也让约翰自1945年起在法兰克福学派的批判理论中取得显赫的学术地位。

(3)看到这个场面让我很失望。

(4)感谢上帝赐给我们机会,使我们大家今天聚在一起。

(5)The fire made me warm.

(6)A single spoonful of buttered eggs made her sick.

(7)Being with England has made me realize what I have missed.

1.1 致事NP1

致事一般表示致使动作的发出者或者致使动作行为产生的原因。

例(1)—(4)中,致事可以由人称代词“你”、名词性成分“其社会批判思想”来充当,可以由谓词性结构“看到这个场面”,也可以由独立小句“感谢上帝赐给我们机会”来充当。例(5)—(7)中,致事则只能由名词“The fire”,或名词性成分“A single spoonful of buttered eggs”、“Being with England”来充当。汉英的这一区别主要是因为在英语中词法与句法功能之间具有严格的对应关系,致事的句法功能是主语,要求出现在该位置的成分具有名词性。

1.2 使事NP2

使事是致事作用或者影响的对象,句法较多实现为名词、人称代词,一般是有生的人,如“约翰”、“我”、“我们”、“me”、“her”,或无生的事物,如“场面”。英语和汉语不同的是汉语中的使事有时也可以由动词担任,而英语不可以。例如:

(8)不思进取,使前进成为另一种意义上的倒退。

同时英语中有相当一部分使事由代词“it”作形式宾语。例如:

(9)What he did made it more important.

这与英语中句法结构遵循“末端重量”原则有关。

1.3 致使结果VP2

在汉英中,致使结果都可由动词性结构来充当,不同的是汉语中动词VP2只能是表示状态意义的形容词,而表示事物属性的性质形容词则不可以单独出现在VP2的位置上,客观致使的整体句意要求动词VP2一定要体现出变化的已实现之义,性质形容词不符合这一要求,除非添加其他限定成分。例如:

(10)接连几天的大风降温使屋子冷。

例(10)中“冷”是性质形容词,本身体现不出变化的意义,单独使用在客观致使兼语句中是不合乎语法的,但通过添加限定成分可以转换为:

(11)接连几天的大风降温使屋子更冷了。

(12)接连几天的大风降温使屋子变得很冷。

(13)接连几天的大风降温使屋子冷极了。

(14)接连几天的大风降温使屋子冷得睡不着觉。

在英语复合宾语句中,充当致使结果的形容词则倾向于光杆形式,而且任何性质的形容词都可以,英语中致使动词VP1本身已经标明了结果的已实现这一意义,如例(5)—(7)。

2 使令致使类的汉语兼语句和英语复合宾语句的对比分析

使令致使类与客观致使类区别在于使令致使类中致事是主观作用于使事,使其发出某种动作,使令致使类中的致事总是具有[+意图性]。常见的动词有:选、命令、劝说、嘱咐、choose、appoint、order、persuade。例如:

(15)他命令孩子们睡在外面。

(16)老师任命小王为第三小组组长。

(17)在他的家乡,同学们选他当剑术学校的校长。

(18)He ordered his children to sleep outside.

(19)She appointed him (as)honorary chairman of the Party in the 1980s.

(20)They chose Jack monitor.

2.1 致事NP1和使事NP2

客观致使类的汉语兼语句和英语复合宾语句中的致事和使事,通常都是由名词或者是名词性成分充当,二者大致相同,如例(15)——(20)。

2.2 致使动词VP1

使令致使类的致使动词多数都是强自主动词,不仅具有致使义,而且还有自己具体的词汇意义,英汉语言大都一样。

当致使动词表示任命选举之义时,英语中和致使动词相搭配的成分“as”可以省略,不会影响句子的意思,句子的结构类型也不会改变。例如:

(21)We chose him (as) the organizer.

(22)The Chinese writers’association appointed Zhang San (as)secretary-general.

但是汉语的情况则有所不同,即致使动词后必须有“当、作为”等与之相呼应,并且不能省略,省略了“当、作为”后,句子的结构类型就发生了变化,如:

(23)我们称她为祥林嫂。

(24)我们称她祥林嫂。

例(23)是典型的兼语句,而例(24)就变成了双宾语句。

2.3 致使结果VP2

英语和汉语中的VP2是使事受到致使动词VP1的影响之后发出的动作,汉语中动词VP2通常是及物性的自主动词,如例(15)—(17);英语中的VP2往往采用动词的不定式形式,如例(18)。

当动词表示任命选举之义时,汉语VP2一般是由动词“当”、“为”、“作”等担当类动词,该类动词不可以省略,后面可直接接职位名词,如例(16)—(17)。英语中VP2一般是表示职位、官职的单个名词或名词性成分,名词前不用加“a he”,不需要担当类动词,也不需要系动词,如例(20);职位名词前可以有as,但大多数情况下as省略,如例(19)。

3 协同致使类的汉语兼语句和英语复合宾语句的对比分析

协同致使类是指致事在致使力传递的过程中起到了协同的作用,允许或帮助使事发出某一动作,常见的动词有:允许、帮、帮助、陪、扶、let、allow、help等。例如:

(25)星期天妹妹陪妈妈去医院。

(26)领导允许他带家属。

(27)当地企业帮助有志青年把事业做好。

(28)学校有责任帮助学生学习如何面对社会基本规范和执行原则。

(29)Mom let me go shopping this evening.

(30)The teacher allow the students to go there.

(31)John accompany his brother into the building.

(32)Holding on to the truth helped him to win the final victory.

3.1 致事NP1和使事NP2

协同致使类汉语兼语句和英语复合宾语句中,致事都可以是有生的人或通过隐喻机制具有人一样语义功能的组织、机构、团体等,如例(25)—(27)中的“妹妹”、“领导”、“当地企业”、“mom”、“the teacher”、“John”。也可以是无生的事件,如例(28)、(32)中的“学校有责任”、“holding on to the truth”。句法层面,协同类致使汉语兼语句和英语复合宾语句的致事都可以是名词或名词性成分,但汉语中的致事还可以是谓词性结构,如例(28),而英语则不可以,如例(32)。

协同致使类中汉语兼语句和英语复合宾语句中的使事都是有生命的人,具有做某事的意愿性,句法层面都是实现为名词或名词性成分,二者没有区别,如例(25)—(32)。

3.2 致使结果VP2

协同类汉语兼语句和英语复合宾语句中的致使结果表达的是使事在致事的协同下完成某一具体动作,具有动态意义。汉语中的致使结果主要由动词性成分充当,可以是动宾结构,如例(25)、(26)、(28),也可以是状动结构,如例(27)。英语中的致使结果可以是带to的动词不定式来充当,如例(30)、(32),也可以是不带to的动词不定式,如例(29),或者由介词结构来充当,如例(31)。但汉语中致使结果VP2不可以是介词结构,汉语需要通过添加相应动词才能保证语义的完整。如例(31)翻译成汉语则为:

(33)约翰陪他的兄弟进了楼。

4 结语

虽然汉语和英语分属不同的语言结构类型,但致使义的汉语兼语句和英语复合宾语句具有相同的词类表达序列,凸显相同的致使意义,在大的致使范畴背景下,对致使义的汉语兼语句和英语复合宾语句进行次类划分,从句法结构、语义特征两个层面对各次类范畴进行共时层面的对比分析,可以进一步发现英语和汉语的共性与个性,揭示人类语言的普遍特征。同时也启示我们,在进行汉外的对比分析研究中,不要拘泥于具体的名称,而要关注句式的结构特点,这对汉外对比和语言类型学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

(责任编辑 杨文忠)

[1] Wolff, P., K. Aron & M. Hausknecht, For Want of a Nail: How Absences Cause Events [J]. Journal of Experimental Psychology: General,2010,139(2).

[2] 邢欣.现代汉语兼语式[M].北京: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4.

[3] 李炯英.致使结构的汉英对比研究[M].合肥:中国科技大学出版社,2012.

The Comparative Study on Chinese Causative Pivotal Construction and English Causative Object-complement Construction

WANG Wei-min,et al
(College of Liberal Arts, Henan Normal University, Xinxiang 453007, China)

The Chinese causative pivotal construction and English causative object-complement construction can be described as NP1+ VP1+ NP2+ VP2at the syntactic level, and the causative meaning means the core semantics highlighted at the semantic level. By using the method of the synchronic description and comparative analysis from the angles of syntactic functions and semantic features in the Chinese causative pivotal construction and English causative object-complement construction were analyzed.

causative; Chinese pivotal construction; English object-complement construction

H109

A

1008–2093(2017)03–0053–03

2017-01-23

2016年度河南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项目“致使义的汉语兼语句和英语复合宾语句的对比研究”(2016-QN-025);河南师范大学2013年青年科学基金项目“现代汉语兼语结构的句法语义分析”(2013qk48)

王卫敏(1979―),女,河南内黄人,副教授,博士,主要从事现代汉语语法研究。

猜你喜欢

句法宾语语句
句法与句意(外一篇)
述谓结构与英语句法配置
连词that引导的宾语从句
重点:语句衔接
宾语从句及练习
句法二题
诗词联句句法梳理
精彩语句
中考试题中的宾语从句
如何搞定语句衔接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