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产业融合视阈下红河哈尼梯田文化发展路径研究

2017-03-10杨永海

红河学院学报 2017年3期
关键词:红河哈尼族哈尼

杨永海

(云南大学文化发展研究院,昆明 650091)

产业融合视阈下红河哈尼梯田文化发展路径研究

杨永海

(云南大学文化发展研究院,昆明 650091)

基于全球化、新媒体技术以及大众文化消费模式转变的视阈,民族地区的在地性文化成为特色文化旅游的宝贵资源。红河哈尼梯田文化资源丰富,具有较高的开发价值。当下,哈尼梯田文化产业化水平相对较低,进入了一个发展的瓶颈。从理论和现实的双重角度来看,产业融合的发展思路无疑契合了未来的发展思路和方向,有利于促进红河哈尼梯田文化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

产业融合;哈尼梯田文化;文化旅游

一 红河哈尼梯田文化的概述

红河哈尼梯田位于云南省南部,集中于分布在红河南岸的哀牢山地区(以元阳县、红河县、绿春县、金平苗族瑶族傣族自治县为主要分布区),山高谷深,气候类型随海拔差异化明显、立体性强,基于自然地理、气候等环境特点,哈尼族人们在长期农业实践中逐渐摸索出了如今的耕作模式——山地梯田耕作。红河哈尼梯田面积约85万亩,约1500米的垂直海拔差,梯田层次清晰、条理有致,形成自己独树一帜的秀美梯田文化景观。其中,仅元阳县境内就有19万亩左右,级数最高可达5000多级,是红河哈尼梯田的核心区。

民族文化是一个民族所创造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总和,是一个民族的生活样式,是在民族长期的生产生活过程中积累形成的,也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的基础及进行内外部世界交流沟通的工具和手段。[1]红河哈尼梯田文化是指生活在红河南岸世世代代的哈尼族,在特定的自然地理环境中,基于民族生存和延续的考量,通过对自然资源、哈尼族物质、精神文化资源的创造和利用,在长期的耕作实践和生活中,积淀而形成的一种以哈尼文化样态为基础,以梯田景观为表现形式的“森林+村寨+梯田+水系”四素同构的复合文化系统。这种文化系统与自然紧密相连,体现了人与生态自然高度的统一与和谐。红河哈尼梯田文化资源种类多样丰富,包括有形资源和无形的资源。有形资源有梯田文化景观、民族村寨、生产与生活工具、梯田的灌溉设施、原始森林、水系等;无形资源包括梯田文化、与哈尼梯田相关的农事经验、知识、农耕信仰以及哈尼族的民俗节庆、服饰等。梯田文化悠久的历史、文化,浓缩在哈尼族生活的每个角落。

二 红河哈尼梯田文化产业融合依据

(一)旅游兴起与红河哈尼梯田文化利用层次低的矛盾

随着旅游业的兴起,全球化的影响力渗透到了民族地区,加快了人际流动,拓展了文化消费市场,尤其是外来文化消费,民族文化资源转化为文化产品的需求也大大提高,为地方特色文化产业创意的发展提供了契机,极大促进了少数民族地区旅游业的繁荣。红河哈尼梯田地区壮美的梯田景观和多彩的民族文化深受游客的热捧。尤其2013年,“哈尼稻作系统”被认定为“中国重要文化遗产”,随后红河哈尼梯田成功进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名声鹊起,其经济价值愈加凸显。“十二五”末,仅元阳县就接待游客156.5万人次,实现旅游总收入19.88亿元,分别是“十一五”末的2.11倍、2.97倍。①随着旅游业不断的发展,红河哈尼梯田文化资源转化为文化资本的速率不断加快,但由于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所需的基础要素,经济社会、科技、人才、公共服务发展水平的不足,红河哈尼梯田文化发展层次一直停留在开发的初级阶段,开发模式依赖于政府的宣传驱动文化旅游,较少地发挥市场对区域文化资源优化配置的作用,与其他产业业态的合作仅仅是简单表层上的,产业间内在的、深层的、相互作用的关系运用不足。旅游兴起与红河梯田文化利用层次低的现实矛盾,成为其优化发展的巨大瓶颈。

(二)红河哈尼梯田文化产业融合的理论支撑

产业融合起源于信息产业,是指不同产业或同一产业内的不同行业(部门)相互渗透与交叉,最终融为一体,逐步形成新的产业或增长点的动态发展过程。[2]无论是“互联网+”还是“文化+”,都说明产业间的融合现象越来越频繁,联系愈加紧密,边界逐渐消解或淡化,不同的产业发展都寻求着与其他产业的合作,实现各自的发展需求,这就是产业融合的过程。这种产业融合不仅仅是一种产业间表层的一种合作,而是产业间要素的优化组合和配置,从而产生产业间的“化合反应”,最终形成一种合理、稳定、可持续的内外协同的机制。2014年,《云南省人民政府关于推进文化创意和设计服务与相关产业融合发展的实施意见》的出台,标志着文化产业融合的发展思路从国家顶层设计的层面获得了认可,实施意见立足于云南经济发展的实际,充分发挥云南民族文化资源优势,重点选择基础好、市场前景广阔的产业加快融合发展,力争打造特色化、多样化、差异化发展模式,这为民族文化与其他产业的融合发展提供了政策上的支持。从产业融合的角度探索红河哈尼梯田文化未来发展的出路,应加强对文化资源、资本、科技、人才、基础设施等核心要素的整合,分析各要素之间内在关系,探索出一条多元产业之间融合的发展机制,为催生新的产品形态、服务、延伸产业链和打造新发展模式带来新的机遇。

(三)红河哈尼梯田文化产业融合的可行性分析

实践证明,影响产业融合的基础和发展水平的因素包括内部的因素和外部的因素:内部因素反映了发展基础的强弱;外部因素反映了发展环境和外在推力的大小。红河哈尼梯田文化的产业融合过程是一个极其复杂的系统,涉及民族经济、民族文化、科技、生态环境等多个领域,对于元阳哈尼族梯田文化产业融合的研究,首先要廓清其产业融合的内、外部环境因素。

1.内部因素

经济基础是反映城市的发展水平,是决定产业发展水平先决要素。民族文化产业发展的经验告诉我们,尤其是民族文化资源的中西部地区,尽管有着丰富的民族文化资源,但是文化产业发展的水平依旧不理想,很大程度是经济基础薄弱的制约。对于作为民族地区来说,在新型城镇化构建的背景下,旅游业持续带动下经济基础更加巩固。“十二五”末,元阳县实现地区生产总值41.66亿元(预估值),比“十一五”末翻一番,年均增长12.9%,地方公共财政预算支出23.8亿元,是“十一五”末的2.51倍,年均增长20.1%,完成规模以上固定资产投资196.71亿元,是“十一五”的3.7倍,年均增长31.58%。②经济发展为文化旅游发展所需的金融、交通、餐饮、住宿等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建设奠定基础,有利于文化产业市场空间的培育,进而吸引更多的游客,拓展文化产业的消费空间,为红河哈尼梯田文化产业的融合奠定基础。

文化资源是进行文化创意的源泉和灵感的启发地,承载着文化产业发展所需的精神元素,文化产业的融合之路,文化资源是不可回避的因素。民族地区文化资源类型多样、体量丰富、特色鲜明,存在着许多契合现代生活方式可进行文化资源转化为文化资本的具体形态。红河哈尼梯田文化是一个人与自然互生共融的文化体系。红河哈尼族传统的梯田式的耕作方式,世代延续,其文明早已凝结在哈尼族的文化基因中。梯田文化元素体现在民族生产生活的方方面面,是哈尼族以梯田为载体进行文化活动沉淀形成的“森林+村寨+梯田+水系”的集合,具体的文化资源形态包括壮美的梯田文化景观、哈尼族节庆文化、哈尼族饮食文化、哈尼族宗教文化、哈尼族的音乐与舞蹈以及哈尼族的传统手工艺。文化旅游背景下,红河哈尼梯田文化景观以及哈尼族的“节、宴、歌、舞、食、艺”等具有浓郁民族特色的文化,极大程度上满足了游客释放压力、猎奇、美的追求等文化消费的心理,这为以休闲娱乐、乡村文化体验、民族工艺品业、节庆文化为主体的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机遇。

红河哈尼梯田文化有着较高的品牌知名度。在全国旅游业如春笋般兴起的大潮流下,旅游冲击下的民族文化开发出现了追求经济利益,忽视特色文化塑造的问题,同质化现象越来越严重,导致文化特色的东西被抛弃。作为现代社会和市场经济的一种重要标识,品牌的独有性成为文化产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资本,同时影响着一个行业或地区未来发展潜力的大小。通过强化品牌个性来体现民族文化旅游产品差异、凸显竞争优势的空间是很大的,品牌是驱动民族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的重要动力。[3]可见,民族文化品牌的知名度作为有别于其他一般文化资源的优势资本,影响着文化产业市场空间的大小。在依托进选世界遗产名录(红河哈尼梯田文化景观)、拥有国家4A级旅游景区(元阳哈尼梯田)、获批筹建的“全国哈尼梯田文化旅游知名品牌创建示范区”的契机下,受到了国内外众多旅游者的青睐,品牌影响力越来越大,红河哈尼梯田文化已经了有着较高的品牌知名度。近年来,随着哈尼梯田国际摄影展、哈尼梯田文化旅游节影响力的扩大,哈尼梯田的品牌知名度所带来的效应将越来越明显,更推动着梯田文化成为旅游市场的热点,红河哈尼梯田文化发展巨大的经济潜能必将吸引着其他产业与其融合。

2.外部因素

全球化、现代传媒技术驱动背景下的庞大旅游市场空间是红河哈尼梯田文化产业融合发展最根本的动力。现代传媒技术推动了全球化的不断扩展,跨地区旅游的兴起引起了区域间的人际、文化的交流与互动。不同文化之间不断交流和碰撞中,民族地区的文化为了满足外来游客的文化体验,出现了变迁与重构的现象,契合了大众旅游消费的口味。在这种趋势下,那些位于边缘、半边缘地位的民族文化,实现了在全球版图中的地位、身份认可和正名。据统计,2016年黄金周期间,元阳县旅游总收入达4513万余元,接待游客5.34万人次,同比分别增长17.4%和3.1%。③全球化、现代传媒技术所带来的巨大效应,正在不断地拓展着民族文化地区文化旅游产业的空间和市场。

消费观念的转变。改革开放近40年,中国经济的不断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提升,大众生活的消费选择也发生了巨大变迁,由生存消费1.0模式到追求生活产品质量的2.0模式再到追求美和自我价值的定位的3.0模式,实现了人们的消费支出从过去的物质层面转化到对文化体验、个人价值的实现等对美的追求的消费。与大都市冰冷的钢筋水泥相比,民族地区有着优美的环境、独特的民族风情,契合了现代人释放压力、寻求体验、探索美、寻找自我价值的愿景。目前元阳县投资了5.1亿元进行哈尼小镇的建设,有15个传统村落也在改造完成,为哈尼梯田文化参观、乡村体验、哈尼文化展演、民族工艺等体验性、个性化的产业业态提供了契机,契合了文化生产向文化体验的消费市场的选择。

政府主导下的现代服务体系的建设初见成效。随着旅游业在元阳地区的不断兴起,外来庞大的旅游消费市场涌入,原来的服务体系的水平完全无法支撑旅客的要求,严重影响着旅游的体验、城市品牌形象的塑造。近年来,在新型城镇化建设和旅游业的双重刺激下,元阳县加强现代服务体系建设初见成效。在交通方面,针对旅游高峰时期游客过多所造成的路线拥堵、疏散不力的情况,政府加大对旅游主干路道路建设,分别投资5.7亿元和53.72亿元建成了逢蛮、安赛和元绿、红南二级公路、新街过境公路。目前元阳县通车里程达1935公里,自然村通路率达99%,初步形成了横连东西、纵贯南北的综合交通网络;在食宿方面,重点打造金湾梯田大酒店、红叶温泉度假酒店等项目,开发特色旅游村11个、乡村客栈和农家乐190家;在通信服务上,建成通信基站488座,宽带网络、3G和4G网络城镇覆盖率达100%,互联网普及率达44%,行政村通宽带率达38%④,信息保障能力大幅提升。可见,哈尼梯田文化旅游服务体系正在逐步完善,将为游客提供便捷高效的体验服务。

通过哈尼梯田文化产业融合的内外部因素的分析,产业融合有着必然性的要求,也具备了一定可行性,但是问题依然存在,从内部的因素来看:(1)红河哈尼梯田季节性强,最具美的体验的时间段集中于每年的11月至次年的4月份左右,游客也最为集中,游客集中与分散度两级分化明显,造成了市场在时间维度上的体量不均,阶段内的服务资源浪费和供应不足矛盾突出;(2)红河哈尼梯田文化产品的开发形式单一,衍生品的创作缺乏;(3)现代公共服务能力相比于昆明、大理、丽江等旅游城市,仍有很多不足;(4)人才的匮乏。一方面,熟悉哈尼梯田文化的人才与文化旅游管理人才的不能实现有机对接,另一方面,现代大众文化的影响下,年轻哈尼族一代很多走出村寨,传统的梯田耕作生计方式得不到传承。从外部因素来看:(1)同质化竞争。既有同为文化梯田类的景观(龙脊、紫鹊界梯田等),又有大理、丽江等民族文化类的开发,造成了产品同质化突出,差异化不足;(2)哈尼梯田系统是一个森林、村寨、梯田、水系四素同构的复杂文化生态系统,一个因素的改变必然影响其他的因子。在梯田文化开发的过程中,大量游客的进入,对民族文化的传承和生态环境的保护是巨大挑战。

三 红河哈尼梯田文化的产业融合路径的实践模式

基于上述分析和实践调查,对红河哈尼梯田文化产业融合开发提出以下构想。

(一)梯田文化与农业生态旅游融合模式

红河哈尼梯田作为一种农业类文化遗产,具有多重的属性,文化旅游的兴起,其经济属性愈加凸显。通过实地的观察和体验,红河哈尼梯田以其特色遗产价值、生态体验价值、审美价值和哈尼族文化等方面与现代生活的需求契合度高,有巨大的吸引力,旅游市场空间发展潜力大,元阳哈尼梯田文化与农业生态旅游的过程中,应充分抓住自己的优势,深度发掘梯田休闲观光、民族文化体验的市场。梯田文化是红河哈尼族地区农业生态旅游的核心,农业生态旅游是梯田文化发展的重要平台,两者具有高度的耦合性,梯田文化与农业生态旅游融合,可实现互为补充,共同发展。

(二)梯田文化与影视融合模式

红河哈尼梯田文化内容丰富多彩,既有令人陶醉的梯田文化景观,又有浓郁哈尼风情的人文资源,在旅游兴起的今天,成为红河哈尼梯田文化产业化可开发利用的最具灵魂的资源、最能吸引游客的东西。影视的创作与旅游地的文化息息相关,影视的创作都必须以现实为基础,优美的自然风景、独特的人文风情、民族文化成为影视创作的基本素材,通过现代媒体的传播,地方的、民族的文化旅游依托影视平台获得新的机遇。2006年的电视剧《乔家大院》推动了山西省祁县旅游业的大发展,2012的电影《泰囧》播出,中国人去泰国旅游的人数出现了井喷式的激增,2016年的中央一台新节目《了不起的挑战》以桂林龙胜小寨村作为拍摄地点,龙脊梯田的知名度获得很大提升,带动了当地经济发展。影视作品一定程度上宣传了地方的自然景观和民族风情,可见,文化与影视具有很强的融合性和互补性。梯田文化与影视融合模式是梯田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重要方向。

(三)哈尼梯田文化与金融业融合模式

以旅游业为主导的红河哈尼梯田文化的产业化发展是一个依托文化资源、创意和资本进行整合的过程,资本是其产业化发展不可或缺的助推器,资本的注入,为哈尼梯田文化产品的开发、创意元素的发掘、产业链的延长提供了巨大的资金的支撑,同时也为基础设施和服务体系的建设和升级提供资金保障。加快文化与金融业融合,金融机构应以民族文化产业发展的实际出发,优化投融资的体系,鼓励多种资本形式进入梯田文化产业的开发。同时,加强文化与金融的创新,培育具有哈尼梯田特色文化印记的金融产品与服务,推动文化与金融业的深度融合。

(四)哈尼梯田文化与科技融合模式

哈尼梯田文化有着丰富多样的民族文化资源,但是科技实力的不足严重制约着文化产品的创意开发和服务能力的提升,文化生产力效率低下,无法将文化资源的优势转化为产业发展的优势,产业化的发展要求得不到满足。加强红河哈尼梯田文化与科技融合,需构建一个以政府支持为后盾,以企业、市场为主体的产、学、研多元互动的文化、科技融合体系。

结 语

随着红河哈尼梯田地区文化产业化的深入,产业融合式的发展模式将在地区发展中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但产业融合是一个极其复杂的过程,它需要处理好政府、企业与哈尼族群体三者之间的利益关系,处理好作为哈尼族群体与外来游客的关系,处理好服务质量和游客体验的关系,处理好梯田文化利用开发与生态环境的关系。这样产业融合才能最大程度发挥它的作用。

注释:

①参见2015年度元阳县政府工作报告旅游概况部分。

②数据来源2015年度元阳县政府工作报告中综合实力部分。

③根据2016年10月09日元阳县政府官网公布的数据整理。

④数据来源2015年度元阳县政府工作报告中基础设施建设成果部分。

[1]施惟达.民族文化的价值及其经济化[J].思想战线,2004(3).

[2]厉无畏,王振.中国产业发展前沿问题[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189.

[3]张海燕,王忠云.产业融合视角下的民族文化旅游品牌建设研究[J].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04).

[责任编辑 龙倮贵]

On the Path of Culture Development of Honghe Hani Rice Terrace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Industrial Integration

YANG Yong-hai
(Cultural Development Institute of Yunnan University, Kunming 650091, China)

Based on the perspective of globalization, new media technology and consumption pattern change of mass culture, the local cultures in minority areas become valuable resources in characteristic cultural tourism. Honghe Hani Terrace is rich in cultural resources, which is of great value to develop. So far the Industrial level of the Hani Terrace culture was relatively low and entered into the bottlenecks of development. Form the double angles of theory and reality, industrial integration will undoubtedly fit the development ideas and direction in the future. It is conducive to promoting the optimization and upgrading of the industrial structure for the Hani terrace areas.

Industrial Integration; The culture of Hani Rice Terraces; Cultural tourism

C95-0

A

1008-9128(2017)03-0005-04

10.13963/j.cnki.hhuxb.2017.03.002

2016-10-19

云南大学文化发展研究院研究生科研资助重点项目(2016YDWFY04)

杨永海(1989-),男,山东德州人,硕士生,研究方向:民族文化产业研究。

猜你喜欢

红河哈尼族哈尼
我眼中的哈尼十月年
魅力红河 大美梯田
ABCG2、SLC2A9、SLC17A3和PRKG2基因单核苷酸位点多态性与哈尼族人群痛风的关系
红河学院作品选登
长街古宴 宴宴热闹 哈尼族长街宴
维生素D辅助治疗云南哈尼族儿童肺结核的疗效观察
红河书法作品欣赏
特朗普放话要会鲁哈尼
哈尼幸福万年长
哈尼之心